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姐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649
颗粒名称: 舞台姐妹
其他题名: ——张和琴和张和兰
分类号: J703
页数: 6
页码: 173-1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和琴和张和兰是北京京剧演员,出生于宁波,曾在上海表演并取得了成功。两姐妹在平阳县京剧团扎根,并为该剧团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她们的辉煌演艺生涯受到观众的赞誉和喜爱,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无情打击和迫害。之后,张和兰调往其他行业,而张和琴则因健康原因提前退休。
关键词: 京剧演员 平阳县京剧团 文化大革命

内容

张和琴(1930—)、张和兰(1933—)系同胞姐妹,原籍宁波,幼年随父母迁居上海市区。父亲是位京剧麒派名票,在家庭的熏陶下,姐妹俩从小就酷爱京剧,且有艺术天赋,先后得到众多京剧名师的传授,后来正式拜冯五琤(名家冯子和之子)为师,学的系荀派。张和琴八岁、张和兰五岁时,就登台演出《梅龙镇》(张和琴饰正德皇帝,张和兰饰李凤姐),轰动上海滩,众多新闻媒体竟相报导。此后经常与名伶们频繁参加演出活动。她俩在勤奋完成小学到初中学业的同时,坚持不懈地练功、学戏,参加舞台实践,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1955年,张和琴“下海”。先后在江苏清江京剧团、安徽省安庆京剧团、湖南省衡阳京剧团、福建省漳平京剧团、广西河池京剧团、哈尔滨京剧院担任主角。张和兰原是一名护士,1960年弃医从艺,跟随其姐赴各地演出。
  平阳县京剧团为了加强演员阵容,慕名前往上海邀请张家姐妹,当时仅张和兰应允为特约演员。1961年初春,在张和琴陪同下来到平阳。当时正值召开全县三级干部大会,张和琴应邀主演《勘玉钏》,赢得一片赞扬。次日县委书记朱廉、宣传部部长孙洁热情接见,充分肯定了张和琴的艺术素质与演出效果。指示县文教局和剧团领导要从繁荣平阳的戏曲事业的大局出发,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做好各方面工作,挽留她们在平阳扎下根来。在领导重视、观众欢迎、剧团关怀的浓厚氛围下,1962年,在其父母的支持下,姐妹俩毅然同意落户平阳京剧团。
  她们来平阳后克服了生活与演出条件方面的诸多困难,和广大演职员一起,长年累月冒着严寒酷暑,跋山涉水,深入农村演出,足迹遍及平阳的山山水水。1962年4月间,县委、县府在县府礼堂举行招待演出,张和琴、张和兰主演《红娘》(张和琴饰红娘、张和兰饰莺莺),获得高度评价。观众中有位嘉宾,是莅临平阳视察工作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粟裕将军。1963年,县京剧团赴青田、云和、景宁、缙云、龙泉、金华以及福建省的蒲城等地演出。首场和压轴戏均是张和琴主演。各地上座率之高,反响之强烈,前所未有。这次巡回演出取得圆满成功,提高了平阳京剧团的知名度,为平阳赢得了荣誉。
  张和琴、张和兰演出的传统剧目有:《勘玉钏》、《红娘》、《孟丽君》、《霍小五》、《香罗带》、《红楼二尤》、《玉堂春》、《李亚仙刺目》、《凤还巢》、《秦香莲》、《孔雀东南飞》、《四郎探母》、《甘露寺》、《金玉奴》、《春草闯堂《、《辛安驿》、《虹霓关》、《霸王别姬》、《汾河湾》、《醉酒》、《拾玉锡》、《柜中缘》等。现代剧目有:《红灯记》、《沙家兵》、《白毛女》、》红色娘子军》、《霓虹灯下哨兵》、《社长女儿》、《送肥池》。她俩一心扑在事业上,艺术精益求精,演出一丝不苟。常演剧目当天也需进行排练;开演前的准备工作皆严格检查;演出后当即与相关人员交换意见,总结不足之处。为了丰富剧团演出剧目,返上海探亲期间,经常观摩兄弟剧团的新节目,回团进行排练。如观看了越剧《春草闯堂》,将它移植为京剧。张和琴自编、自导,并担任主角。上海京剧院演出《孟丽君》,(著名艺术家童芷苓主演)因得不到该剧演出本,其父女三人一同观摩了五场。限于没有录像、录音设备,只得分工抄录唱词、唱腔、念白、锣鼓、润度、服装、道具、布景、灯光等,甚为艰难。剧团排演该剧,张和琴执导,并领衔主演,她废寝忘食,倾注了不少心血,功不可没。《孟丽君》公演后广大观众叫好。在温州东南剧院演出时,竟出现长夜排队购票的现象。她们执著的敬业精神,严谨的舞台作风,在演职中有口皆碑,影响了整个剧团。她俩还精心培育出一些优秀青年演员。使负有盛名的平阳京剧团锦上添花,显出一派生气勃勃的喜人景象。人才济济,好戏连台,名声四扬,各地纷纷邀请,年演出场次在四百场以上,创历史新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获得双赢。
  张和琴扮相俊美,吐字清晰,唱腔圆润,表演细腻,各类角色形象刻划得维妙维肖,楚楚动人。代表戏《勘玉钏》一剧中,她前后塑造两个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古代少女,表现得淋漓尽致,倾倒观众。1980年,赴温州剧院演出,在京剧很不景气的情况下,竟演出了20余场,场场爆满。该剧常演不衰,红遍瓯江南北。有一次平阳农村露天场地演出《玉堂春》,观众人山人海。张和琴因身体不舒无法登台,结果观众起哄,当地派代表与剧团交涉。后来张和琴挂了吊针,带病坚持演了后半场,深深感动了广大观众。
  张和兰扮演花旦、青衣角色仪态庄重,唱腔甜美。她兼演老旦,在《红灯记》中饰李奶奶、《沙家浜》中饰沙奶奶,形象高大,嗓音洪亮,激情饱满,表现感人,深得观众好评。在《八一风暴》、《霓虹灯下哨兵》中饰演的反派人物有声有色,颇为成功。
  这对舞台姐妹在浙南地区京剧艺术舞台上名声雀起,独特的艺术魁力,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特别在平阳,她俩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正当她们以青春的活力,满怀激情,潜心钻研,大显才华,更好地为广大观众奉献精湛艺术的日子里,一场浩劫降临。1966年6月,剧团停演闹革命了。张和兰受到冷落,而张和琴则被打成资产阶级文艺黑线、“三名三高”人物,遭到了无情的打击和迫害。一次因挨长时间批斗两腿麻木,下楼梯时摔倒。落下了脑震荡后遗症,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84年病情突发,脑部动了手术,但眼神经受损,视力减到0.2)
  1969年3月,剧团全体演员参加温州地区京剧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搞“斗、批、改”,同年11月结束。地区决定将优秀中青年演职员充实到温州京剧团,其余回平阳进入县斗批改干校。1969年11月成立平阳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县京剧团及县越剧团、县木偶剧团、县曲艺团部份演职员调入县文宣队。张和兰有幸成为一名队员,而张和琴却被下放到平阳县农场劳动。在此期间,她仍情系京剧艺术,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竭尽全力,为农场职工排练了《红灯记》、《智取戚虎山》等文艺节目,参加全县的演出活动。深受农场领导和群众的赞誉。
  1979年,张和兰为了扶养年幼的儿子,无奈地调到她丈夫所在单位武汉汉阳造纸厂职工中学,当一名员工。而张和琴因文革留下的痛根,不得已提前退休。1981年5月,她怀着无限遗憾的心情,永远离开了最爱的京剧艺术舞台,告别了平阳这块热土,回到上海(当时年仅51岁)令人十分惋惜。
  平阳京剧团不复存在了,但其辉煌的历程,在平阳县文艺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张和琴、张和兰俩姐妹的艺术成就和为繁荣发展平阳文化艺术的业绩,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出版者:平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收录了《山门顶坑剿匪战》、《试谈平阳的竹文化》、《我县历史上的中等师范教育》、《清末民初平阳留日学生考》、《顺溪镬炉的兴衰》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唐德兴
责任者
张和琴
相关人物
张和兰
相关人物
冯五琤
相关人物
冯子和
相关人物
粟裕
相关人物
童芷苓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朱廉
相关人物
孙洁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衡阳市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漳平市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
云和县
相关地名
景宁畲族自治县
相关地名
缙云县
相关地名
龙泉市
相关地名
金华市
相关地名
蒲城县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