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图书馆
平阳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阳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我心目中的兵团精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671
颗粒名称:
我心目中的兵团精神
分类号:
K250.655
页数:
4
页码:
79-82
摘要:
本文描述了恶劣的自然环境、简陋的生活条件以及兵团战士们面对困难所展现出的拼搏精神。
关键词:
知青文化
历史回忆
地方史志
内容
我们内蒙生产建设兵团所处地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大漠深处,阴山脚下,冬天最冷时达到零下三十多度,夏天沙漠里气温高达四十多度。春冬两季,经常狂风大作,漫天的飞沙走石。而我们这些城市来的柔弱中学生,突然“降落”在这种地方生活,要适应环境就相当困难。刚到兵团时,我们住的是用红柳条编成笆子搭成的“人”字形工棚,到了冬天后住到土屋里了,土炕还经常没有柴烧,炕头上的水杯里可以冻出大冰坨。吃的是窝窝头和固体酱油汤,由于营养不良不少人得了夜盲症。对于我们南方人来说,干燥的气候还让我们经常出鼻血。
那时,我们大多只有十几岁,我们团十连从浙江来了三姐妹,听说老大还不满18岁,我们团部的炊事员王锦萍还是个不满15岁的小女孩。可我们这些人承担的都是成年人的工作。当然,如果把我们看作是战争年代的红小鬼,那还算可以说得过去。我们自己盖房、开荒、种地、挖渠、修路、架线……我们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干,“摸着石头过河”从我们那时候就开始了。就拿修水渠来说吧,修水渠是个复杂的工程,要遵守一整套严格的科学工序,但我们不懂,硬是埋头大干。修水渠要先建水闸,水闸的距离、位置我们是凭感觉建成的,夯堤岸上的土是凭感觉夯的,就连工程验收也是凭感觉完成的。不懂科学,没按客观规律办事,结果水渠经常决口,我们受到了惩罚。不过,我们抢修决堤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不亚于解放军的抗洪抢险。当发现险情时,号声一响,兵团战士们就像冲锋一样赶到出事地点。女战士最勇敢了,一个个争先恐后往冰冷的水中跳,组成“人墙”,减缓水流,男战士力气大主要负责运土堵决口,很多女战士因此得了妇女病。有了教训之后,我们请了水利专家指导、把关,并向他们学习相关知识。此后决堤事件避免了。
干活“比拼”也是我们的特点。那时的“比拼”和现在所说的“竞争”好像有点相似,但实际上不同,现在的“竞争”总是免不了和名利联系在一起,但我们那时的“比拼”和名利是毫无关系的,不管你贡献大小,大家都是“享受”一样的待遇。都是一起住工棚,一起吃粗粮,穿一样的“制服”,拿一样的津贴。尽管这样,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非常动人。修水渠挖土方的时候,今天个人出土量最高纪录是5立方,明天就有可能产生6立方的新纪录;今天有人脱草坯1500块,明天就有可能创造2600块的纪录。听说九连有个叫王连鹏的包头知青创造了一天脱草坯3600块的纪录。我曾问过现在的农民工一天能脱多少草坯,他们都说一天能脱1000多块就不错了。看来3600块的奇迹只有我们兵团战士才能创造出来了。
我们在沙漠里架线时,沙漠深处拖拉机开不进去了,运送材料都是靠我们肩扛、人背抬进去的。我当时身高不到一米六。体重不足100斤。每次背一捆标准包装的100斤重的铁线,在沙堆里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行进,也还都在比速度,拼耐力,挑战自己意志和生理的极限。几十年后的现在,我都很难想向当时是怎么走过这段历程的,但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一句口号“血流干,肉磨烂,剩下骨头也要干!”口号听起来有点残酷,但这些口号在当时确实鼓舞过一代兵团人。
我们在兵团时期还体验了拼搏精神。由于受当时条件限制,很多工作无法开展。我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上面配发了拖拉机,没有驾驶员,我们自己开。买来生马(没让人骑过的马),没有驯马师,我们自己驯。虽然在危险的尝试中事故在所难免,但“我们意志如钢、我们斗志昂扬、我们勇于挑战、我们热血满腔”。“我们要用战斗的歌声唤醒沉睡的阴山;为完成任务,我们愿意将热血洒在边疆”。我当通信员时,常在师部和团部之间往返送信。有一次,我在师部要带一封比较急的关于防洪信件回团部,以往要转三次汽车一次火车,途经杭锦后旗、临河和磴口三个县市,两到三天才能到目的地。但为了尽快将信送到团部,我决定横穿70里地的沙溅争取当天就完成任务。凌晨四点多,天刚蒙蒙亮我带着干粮和水就出发了,朝着北边阴山的方向走去,走了一个多小时后因为起风看不到阴山就迷向了。一直走到天黑还没走到,我非常恐惧,一种面临死亡威胁的恐惧。我不敢停步,一直走到第二天天亮,最后碰到一条公路了,躺在路边等人救助。当我看到我们团路过的马车时想起来搭车,才发现自己连向马车招手的力气都没有了,是车夫抱我上车送我到团部的。当时我把在沙漠中的经过和感觉向我们通信班的人都说了。但是危险并没有吓住我们班的战士,我们班的浙江知青顾学书为了送一封紧急的信,也是横穿沙漠了。他从团部出发徒步送信到师部,是冬天穿着大头鞋走的,走得更艰难。途中也迷路了,走到东南边一百多里地的磴口附近的沙漠里时,差点冻死,幸亏被当地的老乡救了。
离开兵团以后的几十年来,我也经历风风雨雨,碰到过不少困难,但比较起来,还是在兵团时期经历的那些艰苦劳动生活的磨练让我印象最深。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
出版者:平阳县方正印社
本书内容涵盖了知青插队落户、上山下乡运动、兵团精神、人生与科学求索等多个方面,同时也涉及了地方历史、文化、人物纪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炳月
责任者
王锦萍
相关人物
王连鹏
相关人物
顾学书
相关人物
张炳月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包头市
相关地名
临河区
相关地名
磴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