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传奇黄公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八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758
颗粒名称: 一代传奇黄公望
分类号: K825
页数: 19
页码: 177-195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的籍贯问题。黄公望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包括杭州、松江、常熟、富阳、衢州、徽州、莆田、永嘉等地。文章列举了不同历史时期和文献对黄公望籍贯的描述,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评论。其中,杭州、松江、常熟和衢州等地的说法较为常见。文章最后提到了黄公望可能是常熟陆氏出继永嘉黄氏的说法,但没有给出具体的证据或论证。整篇文章旨在澄清黄公望的籍贯问题,为相关研究和讨论提供参考。
关键词: 平阳县 黄公望 传奇

内容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问时说:我讲一个故事你可以告诉台湾同胞。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才开始创作的,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传,但我知道,现在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半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整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总理提及的这位画家黄公望就是我们平阳人。
  众说纷纭话籍贯
  黄公望,字子久,后来又有“大痴”诸称号,在绘画史上独树一帜,被尊为“元四家”之首。由于成名时已是全真道士,浪迹江湖,所以即使是同时代的人,也没有讲清他的籍贯和逝世时间、地点。
  籍贯,《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祖居或自己出生的地方”,那只是填写个人履历表的一种约定。其实,“籍贯”一词在古代是指户籍登记地。籍为书册、书籍,特指人名册;贯的本义是穿钱贝的绳索,故有贯穿义,引申为登记入籍。因此有“旧籍”、“新籍”、“徙籍”之说。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旧籍在东都,茅屋枳棘篱。”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按尹师鲁作《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称曾祖日休避广明之难,徙籍会稽。”为行文方便,这里姑借用“籍贯”一词以讨论黄公望是哪里人的问题。关于黄公望的籍贯,据笔者所见就有杭州、松江、常熟、富阳、衢州、徽州、莆田、永嘉等说法。
  1.杭州说
  元明间常州人王逢(1310~1388)认为黄公望是“杭人”。王逢在《题黄大痴山水》诗中写道,“十年不见黄大痴”、“大痴与我忘年交”(《梧溪集》卷四)。据此,王逢应该是黄公望晚年相知朋友。在《题黄大痴山水》诗小序中,王逢说:
  大痴名公望,字子久,杭人。尝掾中台察院,会张闾平章被诬,累之,得不死,遂入道云。
  2.松江说较早见之于元钟嗣成《录鬼簿》,其中记载:
  黄子久,名公望,松江人。先充浙西宪吏。后在京,为权豪所中,改号一峰,以卜术闲居,弃人间事,易姓名为苦行,号净墅,又号大痴。①
  钟嗣成自称古汴(今河南开封)人,实寓居杭州。该书作者自序作于至顺元年(1330),但书中纪事,有涉及元统二年(1334)与至正五年(1345)的,可见其书随时增订,非成于一时。《录鬼簿》有不同版本,上述引文是据上海古籍出版社用明写本周礼居传抄本整理的本子。
  3.常熟说
  较早见之于夏文彦《图绘宝鉴》。《图绘宝鉴》有多种版本,宸翰楼丛书本《图绘宝鉴》②卷五如是说: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平江常熟人。幼习神童,科通三教,旁晓诸艺,善画山水。
  夏文彦是元代末年绘画鉴藏和史论家,湖州吴兴人,居松江,约生于1312~313,卒于1367-1370。《图绘宝鉴》约成书于至正五年(1345),当时黄公望正在苏杭松江一带活动。此后,元末明初黄岩陶宗仪(1316-?)的《辍耕录》(卷八),明苏州人王鏊、祝允明等参与编修的《姑苏志》(卷五十六),吴稚登(1535-1612)《吴郡丹青志》,明朱谋《画史会要》均持常熟说。清钱陆灿《常熟县志》承袭此说。
  4.衢州说
  夏文彦《图绘宝鉴》神州国光社本则又认为黄公望是衢州人。记称: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别号大痴,浙江衢州人。生而神童,科通三教,善山水,居富春,领略江山钓滩之概,性颇豪放,袖携纸笔,凡遇景物,彻即模记。后居常熟,探阅虞山朝暮之变幻。①
  神州国光社本所据不详。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不说黄公望是常熟人或松江人,只是说他后来居常熟。还有,这里说黄公望“生而神童”,这比其他文献通常所说“幼习神童科”显然要准确。因为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罢免童科时,黄公望尚未出生;直至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始举童子科”时,黄公望又已经是31岁了。
  5.富阳或徽州人说
  《明一统志》(1461年成书)卷三十八:“黄公望,富阳人。”明凌迪知《万姓统谱》也持富阳说。明万历陈善《杭州府志》又增加“徽州人”的说法:
  黄公望,富阳人,或曰徽州人。聪敏通百人说,尤工山水,运思落笔,气韵流动,画家有极力不能追者,每拟其为仙人,得其片纸皆宝之。
  6.莆田说
  《大清一统志》(乾隆间编成)卷五十九:“黄公望,字子久,莆田人。”乾隆《娄县志》卷三十:“黄公望,字子久。相传莆田巨族,一云常熟陆神童之弟。”
  5.常熟陆氏出继永嘉黄氏说
  较早持此说的有元末明初黄岩陶宗仪(1316-?)。陶氏在《辍耕录》卷八《写山水诀》中记称:
  黄子久散人公望,自号大痴,又号一峰,本姓陆,世居平江之常熟,继永嘉黄氏,颖悟明敏,博学强记。画山水宗董、巨,自成一家,可入逸品。①
  据笔者现在所掌握的资料,这应是黄公望为“常熟陆姓出继永嘉黄氏”之说的最早出处。到了清初,曹楝亭刊本《录鬼簿》也改持此说,并为之添枝加叶:
  黄公望字子久,乃陆神童之次弟也。系姑苏琴川子游巷居。髻龀时,螟岭温州黄氏为嗣,因而姓焉。其父年九旬时方立嗣,见子久乃云:“黄公望子久矣。”先充浙西宪令,以事论经理田粮获直,后在京为权豪所中。改号一峰,原居松江,以卜术闲居。目今弃人间事,易姓名为苦行净竖,又号大痴翁。①
  到了清中期乾嘉间,又有常熟虞山黄氏举人、知县黄泰者,编就《虞山黄氏五集》,自报家门为黄公望十六世孙,并推黄公望为虞山黄氏始祖。他在《虞山黄氏五集总跋》中说:
  寒家无刻谱,按上世所传抄本《家乘》云:系出江夏文疆公讳香之后。当宋末,永嘉翁讳乐,居虞邑之小山东麓,老无子,继氏子,是为一峰公。小山黄氏所以别于他支者,由以陆继黄,今即以一峰公为始祖也。②
  这些后人陆续增编的故事,逐渐为当今论者所认可,有时又有新的构想。如2004年出版的《浙江省书画志》第一编《书画家》称:“黄公望(1269-1358)……平江常熟(今江苏常熟)人,约十岁时父母丧亡,过继永嘉(今温州)黄乐为嗣。”①第二编《书画作品》介绍了黄公望8幅作品,每幅画的介绍均有“〔元·永嘉〕黄公望作”。
  以上诸说,以常熟说最为流行。常熟有黄公望生活痕迹、墓地的记载,并且有黄姓族人推黄公望为先祖。当然,正如黄公望籍贯的记载不仅有常熟一样,黄公望的墓地的记载也不止一处。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三十五《陵墓一》就载称:“元处士黄公望墓《杭州府志》:在庙山。”因此,常熟说只是一般认可,亦非定论。黄公望青年充吏,中年入道,一生浪迹江湖,即是同时代人,有时也难讲清他的籍贯,又由于较长的时间是居住在杭州、松江、常熟、富阳,所以元明间就有杭州、松江、常熟、富阳等说也就不足为奇。至于衢州、徽州、莆田诸说,更是耳闻臆测而已。
  大师原是平阳人
  确认籍贯的最可靠方法,还是以当事人自己说法为准。现在的问题是,上述种种说法,包括学术界通常认可的常熟陆氏出继永嘉黄氏说,并没有为黄公望自己的认可所证实。黄公望本人则是坚定地认为自己就是浙东平阳人。查检现存历史文献,黄公望题识署名中,凡是有表明籍贯的,除与王渊合作的《东山小隐》,署名“吴门黄公望”外,其余均作“平阳黄公望”。
  ①浙江省书画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书画志》,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
  其一,黄公望《题梅花道人墨菜诗卷》落款为“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书于云间客舍,时年八口有一”。梅花道人即吴镇(1280—1354),浙江嘉善魏塘镇人,“元四家”中名列黄公望之后。工诗词,文采四溢,造诣颇深。尤善水墨山水,兼工梅花,亦能写真。他是元末画家中甘于寂寞、清贫守志的典型,在摈绝名利,恪守本真方面做得最为自觉,也最为彻底。吴镇《墨菜诗并跋》云:“菘根脱地翠毛湿,雪花翻匙玉肪泣。芜蒌金谷暗尘土,美人壮士何颜色。山人久刮龟毛毯,囊空不贮揶揄钱。屠门大嚼知流涎,淡中滋味吾所便。元修元修今几年,一笑不直东坡前。梅花道人因食菜糜戏而作此,友人过庐索墨戏,因书而遗之,聊发同志一笑也。至正己丑。”至正己丑即至正九年。吴镇《墨菜诗并跋》和黄公望当年的《题梅花道人墨菜诗卷》均为明万历间常熟赵琦美选入其所编的《赵氏铁网珊瑚》卷十四所收。黄公望的题识为:
  其甲可食,即老而查;其子可膏,未实而葩。色本翠而忽幽,根则稿乎弗芽。是知达人游戏于万物之表,岂形似之徒夸或者寓兴于此,其有所谓而然耶。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书于云间客舍,时年八口有一。①
  云间是松江至今使用最多的别称,典出西晋著名文学家、吴郡华亭昆山(今松江小昆山)陆云(字士龙)在洛阳与名士荀隐联对之句“云间陆士龙”。黄公望有许多题识注明作于“云间”,就是《富春山居图》“无用本”卷的自识署名也注明“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其二,黄公望所作《观瀑图》自识署名为“平阳黄公望写于云间客舍”。清初浙江仁和姚际恒《好古堂家藏书画记》记称:
  又《观瀑图》取境幽冷,用意深微,笔墨之痕俱化,上书“平阳黄公望写于云间客舍”。相传大痴陆姓,出继永嘉黄氏,故署平阳。①
  其三,黄公望所作《华顶天池图轴》自识为“至正九年十月,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口有一。”清广东南海孔广镛、孔广陶《岳雪楼书画录》卷三记称:
  元黄公望《华顶天池图轴》
  纸本,高四尺一寸六分,阔一尺八寸,设色浅绛画。
  至正九年十月,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有一。二十七字,楷书分两行在舍上方之右。②
  又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③卷七也载有此画,作“元黄子久天池石壁图立轴”,并称:
  纸质滑泽而洁,宋制之精者。高工尺四尺许,宽一尺八寸七分。浅绛浓润,皴染细密。较层岚积翠尤嫩而秀。丁酉得之广州孔氏。张逊小行书长古,向入《青丘集》,辨证见后。《天池石壁》,大痴屡为之。《大观录》曾载三轴,年月均不同。而张逊题诗独在此轴。词翰双绝,尤为真迹之证。下角有欲作片时图画。
  中人号宜斋、潘季彤、岳雪楼诸印藏。
  至正九年十月,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有一。
  《岳雪楼书画录》和《壮陶阁书画录》两书均为作者亲睹实物后的记载,应是可信的。
  其四,传世画作《水阁清幽图》题款为“大痴道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有一”。《水阁清幽图》轴,又名《山居图》、《山水图》轴,元至正九年己丑(1349)作。纸本,水墨。104.5厘米×67.3厘米。钤印二:“黄氏子久”、“一峰道人”。收藏于南京博物院。收传印记有:“苍岩子”、“蕉林居士”、“颛庵”、“西田”、“董光裕”等。此图写深山隐居之景。远处峰峦跌宕,林木虚;近处溪水绕过山房,蜿蜒前行,溪水边杂木丛生,野趣盎然。作者构图及用笔上,旨在描绘淡然、清幽的意境。“大痴道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口有一”款署右上角。
  其五,传世画作《江山幽兴图》题款为“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戏写”。《江山幽兴图》轴,收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影印见《中国绘画》图录篇、《中国绘画总合图录》卷一、《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之五。纸本,水墨。27厘米×360.3厘米。画左侧自题“江山幽兴”,款署“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戏写”。引首有罗振玉、郎白题签。拖尾有齐烈祖、陈、内藤虎、长尾甲跋。
  书画作品传世方式与文章不同,文章传世主要凭借抄本、刻本,书画作品传世则主要靠真迹。真迹因其具有不可再生性,往往容易流失。流失真迹的重新面世,又往往比较困难。明万历以来,陆续发现至少有5件题识署名“平阳黄公望”书画真迹,确实不易。值得注意的是,上述5件题识中,有注明题识者年龄的3件,均为“时年八有一”。或许黄公望生前就预感到,他的同时代人,甚至朋友,对自己的身世大都不甚了了。如果自己不讲清楚,身后更会众说纷纭,他必须对后人有所交代,以免数典忘祖。所以晚年成名之后的黄公望,在自己的书画作品题识中,频频署名“平阳黄公望”以表明籍贯。
  据此,笔者认为必须认定黄公望是平阳人。在有“平阳黄公望”真迹题识存在的情况下,历史上凭传闻而对黄公望籍贯的种种记述,均应重新检讨。
  元代有多处平阳,如河东平阳路、桂阳路平阳县、温州路平阳州等①。黄氏自称“平阳黄公望”,应是温州平阳。这可从下面刘崧《题吴教授所藏黄大痴画〈松江送别图〉》中“浙东老人黄大痴”句得以证实。温州平阳,西晋太康四年(283)单独设县,始称始阳,继称横阳,后梁乾化四年(914)更名平阳。元元贞元年(1295)升为州,隶温州路。元时的浙东,在今浙江东、南部,当时温州路即属浙东道,因此称黄公望为“浙东老人”,与黄公望自称“平阳黄公望”是一致的、契合的;而常熟、松江、杭州、富阳等曾被认为是黄公望籍贯的地方,元代被称作浙西。
  黄公望为平阳人是没有疑问的,现在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黄公望原是常熟陆氏子,以后过继给在居住常熟的永嘉(平阳)黄氏。其实,元明间的多数著作也无常熟陆氏子之说。从黄公望晚年仍坚持自称“平阳黄公望”,并且不顾年老体迈,返回浙东老家事实来看,少年时当在平阳生活过。在常熟过继之说,实也是臆测之辞。
  笔墨往往遗奇踪
  黄公望生于宋末1269年。童年时就很好学,故有“神童”之称。长大以后,博通经史,旁及诸艺。至元二十九年(1292),东平人徐琰任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使,辟黄公望为书吏。当时黄公望还是二十刚出头的小青年。此后直至延(1314-1320)后期的20多年时间,慢慢进职至中台察院令掾、江浙行省令掾。约在延口六年(1319)或七年因故下狱。当他准备走吏员升至官僚的道路失败后,毅然入道。出狱后,正式皈依道教,师从居住在龙虎山先天观蓬莱庵和圣井山峰顶天瑞庵修炼的温州金蓬头(金志阳),一度在圣井山之西建庵修炼,故号井西道人。
  入道后的黄公望基本上过着云游生活,行踪漂泊无定。主要在松江、常熟、苏州、吴兴、杭州、富春一带活动,曾在余杭通仙观、杭州筲箕泉居住。谢世年份则有元末1354年、1358年诸说。《岳雪楼书画记》“名画萃珍册”第六幅《大痴山水》款题则有“至正廿又二年秋作”,如是1362年94岁的黄公望仍在作画。更有人说,明初还遇见过黄公望。无论如何,大体上可以说,黄公望的一生几与元王朝相始终。
  由于所见资料有限,为吏入道以后的黄公望是否常回故乡,笔者不敢断言。但他晚年确实曾从长期寓居地松江返回浙东平阳故乡,这可从元明间刘崧(1321-1381)《槎翁诗集》卷三《题吴教授所藏黄大痴画〈松江送别图〉》诗得以证明。其诗云:
  是何山莽莽以横云,水浩浩而生风。
  天低江迥月欲落,别意乃在苍茫中。
  问君此图作者谁,浙东老人黄大痴。
  松江先生旧知已,眼明为写秋江姿。
  重坡欹岸东南远,本末参差见层献。
  苍浦遥连楚泽深,石林尽带吴堤转。
  是时先生从此归,把钓欲拂云中矶。
  长风过雨蒲苇净,水色淡拖沾人衣。
  只今又作筠州客,惆怅松江渺云隔。
  离思犹迷雁荡烟,归心已历洪崖石。
  我思大痴焉得从,笔墨往往遗奇踪。
  草衣骑牛发如雪,吹笛忆过天台峰。
  平生一笔不轻许,傲睨王侯笑尘土。
  展图坐对凤山青,却想高情动千古。
  君不闻功名利达能几何,长安离别日日多。
  灞陵亭前春草碧,灞陵亭下春风波。
  刘崧生于1321年,比黄公望少52岁,但仍有与晚年黄公望交往的机会。通过对该诗的研读,可以得到以下一些重要信息:
  第一,尽管黄公望居无定所,漂泊流离,但在亲友们看来,他仍然是“浙东老人黄大痴”。尽管黄公望曾长年在浙西常熟、松江、杭州、富阳一带生活,但这只是他的寓居地,即是到了白发似雪的晚年,仍然不忘浙东山水,“离思犹迷雁荡烟,归心已历洪崖石”。洪崖在温州境内的大罗山,旧时这里有天台往平阳南雁荡山的重要通道。
  第二,黄公望离别寓居地松江后,“是时先生从此归”。“草衣骑牛发如雪,吹笛忆过天台峰”,正确地记述了黄公望从松江回到平阳必经天台的路径。
  第三,离开寓居多年的松江,欲回日夜思念的故乡,黄公望选择作画来告别。那么,以什么的画面最为合适呢?最合适的还是告知自己将要回去的故乡山水。“是何山莽莽以横云,水浩浩而生风。天低江迥月欲落,别意乃在苍茫中。”正是黄公望在《松江送别图》中为松江亲友写绘的浙东雁荡山水。“重坡欹岸东南远,本末参差见层山献”,恰好蕴含着黄公望故乡(雁荡、平阳)相对于松江的地理方位。
  第四,“我思大痴焉得从,笔墨往往遗奇踪。”表达了诗作者思忆黄大痴的情结,并希冀从《松江送别图》中搜寻黄氏踪迹。宋元间平阳黄氏大族主要聚居在松山、龟山、凤山。凤山是平阳钱仓(前仓)的地理标识,明人曾编有《平阳前仓凤山志》1卷。北宋时,钱仓就被列为温州四大镇之一,两宋间钱仓梅浦出了抗金名将黄友(1080—1126),《宋史》有传。明清以来,平阳凤山黄族散居各地,现在平阳鳌江的墨城、横浦和苍南宜山薛家桥等地的黄氏均尊黄友为先祖。诗中“展图坐对凤山青,却想高情动千古”,或许隐含黄公望在故乡平阳的居所,如是,黄公望当为平阳钱仓人。
  值得注意的是,上引5件“平阳黄公望”题识,注明年岁的3件均为81岁时所题,正是“人老思乡,叶落归根”之谓。黄公望这次返回温州平阳故乡当在此前后。
  名画作成赠道友
  黄公望博学多才、富于机智,能填词谱曲,通音律,更能修道练功,因其是元代最负盛名的画师,在绘画史上给予人们的影响最大,所以也掩盖了其他方面的成就。他一生著作甚丰,可惜大多散佚。笔者多方搜罗,得丹经3部、诗1卷,画论、书画题跋、手扎若干;《中国历代画目大典·辽至元代卷》录今海内外公私收藏的以黄公望之名的传世画作59幅,其中可以认定黄氏真迹者约30幅,其余则为真伪难辨、摹本和赝伪者①;至于画迹,从明清以来各书记载来看,还有100多幅。
  黄公望传世画作中,最脍炙古今人口的便是《富春山居图》卷,一向被推为杰作。此卷是黄公望晚年艺术进人自然浑成化境的巨作,也是对中国山水画发展极具影响的力作。描绘富春江沿岸的风貌景色,但未作自然写实主义的再现,其实是作者对南方山水的总体印象的把握。层峦起伏,平岗连绵,丛林蜿蜒,江波明练,斜坡浅滩,舟舍隐人,境界开阔,秀润苍厚,简洁清润,天真烂漫,心旷神怡,变化极矣。一派富润秀泽、平淡和谐的江南美景。章法上以手卷平面横移的方式,将山回水转一一铺展,尺素绢纸淡山无尽,前后山峦折搭转换,自然衔接渐远渐失,山岭气脉顺畅活络,悠远连绵。用笔简练,干、湿、焦、淡并重,运锋随意,中、侧、尖、秃混用,笔墨互现,变化之极又丰富统一。是一幅诸法皆备的杰作。卷后端自识款:
  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布置如许。逐旋填答,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著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无用师”者何许人,前人没有搞清楚,古今一些研究者则望文生义,认为是一位和尚。其实,无用师是道士,姓郑,名樗,字无用,室号散木,盱江人。其名其字其室号,均典出《庄子》。《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又《人间世》:“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曰: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此人与平阳很有缘分。元平阳人陈高曾为之作《散木轩铭》:
  上清道士郑无用,名其室曰“散木轩”。为之铭曰:
  良木之产,梗梓松柏。为屋为器,中于绳墨。臃肿拳曲,伊栎与樗,百不胜任,茂阴道隅。彼材所堪,斧斤爰伐,用资于人,而己则折。维兹不材,故以散名,匠石弗顾,乃全其生。不适于用,不婴于害,无用之用,其用为大。……有郑樗氏,老子之徒,自处以拙,退然若愚。筑兹一室,诡名散木,蒙庄是师,谁其侄桔?以散见废,庶于天年,与造物游,无为自然。①
  郑无用是黄公望道师金蓬头的衣钵传人,故为之画了多年的《富春山居图》也就可以理解了。该画卷创稿于至正七年(1347),至至正十年(1350)黄氏提前题赠给郑无用时,尚未毕工,完成则更不知在哪一年。有人说“经营七年而成”,那是约略估计,并无依据。值得注意的是,黄公望创作该画卷期间,正是频频自称“平阳黄公望”的时候(至正九年,1349)。
  “夏氏知止堂”,应为云间夏世泽居处之堂。明人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一条云:“知止堂,云间夏世泽所居,赵魏公(孟)书扁。又元人杨维祯《东维子集·卷一·知止堂记》云:“云间老人夏谦斋氏为某监漕官,年未致仕也,即勇退归里,名其燕处斋之堂曰‘知止’。”谦斋应是夏世泽之号。
  焚余妙迹留人间
  关于这幅《富春山居图》,还有一段坎坷而有趣的经历。该画卷于明代成化以前曾为大画家沈周(1427—1509)所藏,后经数人辗转收藏,到万历二十四年(1596)便为大书画家董其昌(1555—1636)所得。董其昌死前数年,又将此画抵押给宜兴吴正志。吴正志死后,归他的第二子吴洪裕继续保有。吴洪裕“与之周旋数十载,置之枕藉,以卧以起;陈之座右,以食以饮。倦为之爽,闷为之欢,醉为之醒”。(邹之麟题跋语)明清交替之际,吴洪裕一无所问,独独携带此卷颠沛流离。但是因其太宝爱又太自私,以致造成了“火殉”大煞风景之事,成为《富春山居图》的罪人。原来,吴洪裕生平最珍爱的有二卷书画,一为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另一卷便是《富春山居图》。清顺治间临死前,他嘱家人将此二卷书画‘焚以为殉”。先一日,焚《千字文》真迹,吴洪裕亲自监督其烧完。第二日,焚烧《富春山居图》,“祭酒以付火”,火盛之时,返身进入卧室。当时在场的侄儿吴子文不忍名作成灰,快步趋前,“起红炉而出之”。但抢救出来后,此画已烧去起首一段,所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从此,这幅名画便被分为前后两段。
  后段焚余长图一度曾为泰兴季因是收藏,后来又先后归平湖高士奇、扬州安歧等人收藏。乾隆十一年(1746),从安家卖到了清廷内府。但乾隆弘历在收得此卷之前,曾得一款书题赠子明的《富春山居图》,即所称“子明卷”,1338年作,纵横32.9厘米×589.2厘米,被乾隆及其侍臣鉴赏家定为真迹,大加题咏。而将后得的“无用卷”强指为伪,命人撰跋写于画幅中,构成绘画鉴藏史上一著名冤案。至嘉庆,经鉴定又定“无用卷”为真迹。而今鉴赏家们均以“无用卷”为真,“子明卷”真假如何尚有分歧。
  前段焚余一度曾为吴寄谷所藏,康熙八年(1669)让与王廷宾,后来就辗转诸收藏家,至“八一三”抗日战争爆发,才为近代画家吴湖帆所得。1956年10月间,上海中国画院举办了宋元明清名画展览,展出了这幅《富春山居图》的前段,使广大的观众得有机缘看到了这一从烈火中抢救出来的历史上的名迹,无不欢欣赞叹。
  “无用卷”前一小段纵横31.8厘米×51.4厘米,今藏浙江省博物馆,定名为《剩山图》或称《富春一角图》;后段焚余长图“无用卷”纵横33厘米×636.9厘米,仍称《富春山居图》,后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现在与“子明卷”一起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故温总理有两幅画合成一幅画的深情愿望。”

附注

①元钟嗣成等著:《录鬼簿》(外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0页。 ②宸翰楼丛书本《图绘宝鉴》为罗振玉辑,民国3年上虞罗氏刊重编八种本,影刻元至正本,与元本稍有不同。引文见近藤秀实、何庆先《图绘宝鉴校勘与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年版,第62页。 ①《图绘宝鉴校勘与研究》 引民国18年神州国光社铅印本,第219页。 ①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页。 ①《录鬼簿》,第88页。 ②温肇桐编:《黄公望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66页。 ①《中国书画全书》(共14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999年)第8册收有《赵氏铁网珊瑚》。吴镇《墨菜诗并跋》和黄公望《题梅花道人墨菜诗卷》均见本册,第714页。 ①《中国书画全书》第8册,第717页。 ②孔广镛、孔广陶:《岳雪楼书画录》,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续修四库全书》第1085册,第87页。 ③裴景福(1854-1926),字伯谦,霍邱人。其《壮陶阁书画录》(有中华书局1937年铅印本)著录家藏书画,其中有许多为清末宫廷内府散出之物,并有不少详尽考证。 ①见邱树森主编:《元史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①周积寅、王凤珠编著:《中国历代画目大典·辽至元代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198页。 ①陈高:《散木轩铭》,见《不系舟渔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页。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八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八期》

本书记载了关于平阳县的著名人物、艺术文化、历史事件等,其中包括文章《北大教授钟锡华》、《张和光先生其人其诗》、《怀念父亲》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顺道
责任者
林孝暸
责任者
黄公望
相关人物
裴景福
相关人物
刘崧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