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图书馆
平阳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阳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难以忘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661
颗粒名称:
难以忘怀
其他题名:
插队落户记
分类号:
K250.655
页数:
4
页码:
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描述了插队前的准备、整装出发的情景,以及在牛栏岗坪村建设茶场的艰苦过程。
关键词:
知青文化
历史回忆
地方史志
内容
在人生的旅途上,谁都会有一段值得回味的历史和影响自己一生的时光。我们这些七十年代的插队知青,为庆贺插队落户三十周年,今天相聚泰顺县罗阳城,大家在畅叙中,都对这一段的人生经历难以忘怀。
一、插队政策
上世纪七十年代,受“文革”的冲击和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破坏,我国国民经济濒临破产,社会动荡,教育战线更是一个重灾区,大学停止招生,“读书无用论”充斥学校。我们这些七十年代的青年学生,深受其害,高中毕业后,家庭如果是农业户口的,还可以回乡荷锄耕作;如果是居民户口的,就只能在家中闲呆着,而成为家长和社会的负担。
针对上述情况,为解决居民户口知青的出路问题,1974年泰顺县委出台文件,要求广大知青响应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到农村去,到贫下中农中去,接受再教育”的号召,踊跃报名到山区插队落户,建设茶场。文件规定,凡属居民户口的知青家庭,兄弟姐妹在两人(含两人)以上的,要有一个去插队,而给另一个安排工作。我家兄弟姐妹四人,我排行老二,主动要求去插队,给大姐安排工作,父母支持我的行动。于是经过上级组织批准,我和全县一百多名知青踏上了插队落户,建设茶场之路。
二、整装出发
县知青办把一百多名插队落户的知青编排为四个组,每组二十多人至三十多人不等,分别安排到戬州公社的牛栏岗村,三魁公社的大焦坪村、刘宅村和雅中公社的彭坑底村,接受再教育和劳动锻炼,主要任务是建设茶场。
1974年8月20日,县里为我们一百多名插队落户的知青举行了隆重的欢送大会,大会上除了领导讲话鼓励外,知青代表在会上表示,大家一定要虚心授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定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决心在荒山野岭中开垦出绿色茶园来。会后,我们满怀豪情,告别县城,告别父母和亲人,奔向农村新天地。
我落户的牛栏岗坪村这个组共有二十九名知青(其中男十五名、女十四名),大家在带队陈维飞同志的带领下,肩背行装,手提挎包,一路翻山越岭,穿小道,跨溪涧。累了,到树荫底下歇一会儿;渴了,去溪里舀一壶水咕噜咕噜喝个痛快。我们这些刚跨出校门不久的男女青年,无忧无虑,一路欢歌笑语,走了将近一天的山路,也没有感到多少累,当日傍晚时分,我们来到了临时住宿地——戬州公社的赤沙村,正式插队落户。
三、建设茶场
牛栏岗坪,海拔600多米,面积200多亩,方圆十里不见人烟,真可以说是穷乡僻壤。初来乍到,没有住的,我们自己动手,男的砍毛竹,女的割茅草,搭建临时住房;没有蔬菜,我们自己动手,开荒种植。
与此同时,按照上级要求,我们在这个人迹罕至,终年被云雾笼罩的高山峻岭中开辟茶园。无论是在三九寒冬,还是在炎热的酷暑,我们每天都起早摸黑,开山凿岩,披荆斩棘,垒坎砌墙,平整土地。到了次年的春天,终于开垦出百余亩层层叠叠梯形状的茶园,并全部种上茶苗,我们把这片自己亲手开垦出的茶园命名为“红峰”茶场。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还亲手盖起了一幢五间二层楼的房子,解决了大家的住房问题。
1976年温州地区决定在插队落户满二年以上的知识青年队伍中招收公安边防武警,泰顺县一共录取了十三名,我是其中一员。同年10月被分配到平阳县。此时,红峰茶场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了,两年前的荒山秃岭,已变成一眼望不到头的绿色茶园了。
斗转星移,光阴荏冉,插队落户牛栏岗坪红峰茶场,至今已整整三十年了。当年在一起并肩战斗,风餐露宿的知青们,现在虽然分布在祖国的天南地北,但是用劳动汗水凝成的战友情,却把我们的心永远地系在一起。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
出版者:平阳县方正印社
本书内容涵盖了知青插队落户、上山下乡运动、兵团精神、人生与科学求索等多个方面,同时也涉及了地方历史、文化、人物纪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孙瑞庆
责任者
林彪
相关人物
陈维飞
相关人物
孙瑞庆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泰顺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