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平阳刺绣老艺人姚秀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三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797
颗粒名称: 记平阳刺绣老艺人姚秀英
分类号: K825
页数: 5
页码: 59-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瓯绣是源自瓯古邑的一种刺绣技艺,因温州古称瓯而得名。瓯绣在温州民间流传着“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三十四娘教绣”的传统,温州民间女子擅长刺绣。经过历代艺人的创新与发展,瓯绣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是浙江省“三雕一绣”中著名的品牌之一。姚秀英是平阳刺绣老艺人,多年来坚守刺绣,将瓯绣技艺传承下来。她善于工笔绘画和丝带绣,并掌握了双面异样绣的技法。
关键词: 平阳县 刺绣老艺人 姚秀英

内容

“瓯绣”源于瓯古邑,因温州古称“瓯”而冠名。在温州民间,流传着“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三十四娘教绣”的传统,勤劳淳朴的温州民间女子精于女红。瓯绣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成为浙江省“三雕一绣”的著名品牌之一。
  在平阳刺绣老艺人姚秀英的家里,珍藏着一幅上个世纪60年代用于出口的瓯绣作品,正当我们惊讶于这段半个多世纪前的历史时,那个跨越年代的守候与传承的故事,缓缓地映入我们的眼帘。
  (一)五十八载岁月铸就坚守
  姚秀英,女,1936年出生,平阳人,中国书画研究院会员、温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平阳刺绣传承人。姚老师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飞针走线时底气十足,并不亚于年轻的一辈。聊起瓯绣,姚老师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姚老师的家在护城河畔,面积不大的工作室中,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瓯绣作品,有传统的花鸟欣赏品、有80年代的机绣、也有自己近年来创作的丝带绣和双面异样绣。早晨,阳光透过窗户,姚老师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姚老师出生的那一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夕,家庭生活困难,到14岁才上小学,1957年,22岁的她毕业于平阳一中。这一年,正值瓯绣枯木逢春、生机勃发之际,1958年,温州市第一刺绣合作社和第二刺绣合作社合并,成立了温州市工艺美术绣品厂(后改名为温州瓯绣厂),生产迅速发展,加工点扩散到了市区的朔门,瑞安的陶山、梅头,以及平阳的水头、昆阳等地。年过花甲的瓯绣老艺人林森媄从陶山回到平阳老家,创办了平阳刺绣合作社,招收学生17人,带徒授艺,姚老师便成了首批学生中的一位。天资聪颖加之勤奋好学,姚老师学习刺绣不到一年便出师了。有一次,姚老师正在刺绣一副花鸟题材的作品(当时鸟的部分都有师傅来刺绣),趁着老师不在家时,偷偷地把鸟给绣起来了,结果同学们都围上来了,有的指责她不该这样做,有的担心她会受到师傅的批评,谁知师傅回来后看到作品,开心地笑了,从此,姚老师便独自接活了。
  出色的刺绣技艺使得年纪轻轻的姚老师崭露头角,她随后来到了温州市工艺美术绣品厂,在这里开始了进一步的学习,与职工们共同切磋技艺,性情安静、细致的姚老师,手指拈上绣花针,心里的杂念都跑开了,案头的线团慢慢变小,白缎上的花朵慢慢变密,绣花针越发铮亮了??????可是好景不长,60年代初,当年曾是抗美援朝志愿军的丈夫,被打成了反革命分子,姚老师被下放到了平阳农村,而此时的平阳刺绣合作社已经解散,为了养家糊口和照顾嗷嗷待哺的女儿,姚老师不得不放弃了心爱的瓯绣,改行做了织布。但一有空,便会接一些补袜子之类的活计,来补贴家用。经姚老师修补过的袜子,都看不出破绽,街坊邻居更是称赞不已,姚老师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文革结束后,全国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导下,瓯绣老艺人纷纷重整绣业,瓯绣迎来了第二个高峰期。温州的戏袍绣制技艺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成为了最早恢复戏袍绣制的城市。在整个温州市,加工点一下子发展到了60多家,五湖四海的订单接踵而来,而浙南的平阳苍南等地,作为早年地方戏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戏袍绣制重新焕发了生机,姚老师重操旧业,而这一做,就是十多年。姚老师对我们讲,戏袍属实用品,其刺绣技法与欣赏品有一定的区别,戏袍的图案都要用纶金线施以勾边,这样才能使舞台效果更好。订纶金线很讲究技巧,比如一条龙,从头到尾要用一根纶金线一次性订完,中间不能剪断,这也是考验艺人技艺是否精湛的标准之一。
  姚老师曾办过两次瓯绣培训班,作品多次参展,2013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问起姚老师的兴趣爱好,她指着花绷架说,我这一辈子,只有一个爱好,就是瓯绣。
  (二)几度春秋谱写崭新华章
  退休后的姚老师,拿起了画笔,由于早年对瓯绣画稿的积累,加之观察生活细致入微,使得姚老师作画时得心应手。姚老师善于工笔,在她的笔下,飞禽走兽、花鸟人物,无不栩栩如生,家中的画笔和画册,更是摆满了整整两个柜子。姚老师平时很注重对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看到自己需要的画稿,便把它画下来,夹在书的最后一页,方便自己查阅,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她对自己的每一副作品的创作历程都记忆犹新。
  工作室里有一副牡丹图,我走进看了看,好奇地问:“姚老师,这副画上好像掺杂了很多种线,但瓯绣丝线似乎很少?”姚老师点点头说:“是的,你观察地很仔细,现在的丝线色阶很不齐全,所以只能掺杂着绣,这是瓯绣的机绣作品。”说着,她向我们展示了80年代的机绣机器,这台缝纫机被保存地相当完好,就像崭新的一样。并说:“瓯绣厂刚开始时是用老式的脚踏型缝纫机,后来因为业务的发展,才改成电动型的。”姚老师回忆起当年手中的圆绷在缝纫机上不断地上下移动情景,依然津津有味。这幅牡丹图,构图和谐,色彩艳丽而不落俗套,针法娴熟,与我家里的机绣枕头巾相比,要精致许多。
  而双面绣的对虾,让我出乎意料的同时,更加敬佩姚老师刺绣技法的高超。姚老师说,有一次听到湖北有人在纸上刺绣的消息,并下定决心要试一试,从改造花绷架到纸张的选择,在前四次失败的基础上,她终于在宣纸上绣出的对虾。
  姚老师平时善于动脑,丝带绣是她的创新绣法,一副盆景,让姚老师废寝忘食,早上一醒来,便坐在花绷架前思索着如何刺绣,有时夜里起来,也要来看几眼。整幅盆景图,色彩过渡自然,花朵部分采用丝带刺绣,而花盆部分,则采用传统针法打籽针绣法,由一粒粒小籽组成的花盆,使得花盆顿时增加了几分神韵。这幅盆景作品,使得古老的瓯绣技艺与丝带绣相结合,成为平阳刺绣的独特魅力所在。
  (三)不辍耕耘期盼瓯绣春天
  姚老师善于画猫,其获奖作品《百猫图》绣制于2002年,该作品长6米,宽60厘米,历时8个月绣制完成,一百头小猫或追逐、或嬉戏,活泼可爱,动作无一重复。而草丛中的蝴蝶,姚老师的讲述更是让我顿生敬佩之情,细细端详,你会发现蝴蝶是立体的,每只翅膀都能扇动,姚老师开玩笑说,我的蝴蝶都是会飞的。蝴蝶的制作材料,类似纱布,这种布料很牢固,透明度好,而在布上作画时,为了不使颜料在布上渗透开来,她费了颇多的心血,最终克服了这个难题,回忆起这些往事,姚老师讲述时津津有味。
  双面异样绣是姚老师所有刺绣作品的精华所在,也是目前温州市唯一掌握这种绣法的艺人。姚老师说,当初看到了苏绣的双面异样绣,便萌发了试一试的念头。苦思冥想之后,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简陋的花绷架,其中的绷凳是用废弃的木料拼接而成的,绣绷则是重新组装过的苏绣绣绷,在无数次失败之后,终于掌握了双面异样绣的技巧。工作室里的《牧童短笛图》便是这其中一幅,“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的悠然自得被彰显地淋漓尽致,整幅作品中,牛的部分采用双面绣,牧童则是双面异样绣,一边是男孩,另外一边是女孩,构图精炼,布局合理,展示着刺绣艺术无穷的魅力。老手艺人似乎都是这样悄无声息的创作着,在他们的技术体系中,没有理论、没有学术,他们只是用最传统和身体力行的方式将手艺融汇成艺术。
  面对平阳刺绣技艺的传承与延续,姚老师坦言有压力,在2014年温州市百人百工百艺展览会上,姚老师成了年龄最大的老艺人。姚老师的眉宇间透着哀愁,说道:“自己有瓯绣陪伴,并不感到孤单,来学刺绣的人很多,但坚持下来的一个都没有,今年已经80岁了,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为瓯绣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也为平阳刺绣增光。”
  城市的某些老手艺,因为时代的进步,被人们遗忘在了角落里,是顺应变化,任由老手艺淡出我们的视线,还是奋起保护,让老手艺重新绽放生机?这些问题让人沉思良久。小巷中的刺绣工作室,鲜有人来看望,唯有窗外的护城河,与姚老师一起守候岁月沧桑……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三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三期》

本书收录了第十四届平阳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引雁荡山优质水源造福鳌江沿岸群众、共和前一年“海内奇才”宋恕病逝、忆美术史论家林树中的家乡文化情结、双璧争辉一文一武、空而不空续佛慧命、采访郑一平:谈捉捕张韶舞经过、记平阳刺绣老艺人姚秀英、一代贤臣两地情怀、芳径剪春萦梦远、吾家雁山下翠岩高千岑、侃侃陈公豪杰自负、鄱阳夹潦平生学读杨悌诗两组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徐瑞瑞
责任者
姚秀英
相关人物
林森媄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