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图书馆
平阳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阳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蹉跎岁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667
颗粒名称:
蹉跎岁月
其他题名:
忆我的下乡插队生活
分类号:
K250.655
页数:
6
页码:
48-53
摘要:
本文叙述了从准备下乡到抵达农村的过程,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兄弟姐妹的选择、市里的动员和威胁、欢送仪式和初到农村的适应过程。
关键词:
知青文化
历史回忆
地方史志
内容
上世纪60年代,我与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我们的青春热血、理想与追求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祖国的广阔天地、山山水水。
我家住温州市区县前头,家中有父母还有3个弟弟,6口人,蜗居在当时“解放”电影院边的斗室之中。全家人靠父亲一人每月30来元工资维持生活,寅吃卯粮已成习惯,家庭经济整年捉襟见肘。四姐弟中,唯有我的学历最高,读完初中三年。
1964年,在最高指示“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下,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紧锣密鼓声中,我的二弟日刚到黑龙江支边,三弟日铨到灵昆岛插队。一个支边一个下乡,家里一下子少了两只饭碗,经济上倒是松口气,至于“将来”“前途”谁也不敢去考虑,谁也无法考虑。家中留下我与大弟日瑜。大弟跟人当学徒学做皮鞋。父母的意思,设法再留住我这个唯一的女孩子,日后好照顾。可是,事与愿违,雷厉风行的上山下乡运动声势浩大,市里给居民区的名额层层加码。市、街道、居民区三级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轮番到我家做工作,把我家的门槛都踩烂了。他们每次走后,还甩下一句威胁性的而很有分量的话:“你若不响应,那你父亲的饭碗(工作)还得考虑考虑!”父母与我整天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期间听说有的地区,工作队对“钉子户”采取强力措施,比如纠集一班人整天坐在你家门口,敲锣打鼓,吵得你全家无法安宁;有的还在你家贴上白门对(白纸黑字的对联)。我们再三思忖,避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干脆争取主动,为了留住大弟,于是我带着户口本到街道“知青办”,办理下乡手续。
1964年12月份,街道为我们举行简单的欢送仪式,敲锣打鼓把我们送到永强区龙湾公社环一大队。市区至龙湾约20公里,公路路面坑坑洼洼,公交车处于瘫痪状态,我们挤上一辆半新不旧的拖拉机,一路颠簸来到大队部。接待我们的是大队老书记国荣,他宽厚仁慈,和蔼可亲,我们都称他国荣伯。他带我们到大队晒谷场边一幢三间平屋,这是市知青办拨款修建的简易房。共有四男四女八位知青。我们四个女孩子住一室,男孩子住一室,另一间作为我们共同使用的厨房兼农具室。按规定,还分给每人一块松木床板,一顶箬笠,一件蓑衣,一把锄头。八位知青都来自温州市区,彼此不认识。与我同室的女孩子中数我年龄最大,当时20岁,其余三位(丽华、青燕、微微)都只有17岁。无形中我成了他们的老大姐。我们到生产队里向大妈大嫂借了些旧凳桌,铺好棉被,总算安了家。
刚开始,农民们对我们的到来有点好奇,这些细皮嫩肉的城里姑娘与小伙子能经得住太阳暴晒,风吹雨淋吗?他们能在这里安心一辈子吗?村里有几个未成家的小伙子,农闲时经常到知青点里晃悠、聊天,特别是对女孩子大献殷勤、套近乎。大队干部对我们的到来做了精心安排。他们选择村里作风正派,生产经验丰富,善于助人为乐的农民,作为我们的师傅。八位知青配备八位师傅,任务是传帮带。大队干部还说你们有困难就找师傅。我的师傅名叫一昌,是位不到30岁的青年农民,憨厚诚实。平时说话有点腼腆。师母(其实我只少她几岁)也很厚道,很善良。农忙时,劳动强度强,时间长,中餐到晚餐之间都要吃“接力”,师母都会为我准备一份可口的点心。在当时粮食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实在是难能可贵。我每次从家里(城里)回队,也带些肥皂、红糖之类紧缺物资相赠,因此关系比较融洽。有的知青就没有我这么幸运。午间休息,没有点心可吃,连脚丫泥巴也懒得洗,就在门板上躺一会儿,等待继续出工。
环一大队主要种植的是水稻,也有部分山园。我们与农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日,年复年,泥水里滚,汗水里泡。从播种、插秧、耘田、施肥、收割样样都干。一些知青从前连水田都未踩过,一下田未走几步就摔成“大泥鳅”。看见“蚂蝗”就叫“皇天”,偏偏这一带水田“蚂蝗”特别多。脚腿上叮满“蚂蝗”,又痒又痛,把它拔出后,两腿挂着血丝。但经过一段时间磨炼,也逐渐学会干农活。干完水田农活,还要上山种蕃茹。挑栏是最吃力的一项农活。即把猪牛栏里的猪牛粪挑到山上。头顶烈日,挑着又重又臭的猪牛粪,一步挨一步往山上攀登。队里为了照顾女知青,不让我们干这项重活。我们的任务是把猪牛粪用手掰开,分送到蕃茹园上。秋天,我们要上山砍柴,手拿柴刀,向那些杂草荆棘砍去,结果双手鲜血淋漓。为了表示自己改造世界观的决心,大家都不敢戴手套。冬天,上山掘蕃茹,刨、晒蕃茹丝这农活轻松不了多少,经常是双手冻得红肿、皴裂,有时长满冻疮。一天干下来,筋疲力尽,腰酸背痛,骨头像散了架,回到家里,澡也不想洗,饭也不想吃,真希望明天永远不会天亮。这样劳累一天,(队里照顾知青,给予优惠)评给我们每人每天5分工分,年终可分到四角五分至五角人民币。也就是说,即使天天出勤,每月只能拿到13元至15元。一年全勤,只有150元左右。其实不可能全勤,除了雨天、农闲,辛辛苦苦干一年,最多不会超过一百元。
当时白楼下有个水产加工厂。厂里生产任务繁忙,需雇临时工来加工水产品。为了增加知青收入,让附近大队知青去加工。当队里把这个任务分派给我们的时候,我们是最开心的,因为可以穿上比较干净的衣服,不用风吹日晒,比较起来工作又轻松。可惜一年只轮到几天,真是狼多肉少,千载难逢。
开头几年,我们8人三餐合伙吃饭。每天由一人轮流值日,负责买菜烧菜煮饭。俗话说“共天下容易,共饭镬难”,后来时间一久,矛盾多了,吵嘴也多了。你说菜太贵,他说饭煮糊了……,只得散伙单干。但散伙后问题更多,更辛苦。干活回来,锅里冷冰冰,又要生火又要烧饭、烧菜,累得苦不堪言。
这里有个小插曲。我们女知青最怕是干活时小便与回家洗澡,这是两大难题。干活的都是男人(当地妇女是不出垟的),想“方便”很不方便;再一个是洗澡,四个女孩子住在一起,当时没有卫生间,洗澡是个大问题。于是大家约法三章:每人各备一盆水,背靠背各自面壁,同时宽衣解带,洗毕穿好衣服后才允许回头。
光阴荏苒,时光流逝。在很多人眼里,我们这些人属于“三等公民”。当初的热情逐渐冷却了,前途也越来越渺茫了。大家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请假回家的时间多了,出工少了,一年中只在农忙时干几天活。大队对我们管束也宽松了,我们几乎成了队里可有可无的社员。大家都在挖空心思,千方百计寻找自己的出路。其中有的女知青嫁给当地殷实富裕的农民家庭;有的男知青与当地女青年结婚;有的通过关系的到厂家那怕手工作坊干临时工;幸运的被聘为当地民办教师。1970年,我年满26岁,整天为自己的前途唉声叹气。我既无高深文化,又无门道,但又亟待想跳出这“农门”,在当时谈何容易!老天爷还算有眼,这年,在一位亲戚的穿针引线下,把我知青关系转到平阳县万全区农村,当上一位民办教师。每月可拿到26元的工资(国家仅补助14元,有12元要到大队领取),比起“三等公民”不知好多少倍了,我已很知足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知青的春天来了。1979年我有幸参加平阳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招工考试,“白卷”年代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有什么“知识”可谈?许多人只认得自己的姓名、数十个常用汉字与阿拉伯字。记得当年作文题是《我们要学习张志新的大无畏精神》,据说全场白卷。这些修补地球的知青整天与泥巴打交道,哪有工夫关心“国家大事”?张志新是男是女也搞不清楚,哪里写得出什么“精神”?由于我当了几年民办教师,接触到一些文化,有幸考中。录用后重执教鞭,耕耘在三尺讲台,直止退休。
作为社会历史的一朵浪花,“上山下乡”成了过去,并即将被遗忘。但我们这些亲历者对自己的不寻常历史却是铭心刻骨的,因为,我们把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献给了她。虽然我们韶华已逝,一切已事过境迁,但我们常常回味那不寻常的“蹉跎岁月”,重温尘封的记忆。它毕竟是共和国的一段历史,更是我人生的一段重要历程!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
出版者:平阳县方正印社
本书内容涵盖了知青插队落户、上山下乡运动、兵团精神、人生与科学求索等多个方面,同时也涉及了地方历史、文化、人物纪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胜祝
责任者
缪天舜
责任者
张志新
相关人物
林胜祝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
黑龙江省
相关地名
永强区
相关地名
龙湾区
相关地名
白楼乡
相关地名
万全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