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家人择善保手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八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738
颗粒名称: 杨氏家人择善保手稿
分类号: K928.43
页数: 2
页码: 105-106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作者岳父杨悌先生的生平和他的珍贵手稿。杨悌是历史学家和书法家,曾留学日本并担任过多个官职,后厌倦官场,专心研究史籍并写下大量专著。他的手稿在文革前被捐献给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但由于文革的动荡,部分手稿和相关文物遗失。文章强调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关键词: 平阳县 西子湖 杨氏家人

内容

对于我们家来说,这批手稿乃是“家珍”。这些“家珍”,历尽桑沧,今日才重见天日:
  “结一阁”的主人,便是我的岳父杨悌先生。杨家乃温州市平阳县张家堡(现属苍南县龙港镇)名门,世代业儒。我曾去过杨家祖屋,竟有十八个院子、二百三十八间房子,如同《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一般。在杨家祖屋大门前,不仅尚有石狮,而且还有当年升挂大旗的旗杆石座。
  岳父又名慕侗,字子恺。历史学家,书法家。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东渡日本。宣统庚戍(1910年)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同年归国后,得法政科举人。曾任浙江省高等检察厅首席检察官以及浙江临安县知县、上虞县知县、萧山地方法院院长等职。
  他厌倦官场迎来送往,逢场作戏,更厌恶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三十年代卸官后,杜门读书。家中藏书极丰。他研究史籍,埋头著述,写下上百种专著。内中,《通鉴事纬》一书,花费心血最多。他反复研读家中所藏宋版《资治通鉴》,在书的天头密密麻麻写下诸多批注,然后以史事为经、以年代为纬,写下《通鉴事纬》。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四0三年)至东晋元熙元年(即公元四一九年),共八百二十二年的史事……
  岳父这批手稿,除极少数为他人所作的序、跋曾发表之外,均未出版过。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他中风之后,自知余日不多,便把文稿誊清编集,分卷装订成册。1951年3月他去世之后,岳母伍鸣凤除了把部分文稿存放在温州家中之外,还把一批文稿装箱,从温州运往平阳舅父家存放。
  随着“文革”的逼近,形势日益紧张。在“四清”运动中,岳母已经预感到这批文稿放在家中极不安全。1965年春节,趁内兄从浙江海盐县回温州过年,岳母与他商量,决定将文稿捐献给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据内兄回忆,他当时去平阳舅父家,舅父关上大门,然后让他爬上阁楼,拖下两只沉甸甸的紫红色木箱。内中,除了岳父大批文稿、日记之外,还有孙中山先生写给岳父的亲笔信、岳父的举人黄榜等等。他把这些“家珍”带回海盐县。
  1965年3月12日,内兄把岳父部分文稿从海盐挂号寄往杭州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一星期后——3月19日,岳母从温州把岳父文稿二十五卷也挂号寄给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岳母和内兄当时的决定,今日看来是很有见地的:一年多之后,“文革”狂飚骤起,“大革文化命”,岳母家和内兄家都遭到“彻底”大抄家。孙中山写给岳父的信等,内兄以为比文稿更重要,没有寄出,留在身边,被“造反派”抄去,至今不知下落。就连他把文稿挂号寄出时的挂号存单、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收到后寄来的收据,也被抄走,无从寻觅。岳母连性命都保不住,在“文革”中经不住苦风凄雨,含冤而逝……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八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八期》

本书记载了关于平阳县的著名人物、艺术文化、历史事件等,其中包括文章《北大教授钟锡华》、《张和光先生其人其诗》、《怀念父亲》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叶永烈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