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霁山诗文 永续弥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八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724
颗粒名称: 五、霁山诗文 永续弥新
分类号: K825.6
页数: 3
页码: 63-65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南宋遗民诗人林景熙的生平事迹、诗歌成就及其作品在历史上的传承和版本变迁。林景熙在元朝覆灭后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其诗歌作品以怀旧思宋为主要内容,具有情理结合的品格。他的作品在历史上广受赞誉,被誉为“千古大义士”。文章还介绍了《霁山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和版本变迁,以及近年来对林景熙诗文进行重新点校和辑补的情况。最后,文章强调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林景熙的高风亮节和文学作品仍然激励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 平阳县 林景熙 霁山诗文

内容

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冬季,林景熙卒于平阳家中,时年六十九岁。二十四年后,即元统二年(1334年),章祖程《白石樵唱》注释本便问世,这《霁山集》第一个注释本。
  章祖程在《题白石樵唱》文中称:“(景熙)晚年所著,杂文十卷外,有诗六卷,题曰《白石樵唱》,行于世。”可见林景熙著作在他晚年就结集,并以刻本或抄本流传。到明代天顺间,《霁山集》已“颇多散亡”,吕洪从叶衡处看到始末俱全的《白石樵唱》,辑补《读文山集》诗一篇,文“仅得先生白石稿中记、序、赋、铭而下若干篇”合并诗文为一集,分五卷刻印。霁山文集原名“白石稿”,诗集名“白石樵唱”,吕洪把诗文集合并,改题《霁山先生文集》,并作序言。序写于天顺七年(1463年)。明嘉靖间,毛秀得《霁山集》旧刻本,“间有手批注”。清辽藩光泽王重行刻印。辽藩光泽王序写于嘉靖七年(1528年)。这个本子删除了章祖程注。卷一、二、三题“白石樵唱”,卷四、五题“白石稿”。
  明嘉靖间,平阳知县冯彬得民间善本,又参校张寰得到的本子,重刊《霁山集》。并于嘉靖十年(1531年)为之作序。今藏上海图书馆明抄本,就是从冯彬刻的霁山先生《白石樵唱》过录,诗分六卷。据张寰序言“诗若干首,文若干首,总之分为十卷”,可知冯彬本文集部分分四卷。
  清康熙年间有汪士鋐刻本。汪士鋐序言写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又有丁瓒跋、吴嵩、吴瞻泰序。注本系据辽藩本重刻。
  《四库全书》本《霁山集》五卷,系据汪士鋐本缮录。清嘉庆间,鲍渌饮以多种《霁山集》藏本命鲍正言参校重刻,列入《知不足斋丛书》。据苏璠跋,乾隆时平阳已无《霁山集》,鲍本未刻成,张綦毋曾抄录一部带回平阳,綦毋死,所抄录《霁山集》也散失了。据鲍正言序(作于嘉庆十五年),鲍渌饮之所以刻《霁山集》,“庶几昆阳(章祖程)之注,或由此不致泯没尔”。民国三年(1914年)冒广生据知不足斋本重刻《霁山集》,这就是《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分五卷。
  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霁山集》,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用冒广生《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明抄霁山先生《白石樵唱》进行校勘,保留章祖程注,从冒广生跋中辑补《题陆秀夫帝蹈海图》一首,分五卷,一、二、三卷为诗,四、五卷为文。后附本传、旧刻序跋、明抄本目次。这是一本比较完备的本子。
  1995年,温州师范学院教授陈增杰将《霁山集》进行点校注释,整理成《林景熙诗集校注》,由浙江古籍出版社作为“两浙作家文丛”之一出版发行。
  今年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了应读者要求,综合各家版本之长,普及林景熙诗文,对历代已出版的林景熙诗文进行重新点校,辑补了近年发现的多篇佚文,如林景熙的讽喻小品《春声君传》,这是一篇有价值的托物言志小品,又是一篇精悍犀利的佳作;《王氏园亭记》情景交融,意在言外,竟由象生,技法娴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多篇佚文,成为新版《林景熙诗文集》的一大亮点。此书即将出版面世。
  爱国主义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历史长河淌流过700余载,时至今日,林景熙的高风亮节和文学作品,仍然似璀灿的明珠在中华文化宝库中熠熠发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努力。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八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八期》

本书记载了关于平阳县的著名人物、艺术文化、历史事件等,其中包括文章《北大教授钟锡华》、《张和光先生其人其诗》、《怀念父亲》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