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诗人张綦毋与他的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647
颗粒名称: 清诗人张綦毋与他的诗
分类号: I03
页数: 23
页码: 148-170
摘要: 这段文字主要记述了清代诗人张綦毋的生平及诗作。张綦毋是一位著名的诗人,生活在清代乾隆年代,受家庭文化影响深厚,并崇尚永嘉学派。他多次游学于各地,但未能登科,遭遇文字狱和官场挫折,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批判。他的诗作数量颇丰,被赞誉为清代乡哲中的佼佼者。
关键词: 张綦毋 清代诗人 永嘉学派

内容

张綦毋,生于雍正十三年(1735),卒年无考,但六十岁时仍在世。原名元器,字大可,号潜斋,家居昆阳城西,晚年迁居乡下,但不知何处(疑为苍南县舥艚镇垟底张村附近的“渔庄”。另文考证)。
  按:民国《平阳县志·张綦毋传》及新编《平阳县志·张綦毋传》均未注明生卒时间,据《张潜斋先生诗稿·甲辰初度日,兄弟宴集,筵上口占奉答》一诗:
  才教五十鬓毛苍,昆季方吾总健强。
  生日月逢星在注,同怀人酌酒盈觞。
  一回相见一回少,百岁闲过百岁长。
  努力莫嫌老年大,令名寿考并亲望。
  乾隆甲辰为乾隆四十九年,即公元1785年,由此推之,当生于雍正十三年(1735)。又有《夜不寐》一诗,写作时间自注为己酉二月十六日,诗中有“行年五十又过五,光景逆旅客留停”句,己酉为乾隆五十四年,他生于雍正十三年无疑。
  在《桔庄草稿》中有《除夜感旧》诗,中有按语:“此诗书乾隆五十九年,钱粮催贴背。按,是年岁在甲寅,先生适六十岁。”可见张綦毋卒年当在60岁以后。
  父张南英(1702-1773),雍正十一年进士,乾隆三年,分发贵州,历任甕安、平越、清平等县知县,“皆有政声”。致仕后于乾隆丙子(1758)修《平阳县志》二十卷,著有《中亭集》若干卷,今已佚。兄元品,字上(尚)可,号筠斋,生于雍正八年(1730),著有《莲池诗钞》。弟元吾,字人可,著有《桐窗吟草》。弟元启,字正可,号兰畦,著有《锦屏诗存》。
  张綦毋生活在文化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环境里,又由于他潜心追求,遂成为清代平阳一个著名诗人。民国《平阳县志》评:“潜斋诗在清代乡哲中可一二数”,“同时瓯中作者,莫与比肩。”现存《潜斋诗稿》、《张潜斋先生诗》、《桔庄草稿》、《张潜斋先生诗稿》计四册,约560余首,其中有60余首重复,另有《船屯渔唱》百首存世,还有《二乐堂文集》,惜已失传。四册诗稿均系海髯(王理孚)于民国丁丑抄本。这是张綦毋留给平阳人民的一笔丰厚文化遗产。
  二
  张綦毋生平事迹,留下的文字记载,除民国《平阳县志》寥寥百余字外,唯有在其诗歌中寻找生平大概。张綦毋“尝习举业于杭州敷文书院”,乾隆丁酉(1777年,时43岁)荐为岁贡生。乾隆戊申(1788)时年54岁,在《村民自遣八首》中有“学耕自遣身无累,捧檄应知愿久违”句,似乎在获岁贡后曾被任命为什么职,但不曾赴任。
  他在32岁前曾多次游学杭州、苏州等地,如乾隆丙子(1756),时22岁,有《客中见新月》、《西湖忆旧》诗,中有“踏遍湖堤趁绿荫,回首已是七年春”句,如时间记载无误,最早出游当在此前。壬午年(1762),又有《游孤山》诗,癸未年(1763)又有《归舟》、《舟泊钱塘》、《舟行至永康》等诗,中有“两月西湖梦,扁舟江上寒”,“客游真漫浪,对泊且开颜。”可28、29岁,均在游旅中,乾隆丙戌(1766)再次出游,时32岁,有《别兄弟》、《别内》、《突星濑》(在丽水)、《破山石》、《石门瀑布》(在青田)、《富春江险风,因舍舟而行》、《送顾燊南还里》等诗,中有“惜别在春前,临歧莫黯然”、“赋客逢秋故倦游,来朝催唤木兰舟”等句,可见出游当在“春前”,归家当在秋后。
  张綦毋33岁至46岁之间留下署时的诗唯有三首,故其间活动不可考。可知的唯癸巳(1773)时39岁,父故。丁酉(1777)荐为岁贡生,戊戌(1778)有题《玉泉》(又题《和题玉泉》)疑曾再次出游。46岁后的署时诗约占署时诗的四分之三,未见有远游的诗篇,而转而咏农圃、疾病、贫穷及饮酒。诗稿中还有《过太湖》、《苏台怀古》、《五人墓》等诗,可见他还曾游过苏州,但时间不可考。
  张綦毋多次出游的具体原因不可知,但从辛丑八月(时年47岁)写的《秋日杂感》中有“名场既屡踬,后辈嗤龙钟”、“溯洄从伊人,山远水复长。水去不可涉,山远徒相望。”“人情险邱壑,睚眦心已寒。”“呜呼知者稀,钟期固已亡。”从诗意推测,他曾多次参加科举,但未能登仕途。又从《卫儿仅半岁,不幸而殒……》“十载穷愁学著书,妻孥寄食可怜余。”《夜卧凉甚,怀五弟赴杭枕上》:“江皋风景乍,忆我十年游”,“太息萍踪泛,良游枉十年”,可见他曾十年游学于外,疑即是32岁前十年。又如甲辰岁(时50岁)作的《闻鸡》:“奔波廿余载,一事竟何成。空余回肠绕,长短亭分明。病卧今非昔,旧游散浮萍……少年起舞时,临危那忘情。”可见其奔波时间长达廿余年,临危仍不忘少年闻鸡起舞的壮志。但为什么名场屡受踬?这恐怕与张綦毋追求的理想境界有关。
  三
  张綦毋少承家学,崇尚永嘉学派。“壮怀期经济,将老空蹉跎”(《览镜》)。“近日谁传永嘉学,及时经济踵前人?”(《偕刘眉嘏访叶筼林》)。希望“丈夫为国立功勋,徒步归来守邱坟”(《宝剑歌》),“生当封侯死庙食,男儿意气耻苟得。人寿百年犹为少,如何不得行胸臆”(《读汉书》),“达则济天下,生民登衽席。穷则善其身,不受当世责”(《课儿子读书》)。“日日吟诗空叹老,傍人笑尔少怀抱。穷达一生须由命,卷舒两可伸吾道。温饱寻常何足计,平生自计非草草”(《自遣》)。“何如捧日手,四海播春温”(《负暄偶吟》)。这些诗歌明确的表达了他的思想主张及崇高理想境界。也就是民国《平阳县志》说的“说经近汉学”。
  关于永嘉学派,任继愈在《中国哲学史》中评述:“从经史百家、礼乐兵刑、典章制度以至舆地边疆、水利农田等等,都要通其委曲,以求见诸事功。他们最着重的是一些能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见之实用的学科,反对理学家们空谈道德性命等抽象的论题。”周梦江在《周行已集前言》中说:“自南宋永嘉学派崛起后,提出以‘义理必须见之功事’这一正确命题,揭破了程朱学派空谈义理的错误,对此明清程朱学派的学者无法驳斥,只有凭仗自己的官学身份,极力污蔑、抹杀永嘉学派学者的书,使永嘉学派学者的书无形中沉没丧失。”张綦毋生在乾隆年代,清统治者一方面继续制造文字狱,以巩固其异族统治的地位;另一方面则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将理学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一心想以古先哲及其学术来作“厚风俗、正人心”的工具,以维护其长治久安的目的。张綦毋的思想与当时统治者的要求是相距甚远,故未能登科就不足为怪了。
  特别在文字狱方面,在康雍乾三朝,计有文字狱80余起,如乾隆二十年,胡中藻因《坚磨生诗钞》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句,认为“加浊字于国号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凌迟处死,犯属十六岁以上,斩立决,其他人员也牵连甚多。乾隆四十三年,扬州徐述夔因《咏正德怀》诗:“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认为壶儿即胡儿,有诽谤意,剖棺戳尸。其孙食田等人解京正法,诗集销毁,地方官置重典。还有长洲诗人沈归愚(德潜),《乾嘉诗坛点将录》称他是托塔天王(《水浒传》称梁山寨主晁盖为托塔天王,即领军人物)曾是乾隆皇帝改诗的老师,也因《咏牡丹》诗中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近诽谤也,命戳其尸。乾隆五十三年,湖南来阳生员贺世盛,在《笃国策抄》文中论及当时捐纳制度流弊极多被锁处死,妻子充军。由于思想禁锢太严,许多知识分子都转向考据,从“经世”转入“避世”,他的好友叶筼林,也就屡次科举不就,转入考据学的。
  苏渊雷先生在《孔学四论》中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最为集中的时代。……到了雍正乾隆以后,多数学者惕于文字狱的残酷,相率遁入纯‘考据’的一途,汉学规模益趋狭隘。他们既无黄、顾、王、颜四家博大笃厚的气魄,尤少特立独行的节概;理学方面也只剩下‘阉然媚世’的伪君子,更藐不道了。”因此,有清一代虽出现康乾盛世,却未出现像唐代李、杜、元、白,宋代的苏、陆那样的大诗人,也就不足为奇了。张綦毋生活在清乾隆年代,深感曾经“动海壖”永嘉学派,“如何寥寥异代下,空馀一片水涟涟”。写了《过城南讲院怀古和叶筼林》一诗,表现自己无限的感概,诗如下:
  《过城南讲院怀古和叶筼林》
  白鹿城南草芊芊,长堤古树笼春烟。
  停舟野岸一舒眺,招提落日掩湖边。
  昔贤此地聚讲诵,旧事盛传乾淳前。
  窗灯入夜虹影射,永嘉学派动海壖。
  门徒云合集群彦,老陈郎中甫少年。(注)
  遗经独抱究终始,雎麟官礼荟新编。
  沉沦布衣首著录,有母笔削书百篇。
  就中颖脱推蔡子,十七文誉哗裒然。
  词头院直浑等闲,秀才何敢帝裙牵。
  解绂归来郑薛逝,闲堂自避卧葑田。
  诗卷暇邀水心和,溪山合伴晦翁镌。
  平生风谊重师友,儒林述作耿后先。
  如何寥寥异代下,空余一片水涟涟。
  弦歌不闻钟鱼寂,只听鸣桹和扣舷。
  注:陈老郎中,指陈傅良,永嘉学派的重要学者,曾讲学于城南书院。
  对当时学风、文风,他也进行了揭露和批评。在《偶书示儿子》中,“颓流不可挽,滔滔趋时名。读书坐何事?齐鲁口舌争。穿研在干禄,设帐以代耕。斯道废不讲,何人志敦行。”后又写了《述文示弟辈》一诗,批判了当时文风是“金玉饰其外,败絮实其服”,“后生猎朝华,弃本而末逐”。提倡“读书明大道,勿云决科足”。全诗如下:
  昔我游松岗,周旋诸老宿。
  纵谈多风雅,词气何清穆。
  为道浙西文,浮靡笑可掬。
  涂抹学西学,观者尽瞩目。
  金玉饰其外,败絮实其服。
  前辈不如是,经史素精熟。
  造语必名粹,剿袭譬滓浊。
  麟麟复炳炳,光焰莫敢扑。
  后生猎朝华,弃本而末逐。
  成者窃国器,不成仰白屋。
  文词载道日,致远由轮辐。
  近闻越中彦,辛勤事讲读。
  师友争刮磨,颇道真问学。
  瓯越并江东,风气清且淑。
  自昔毓贤才,著作光天禄。
  渊源九先生,邹鲁盛可复。
  愧佩斯言久,追思颜犹忸。
  离索二十载,日月去碌碌。
  汝等尚年少,吾望将谁属。
  读书明大道,勿云决科足。
  立身见本末,患在捷径速。
  仰止晞前型,余言膺可服。
  诗中“为道浙西文,浮靡笑可掬。涂抹学西家,观者尽瞩目。”还有一个故事,即张綦毋少时习举业于杭州敷文书院,“试辄下等,乃取上卷视之曰:‘若是呼?’辄效所为,得首列。遂越装归。曰:‘再留数月,吾文益下矣!’他主张“文词载道器”,反对浮靡,认为那是“金玉饰其表,败絮实其服。”是“窃国侯”的工具。在程朱理学派盛行的清代,他的思想自然与社会主流思想及文风格格不入,他的举业自然也就前途渺茫了。然而,他的思想和胆识却是同时代人中的佼佼者,因此他的诗也在同时代人中成为佼佼者。至今还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真也有明珠被弃之叹了。
  四
  由于仕途无望,他不得“达则济天下”,只能“穷则善其身”,退隐田园,放浪山水。“屋旁已有先生柳,园里还绕处士梅。但得邻居有二种,不须更叹室无莱”(《戏作》)。“问我胡安乐,心尝造物遊。醉凭花作友,吟倩鸟相酬。旷野天无际,清宵月满楼。消闲频据榻,身境两休休”(《闲笔》)。“种竹养化无个事,烟丛月坞费修评。可怜白髮闲居士,自着清愁过此生”(《偶书》)。“枉自朝遊更暮归,月明绕树鹊何依。相看一片春空影,不及孤云尽日飞”(《漫书》)。他成了一个专职的田园诗人。
  然而,清朝的康雍乾三世,被史称为太平盛世,但官吏贪污又最为突出,特别是乾隆后期,军机大臣和珅当政二十余年,嘉庆时抄查家私,估银约八亿两。乾隆四十六年,在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侵冒赈灾银两一案中,除他本人外,贪污二万两以上被处死的地方官共达二十二人。乾隆四十三年至五十一年,黄梅任平阳知县八年,侵吞平阳谷值及捐钱不下二十万两,故有“黄梅时节家家苦,青草池塘处处冤”的民谣。也就是说,在太平盛世下,人民生活已痛苦不堪,社会矛盾已趋向尖锐。张綦毋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中的一个痛苦的田园诗人,或“内心热”的田园诗人。他写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的诗。
  《猛虎行》
  狰狞白额岭下伏,磨牙吮血饱人肉。
  山前日夕冷腥风,犹自眈眈啸空谷。
  昨来泰山妇,又向路旁哭。
  我闻侧耳悲,人情非草木。
  “呜呼,何不往诉李将军?将军善射虎。”
  老妇流涕言:“将军射虎不识虎,
  徒令石破饮没羽。不如哀乞使君怜,
  倘保残年食辛苦。”
  《井上行》
  汉阴灌园叟,傍畦种青菘。
  锄瓜忽伤根,摘葵日当中。
  自知献芹鄙,贵人下箸慵。
  长家势豪豪,良家铿歌钟。
  华灯灿如月,行酒炙肥脓。
  可怜游宦子,马首随转蓬……
  《山中》
  铜铇曝干丝,贸贩闽界赊。
  每值春夏交,海岸集估艖。
  纷纷市花猪,夹杂籼粳加。
  关吏榷商税,钱入脱稽查。
  荒岁滋为戾,妨民保奸邪。
  顺风挂帆去,饱扬如飞鸦。
  出口数百里,忽遇贼劫遮。
  官船早引避,怯如蚁斗摩。
  往往赉盗粮,委之如泥沙。
  食足盗益肆,渐近内洋划。
  昨闻笺参军,追捕檄官衙。
  舍彼吞舟鱼,举网浅水洼。
  譬之被虎噬,又如遭蛇噬。
  墙下射豚锻,沙上扑虾蟆。
  又如被蚤叮,解衣捉虫爬。
  水犀尚束手,海客敢浮槎。
  大事一模棱,何术靖边遐。
  摇手急止叟,无为忽惊讶。
  此事食肉谋,吾辈力耕耙。
  不见拥旌者,城堞沸鼓笳。
  《壮士》
  壮士志气何激昂,孤剑在匣耿夜光。
  肝胆轮囷明秋霜,夔魈遁影鬼逃藏。
  何物竖子窃窥旁,突然入室操戈铓。
  暗中攫去金错囊,壮士不惜兼金亡。
  此金熔液焕宗祊,奈何贪得不自量。
  丈夫行事贵堂堂,作此举止羞颜行。
  且归重复理耕桑,莫更歧路追亡羊,
  有志竟成岁月长。
  吁嗟!世途意外难提防,迷阳迷阳使足伤。
  《独处吟》
  荒荒一舍烟霾墟,黄沙衰草无人居。
  白骨为邻狐兔穴,天阴但闻鬼啸呼。
  破屋三间往来半,信是明年锥也无。
  只身无伴仆逃去,荧然照影一灯孤。
  无聊徙倚门外望,昏昏野雾物态殊。
  山夔恣吟独足舞,妖鸟夜飞九头俱。
  绕田磷火百千点,联群分队如追逋。
  飒飒寒风吹面湿,骤飘蜒雨捲枯株。
  掩袂归来苦竹畔,鸡狗无声默嗟吁。
  幽篁独处我后来,不知前人悲几馀。
  噫嘻寥落可勿道,微尚甘与世异趋。
  这些诗,从某一侧面反映了社会矛盾的激化,人民生活痛苦,及作者心中的愤懑。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是不多见的。
  五
  人道始于衣食,而劳动为其手段。陶潜有诗:“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张綦毋仕途无望后,作诗人不能当饭吃,他只能靠农耕为生了。《书感》中就写了这种无可奈何。
  无牛使犬犁,终不快人意。
  草木而能语,宁用医辨味。
  忤心常八九,天运与时会。
  阿瞒憎猘儿,孝廉自嫔媚。
  燕昭求千里,骏骨从隗始。
  古人良已难,况今势复异。
  夏虫语之冰,所识先自昧。
  明月倏暗投,徒劳按剑视。
  已而复而已,劝君善藏器。
  耕种不是他的长处,加上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很快就陷入贫病交加的境况中,“少日抚书史,所得一鸿毛。老去事稼田,俯仰终岁劳。人生衣食计,命运将安逃。耕也馁在中,适遭旱与涝……”(《甲寅冬暮书怀》)。甚至达到“几日灶无烟,问吾粮又绝。吾自忍朝饥,仆托采薪出。仆出不来归,炉中拔冷灰。窗前相对笑,形影尚依依”(《即事书》)。“绝粮今是寻常事,索贷邻家借一挑。今岁借时人较喜,蛤田幸喜不荒潮”(《贷粟》自注:一石为一挑。)“早起思量事百端,馀年何日老能安?家童料米询赊籴,里胥催租督扫完(自按:征纳完俗名扫完)……”
  可以说,他晚年的生活是十分穷困的。他虽贫病交加,身心疲惫,但他对生活仍是十分热爱,对理想追求从未停止。如《惫甚书》
  贫困无如我,何缘只信天。
  命途真是舛,物理本昭然。
  龟寿非关食,农饥岂系田。
  一瓢颜氏乐,且读古人篇。
  《止吟》
  愁来景物最撩人,不去吟时底处亲。
  自是扶裒无药物,非关吟叟老夫身。
  六
  由于亲身参加农业劳动,又常常处在“出亦长苦饥,入亦长苦饥”中,“胥隶污于丐,钱神利似刀。”使他逐渐了解农民生活的艰辛,写了许多反映农民生活诗歌。这些诗歌不是一般士大夫所能写出的,应该说是穷苦人民心声的呼号。
  《悯农》
  六月常苦旱,八月常苦涝。
  岂知天地大,不任怨与劳。
  浪浪三夜雨,山径没蓬蒿。
  田低恐伤禾,所喜禾尚高。
  天意不我怜,十口哺嗷嗷。
  晴久雨亦久,命数安所逃。
  宏愿开晴霁,来月秉镰刀。
  农夫终岁计,心力竭毫毛。
  生死只由天,日夜仰天号。
  《耕田歌》
  天上水,地上土。
  我耕田,独辛苦。
  谁为怜嗟无?父抱瓮灌日望雨。
  禾在田,尘满釜。
  苦在口,怅谁语?
  苍苍天,尚矜予。
  《农家》
  农家商妇最劳笼,两样营求一样同。
  江上风波秋后水,一生愁雨又愁风。
  《饭牛》
  老翁耕田五十秋,三时作苦今未休。
  霜寒陇上细草尽,檐下夜半起饭牛。
  老翁少日诵诗书,头白不去干王侯。
  贫家食力有馀乐,却看富贵如云浮。
  呼儿牵牛予糠籺,牛老不肥翁自愁。
  下溺冬日需翻犁,驱叱我亦如牛疲。
  高田售尽种潮田,回思日夕那展眉。
  江上估船风水恶,随人作计恐非奇。
  击刺从戎常不惯,劝汝还是耕田宜。
  宁为清白吏子孙,被褐负新甘铺糜。
  人间万事随天运,谋断不容一夫私。
  区区较量计已拙,况复琐屑论班资。
  牛饱且令就栅眠,残月渐高晓风吹。
  谈深无寐忽达曙,翻嫌鸡唱晨曦明。
  七
  酒是好东西。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可以解忧。杜甫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可以助兴,写出好诗;也可以借此狂放不拘,抗拒皇帝召唤且不获罪。张綦毋好酒又好诗,他哥哥元品说:“有酒时斟堪称乐,有诗闲咏尽消忧。我于二者俱未能,汝之诗酒兴谁俦?”可他的诗在当时文人中“无与比肩”,他的酒兴在当时文人中也“无与比肩”。
  张纂毋写了许多饮酒有关的诗,一是借酒消愁;二是借酒避祸;三是借酒助兴写诗抒情。“日日宽愁倚旧醅”,“对酒须当歌,我歌还自听……七贤以此全其逸,八仙以此得其名。何为三闾楚大夫,生在世上但愿醒”(《饮酒》)。因为理想宏大,而政治环境恶劣,思想锢禁森严;他性格“疏狂”而生活窘迫,贫病缠身,所以只能借酒消愁,借酒避祸。然而“举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嗜酒贫中乐,咏诗物外全”。酒无法解决心中永远无法解决的苦闷,“无聊况倚杯中物,惯是吟时把在手”。他借诗呐喊,成为一个高产的诗人。有《饮酒作》为证。
  渊明昔饮酒,作诗十馀篇,无酒不成章。
  后有李青莲,香山亦号醉吟翁,笔墨毫逸竟逊前。
  我嗜清圣非浊贤,朝饮百杯夜醒然。
  歌声出金石,往往高彻苍浪天。
  一月馀百首,两年积几千。
  不自收拾散云烟,口吟有时付儿笺。
  今年欲饮费无钱,道上逢车空流涎。
  余杭老姥不肯赊,黄公庐畔罕去眠。
  顿令诗减衰病缠。
  至今人道比张颠,不饮酒时废家传。
  八
  唐诗人元稹评李白的诗风格为“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许威汉在《历代著名作家简介》中评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感情奔放,构思新颖奇特,语言清新俊逸,……并善于把神话幻想和夸张结合起来运用,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张綦毋的诗,受李白影响,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语言清俊明净,很少雕琢。民国《平阳县志》称:“以气魄胜,落落自豪”。
  以气为主的诗是才华横溢的表现。前人评李杜诗,有“诗仙”、“诗圣”之别。仙则飘逸,圣则沉郁。飘逸是不可学的,故李白之后除苏轼等少数几人外,很少有上天入地的诗歌。张綦毋的许多歌谣,则就具有这种风格。
  《论诗》
  韩公文胆大,杜公诗肩担。
  李公酒肠宽,乘云倚向天门看。
  大地一浮萍,日月双跳丸。
  凝神驭气出八表,二十八舍星宿芒森寒。
  呼来真宰司欻歙,收罗万象趋毫端。
  昆仑山,一粒餐。
  天池水,一吸干。
  坐令白虎鼓瑟,自取龙唇弹。
  仙风吹送洞庭野,冷冷广奏千载馀。
  令我闻之恍恍然,七日之寤梦初阑。
  吁嗟!李白谪仙人,当是太白星。
  杜陵老布衣,去采首阳薇。
  更问轩辕道士何处归?
  愿乞青霞之珮,颉颃上天飞。
  《飓风谣》
  拜雷公,乞龙母。龙母唤龙女:
  “东海旱,去行雨。
  号令听雷公,切莫持破篷。”
  破篷挂洋屿,漂去人间野碓忤。
  (注:断虹俗呼破篷。谚云,破篷出洋,大水漂杵。)
  十日勿雨五日止,五日止,农户熙熙庆妇子。
  庆妇子,飓风起,一日半夜翻海水。
  天上老雷公,怒气烈轰轰。
  要击飓母去,先送龙女回龙宫。
  眼睛闪烁电光红,紫金蛇跳珠满空,
  银箭十万射海东。
  雷火烧,飓风逃,篷松赤发烧乌焦。
  逃入囊袋口,万株杨柳垂。
  向西北,号山中,茅屋拔去大屋犹坚牢。
  天公何不令神禹,提向支祈一处锁。
  免使海傍年年伤旱涝,摧拉松柏靡蓬蒿。
  亦省雷公日日擂鼓劳,龙女弄珠双翠翘。
  如《踏踏歌序》:“踏踏歌,仙人蓝采和作也。按诸书记载:采和盖陈陶,陶有《途次桐山寄温州韩使君诗》云,‘策马过铜梁,忧伤令人老。乱山沧海曲,中有横阳道’……”。该诗现在写成:“乱山沧海曲,中有横阳道。束马过铜梁,苕华坐堪老……”。词语与词序的不同,孰是孰非,可供后人订正参考。
  九
  “窗灯招补读,开卷是陶诗”(《秋日山斋即事》)。张綦毋也深受陶渊明影响,写了许多田园风光的诗篇。
  历来陶渊明被称作“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他长期隐居农村,躬耕田园,他的作品风格平淡自然,又韵味隽永。但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酒之关系》中说:“他的态度是随便饮酒、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和作文章,无尤无怨”。“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淡。”其实,“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诗文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所以清龚自珍说:“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张綦毋许多小诗清逸恬静如陶渊明,明白易懂似白居易。特别是写田园风光,渔村生活的小诗,诗中有画,画中
  有诗,诗情画意,耐人吟咏。这些诗充满了乡村的生活气息,是作者心中的“桃花源”。如果把这些诗与痛苦呻吟的诗篇连在一起读,不难看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现实的不满。
  《观稼》
  老人悬念只占年,扶杖频来野岸边。
  一望稻田三十里,黄云如稼接遥天。
  《初晴,村居即事八首》选三
  树系浮槎浪拍堤,前洲红蓼影全迷。
  闲寻钓侣过桥去,履齿频频印浅泥。
  二
  村深港僻少闻鸡,入眼秋蔬绿满畦。
  自课小童编槿罢,炊烟乍起夕阳西。
  村居只取便耕犁,瓜芋区边草屋低。
  斜照儿行乌桕树,倚看牛棚与鸡栖。
  《偶书》
  几夜月凉秋气爽,今朝雨聚稼田青。
  桔槔声息农歌乐,人对荷花坐小亭。
  《六月一日雨》 自注:俗谚,是日滴雨滴金。
  上苍不惜万黄金,散慰茆檐望岁心。
  四野绿波随岸阔,风来林下豁披襟。
  《敝居》八首选一
  潮上沙头遍市鲜,得鱼那肯不论钱。
  就中谁饷河豚美,只解吹尘与避烟。
  《海滨即事》七选二
  潮上渔舟舣浦边,人喧小市集腥鲜。
  相逢邀醉鬅鬙叟,也脱蓑衣换酒钱。
  轻螺如画远峰尖,海镜初开月一奁。
  为爱澄空凭眺好,江楼尽日不垂帘。
  《题小景》
  十里秋山抱白云,半村红树入斜曛。
  柴门客睨风中叶,清影萧萧独此君。
  十
  张綦毋原名元器,字大可。后为什么改名綦毋,号潜斋?恐怕与唐诗人綦毋潜有关。綦毋潜在《唐诗一万首》中,唯选五言律诗《春泛若耶溪》,生平也简单,由进士最后迁右拾遗,终著作郎,没有特别之处。但在他科举落榜时,王维曾写过一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的诗:“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既至君门远,孰云吾道非。……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可能是科举受挫后,“既至君门远,孰云吾道非”,触动了大可,引起共鸣,遂改其名。在《生日醉歌》诗中,就写自己曾经“东壁穷读书”,梦游天庭,遇太白金星,授上药,又遇东方朔,指点天宫路。后因偷窥织女霞锦,被摘“永与痴牛作牧童”。他归隐田园,只是不得已,是时代造成的。
  张綦毋为人“我胸自磊落,与人亦无忌”(《感事》)。“生事了不问,惟耽吟篇繙”(《负暄偶吟》)。“相逢吾党称疏狂,碧草入茵铺坐地。剩欲烟霞成痼疾,纷看蛮触羞名利”(《次卢月船(镐)广文游葛坛庵》)。他家贫,常以杨雄自比。“谁道子云还寂寞,不知希逸最无聊”(《冬暮斋中书怀》)。“贫如原宪无非病,赋就杨子每见嘲”(《雨中遣怀寄晚村》)。杨雄,字子云,西汉辞赋学家。不善言谈而好深思,家贫,不慕富贵,著有(《逐贫赋》)。
  他的诗有内容上多取材于乡土风情及个人遭遇。“难求佳句比阴何,谐俗曾如拊缶歌”(《自题诗草》)。“敢将诗律溯《风》《骚》,仅比钟仪习土操。语无惊人偏妪解,聊凭遣醉急愁遭。名传身后非吾分,贫谢他求亦自高。异日倘留鸿爪在,于陵壤蚓笑同曹”(《题自编诗草》)。(钟仪:《左传》载,晋侯获楚囚琴师钟仪,遂令奏琴。仪奏楚调。晋侯以仪不忘故土,随遣之归楚。)
  他晚年的诗,更为口语化,“适读一卷诗,再之殊不快。譬如经生字,虽工不得解。尔时纱帽气,结习颇可怪,纷灾枣与梨,市上未易卖”(《读诗》)。因此,晚年的诗读来更上口。
  在生存艰难,作诗人更难的年代里,张綦毋只能“空怀千载上,但蕲后世名”,潜心为诗人。他的《船屯渔唱》有关乡土的诗篇虽已被引唱,但他的其他诗稿,存世已不多,直至二百年后,在古籍整理中,终于被人发现,可以“于陵壤蚓笑同曹”了。
  2006年4月21日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出版者:平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收录了《山门顶坑剿匪战》、《试谈平阳的竹文化》、《我县历史上的中等师范教育》、《清末民初平阳留日学生考》、《顺溪镬炉的兴衰》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成廉
责任者
张綦毋
相关人物
张潜斋
相关人物
张南英
相关人物
王理孚
相关人物
顾燊南
相关人物
任继愈
相关人物
周梦江
相关人物
周行已
相关人物
胡中藻
相关人物
徐述夔
相关人物
沈归愚
相关人物
晁盖
相关人物
贺世盛
相关人物
叶筼林
相关人物
苏渊雷
相关人物
郑薛逝
相关人物
陈傅良
相关人物
何清穆
相关人物
颜犹忸
相关人物
王亶望
相关人物
曹操
相关人物
杜甫
相关人物
李白
相关人物
苏轼
相关人物
韩公文
相关人物
陶渊明
相关人物
鲁迅
相关人物
龚自珍
相关人物
白居易
相关人物
王维
相关人物
张元品
相关人物
张元吾
相关人物
张元启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昆阳镇
相关地名
苍南县
相关地名
舥艚镇
相关地名
底张村
相关地名
贵州省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苏州市
相关地名
丽水市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扬州市
相关地名
梁山县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溪山镇
相关地名
江东乡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
阳谷县
相关地名
泰山区
相关地名
马首乡
相关地名
靖边县
相关地名
云浮市
相关地名
东海县
相关地名
海东市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
桃花源镇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述文示弟辈
相关作品
猛虎行
相关作品
井上行
相关作品
山中
相关作品
壮士
相关作品
独处吟
相关作品
书感
相关作品
惫甚书
相关作品
止吟
相关作品
悯农
相关作品
耕田歌
相关作品
农家
相关作品
饭牛
相关作品
饮酒作
相关作品
论诗
相关作品
飓风谣
相关作品
观稼
相关作品
偶书
相关作品
六月一日雨
相关作品
敝居
相关作品
海滨即事
相关作品
题小景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