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寄兴家学相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三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812
颗粒名称: 山水寄兴家学相承
分类号: K825
页数: 2
页码: 76-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俞德邻家族多才多艺,以诗文家传。俞德邻自居遗民,饱读诗书,诗风受陶渊明影响;弟俞是明叔清名士,著有《传注补遗》;长子俞庸官履清贤,善言辞;三子俞希鲁是京口四杰之一,为官廉能,教学有成,编纂《镇江志》等。
关键词: 俞德邻 文学家 南宋

内容

俞德邻出身世家,自幼饱读诗书,他在咸淳九年(1273)浙江转运司解试第一,但还没有来得及做官,南宋就灭亡了,从此以南宋遗民自居。他曾被入城的元兵抓到军中,作为人质,他终不肯屈服,最后只好放了他。入元朝后,朝廷多次征召,皆一一拒绝。
  俞德邻寄情于镇江山水,以诗酒自娱。他的诗写得很好,诗集中共存诗382首。其诗格效法陶渊明,闲雅冲澹,工稳,自然深远。除了山水诗外,他还写了许多怀古诗,表达自己战乱亡国的悲愤,其中以《京口遣怀》一百韵尤以为著。
  其弟名酉发,字是明叔,宋咸淳十年(1274)参加明经考试,升入太学,成绩第一。宋亡后,他同俞德邻一样,隐居不仕,以诗酒自娱。他的学问很好,知识渊博,六经诸史无不涉猎。著有《传注补遗》三十卷。
  俞德邻有子四人,庸、廙、希鲁、康。其中两个儿子很出色,不仅有著作问世,也有一番作为。他的长子俞庸,字时中,官吏部主一,曾经做过明道书院的山长。大德中因为发生了地震,给皇上写了“格天心,召和气”共九策的万言书,受到朝廷器重,因试补户部令史,后历任尚服院掾史、从仕郎、吏部考功主事、尚服院都事等职。他的性格开朗,姿貌魁梧,遇事喜欢发表言论,善于抓住事物要领。
  他的三子俞希鲁,字用中,承家学,工诗文。当时京口地方的碑记都请他撰写,与青阳翼、顾观、谢震合称“京口四杰”。袁桷说希鲁“属笔纚丽若锦机然,五采彰而文密也”,乾隆《镇江府志》称其“学业浩博,淹贯群集”,“境内碑籍多所撰述”。以秀才授庆元路(今浙江宁波)教授,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学生称他“俞公如洪钟,叩无不响”。他还担任过几任地方官,均有所作为,如任归安县丞时,筑海盐塘,费省而民不劳。任江山县令和永康县令时,兴办学校,聘请名儒讲学,均平民众徭役。最后官至松江府同知,口碑很好,活了九十岁。
  俞希鲁编纂的至顺《镇江志》留下了元代地方政府组织、城市经济、赋税制度、宗教活动的第一手资料,保存了不少地方文献的散篇佚文,记载了众多的京口掌故逸事。该志编纂有方,体例严谨,阮元誉之“叙事精密,甚有法度”,可与元袁桷编纂的延佑《四明志》媲美。著有《竹素钩玄》二十卷、《听雨轩集》二十卷。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三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三期》

本书收录了第十四届平阳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引雁荡山优质水源造福鳌江沿岸群众、共和前一年“海内奇才”宋恕病逝、忆美术史论家林树中的家乡文化情结、双璧争辉一文一武、空而不空续佛慧命、采访郑一平:谈捉捕张韶舞经过、记平阳刺绣老艺人姚秀英、一代贤臣两地情怀、芳径剪春萦梦远、吾家雁山下翠岩高千岑、侃侃陈公豪杰自负、鄱阳夹潦平生学读杨悌诗两组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蔡新祥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