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图书馆
平阳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阳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元宵节衍生的求子习俗与民间花灯工艺的传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695
颗粒名称:
元宵节衍生的求子习俗与民间花灯工艺的传承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7
页码:
226-232
摘要:
本文探讨了平阳县元宵节赏玩花灯习俗的兴衰历程和民间花灯制作工艺的传承。
关键词:
平阳县
地方文化
历史变迁
内容
元宵节赏玩花灯,曾是包括平阳县在内的浙南民间传统的节日习俗。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这一习俗已经逐渐式微,元宵节的花灯在平阳县的很多地方更是已经绝迹。一些技艺精湛的民间花灯制作工艺,如今只是藉着元宵节衍生出来的求子习俗才得以传承。
一、曾经辉煌的元宵节赏灯习俗
“正月灯,二月纸鸢,三月麦秆作吹箫……”这是一首在温州家喻户晓的童谣,童谣中唱的“正月灯”指的就是温州民间“正月十五闹花灯”的元宵节赏灯习俗。
据史料记载,元宵赏灯活动始于东汉明帝时期,由佛教礼仪节日相沿成习,逐渐演变成间盛大的节日,并由中原扩散到全国各地。在温州,最迟在唐代,元宵花灯就已经盛行。唐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中记载:“永嘉土贡竹丝灯”,可见温州的花灯当时就已闻名全国,并被当作贡品。竹丝灯,是以细篾为架,用棉纸或轻绸制作的灯笼,由于制作精巧,深受群众喜爱。南宋时温州著名学者叶适的诗句“艾褐家稠阔阔裁,抱孙携子手灯来”,描述的就是当时市民纷至沓来看花灯的热闹情景。
明代温州的元宵灯会规模更甚。据万历《温州府志》记载,在当时温州民间灯会时间从正月十三就开始了,“十三谓之试灯,十四至十六谓之正灯,十七以后谓之残灯”,到了十八才“落灯”。明代姜准《岐海琐谈》一书中,对温州的元宵灯会更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元夕张灯街市及神庙,起十二三至十七八方止。街市结盖松棚,或用欢门,神庙如仁济、忠靖、惠民、广惠诸所,以珠囊竹丝灯等华饰,角胜争奇,游观者肩摩蹱接,几无置足之地。”
到了清代,温州元宵灯会更加多姿多彩。在元宵节观灯之夜,温州全城内外,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四乡男女,扶老携幼,赶进城来赏玩花灯。这一天“到更许,城门始闭”,但南城水门仍然开尺余,小舟整夜可以出入。清代方鼎锐《温州竹枝词》中有首诗描述这一情景:“三更灯火映窗栊,宵市居然晓市同。夜禁七城都上锁,轻舟还有水门通。”
在温州各县,元宵灯会也非常热闹。民国《平阳县志》记载:“上元,通衢上结竹挂彩,夜间悬各色花灯,放花炮,装鳌山,庙宇尤盛。自十二昏起至二十夜止,游观杂沓,笙歌彻晓,卫所镇堡及巨村皆然。”在瑞安,“河乡一带赛会迎灯,惟梅岗首屈一指。是晓花篮之灯约数百盏,人物纸灯亦百余盏,极其工巧。”在永嘉,“社庙均有龙灯,沿街旋绕,名曰‘滚灯’。金鼓之声喧阗达旦,男妇杂沓。”在乐清,“里社各制龙灯,旋绕为戏,自初九至元宵,笙歌达旦。”在泰顺,“好事者为滚龙、竹马、鱼兽诸灯,沿门庆贺。”在洞头岛,则富有渔乡特色的鱼灯会,并有放水灯、放孔明灯之举。
二、技艺精湛的民间花灯制作工艺
元宵节的赏灯习俗,让民间的能工巧匠有了一显身手的机会。为了能让自己制作的花灯技压群雄,博得众人喝彩,他们绞尽脑汁,发明创造了诸多花灯,其中尤以走马灯的发明最为神奇。
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时,我国民间就已有走马灯,当时称“马骑灯”。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在记述临安“灯品”时也说:“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元代谢宗可咏走马灯诗云:“飙轮拥骑驾炎精,飞绕人间不夜城,风鬣追星来有影,霜蹄逐电去无声。秦军夜溃咸阳火,吴炬霄驰赤壁兵;更忆雕鞍年少日,章台踏碎月华明。”明代姜准在看了温州的走马灯后,在其著作《岐海琐谈》中写道:“走马灯,假灯气运机顺逆交驰者……”
在平阳县民间,包括在马灯在内的花灯制作技艺世代相传,远近闻名。在平阳县昆阳镇水亭办事处,还有个名叫“走马灯”的村子,据说就是因为昔日村民擅长制作走马灯而得名,在平阳县水头镇,就有一条居民世代以制作走马灯等灯笼为业的“灯笼巷”。平阳的走马灯外形多为圆形宫灯状或六角、八角形亭台结构。而在这品种繁多的走马灯中,尤以平阳县腾蛟镇马居山村村民马必重制作的“头发吊灯”最为独特。这种以长头发丝从走马灯的顶端轴盘开始上而下,来牵引灯中纸人物关节,从而组成可以活动画面的这种形式,在中国还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是平阳民众的一大发明创造。
在过去,头发吊灯都是利用放在灯座下的木炭火形成的气流,带动顶端的轴盘开始旋转,然后带动走马灯运行和纸人头、手、脚等关节部位自行活动,故该灯向来有“竹为骨、纸为肉、发为脉、火为血气”之说。关于“头发吊灯”,在当地民间还流传着一首诗谜:“新做八角一座城,内藏兵马多少名。红面坐天兵马乱,黑面坐天太平城。”其中后两句形象地描绘了炭火的燃烧和熄灭时头发吊灯运转和静止的场景。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在平阳县,民间自发的元宵节灯会活动已经难以见到,随着元宵节赏玩花灯习俗的逐渐湮没,原先很受欢迎的花灯也逐渐走向没落。值得庆幸的是,包括头发吊灯在内的民间花灯工艺藉着元宵赏灯衍生出来的求子习俗,得以生存和传承至今。
三、元宵灯衍生的求子习俗挽救了花灯工艺
在闽南话方言中,因为“灯”和“丁”谐音,因此自古以来,在浙南的平阳、苍南等闽南话方言地区的民间,元宵闹花灯还包含着人们祈盼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并由此衍生了诸如“福头灯”、“子嗣灯”、“抢灯人仔”、“灯酒宴”等诸多相关习俗。特别是在元宵赏灯习俗消亡的今天,由元宵赏灯衍生的求子习俗为民间花灯制作工艺的传承起到了几乎是决定性的作用。
福头灯和子嗣灯 所谓“福头灯”,是指地方上的一帮热心人,在正月时共同集资请艺人制作一盏造型华丽的花灯放在宫庙中给人观赏,并讨个“你地方今年有‘灯’(谐音‘丁’)啊”的口彩。而“子嗣灯”则是那些为了求子而在俗称“娘娘妈”的女性神灵前许愿,在得子后专门制作一盏花灯以为还愿。一般来说,福头灯于农历正月十二、十三抬来悬挂在宫庙中供人观赏娱乐,到了农历正月十七、十八的晚上将其焚化,个别还有一直挂到农历二月初二的。为还愿制作的子嗣灯则在农历正月十五才悬挂在“娘娘妈”前的大殿里,供村民赏玩,并挂上半天后就焚化掉了。在福头灯和子嗣灯的四周,悬挂多个彩球。这些彩球,人们认为能得到它,便是生子的预兆。因此,已婚而未得子的妇女往往自己或者托人来偷摘彩球。因为花灯在庙宇中供人赏玩,在没有焚化前庙祝还小心保护花灯完整,你若去“偷”,必须要非常机智利索。如果你手脚麻利顺利得手了,庙祝也不会责怪你。
抢灯人仔 在平阳县凤巢乡山边村供奉着陈十四娘娘的山边宫,在元宵之夜还流传着为求子而争抢“灯人仔”的习俗。元宵之夜,天擦黑不久,悬挂在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山边宫中的多盏走马灯在供村民一天赏玩后,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场的群众中,只要有一个人按捺不住,上前摇动花灯,早已跃跃欲试的在场观众就会蜂拥而上,争相抢夺走马灯上面的各种纸人(俗称“灯人仔”),抢到的人喜气洋洋。他们认为这些“灯人仔”能够给他们带来好运气,谁抢到“娘娘妈”就能保佑他们家顺利添丁。
灯酒宴 在平阳县闹村乡等地山区,每逢元宵节还有举行“灯酒宴”(或称“闹灯酒”)的习俗。这一天傍晚,凡是在上个元宵节之后得子的人家,男主人要订制走马灯悬挂起来,如果生的是双胞胎,则要挂两盏灯。而主妇则在家里忙着准备丰盛的酒菜,准备接待前来祝贺“喜得贵子”的亲朋好友。在灯酒宴上,最为活跃的还是孩子们。他们三五成群,组成“吃灯酒”小组,每人出一点钱,买些“百子炮”,来到元宵这天挂灯笼的主人家门前,点燃爆竹。主人家一听爆竹声,就知道孩子们贺喜来了,马上从屋子里出来,笑脸相迎,并把他们请入席,让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菜肴吃,还特地端出温热加糖的家酿红酒给他们品尝。不过孩子们也大多不愿久留,因为他们还想去尝遍周围所有的灯酒宴哩!这一夜,大人们都很通情达理地对孩子们“开禁”,让他们自由自在走东家、串西家,大摇大摆和大人平起平坐,同席饮酒。
正是因为这些由元宵节衍生的诸多求子习俗,使花灯在平阳一带的民间得以有一定的市场,这从客观上也使民间花灯的制作工艺得以传承。2007年,马必重的“头发吊灯”制作工艺作为平阳县一项独具特色且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民间造型艺术,还被列为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
出版者:平阳县方正印社
本书内容涵盖了知青插队落户、上山下乡运动、兵团精神、人生与科学求索等多个方面,同时也涉及了地方历史、文化、人物纪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奋
责任者
叶适
相关人物
孙携子
相关人物
姜准
相关人物
方鼎锐
相关人物
谢宗可
相关人物
秦军
相关人物
吴炬霄
相关人物
忆雕鞍
相关人物
方言中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南城县
相关地名
瑞安市
相关地名
乐清市
相关地名
泰顺县
相关地名
临安区
相关地名
赤壁市
相关地名
水头镇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腾蛟镇
相关地名
苍南县
相关地名
闹村乡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曾经辉煌的元宵节赏灯...
相关专题
技艺精湛的民间花灯制...
相关专题
福头灯和子嗣灯
相关专题
抢灯人仔
相关专题
灯酒宴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