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图书馆
平阳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阳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回忆我知青生活的一段往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668
颗粒名称:
回忆我知青生活的一段往事
分类号:
K250.655
页数:
14
页码:
54-67
摘要:
本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荒唐和知青内心的孤独与忧郁。特别是通过描述“树”的自杀,表达了对那个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反思。
关键词:
知青文化
历史回忆
地方史志
内容
这是萦绕在我脑海里达三十几年的一个名字,这是凄惨而又不堪的一段真实的往事。现在把它写出来,只是想告诉人们,当时的年代是多么地荒唐。
其人
他叫树,与我同姓,也是我的少年好友,后来又一起去了大兴安岭支边。他大约一米七三的个子,体形微胖,眼睛大大的,鼻子直直的,长得挺英俊。他很爱美会赶时髦好打扮。记得冬天不干活的时候,经常穿一件带绒领的兰色棉衣,裤脚窄窄的,手戴一双白手套,一个一个宿舍地乱窜。他的这身行头与当时一律黄棉衣,大裤腿的普通穿着是那样地不同。平时他的衣兜里还放了一个小圆镜子,没事的时候经常会拿出来照照,捋捋头发或整整衣领。这些在那个年代里是比较出格的。他文化程度不高,但口才极好,说话又诙谐,经常说些笑话趣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久而久之,大家就戏称他为“活宝”。他还很会唱歌,天生一付好嗓子。不知道在哪里学了一些当时犯忌的歌,比如《知青之歌》之类的,旋律听起来很悲伤,不但自己唱,还教别人唱。这些歌后来在知青中悄悄流传。在那个年代我们的精神生活极度贫乏、单调,业余时间无所事事,他也就成了大家的开心里。所以他在我们这班支边青年中有很好的人缘。
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有的年龄稍大的知青刚到大兴安岭就谈起了恋爱。的确,男欢女爱能给人带来快乐,尤其是给当时单调、枯躁的生活带来色彩。树和我一样,在连队里算是小的,但他谈恋爱却很早,大概是他早熟的缘故。由于连队里的男女比例是3∶1,竞争非常激烈,连队里也没有哪个女的青睐过他,他只好把目光投向了外面。有一次,他溜到河北某地玩,顺便谈了一个对象。回来后他跟我说,这个女孩对他很崇拜,也很依恋。不久,女朋友给他来了封信,他欢天喜地把信拿给我看,并要我替他回封信。他说,如果是让他说,怎么着也不会打怵,写就不行了。他还要求我写得好一点,水平高一点,不能让女朋友低看了他。这种信是情书,那时叫恋爱信。我从来没写过这玩艺儿,本来想拒绝他,又经不住他的软缠硬磨,就尽自己的所能替他写了回信,署他他的名字寄出去了。想来好笑,在这之前,我从来没写过情书,而第一份情书竟是替别人写的。从那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就代树在信上跟他的女朋友谈起了恋爱。当然,我写的内容他都看过,经他同意的,有时他也授意写点他想说的。总之,我成了他的情书枪手。他的恋爱对我是一点也不隐瞒。更有意思的是,收到女朋友的来信,除了首先拿给我看以外,他还会一个宿舍一个宿舍地跑,把信里比较精彩的内容念给宿舍里的人们听,直到把全部的男宿舍跑完念完才罢休。于是,在他的身后就留下了一串串笑声。只是他不好意思往女宿舍跑,念给女生听,但看得出来,他心里是想让那些女生知道他有女朋友的,可他不知道,经他这样大肆宣扬后,谁还能不知道呢。我很了解他的禀性,是在炫耀,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表面看起来,树的性格很开朗,但是他的内心却孤独、忧郁。他曾经多次跟我说过,做人真没什么意思,活在这个世界上也没什么意思。他说,最好是在一个没人的地方搭几间草屋,一个人生活,远离人群,远离红尘,慢慢老去直到死亡。这样也就没烦恼,无忧愁了。我对他的想法很不以为然,当时也就是抱着姑妄听之的态度。直到他死后才联想起他说过的这些话,“性格决定命运”。他的自杀,除了社会的,时代的,环境的诸种原因外,与他的忧郁的性格、厌世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关系。
总之,树是那个年代一个普通的知青,又是一位有着丰富感情、双重性格的人。
祸起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间我们的支边生活已进入第五个年头。
那是一九七五的初夏。初夏的大兴安岭到处草长莺飞、郁郁葱葱。冰雪已经消融殆尽,鱼儿在消澈的河水里畅游,鸟儿在蔚蓝的天空上飞翔;满山遍野的杜鹃花争先怒放,落叶松披上了翠绿的新装,白桦树象少女般亭亭玉立,茫茫林海一派葱笼;和煦的阳光普照着大地,清新的空气中透着一股森林特有的芬芳。人们告别寒冷的冬天,心情也象这季节一样变得轻松欢快起来。
我们从部队下地方来到十八站林业局快一年了。在这之前,我和树有过近两年的离别,他随着连队从碧水纤维板厂转战到阿木尔32公里继续修铁路,而我们十来个人则留在了板厂。一九七四年八月,我们又一起下地方来到十八站而得以重聚。连队的近二百号人分在了十八站林业局工程处,这工程处是负责为全局建房子的,下设几个工程队和一个制材车间。树和我一起分到了制材车间,制材车间的具体工作就是负责把大小长短不一的木头(圆木)加工成各种不同规格的板方材,供应给各工地盖房子用。
那时的年轻人是单纯的。白天我们干着繁重的活儿,晚上照样聊天扯蛋谈恋爱,夜里睡上一觉,第二天又精神抖擞去上班。有时我们也开会学习,看书读报,过团的生活。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直到树出事的那一天。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天上班过程中,有一位我们一起的女知青(那时我们被东北人叫做小温州,姑且把她称为温州女知青吧)内急去离车间不远的厕所方便,不一会儿就慌慌张张就跑了出来。后来我们得知,原来她在女厕方便时,只觉得厕所下面有反光,好象是隔壁男厕有人拿镜子照她。当时她跑到车间办公室找到团支部书记、一位姓蒋的上海女知青,把这情况告诉了她。这位团支书听后义愤填膺,这时正好有一个男知青要上厕所小便,这位蒋支书就让他看看现在是谁在男厕里。不一会儿,这位知青出来说是树在里面。再过一会,果真见树从男厕里出来。于是,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我们使用的厕所,是用木板钉起来的,男女厕之间用木板或者板皮隔开,大的缝隙是绝对不会有的。不管男女厕所里都是蹲位,两个蹲位的距离一般都有五十厘米。男女厕之间最近蹲位距离应该也在一米以上,何况中间还有板壁隔着。偷窥是完全办不到的,如果说用手从下面抻过去也不太可能,因为距离太远。但是,这位温州女知青却是说的千真万确,看起来也不象在说谎。再说一个二十刚出头的女孩,这样的事情是绝对不会乱说的。那么,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这个疑团直到现在也没有解开,也无法解开。看起来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但树从始至终也没有承认。后来有人分析,那天是个大晴天,阳光照在厕坑里反射出来,就象镜子的反光一样,女孩惊慌失措把它看错了。还有人说,树本来喜欢照镜子,蹲在厕所里没事拿镜子照自己,恰好反光映射到隔壁女厕去。这些说法不无道理,也符合逻辑,但只有天知道。可悲的是,两位女知青当即就把此事报告了工作处和路教队的领导,并认定就是树干的。
当时,阶级斗争的弦是时刻绷着的。所谓的路教队全称叫路线教育工作队,由林业局派出,每年到基层单位进行一次路线教育。他们大权在握,单位的大事小情都能说了算。记得当时路教队领导是个姓孙的指导员。当他闻听此事后,马上意识到这是阶级斗争的新动向。他认为,你这个树好打扮赶时髦,经常做些出格的事情,资产阶级情调浓厚,有做这种事情的思想基础;家庭出身又不好,有做这种事的阶级缘由(树家庭成份是地主);再说平时喜欢揣个镜子,有做这种事情的物质条件。于是,他当即下令把树扣了起来。
跳井自杀
树被扣后,关进了我们车间办公室旁边的一间房子里,白天黑夜都有专人看管,失去了自由。我们看见他去食常吃饭或是上厕所时,后面还有人挎着枪跟着。当时我们无从知道他到底受到了怎样的拷问和折磨,只是见他脸带浮肿,神色黯然。一次,乘看管的人不注意时,我悄悄问他到底有没有拿镜子照人家。他跟我发誓赌咒说绝对没有,不然就不得好死。我看他说得这么坚决,不象假话,就相信了他。两天后的一个晚上,突然听说树偷跑了,不知去向,这还了得,死不认罪,还公然潜逃,这不是公开唱对台戏吗!路教队和处领导连夜出动了几乎全处的人员四处寻找,找了一天,终于找着了。其实树并没有跑远,只是溜出关押他的屋子,跑到一公里外的砖厂(也是工程处的下属单位),躲在一堆木工留下的刨花堆里。他也知道,逃是逃不远的,也无处可逃。逃回家,路途遥远没有钱根本不可能,就是回到家也不能保证不会重新被抓回来;挑进森林,那就会迷路,再说没有吃的,饿都会饿死。原来,就在树被关押的当天,孙指导员在制材车间办公室开了一个会,他在会上说:有的人做了坏事死不承认,这样的人给他往嘴里灌屎,看他说不说。他是故意讲给树听的,因为办公室的外间就是关押树的木工房,而树也无疑真真切切地听见了孙的话。他的出逃,是由于害怕,也是抗议。但是,让他始料不及的是,他的这种逃跑的行为,又一次自己惹来了灾祸。
树被找回来后,重新关进了那间屋子。路教队对他的不驯行为非常恼火,对他就更不客气了。后来我们得知,关进屋子后,看守们给他戴上了手铐,而且来了个“扁担拷”,就是一只手在上,另一只手在下,扭在背后再拷上手铐。德树本来是个公子哥,在家里娇生惯养的,哪里受过这个,他疼得是嗷嗷乱叫,呼天叫地。但是,呼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那个时候又有谁能救得了他。就这样,树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与此同时,路教队一再向他交待“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逼他承认自己的流氓行为。令人奇怪的是,树并没有屈服于刑讯逼供,而是咬紧牙关死不承认,让路教队什么也没捞着。
当时,我们所在的工程处有几百号有温州知青、上海知青、东北知青,也有本地的工人。村的事在整个工程处是沸沸扬扬,无人不知。表示同情的有之;表示不齿的有之;说是活该的有之;愤愤不平的也有之。但敢于站出来提出异议或打抱不平的却一个也没有。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那时还是“文革”后期,特殊的年代造就了特殊的人们、特殊的心态。在高压的环境中,人们多的是唯唯诺诺、逆来顺受,少的是据理力争、桀骜不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与世无争也就不奇怪了。那些日子,我的手出了点工伤,正好在休假,也只能在旁观事态的发展。
记的是一个晴朗的初夏中午(具体日子忘了),我刚吃完午饭躺在宿舍的床铺上休息。突然,只听一声“树跳井了”的叫喊,我大吃一惊,从床上一跃而起,向几十米外的水井冲去。从宿舍跑到水井也就不到十秒钟的时间,等我跑到时,井沿已经围满了许多人。经过短暂商量后,一位姓丁的上海知青身上绑上绳子,再连接在井架上的轱辘铁环索上,由几个人摇着轱辘把,慢慢地把他坠到井下去救树。
写到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个大兴安岭的水井。那时还没有自来水,我们吃的都是地下水,取地下水是需要打井的。当时的大兴安岭林区大部分都是打井取水,而地下水随地势的高低有深有浅,所以,水井也就打得有深有浅。浅则几米,深则十几米、几十米。不过,我在大兴安岭十几年,还没看过几米深的水井,都是至少十几米的。水井上有个井架,井架上安一个滚筒(北方叫轱辘),轱辘上视井的深浅固定一条或长或短的铁环索,索的快到尾端处有一个稍大的铁环。打水时,把水桶柄绑在铁索上,再把铁索穿进稍大的铁环里,然后摇动轱辘把桶放到井下。水桶到井下水面时会听到“咕咚”一声,手也会有感觉。这时顺势继续再把桶往下放一点,就能舀满水,然后再往上摇轱辘把,一桶水就上来了。在那个地方打水可是个技术活,外行的话怎么也打不了满桶。我刚开始时,就是半桶半桶的打,一担水要打个三四下。冬天打水还是个危险活,因为打水难免会把水洒在井沿上,井沿结满了冰,稍不留心就会滑倒摔交,如果掉进井里那就会丧命的。不过,冬天都会安排专人一两天刨一次井沿的冰,以保证安全。
我们当时所在的工程处座落在山坡上,地势较高。树跳下去的井到底有多深谁也说不上,只是平时打水时往井下看,怎么也看不到底,铁环索也要放个几十圈,估计至少也有二十来米。姓丁的上海知青下去十几分钟以后,就听见他喊“好了,往上摇!”一会儿,小丁把树捆在自己的身上被弄到了井上,人们赶忙把树放在了井旁的地上。我上前一看,那情景真是惨不忍睹。只见树披头散发两眼紧闭,脸色刷白嘴唇乌青,肚子都鼓起来了。脑袋有几个磕碰的伤口,有明显的淤血。一身的卡衣服全湿透,鞋是掉井里了,有一只脚掌扭曲了,脚心冲着内侧,两只脚上有几道摩擦后留下的痛迹。手已经变形,手腕好象断了,手掌也扭了,十只手指象鸡爪一样张着。最触目惊心的是,原来戴在手腕上的手铐从中间断裂,而断裂后的各自独立的0字形手铐却死死地卡在树那同样已经断裂的双腕上。这时,一个工人弄来一把螺丝钉,在撬那扣在树手腕上的手铐,但费了好大劲也没弄开。我喊了一声:“另撬了,赶快送医院阿。”不知谁拿来了一张筛沙子的筛子,大伙七手八脚地把树放在筛子上,往医院抬去。医院离我们单位也就两分钟的路程,把树抬到医院后,一位医生马上进行了检查。一会儿医生说,人已经死了。我一听,鼻子一酸,眼泪刷地就流下来了。
树死的那一年,他才虚二十一岁,花样年华就把性命丢在异乡客地。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啊!谁又能知道他如果活到今天,不也会娶妻生子,事业有成呢。我敢说,凭他的那股聪明劲,肯定不会混的比别人差。而他又是死的那么惨,临死时双手还戴着手铐呢!
后来,一直看守树的那个小东北讲述了树跳井的经过:那天中午树在食堂吃完饭,说是要上厕所。树在前面走,小东北在后面跟着。到厕所后,小东北把手铐打开让树大便,自己在厕所门口等着。树便完后又给他戴上手铐,跟着他往关押的屋子走。两个人的距离也就两米左右。树已经走过水井(厕所离水井大约有十几米),想了想,突然回过身来猛地往水井处冲,大喊一声“毛主席万岁”,就跳了进去。这一切只在几秒钟之间,水东北猝不及防,等他回过神来时,只看见了树高高举起的载着手铐的双手。
树死了,但风波还没有平静。
余波
树死的冤。他虽然受尽了折磨,但至死时,也没承认自己干了那种事。他为什么要跳井自尽,跳井时又为什么要高喊“毛主席万岁”,这证明他觉得自己冤,他要用生命去向毛主席他老人家证明自己的冤情,不然的话他没必要走这条路。这是我当时的想法。但是那时大多数人还是敢怒不敢言,我就找了几个一起出去的平时和树关系不错的老乡商量。大家一致认为,要向单位领导要求厚殓树,下一步再通知其父母。其中一位年龄稍大的知青说,按照老家的风俗,死者下殓时要给他穿上几套衣服。我当时是什么也不懂,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当即就带头找领导提出了要求。
树事件发生后,路教队对树的死的定性是“畏罪自杀”。我的要求正好撞在了他们的枪口上。孙指导员说我们是为“畏罪分子”鸣冤叫屈,“竟然要给树穿上几套衣服,简直是荒唐,这样的人(指我)怎么配当森警”,(事发之前,我已通过体检和政审,即将去当森林警察)路教队立即召集全处职工召开了批判大会,对树的罪行和我们为他的鸣冤叫屈行为展开批判。批判会上,各个单位的代表(他们大部分是温州知青)轮番上台慷慨陈词,在痛批树的“畏罪自杀”的同时,也捎带狠批了我们的“鸣冤叫屈”。那年头批判会很多,我本来经常奉领导之命写写稿子,上台搞批判,现在倒成了被批判对象。此时此刻坐在台下,望着台上那些发言者慷慨激昂、义愤填膺的模样,禁不住感到一阵阵悲哀。为树,为自己,也为他们。
我被批判后,当森林警察的资格也被取消了。但“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我被调到另一个单位,发展的更好,后来曾庆幸当初亏的没去当那森警。这是后话。
时代造成了树的悲剧。当时天天讲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搞大批判。社会环境使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而有悖于常理。再加上法制不健全,“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权力可以强奸民意,可以亵渎法律,权力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受任何约束。树事件的过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事情发生后,没有调查核实,更没有法律手续,就可以把人关起来,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更有甚者,可以动用刑具直至刑讯逼供,直到人死后还要给扣上一个“畏罪自杀”的罪名,为了掩盖自己的丑行,连死者的名誉也不顾及的。而这一切,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树死后不久,家乡来人。一位是区委委员兼人武部部长,另一位是区知青办主任,树的在北京部队里当军官的姐妹也到了。他们是来处理树的后事的。也许是心虚,路教队和工程处领导把他们奉为上宾,招待的很客气。那时我还在休工伤没上班,领导就叫我专门路伴他们。我看家乡政府来人了,感到格外亲切,就毫不隐瞒,毫无保留地向他们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和树受到的虐待。经过访问调查,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后,他们感到很气愤。他们与路教队进行交涉,并责斥了对方的行为。迫于压力,单位不仅按规定给了抚恤金,还给树平了反,不是“畏罪自杀”,而只是“自杀”了。
家乡来人回去之前,树的遗体下葬了。两位家乡政府官员、树的姐夫、我和几位老乡都参加了葬礼。坟地是在十八站至呼玛公路边的一个山坳里,离我们单位大约两、三公里。那天,天阴沉沉的,大卡车拉着装着树尸体的棺材向坟地进发,我们乘车在后面跟随。到了那个山坳,看见地上已经挖好了一个大坑,这个坑大约有两米长,一米五宽,深也有一米五。这就是树的葬身之地了。树开始下葬,吊车把棺材从卡车上吊起,缓缓地放进坑里。(这里顺便说明一下,那时林区的棺材都是用新鲜木头做的,棺盖就有十几厘米厚,很沉重,所以要用吊车)我们拿着锹为树培土,慢慢地土掩盖了棺材,我们又堆起了一个坟丘。然后,又在他的坟丘前立了一个木头做的墓碑,上面写着:“支边知识青年XX树之墓”。不知是谁在致悼词,悼词总结了树的短暂的一生,尽可能地颂扬他平时的优点和长处,平淡无奇味同嚼蜡。葬礼结束后,我在树的墓碑前默默无语,贮立良久。一个年轻的,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去了。人生自古谁无死,死固不足惜,但他毕竟太年轻了,生命象流星在夜空划过的瞬间,是那么的短暂。
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树经常闯进我的梦境,尤其是他那血肉模糊的样子,会把我从甜梦中惊醒。
那时,我们有一年一次的探亲假,我每次回家探亲都要去看望树的母亲。他的母亲本来就有病,树的死更给了她无情的精神打击。老人家身体非常虚弱,整天躺在躺椅上以泪洗面。她看见我就哭得泣不成声,说:“你们一起出去,你这样好好的,他怎么就死在外面了呢?”我无言以对,只是心里一阵阵发酸。我也曾劝她节哀,但是说的话自己也感到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后来,她求我想办法把树的尸骨弄回来,让他魂归故里。我有些为难,因为那时我已调离十八站。再说这个事情从来没干过,也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得了的。我曾经考虑过,但由于种种原因终究没能付诸实施,而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又过了几年,塔河至韩家园子的铁路开始修建,铁路线正好穿过树的坟墓。但是,没人告诉我们或树的亲人这一切。可能是经过几年的风吹雨淋,树的用木头做的墓碑早就褪色抑或不知去向了,当事人也各奔东西,于是就把树的坟墓当成了无主坟。大型推土机把那片山坳推成了铁路路基,本来的面目无从辨认,树的尸骨也随之不知所踪而堙灭了……
树,我们仍然怀念你,在天之灵有知,请安息吧!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
出版者:平阳县方正印社
本书内容涵盖了知青插队落户、上山下乡运动、兵团精神、人生与科学求索等多个方面,同时也涉及了地方历史、文化、人物纪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斌
责任者
林海
相关人物
树高高
相关人物
余波树
相关人物
曾庆幸
相关人物
林树
相关人物
林斌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河北省
相关地名
阿木尔镇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东北镇
相关地名
呼玛县
相关地名
塔河县
相关地名
韩家园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