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魂归故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三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787
颗粒名称: 七、魂归故里
分类号: K825
页数: 2
页码: 30-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周坦于南宋景定四年在临安逝世,朝廷追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肃。墓碑发现引起关注,存疑真伪。虽传有《平甫先生文集》失传,诗作有《游普照院》残篇。
关键词: 周坦 南宋 文科状元

内容

景定四年(1263),周坦在京都临安病逝,朝廷追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肃。此时的理宗皇帝对周坦倒是赞誉有加,御赐赞辞中有“天欲平治,笃先元哲,炳炳魁台,若合符节。伟哉典型,水清玉浩,嘉熙翼步,盛名日扬。等词句。这看似泛泛而论的溢美之辞,其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也是对周坦平生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周坦逝世后魂归故里,葬于昆阳柏洋东门山山麓,其墓至今尚在,新出土的墓碑现存柏洋周氏宗祠内,碑文上书:宋刑部尚书周坦之墓。不久前,一位姓叶的老人在万全镇吴岙村老年活动中心后面发现了一块石碑,碑上刻着“宋状元官刑部尚书周公墓”等字样。“碑身的字迹看来还很清楚,对历史很感兴趣的叶老先生判定这可能是宋代状元周坦的墓碑。那应该是文物啊,怎么被随意搁置在那儿。”老人感慨之余,给当地报社打电话,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关注,并尽快采取相应保护措施。2014年的3月份,平阳县文保所组织专家,前往吴岙村对碑文及现场进行勘查。现场看到一块墓碑倚在墙边,有字的一面朝外,墙头还搁置着一块砖头大小的残缺墓志铭,上边也刻着字,周边散落着很多石头。经初步测量,墓碑宽约50CM、高约72CM、厚约5CM,而残缺墓志铭长约15CM、宽约8CM、厚约3CM。碑身正中央为宋体直书“宋状元官刑部尚书周公墓”。墓碑左侧的落款时间为雍正六年。县文保所专家推测这可能是后代重立墓碑的时间,其余字斑驳难辨,不可考。墓碑右侧还有八字对联,上联为“山高水长百世永昌”,下联无法全部辨认。在残缺砖制墓志铭上,能看到“安人郭氏世居温之平阳”等字样,其余无法辨认。县文保所专家说,以前平阳发现过周坦墓碑,碑身上书“宋刑部尚书周坦之墓”,而这块书写的是“宋状元官刑部尚书周公墓”,这个“官”字的出现似乎不合规范,后人为何重刻此碑,待考证。另外,地理上相差很远。据记载,以前发现的周坦墓碑的地点在昆阳镇白洋村东门山麓,距离此次墓碑所在地吴岙村距离很远,并且内容与白洋村周氏宗祠族谱记录不符合。所以该墓志铭虽放在墓碑旁,但并不能断定与周坦有联系,而且现存史料并没有关于周坦妻子的记载,有待进一步考证。
  周坦生平著有《平甫先生文集》,现已失传。《东瓯诗存》卷7收入周坦诗《施岩》仅录诗之后四句。“人烟绝处逢仙迹,草木深时听鸟悲。记取画工描一幅,出山长若在山时”。后来在《民国平阳县志》卷95据《南雁荡山志》录有全诗题为《游普照院》应补前四句。“惟闻三岛人间绝,谁识施岩万状奇。吴氏有铭留铁塔,钱王遗德照珉碑”。按照传统史学的标准,凡能在正史入传者,或因德高、或因政绩,或因才学、或因忠义、或因节操,总有可传于后者的。由唐至清的一千年间,许多状元都是有才学的。历代状元有作品传世者均有不少。唐代多为单篇诗赋,宋代起则以诗集、文集、专著传世为多。周坦除这首《游普照院》应景之作外,再也找不到的其他作品了。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也。今天我们看不到周坦所著的《平甫先生文集》,就无法从文字里体察他的思想轨迹,也无法对他做一些评述了,这不可不说有些遗憾。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三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三期》

本书收录了第十四届平阳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引雁荡山优质水源造福鳌江沿岸群众、共和前一年“海内奇才”宋恕病逝、忆美术史论家林树中的家乡文化情结、双璧争辉一文一武、空而不空续佛慧命、采访郑一平:谈捉捕张韶舞经过、记平阳刺绣老艺人姚秀英、一代贤臣两地情怀、芳径剪春萦梦远、吾家雁山下翠岩高千岑、侃侃陈公豪杰自负、鄱阳夹潦平生学读杨悌诗两组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静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