侃侃陈公 豪杰自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三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813
颗粒名称: 侃侃陈公 豪杰自负
其他题名: 一代廉吏陈宣
分类号: K825
页数: 4
页码: 78-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陈宣,明朝云南布政使左参政,出生于平阳(今苍南),是一位有传奇色彩的官员。陈宣在任期间,徐沽治闸期间整治了闸门纷乱的管理问题,兴办学校,改善民生。后被贬任湖北夷陵知州,他在夷陵种植了棉花,促进了当地的织布发展。陈宣还担任河南府知府,修建祠堂纪念程颐、程颢等学者。晚年时,陈宣退休回乡,淡泊名利,贫困而清贫。陈宣去世后,安葬于平阳鸣山南。
关键词: 陈宣 明朝官员 人物

内容

在平阳(含今苍南)的文科进士中,明云南布政使左参政陈宣是一位比较有传奇色彩的官员,其墓石刻为平阳县重点文保单位。日前,笔者得见明代石碑《明故进阶嘉议大夫云南左参政陈公墓志铭》,铭文内容丰富,文笔优美,为研究陈宣生平提供了难得的珍贵资料,但却为民国《平阳县志》失收,至今也不见记载于任何市县地方文献。
  家学成才
  陈宣(1438—1509),字文德,号潜斋,其家族世居平阳县慕贤东乡十一都(现苍南县仙居乡柘园村),耕读传家。自唐朝以来,柘园村走出了十多位文武进士,被称为“凤翥鸾翔”之地。陈宣的父亲陈序,是有名的大孝子,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曾歌咏其事。
  陈宣是陈序的长子,幼时陈宣资质鲁钝,形象不佳,鼻涕常流个不停。郑思恭在《东昆仰止录》记载陈宣:“读书五七行,日移晷,不能成诵,跪而自挝,苏苏陨涕,人以‘流涕宣’呼之。”张綦毋也曾有诗写道:“入学何因有忌年,失时珍重念前贤。只怜今日满堂座,那是当初鼻涕宣。”但陈序对陈宣课教甚严,让他跟伯父陈庠学《易经》,拜邻村杨譓(字克明,东门垟人)为师,学作时文。在父亲、伯父和杨譓等人的精心指点下,加上自己奋发图强,陈宣学业大进,文思迅捷,作文常一气呵成,不遗一字,而词理皆到。陈序非常欣慰,临终把陈宣叫到床前,郑重地告诫他“当官日,慎毋贪毋酷”。
  徐沽治闸
  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陈宣登二甲进士,官授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不久,陈宣受命治理徐州沛地等处闸河。在陈宣来徐之前,闸门管理无序,经常发生官民抢渡现象。陈宣上任伊始,根据船只来往的时间,掌握高峰和低谷的规律,制订官商民的放行次序,并予以严格执行。徐沽闸门从此“蓄焉泄焉,启闭以时,漕者商者,鳞次无壅”,官民皆大欢喜。陈宣还是一位有骨气的官员,并不奴颜媚上求荣。朝中炙手可热的宦官王敬经过徐州时,地方官员竞相巴结,卑躬屈膝,惟有陈宣站立长揖而已,许多人对他肃然起敬。
  陈宣在沽头旷地上盖房子作为治所,并在周边修建民房,接纳无家可归者,供其居住。陈宣还在民房附近栽种槐树和柳树,设置捕快维持治安,鼓励居民贸易。原本荒凉的沽头渐渐地变得人烟密集,成为集市。在他离任后,因接任官员治理无能,人们纷纷离开这里,繁华的集市又恢复到原来的荒凉。当时吴县人王厘曾写《沽头行?赠陈水部宣》诗描绘其事:“上沽头与下沽头,上下沽头惯覆舟。昨日使君临堰上,沽头上下是安流。”“沽头落日没人行,白草茫茫一望平。今日东西圜圚起,月明两岸读书声。”“使君一日去沽头,父老儿啼妇女愁。依旧沽头成白草,荒烟古树挂猕猴。”
  夷陵种棉
  陈宣徐沽任职期满,改任刑部陕西司郎中。他生性耿直,不畏权贵。朝中某御史调查一桩秦王府仪宾盗窃杀人案,该御史对命案的调查结论不符合朝中权贵的心意,权贵便将御史与盗窃犯一并论罪处死。陈宣调查此案后,认为这是一出冤案,不少人劝他不要出头,以免惹祸上身,但陈宣坚持为御史翻案,他断然地说:“御史为言官,言官不可死!盗财者不应死。”他不顾同僚的劝阻,到大理寺反复申辩,结果使大理寺撤销原判。
  陈宣耿直敢言的性格得罪了权贵,后来因同事连累,被贬到湖北夷陵任知州。夷陵位于三峡地带,原属楚国故地。自古以来,居民就有敬拜鬼神的传统,崇巫之风极盛。陈宣在各乡兴办学校,拆毁了数百间淫祠,破除鬼神崇拜,让当地人祭拜祖先。夷陵山地一直种麻,很少种棉,他便派遣家僮回到平阳老家,将当地的棉种带回夷陵,分发到各乡,并教会当地男女种棉与纺纱技术。为感激陈宣公的恩德,当地人将织出来的布名为“陈公布”,夷陵风俗也因此为之一变,男耕女织,安居乐业。
  河南兴祠
  弘治九年(1496),陈宣被提拔任河南府知府,府治洛阳为北宋“二程”(程颐、程颢)讲学地。能够在河南为官,陈宣很高兴,他说:“吾不及游程氏之门,得游程氏之墟,足矣!”陈宣到任后,与洛阳知名人士朱永昌等志同道合者,在洛阳西郭创“渊源祠”,祭祀“二程”,东西两列供奉程门弟子八十一人,程门温州弟子陈经邦、陈经正、鲍若雨、周行已、刘安节、刘安上、许景衡、谢天申、潘旻、戴述等也位列其中。此外他还修复“九贤祠”,立“伊尹周公祠”,重刻《二程全书》,修郡志,建府学等等。
  据民国《平阳县志》与陈氏宗谱记载,有一天,陈宣想把府署中一片空地开辟为园圃,命令仆人锄草。正好他在园中散步,见仆人锄地时,发出铿然之声。他觉得很惊奇,前去观察,见泥土下面有地窖。打开后,只见窖内满眼都是黄灿灿的金子,他将窖内金子悉数上缴,充为军饷。
  在河南任职期间,陈宣勤政爱民,河南藩司曾发文要取走封藏在府库内的旧银十万两,并且要每二十两加一两。陈宣坚决反对说:“前官封识足数,今猝然议加,将加之官乎?抑加于民也?民困科敛久矣!”最后申诉到巡抚,才得以取消加银的做法。
  晚年清贫
  弘治十五年(1502),陈宣升任云南布政司左参政(正三品)。明武宗即位后,给陈宣晋爵一级,享受正二品待遇)。在云南的三年,陈宣兴修水利,创办学校,发展民生,令各族人民和谐相处。
  弘治十七年(1504),陈宣告老还乡,回到柘园老家,由于不习惯农村生活,举家搬迁到平阳县城,居住在坡南新第。因生在江南(鳌江以南旧称江南垟,柘园处于此区域),为官在河南、云南,终老在坡南,他自号“四南居士”。
  在家乡,他与乡贤官宦王朝佐、杜整、杨塽、童器等人志同道合,经常结伴悠游,吟诗作赋,王朝佐评价他“为人刚毅、负才气、有勇略”,“侃侃陈公,豪杰自负”。平阳知县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特意立了四座牌坊,一座立在其柘园老家,名为“凤翔”,其余三座分别名“敷政”、“会魁”、“名刑”,立于平阳县城。
  陈宣退休时两袖清风,临终时家徒四壁,孙子陈寿向他询问后事,他问:“够吃够穿吗?”陈寿回答说:“家里很穷啊!”陈宣叹息道:“我为官二十几年,俸禄都到哪里去了?”言毕便溘然而逝。陈宣去世后,安葬于平阳鸣山之南。墓志铭由王朝佐撰文,永嘉陈定之书丹,瑞安杨塽篆额。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三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三期》

本书收录了第十四届平阳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引雁荡山优质水源造福鳌江沿岸群众、共和前一年“海内奇才”宋恕病逝、忆美术史论家林树中的家乡文化情结、双璧争辉一文一武、空而不空续佛慧命、采访郑一平:谈捉捕张韶舞经过、记平阳刺绣老艺人姚秀英、一代贤臣两地情怀、芳径剪春萦梦远、吾家雁山下翠岩高千岑、侃侃陈公豪杰自负、鄱阳夹潦平生学读杨悌诗两组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文苞
责任者
陈宣
相关人物
李东阳
相关人物
陈序
相关人物
杨譓
相关人物
张綦毋
相关人物
朱永昌
相关人物
陈经邦
相关人物
陈经正
相关人物
鲍若雨
相关人物
周行已
相关人物
刘安节
相关人物
刘安上
相关人物
许景衡
相关人物
谢天申
相关人物
潘旻
相关人物
戴述
相关人物
王朝佐
相关人物
杜整
相关人物
杨塽
相关人物
童器
相关人物
陈寿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