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四书》勤自习父辈躬行积德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三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792
颗粒名称: 一部《四书》勤自习父辈躬行积德多
分类号: K825
页数: 3
页码: 43-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赵振椿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能人,承父孝道,助民难,修塑宗祠,捐资助学。他解纷排难、救济灾民,致力社会正义与教育。逝世后受到学者刘绍宽撰写挽联悼念。
关键词: 赵璧 赵璧城 中国画家 人物

内容

赵璧兄弟的父亲叫赵振椿,是当地一大能人,德高望重,排难解纷,急人之所急,是一位鲁仲连式的人物。
  赵振椿(1854~1922),字幹臣,又名维良。少年时以孝顺父母出名。父母有时忧愁,有时发怒,他都要长跪在父母面前,恭敬地劝慰他们,没有“色难”,真是达到了孔子所说的“事父母几谏”的境界。十八岁时分家,他宁愿少得财产,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他好读书,因家贫,不能入学,就自己购买了一部《四书》,“行有馀力”,就近向私塾的老师请教,因此深明大义,知书达礼。他曾经对人说:“家道无论贫富,子弟不可不读书,否则便成鄙夫。”他这样对儒家伦理的身体力行,对赵璧兄弟的成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他治家以勤俭为主,善于经营,因此家庭很快富裕起来,家道日兴。生平乐善好施,与夫人朱氏一样,从不计较小利,好义疏财,做了很多公益之事。如民国《平阳县志》卷八《建置志四?水利志下》载:“道口渡,在十九都埭口,旁有道口亭,在北岸,宣统三年,赵维良等重建。”说他在1911年重建了道口亭。还修建了杨梅桩(通往福建的官道)的驿亭,疏浚了洋心水河,筑西炉大路,修葺道口渡埠头共十多次,创办了萧江公学,等等。
  光绪十六年(1890),五月二十八日平阳县“飓风大雨,拔木坏屋”,六月一日又风雨大作,江潮内灌,秋收歉薄。廿七年(1901),六、七月两次风灾,一千余亩稻田被淹,沿海各地尸棺暴露,惨不忍睹。这两年的自然灾害造成遍地哀鸿,米珠薪桂的饥荒局面,实民急需赈灾。目睹此情此景,振椿恻隐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就携带巨款前往泉州、宁波、镇江采办粮食,航运入境,照本钱粜给灾民。贫困的人,分给两斗,不收本钱,自费了一百多银圆。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救民于倒悬之中。
  另外他还致力于地方事务的排纷解难,只要他一到,纠纷事情马上都会得到圆满的解决。这样的事大大小小,有成千上百,主要有四件大事值得一记:一、道口陈族争众产案;二、雷渎拒捕案;三、直浃河抢夺案;四、陡门头械斗案,他昼夜调解平息,计救活十条人命,自己垫陪了一百多元。
  还发起创建宗祠,增修宗谱。捐资助学,办私塾,请师教子,邻居的子女也来就读。如家庭贫穷的,他代交学费。口碑载道,人人颂德。
  赵幹臣逝世时,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刘绍宽撰写了挽联云:“偏老成尚有典型,孝友式浇风,耆旧应将佳传补;与哲嗣共筹教育,商量多邃语,渊源知禀义方深。”(《厚庄日记》民国十一年三月五日)之后刘还到萧江为其题主,《厚庄日记》民国十四年(1925)十二月六日载:“晨往埭口,为赵友侠尊人题主。”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三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三期》

本书收录了第十四届平阳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引雁荡山优质水源造福鳌江沿岸群众、共和前一年“海内奇才”宋恕病逝、忆美术史论家林树中的家乡文化情结、双璧争辉一文一武、空而不空续佛慧命、采访郑一平:谈捉捕张韶舞经过、记平阳刺绣老艺人姚秀英、一代贤臣两地情怀、芳径剪春萦梦远、吾家雁山下翠岩高千岑、侃侃陈公豪杰自负、鄱阳夹潦平生学读杨悌诗两组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上纯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