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余妙迹留人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八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763
颗粒名称: 焚余妙迹留人间
分类号: K825
页数: 2
页码: 194-195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富春山居图》的坎坷而有趣的经历。这幅画作经过多位收藏家的辗转收藏,其中包括沈周、董其昌等人。在明清交替之际,该画被吴洪裕珍爱并几乎被火殉,幸被抢救出但已烧去起首一段。此后,画作被分为前后两段,分别经历了不同的收藏历程。前段曾为吴寄谷所藏,后归近代画家吴湖帆所得,并在1956年的展览中展出。后段则曾为泰兴季因是、平湖高士奇、扬州安歧等人收藏,后被清廷内府收购,但曾一度被误认为是伪作,后经鉴定确认为真迹。现在,《富春山居图》的后段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则被称为《剩山图》或《富春一角图》,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关键词: 平阳县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内容

关于这幅《富春山居图》,还有一段坎坷而有趣的经历。该画卷于明代成化以前曾为大画家沈周(1427—1509)所藏,后经数人辗转收藏,到万历二十四年(1596)便为大书画家董其昌(1555—1636)所得。董其昌死前数年,又将此画抵押给宜兴吴正志。吴正志死后,归他的第二子吴洪裕继续保有。吴洪裕“与之周旋数十载,置之枕藉,以卧以起;陈之座右,以食以饮。倦为之爽,闷为之欢,醉为之醒”。(邹之麟题跋语)明清交替之际,吴洪裕一无所问,独独携带此卷颠沛流离。但是因其太宝爱又太自私,以致造成了“火殉”大煞风景之事,成为《富春山居图》的罪人。原来,吴洪裕生平最珍爱的有二卷书画,一为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另一卷便是《富春山居图》。清顺治间临死前,他嘱家人将此二卷书画‘焚以为殉”。先一日,焚《千字文》真迹,吴洪裕亲自监督其烧完。第二日,焚烧《富春山居图》,“祭酒以付火”,火盛之时,返身进入卧室。当时在场的侄儿吴子文不忍名作成灰,快步趋前,“起红炉而出之”。但抢救出来后,此画已烧去起首一段,所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从此,这幅名画便被分为前后两段。
  后段焚余长图一度曾为泰兴季因是收藏,后来又先后归平湖高士奇、扬州安歧等人收藏。乾隆十一年(1746),从安家卖到了清廷内府。但乾隆弘历在收得此卷之前,曾得一款书题赠子明的《富春山居图》,即所称“子明卷”,1338年作,纵横32.9厘米×589.2厘米,被乾隆及其侍臣鉴赏家定为真迹,大加题咏。而将后得的“无用卷”强指为伪,命人撰跋写于画幅中,构成绘画鉴藏史上一著名冤案。至嘉庆,经鉴定又定“无用卷”为真迹。而今鉴赏家们均以“无用卷”为真,“子明卷”真假如何尚有分歧。
  前段焚余一度曾为吴寄谷所藏,康熙八年(1669)让与王廷宾,后来就辗转诸收藏家,至“八一三”抗日战争爆发,才为近代画家吴湖帆所得。1956年10月间,上海中国画院举办了宋元明清名画展览,展出了这幅《富春山居图》的前段,使广大的观众得有机缘看到了这一从烈火中抢救出来的历史上的名迹,无不欢欣赞叹。
  “无用卷”前一小段纵横31.8厘米×51.4厘米,今藏浙江省博物馆,定名为《剩山图》或称《富春一角图》;后段焚余长图“无用卷”纵横33厘米×636.9厘米,仍称《富春山居图》,后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现在与“子明卷”一起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故温总理有两幅画合成一幅画的深情愿望。”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八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八期》

本书记载了关于平阳县的著名人物、艺术文化、历史事件等,其中包括文章《北大教授钟锡华》、《张和光先生其人其诗》、《怀念父亲》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顺道
责任者
林孝暸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