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业继宣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641
颗粒名称: 经业继宣文
其他题名: ——纪念民国时期才女刘蕙诞辰百周年
分类号: K828
页数: 4
页码: 123-1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刘绍宽先生是清末民初的一位著名教育家。他对他的第六个女儿刘蕙格外钟爱,希望她能继承他的事业,并在早年嫁给了姜存松先生。刘蕙在龙湖女子高等小学就读,并在扶秀女塾接受刘绍宽和他的妻子教育。她被认为是一个才女,有很深的国学基础并受到了大家的称赞。存松先生工作在外地,在婚姻中感情渐行渐远,并提出离婚的要求,但姜家长辈坚决反对,于是继续维持婚姻关系,但同意纳妾。刘女士宽容大度,同意并帮助挑选陈采藻女士作为存松先生的妾室。陈采藻改名陈蘩,与刘女士和睦相处。刘女士还帮助陈蘩提高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使她能够顺利毕业并开始服务社会。然而,刘女士患有足疾,最终不治身亡。她把全部心意寄托在女儿身上,并在女儿投笔从戎后离世。刘女士的家书表达了她的爱国情怀和对女儿革命的鼓励。现在,刘女士的女儿收集了她生前的作品并出版了《晚晴集》。
关键词: 刘绍宽 教育家 职业生涯

内容

清末民初,在东瓯誉为一代鸿儒和著名教育家的刘绍宽先生,育有一男六女。当刘公发现他第六个女儿刘蕙(1906—1950)秉资聪颖,慧敏过人,不免另眼相看,视如掌上明珠,倍加钟爱,悉心栽培,期以继承父业,曾书以“经业继宣文”句勉之。可惜因旧社会早婚的世俗与男方“冲喜”的要求,及笄妙龄过早与姜存松先生结婚。姜家也系名门望族,可算门当户对,但尚在求学阶段的存松先生迫于父母之命,与刘氏缺乏感情基础。
  刘蕙女士童年时就读于龙湖女子高等小学,与我母亲谊属师生,感情向笃。姜存松先生曾拜我姨夫母为义父母(俗称亲爷亲娘),因此我们三家成为“通家”,交往密切。前世纪三十年代初,我母亲辞却温州女师教席后,回乡创办“扶秀女塾”,因慕刘女士国学根底深厚,在梓里有“才女”之誉,特礼聘任教古典文学。当年受其教诲的祈祈诸媛,无不敬而爱之,我前妻高韵琴当时在塾就读,她曾告诉我:“听了刘老师的教课,深知她学有渊源,博识多才,同学们无不兴趣盎然”。年前刚逝世的温州市离休老干部黄韵华女士回忆起刘老师当年亲撰亲教的<扶秀女塾记>,尚能脱口而出,背诵如流,足见感情之深,永绕脑际。当年塾中女弟子,如今已大部分作古,仅存者寥若晨星,如平阳县医院退休老护士长陈皎菊女士,今年已88高龄,她回忆当年刘老师谆谆教诲的情景:“如坐春风,如暖冬日,杏坛流芳,饶人梦寐。”
  刘惠女士既出身书香门第,复得家学熏陶。其古典文学造诣在家乡妇女界难有其匹。所以“才女”的美名渐为社会公认。我读她的诗词深感其典雅俊秀,寓意深远,不但善于感时抚事,且经常借景抒怀,借诗喻志,实荷有不羁之才,载乡曲之誉。可惜局限于时代,加上身罹残疾,未能施展其才华。否则,我想“良材不终枯萎于岩下,利剑不终尘封于匣中”,必能抒其才华,报效家园。
  丈夫存松先生大学毕业后,长期在外地工作。由于家庭观念淡薄,夫妻感情距离越来越大,终于提出离婚的要求。而姜家长辈却认为,媳妇不仅学养超群且性行端婉,笃于孝谨,实无嫌隙可以挑剔,岂可贸然拒之于姜家之门?因此,坚决反对,当时社会风气离婚为人所不齿,纳妾却在一些大家富户中流行。于是经我姨父母从中斡旋,为了端促存先生早归故里,同意纳妾进门,缓解家庭矛盾。难得刘女士宽宏大度,不仅诚意遵从,且秉承翁意。物色对象,请夫回里相亲。存松先生经与陈采藻女士在仙坛寺相见后,双方都有好感,遂娶进姜门,改名陈蘩。从此刘视陈为小妹,陈称刘为六姊(刘在娘家为老六),姊妹俩互相关怀,和睦相处。
  刘女士为了提高陈蘩的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带她就读于“扶秀女塾”并辅以算术等课,为她日后升入中学铺平了道路。
  1939年,平阳县立中学诞生,首任校长张真园亦系我姨父母的义子,遂推荐刘女士担任女生指导,学期中途,校迁半山庵,刘住单人宿舍,陈蘩作为学生随居一室。既免却晨昏通学跋涉之劳,又有助她专心学习,并在课余接受刘姐手把手的辅导,学业猛进,得以顺利毕业于平阳中学。
  前世纪40年代初,存松先生回到家乡工作,后又担任平中校长,陈蘩受聘为职员,开始自食其力服务于社会。刘女士看到亲手浇灌的禾苗拔节成长,心中非常高兴。不幸的是,他的足疾日趋恶化(据现在推测患的是“脉管炎”),在当时医疗条件落后的情况下,不以为意,致沉疴莫挽,终至不治。刘女士带病坚持到新中国诞生,送走最亲、最爱的独生女儿投笔从戎,把全部心意寄托在女儿身上。她只愿别人过得快活,忘却个人安危,最后以四十四岁的英年,抱病而逝。家乡各界人士闻讯之余,无不深感痛悼;对她助人忘我的精神,有口皆碑、倍加赞誉,在家乡一直传为美谈。
  建国前,我求学与就业多在外地,与刘女士少有接触,她抱病多年均未及看望,而当年她率幼菊(姜伟)来我家作客和她执教“扶秀女塾”的情景,犹历历如昨。她留给我的印象是性格豪爽,富有男儿气息快人快语,常以妙语解颐,顿使满座生风。我原只以为她的古体骈文,后人难与匹敌,最近读了她在解放初期写给她女儿的家信,豪迈志气溢于字里行间,既富感情又重理智,令人惊叹。特别是作为旧社会过来的弱女子,能跟上时代潮流,篇篇鼓励独生女儿革命的家书,倾注着高度的爱国情怀,那崇高的思想境界,实在难能可贵。
  由于刘绍宽先生系苍南龙港人氏,刘惠女士于1919年随父迁来平阳县城定居。据说苍南县已将刘女士作为才女,录其诗、文于《文献丛书》中。今年适逢她诞生一百周年,她的女儿怀着至孝的心情,再次搜集她的生前遗作和家乡亲友的纪念诗文定名《晚晴集》以传后世,经我初读,百感交集,俗云:“前善之不扬,后死者之责也”,聊以秃笔,追忆往事如上,并赋七绝三韵如下:
  (一)
  幼承庭训夙推崇,“扶秀”扬名教席充。
  学子莘莘沾化雨,杏坛长忆坐春风。
  (二)
  遗篇在手我珍存,往事分明湿泪痕。
  梨枣今临郅治日,孝心足慰九泉恩。
  (三)
  慈竹风摧未了情,姜家有女耀门庭。
  枌乡故旧虔诚颂,放眼红霞向晚晴。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出版者:平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收录了《山门顶坑剿匪战》、《试谈平阳的竹文化》、《我县历史上的中等师范教育》、《清末民初平阳留日学生考》、《顺溪镬炉的兴衰》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马允元
责任者
刘绍宽
相关人物
刘蕙
相关人物
姜存松
相关人物
高韵琴
相关人物
黄韵华
相关人物
陈皎菊
相关人物
陈采藻
相关人物
陈蘩
相关人物
刘视陈
相关人物
张真园
相关人物
姜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
姜家镇
相关地名
苍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