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图书馆
平阳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阳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从照相馆里看“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683
颗粒名称:
从照相馆里看“变迁”
分类号:
J409.2
页数:
8
页码:
153-160
摘要:
本文描述了平阳县照相馆的发展历程,从老式照相馆到现代影楼的转变,以及摄影技术的变革。同时,还展现了平阳县的社会变迁和人们对照相的态度和习惯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百姓生活的巨大变迁。
关键词:
社会变迁
摄影史
地方文化
内容
随着平阳县老城改造的不断推进,北门的一些“老店”都已拆迁。不少“老店”背后的故事折射了时代发展的变迁,这里让不少市民留下难忘印象的有三家照相馆即“兄弟照相馆(解放后改为国营照相馆)”、“北门照相馆”、“平明照相馆”,现在虽然解放街以南还没拆建,但国营照相馆早已改制不复存在。而今天,风格各异的影楼遍布城乡。60年来,照相馆从黑白照到彩照,再到现在的数码照片,整整走过了划时代的“三步曲”,这种变化,正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百姓生活巨变的真实写照,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身边的照相馆。
上世纪70-80年代的时候,到照相馆来拍‘全家福’、生日留念照的人络绎不绝,逢年过节都得排队,生意好得很。在国营照相馆工作了30多年的林权文先生向笔者回忆道:自从1956年平阳成立的第一家公私合营照相馆,取名国营照相馆,该馆的前身是兄弟照相馆,1921年由陈鹤翎、陈鹤翔两兄弟始创于鳌江。当时的国营照相馆就在平阳剧院边解放街216号,一楼营业厅,二楼照相。那会儿,只能在室内使用单调的背景,在那时即使有钱照相,还得忍受长久地保持一个姿势,“男左女右”是那个时候结婚照约定俗成的站位。所谓“化妆”也并非真正意义的化妆,只不过是两人结伴到照相馆,换上照相馆提供的衣服,把头发梳齐整就可以了。男子多穿中山装、男式汉装,更早的时候还有长衫马褂,女子则穿女式汉装,和结婚礼服一样。照相人必须保持10分钟不动,拍照的时候人都是规规矩矩地站着,清一色标准的微笑。在那个年代,能在照相馆照上一张相是非常奢侈的事!当时,平阳县城的照相馆很少。较为出名的照相馆就是解放街的国营照相馆。因为价格昂贵,相机在人们心目中是很金贵的东西一般人都不敢碰,在那个时候许多人都不轻易去照相,除非是遇到结婚等重大的日子。照一张一寸的照片要花三角八分钱;二寸的要花六角五分钱;三寸的要花一元一角钱;四寸的要花二元一角钱;六寸的要花六元钱;照一份四寸就相当于我们当时一个星期的伙食费了。如果我们当中有谁照相了,那将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照相的尺寸基本上都是一、二寸的。使用得是一种大型的木制座机,全家福、同学合影留念也就照个三、四寸的,五寸照的人很少。过年时全家穿戴一新,到县城拍一张全家福,大人小孩都高兴的不得了。照相馆大部份的生意靠拍会议团体照和结婚照。那时照相的价格也比较贵,其理由是那时经常加班、加点印照片、兑配药水、冲洗、剪裁照片都是手工的,有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彩色照片就更昂贵了,四张一份的一寸黑白照只收三角八分钱,而拍一次彩照价格则高达伍元,因为彩照是后期用水彩画上去的,所以拍的人极少。爱漂亮的姑娘们常常打扮整齐,来拍一种三寸的黑白照,这也算是如今“艺术照”的前身。如今,照相已经是人们生活中相当平常的一件事。过去一些老式照相馆是越来越少了,真正算得上“老字号”的照相馆寻不到了。随着满街的时尚婚纱摄影店和专业摄影工作室的兴起,如维多利亚、薇薇新娘、古摄影、文摄影等等,老式照相馆被人们逐渐遗忘。
进入90年代后,而随着“傻瓜”相机的兴起,照相馆的拍摄业务不多了,但冲扩胶卷的业务量却相当大,冲洗胶卷,成了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项目。1985年,姜光树、林日俊、林瑞平三人合作率先在昆阳开办了彩色摄影冲印店,取名阳光扩印店,使用日本诺日士1001全自动冲印设备,每个小时能洗1000多张5寸照片。一些老照相馆的照片都要送来冲印,工作人员经常要通宵,“停人不停机”。据老摄影人林成力回忆,阳光扩印店生意很好。不少家庭都添置了相机,来照相馆拍照的人一下子少了许多,直接到扩印店拍照。彩照取代黑白照,拍彩照的照相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平阳的大街小巷。照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件平常事,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只在特殊日子才去照相。许多照相馆都是当时的流动照相摄影师们所开。为了弥补室内拍照的不足,摄影师在室内添加了各种各样的风景背景。人们照相时,除了有塑料花、盆景做摆设外,还能自主选择照相用的各种衣服,渐渐地就出现了婚纱照。比起以前,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10元钱照一次相也渐渐变成平常事。黑白照已经被人们所淘汰,彩色照片成为主流。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景也紧跟时代潮流,小照相馆换成了大影楼,建立了省城的照相馆开始普及使用数码相机,相机与电脑相连,即拍即看,还可以随时调整。随着技术的改进,取照片的时间也从过去的一周左右,到现在的立等可取。这些黑白的、彩色的、数码的照片,见证了从“海鸥120”到高像素数码相机;从黑白到彩色再到大幅婚纱照;从“留影纪念”到表现个性的“写真集”。解放60年,人们在方寸胶片上留下了时代的变迁,光影变幻中的60年,我从事摄影已经有30年了,手里的相机换了一代又一代。我相信,咱们老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过。我也会用更好的相机来拍摄我人们更美好的生活。
随着科技的进步,“傻瓜”相机也很快退出历史,数码照相机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所有与照相有关的行业,人们把数码相机中的巨大存储,随时装进电脑里,而照相业也在这种技术更新的步履中,寻找自己发展的方向。自从拍照片成了老百姓日常生活元素的一个组成部分之后,这个摄影行业是经历着不断的发展,这个发展的过程也正好是我们老百姓对于美追求的一个过程,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呢类似于这样的婚纱摄影,实景拍摄,主题拍摄这样的新提法和新行业的出现,也标志着我们摄影行业进入到了又一个发展的春天,解放初期,黑白照是稀罕物,上世纪九十年代,傻瓜机走近寻常百姓,进入新世纪,数码影像风头正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照相馆不再是人们简单记录影像的地方,更是人们让生活散发艺术气息的梦想制造中心。
60年岁月如梭,当年拍满月照的婴儿,如今已是花甲之年,而为他拍照的那台照相机,也早已被各种方便快捷的数码相机所取代。60年间,一间间传统照相馆退出,一批批新式照相馆兴起,犹如一部映城志一般,照相馆在用影像记录一个个时代的巨变时,其自身的变迁也成为巨变的一幕真实缩影。如果说传统照相方式让今天的许多人感到陌生的话,那拿铅笔修改相片底片瑕疵,听起来简直让人难以置信了。但在黑白影像的年代,那却是一家照相馆打招牌的必备技术。林权文先生就是如今为数不多的懂得这门技术的人之一。他说,那时,相片拍得不好,没有像现在的photo-shop这类软件可以修改。过去照相馆里的师傅就想出了一种办法——用铅笔来修改底片上的瑕疵。这是一项极细的活儿。修改底片通常修的是人脸上的斑点、皱纹、两腮,以及光影之间的过渡,也有为盲人的底片修饰眼睛的。修改完后,都要用铅笔在底片上注明:“留影于某年某日”。改底片的铅笔要削得极细,通常有3到5厘米长,先在磨砂纸上磨得很细,再在墨鱼片上打磨得更尖。修底片的时候,人坐在工作台前,往头上罩一块布,让对面的自然光从竖立的台子中的小洞泻在底片上,迎着光开始在底片上仔细雕琢。
上世纪70年代,城市陆续使用上电能后,就拿灯泡做光源,比用自然光更方便。改过的照片,冲洗出来放大后,能看出一道道铅笔的印迹,必须要用画笔在照片上再次修整——这项活儿就更难了,那时一家照相馆里一般只有一个人懂得。改底片是技术活,一般照相馆里只有上了年纪的老师傅才能做,而做得好的人就更少了。现在,懂得这门技术的老师傅有的早已退休,有的已经过世了。岁月流逝,这项绝活恐怕要失传了。老照相馆的另一项绝活是画“彩照”。在彩照技术出现以前,“彩照”都是画上去的。着色师提着毛笔,用“照相透明水彩颜料”在黑白照片上填上颜色,一笔一画,如同现在的孩子们玩的看图填色。但这种“彩照”一般比较单调,容易失真。还有一种手法是油彩。着色师用棉花棒蘸油画颜料轻轻地涂在照片上,这样的彩照可以保存很久。通常,老照相馆的分工很细致,开单、拍照、冲洗、印放、修照片、裁切,都有不同的人负责,各司其职,从业人员多是父辈相传。,文革以前,劳动部门很少调配人员到照相行业,照相业出现了短暂的青黄不接。直到文革结束后,不少人上山下乡回来,重新投身于照相行业,照相业才又兴旺起来。那时,相册每一页都是黑色厚纸板,朴实的封面,精致的内页,厚厚沉沉的一本,质感十足。
而现在的照相馆,一般配置两人,两台电脑,有的只有一人一台电脑可以替代以前7人所干的活,照片上可以随心所欲改动背景、脸部修整、添加各种字体。数码摄影的后期制作产生了划时代的改变,这些改变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是使摄影暗房不再是只由少数人掌握的高深技术,而成为了每一个摄影爱好者都能掌握的技巧;二是使过去非常复杂而且难以掌握的暗室技术技巧变成了只需用鼠标点击几个菜单命令,执行几个程序的简单操作;三是数字暗房不仅把摄影工作从复杂的传统暗室技术中解脱出来,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暗室特技制作的技术技巧,给广大摄影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施展才智的无限空间和创作天地;四是数字技术引入摄影后,使广大摄影工作者彻底摆脱了暗室的束缚和各种有毒的化学试剂,彻底消除了摄影业对环境的污染。
2000年至今,摄影多元化分类专业化从照相馆到写真馆,从简单布景到多元化拍摄,照相馆60年变迁,定格下一幅幅个体的岁月记忆,目送走一段段时代的影像历史。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有关部门收回证件照的拍摄权,不少家庭里出现“傻瓜机”,老照相馆开始走向事业的“黄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数码技术的普及,数码相机不再是专业人士家中的稀罕物,而成为普通百姓手里把玩的影像工具。欣赏照片,不再需要翘首以待地等个三五天,数码技术瞬间满足了人们的观赏需求。近几年,手机拍照功能普及,照相更成为一件寻常不过的事情。
在维多利亚婚纱摄影楼,笔者看到,随性自然、传统古典、新潮夸张等十多种风格的拍摄方式应有尽有,一排排款式各异的婚纱在店中林立。在供新人填写的资料表上,希望的拍摄方式、最满意的笑容方式、需要修饰的地方等细致入微的问题一一列出。我们会根据客人的外貌和性格特点来设计适合他们的婚纱造型。该影楼门市主管说,现今的婚纱照早已不见过去结婚照的影子,多变的造型风格、仿真的摄影基地拍摄、专业的后期处理技术……俨然让婚纱摄影成为新人与影楼共谱的一首艺术交响曲。这时,人们挣脱了技术的桎梏,将思维引向创意和想象的空间。那时将不是纯技术的竟争,而将是头脑的竟争,因为数码摄影已经向我们发出昭示:“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
出版者:平阳县方正印社
本书内容涵盖了知青插队落户、上山下乡运动、兵团精神、人生与科学求索等多个方面,同时也涉及了地方历史、文化、人物纪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余贤威
责任者
林权文
相关人物
陈鹤翎
相关人物
陈鹤翔
相关人物
姜光树
相关人物
林日俊
相关人物
林瑞平
相关人物
林成力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国营照相馆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鳌江镇
相关地名
昆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