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山今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八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718
颗粒名称: 鸣山今昔
分类号: I266.4
页数: 3
页码: 53-55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鸣山村的历史变迁和现状。鸣山村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著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古建筑和亭阁已经消失。文章通过描述鸣山村的传说、文物、寺庙和自然景观,展示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同时,文章也提到了鸣山村现今的发展和变化,如新的建筑、公园和交通设施的建设,以及当地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最后,文章强调了人类活动对鸣山的影响,以及鸣山作为可爱家乡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平阳县 鸣山 叶国良

内容

美丽的鸣山村依山临水,据《方舆胜览》记载:“山腹大洞穴,常有声,故名”。
  《平阳县志》录清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张南英诗一首,前四句云:“横阳五里是鸣山,水到桥头第一湾。重叠小山藏古寺,参差远树敞贤关”。对昔日鸣山山上建筑物雪坡亭、览翠亭、驶风亭、遗爱亭、丰钟阁和徐公祠等历史文物均有记载。随着时间推移历经沧桑的亭、阁、寺都已烟消云散。在清康熙三十八年为平阳知县洪景行而建的“遗爱亭”;宋工部左侍郎徐谊和同僚武状元蔡必胜助建塘河路,因其政绩受人敬仰,深情铭记永留民间。
  儿时听到的传说天马下凡偷吃青苗被惩罚留在人间的一对石马,它的主人长眠在鸣山桃园林中的明代官至云南布政司左参政陈宣。石马属平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宣墓石刻》中的一件珍贵文物。原文如下:“陈宣墓系砖室结构,墓道上留有石马、石羊(已被盗)、石翁仲各一对,唯石马稍小。这组雕刻视态生动,线条精细,装饰华丽。”现立在莲池畔。
  历代深受民众向往的鸣山寺,三进的大殿长年香火盛旺,不少文人墨客纷纷题诗赋联,多次苦修建的古刹也在解放前后被大火毁于一旦,寺墟成为甬台温高速公路的通途。幸有善男信女信仰不改,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迁址另建,改名为净土禅寺(俗称鸣山寺)。近山麓的道教东岳殿、塘河畔的太阴宫,也在太平盛世年代,村民捐资进行大规模扩建一新,气势宏伟,富丽堂皇,使人有事过境迁旧貌换新颜之感。
  久经年月见证的宋、元、明、清代建筑物。徐忠文祠(徐公祠)现族人改称徐氏宗祠;原蔡氏宗祠易名蔡必胜纪念馆,其后裔温州市著名书法家蔡心谷先生为撰书楹联:文韬武略原是国家梁柱,仁政爱民堪为世代楷模。
  贯穿鸣山东侧而过的母亲河——北塘河,是古近代内陆水上货物运输繁忙的唯一交通要道。北塘河(又称平瑞塘河)源头由九凰、沙岗诸山之水出北门到鸣山与另一支由水亭等山麓之水由西南向东过,在水到鸣山第一弯处汇合,通过鸣山大桥穿越万全平原,注入瑞安市飞云江。沿岸万全塘(塘即堤岸),原是古海塘,后因大海东移成为通途,称塘河路,是客商官员来往浙闽的古驿道。塘河路建于何年已无考,旧时为土塘,土塘极易因水冲刷而塌陷。《平阳县志》记载:“蔡必胜议以石更造,为费二十余万缗(一缗一千文),因即鸣山保安院为修塘司,出纳有籍。”据《大宋嘉议大夫工部左侍郎忠文徐公墓志》(公元1224年):“大父世充积德乐施,城北至瑞安飞云渡三十五里,旧筑土为塘及楗木为马道,岁久颓坏,世充倾资悉铺石及为堤。”在古代这算是重大的水利交通建设,蔡必胜和徐谊先贤有功于故土。
  亲眼目睹平瑞塘河(北塘河)已完成水陆交通运输要道的历史任务。近城的塘河已改造成为县体校的皮划艇健儿训练基地。沿河由花岗岩建成的栅栏路直达第一湾,在这一带还将建小西湖式公园美好蓝图正在策划中。
  今朝的鸣山,在东南面山坡上由石板砌成的左中两条山径称伏虎岭威虎岭互通成为八字形,在最高点大驾山之巅朝阳亭汇合。两岭均采用统一尺寸的条石构筑石阶直通山顶,两旁由乡人献制供游人歇息的石椅到处可见,亭和山坪上石鼓石桌,让游客悠闲时增添黑白相争决一雌雄、汉河楚界兵将争霸的乐趣。山麓棋岩亭、山腰怀乡亭、山巅朝阳亭是小憩的好场所。
  当站立山巅朝阳亭放眼四野,欣赏平阳县城美景,眺望万全平原风光。穿越南北山麓面过的高速公路上快速奔驰的各种汽车,你追我赶发出阵阵的噪音;从山腹穿过温福铁路上动车日夜汽笛呼鸣和车轮飞越铁轨时发出隆隆声,声击山体的回音日夜长鸣,好像诉说鸣山又在争鸣了。
  大自然创造了鸣山,人类的活动又改变了鸣山。鸣山在平原上耸立,动车、汽车长鸣伴随,眼前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工农业快速发展的繁荣景象。
  这是可爱的家乡。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八期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八期》

本书记载了关于平阳县的著名人物、艺术文化、历史事件等,其中包括文章《北大教授钟锡华》、《张和光先生其人其诗》、《怀念父亲》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叶国良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北塘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