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丰”、“追虎”与迎神赛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634
颗粒名称: “祈丰”、“追虎”与迎神赛会
其他题名: ——平阳渔塘五龙庙迎神赛会调查
分类号: K892
页数: 12
页码: 79-90
摘要: 该文介绍了中国浙江省平阳县北港地区麻步镇渔塘五龙庙的迎神赛会活动。迎神赛会是一种庙会形式,演戏敬神之外,还要将神像抬出庙门巡行,以祈福消灾。迎神赛会的时间通常在农历正月的最后一天,渔塘五龙庙的迎神赛会因信众众多,历史悠久而闻名。文中介绍了渔塘五龙庙的神祗及其由来,以及迎神赛会活动的起源和内容。每年的迎神赛会都有各村信徒的参与,活动包括队伍的出巡、燃放鞭炮和烟花等。这一活动不仅是祈祷丰年的一种表达,也是民众文化活动的集中展示,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精神亢奋。
关键词: 迎神赛会 五龙庙 庙会

内容

迎神赛会,亦为一种庙会,于演戏敬神之外,尚须将神像抬出庙门巡行(俗称“抬佛”)以祈福消灾。在平阳县北港地区,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地方神众多,一年四季酬神抬拂,迎神赛会不断。这其中,尤以麻步镇渔塘五龙庙迎神赛会为盛。
  一、渔塘五龙庙及民间祭祀圈
  五龙庙位于麻步镇渔塘办事处的范岙底村,相传始建于宋代。目前该庙尚存有一个石刻莲花炉,炉底刻有“洪武十年(1377)范昌世”的字迹,距今已有620多年历史。
  渔塘五龙庙主要的信徒分布居住的村落有:渔塘的范岙底、河垅头、水港、凤山、岭门头,除此以外,还有移居苍南县沪山镇三河村和灵溪镇的原籍渔塘的移民,共有一千多户,四千多名信徒,这些村落共同形成了一个以范岙底五龙庙为中心的“祭祀圈”①。
  自古以来,每逢农历正月的最后一天,渔塘五龙庙“祭祀圈”内的各相关村落的信徒们都会自发地共同参与迎神赛会的活动。因约定俗成,这些信徒以其居住地域划分为“三扇门”,而其中每一扇门都拥有多少不一的名为“众田”的公有田地,这些“众田”交由“头家”(相当现今的“理事会”成员)租种,该扇“众田”所收的三年田租供给该扇三年轮到的一次“抬佛”所用。在1951年土改前,这三扇门信众轮流为首举办(其余两扇协助)迎神赛会活动,所需经费都由这“众田”田租支付,不够部分再在这三扇门中按田亩数每亩筹“顾粮谷”(因庄稼丰收要靠神灵庇佑照应,即所谓“顾粮”)5市斤。1988年恢复“抬佛”之后,由于没有了“众田”,且此时谷子也已贬值,迎神赛会所需经费便不能再按照过去收取的“众田”田租和按亩数收取“顾粮谷”的方式筹措,而改用通过向各家各户集资(俗称“收缘银”)的方式募集资金,同时,想要扮演“元帅”、“背印”、“土地公”、“符吏”等神灵的乡人也要向庙宇交纳一定数额的资金。
  二、渔塘五龙庙所奉的神祗及其由来
  五龙庙所供奉的神祗有瀛氏大帝、五显大帝、林泗侯王、周宣明王。其中五显大帝和林泗侯王是浙南常见神祗,而瀛氏大帝和周宣明王则五龙庙特有的神祗。
  1、瀛氏大帝
  当地故老相传,瀛氏大帝是商朝第三十位帝乙的长子微子启。帝乙生有三子,长微子启、次微子衍、少子帝辛(纣王),微子启、微子衍和帝辛虽是同胞兄弟,但因其母生微子启和微仲衍时为贵妃,身份低贱,而生帝辛时已成皇后,所以,微子启和微子衍被称为纣王的“庶兄”。在历史上,微子启与箕子、比干被称为“殷之三仁”。纣继承帝位后,贪淫凶暴赋敛无度,搞得国空民穷,民怨沸腾。微子启看到纣王的荒淫暴虐,曾多次劝谏,但无济于事。比干为纣王之叔父,乃强谏纣王,结果被剖腹挖心。微子启见此情形避祸出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率众诸侯伐纣,姜尚(姜子牙)兵攻朝歌,纣兵败牧野,登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在周武王灭商建周之后,微子启带着商朝宗庙祭器,把自己缚起来,表示是罪人,跪着去见周武王,要求保全商族遗民,武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周公旦平定管蔡武庚叛乱后,成王封微子启于商族发祥地商丘,以示不绝殷商之祀,国号为宋,爵位为公,准用天子礼乐祭祀祖先。宋国延续了七百多年微子启后人以国为氏,便是今天的宋姓。而据民间传说,当时微子启避祸时是奔投西岐,隐于深山学道的。姜子牙率兵灭商后,奉原始天尊旨意,持封神榜敕封三百六十五位为国有功之魂。其中微子启贤明仁德,忠贞不渝,且能弃暗投明,不染尘埃,功高道成,寿终归天,故而敕封为“瀛氏大帝”。
  2、周宣明王
  在渔塘五龙庙周边地区,村民已说不出周宣明王这神祗的来由。笔者在翻阅相关资料后,发现《宋史·志第五十六·礼》中的“大火之祀”篇有“宣明王”的记载:“康定初,南京鸿庆宫灾,集贤校理胡宿请修其祀,而以阏伯配焉。礼官议:‘阏伯为高辛火正,实居商丘,主祀大火。后世因之,祀为贵神,配火侑食……’”又,“乾道五年,太常少卿林栗等言:“本寺已择九月十四日,依旨设位,望祭应天府大火,以商丘宣明王配。二十一日内火,祀大辰,以阏伯配。大辰即大火,阏伯即商丘宣明王也。缘国朝以宋建号,以火纪德,推原发祥之所自,崇建商丘之祠,府曰应天,庙曰光德,加封王爵,锡谥宣明,所以追严者备矣。今有司旬日之间举行二祭,一称其号,一斥其名,义所未安。乞自今祀荧惑、大辰,其配位称阏伯,祝文、位板并依应天府大火礼例,改称宣明王,以称国家崇奉火正之意。”
  文中所提的阏伯,也就是火神,《左传·襄公九年》载:“陶唐氏之炎正阏伯居商丘”。阏伯,即帝喾的儿子契,尧时封于商丘,为“火正”官,后世推崇其为火神,今商丘古城西南处仍然有以其命名的阏伯台,上建有火神庙。
  据笔者推测,周宣明王和宣明王应该是同一人,而且同瀛氏大帝微子启有着相当的渊源,理由有二:《宋史》上述的记载中提到:“阏伯即商丘宣明王”和“缘国朝以宋建号,以火纪德,推原发祥之所自……加封王爵,锡谥宣明,”因为周代时成王封微子启于宋,而北宋的“推原发祥之所自”正是周朝宋国;另外,从迎神赛会的形式来看,也有着崇火的习俗,这在后面篇幅中会阐述。至于早先五龙庙为何供奉与各地迥异的瀛氏大帝及周宣明王神祗,现已不可考。
  正因为瀛氏大帝、周宣明王之两位神祗有天子敕封的“大帝”和“王”的爵位,威灵显赫,所以供奉他们的五龙庙除了只供奉五显大帝、林泗侯王等神祗的一般宫庙所常见的“威灵显赫”匾外,还在大殿当中的显要位置高悬“灵冠南天”的牌匾,而这样的牌匾在浙南地区十分罕见。据当地曾读过私塾的102岁老人许宗千回忆,在他小时候大殿中就已经悬挂有这样的牌匾了。
  三、渔塘五龙庙迎神赛会的由来
  和各地一样,渔塘的迎神赛会也是历代劳动人民在驱傩、祈丰等活动的基础上衍变发展而成,从其形式到内容中都能感知到其衍化的历史进程。
  渔塘五龙庙每年的迎神赛会都是在农历正月最后一天的二十九或三十日的晚上和次日二月初一上午,世代沿袭成习。据当地故老相传,这种活动来源于古代的“中和节”。
  “中和节”时间农历二月初一,这个节始于唐德宗时,而源于秦汉时期的月晦节。所谓月晦,即正月的最后一天。据史料记载,从正月元日至月晦,例为“廿聚饮食,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乐”的盛节(《荆楚岁时记》)。到了唐德宗时,下诏以二月朔即二月初一为中和节,以代正月晦日。在这一天,文武百官进献农书,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子互相赠送;各村社纷纷酿制中和酒,祭祀勾芒神(即春神,为古代传说中管农事的神),以祈求丰年。
  “中和节”是农耕社会重要的农事节令,它预示着农闲时已过去,紧张、繁忙的春耕春播时节已经来临。清代《农歌》唱道:“中和节庆龙抬头,春祭勾芒祈丰收;白天耕田忙播种,夜里切草喂牲口。”也就是说“中和节”以后人们便要投入紧张的春耕了。而渔塘迎神赛会正是农耕社会中祈祷丰年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地旧时称为迎神赛会而募集的稻谷为“顾粮谷”,从这一名称中就可以明显看出。
  自清末以后,“中和节”逐渐失传,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中,至今已鲜为人知,但是作为一种春耕前“以祈年谷”的迎神赛会活动在渔塘仍然沿袭至今。
  此外,渔塘五龙庙举行的俗称为“抬佛”的迎神赛会有别于温州其他地方宫庙的是,当地除了按照常例白天进行一次“抬佛”外,在前一日的夜间还有进行,这是因为,夜晚“抬佛”在渔塘范岙底一带有其特殊的意义。
  据当地102岁老人许宗千等人回忆,早年,五龙庙夜间“抬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追虎”、“净山”,意思是将老虎等猛兽驱逐出境,以保一方太平。
  渔塘东、南、西三面环山,石尖马山主峰海拔480米,自古以来周边山区森林茂密。据传,五龙庙所在的“范岙底”村,古地名为“茂竹山下”,因古时候范岙底所处山岙里左、右、后面山坡都是茂密的竹林而得名,现该村尚有“竹子林”的小地名(直到明洪武年间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后裔迁居于此,因村位于岙底,才改名为“范岙底”)。茂密的树林有利于野兽出没,尤其是老虎等猛兽,经常出来伤害人畜,成为村民的一大祸害。对此,明代的冯良弼在《驱虎记》中就有“平阳连岁多虎……居民患之”的记载。
  根据当地村民回忆和祖辈留下的传说,历代村民为虎所伤的和有关老虎活动的主要事件有:
  据范岙底村84岁的老人刘日共说,相传当时在江边一带有一人为老虎咬走,当第二天在水港村后的山上被发现时,已经被吃得尸骨几乎无存,只剩下一大块人肉和残骸。所以后来村民就将当时发现尸骸的地方叫做“大块肉”,现在水港胜果寺附近尚有此小地名。
  前垟村76岁的张守汉和65岁的张世珠回忆,相传,早年树林茂盛,山上的树林一直“暗”(方言,树林很茂盛的样子)到前垟水碓溪边上,当时有一个人于天还没大亮时,挑着稻谷到溪旁的水碓房碾米时,被老虎咬走。
  凤山村72岁老人陈体博等人说,他们陈氏的大房祖宗曾有人被老虎咬伤。
  一直到1951年前后,在渔塘的石尖马山上,当地村民还合力打死了一只老虎。当时老虎藏身的山洞因此得名为“老虎洞”。
  正因为过去老虎活动是如此频繁,所以渔塘的五龙庙除了分别在二月初一和二月初二这一天的白天要举行“抬佛”的迎神赛会活动,在前一天晚上村民们同样要将神像抬出庙门在渔塘片周边各村巡行,以驱除老虎等野兽,保护一方太平。因为老虎都是在天黑才开始出来活动,所以这一天晚上的“抬佛”时间选择在戌时头至亥时末(21~23时)。因野兽都怕火、惧怕巨大声响,在过去,每逢神灵出巡绕境,沿途村民除了燃放大量的爆竹外,还要为燃烧火把、鸣放火铳,甚至点燃火堆,在助长神灵出巡的声势的同时,也祈以起到“追虎”、“净山”将老虎驱逐出境的作用。
  在五龙庙迎神赛会活动中,还有一种“打横鼓”的风俗和其他地方迥异。“直鼓”是鼓竖着摆放,用两支鼓槌敲打;“打横鼓”则是鼓横着扛,只用一支鼓槌“咚咚”地敲。在平阳民间,“打横鼓”往往都是地方上发生不好的事情如“收虫”“收鬼”时才敲的,据说,这也是当年“追虎”、“净山”时传下来的。在过去“抬佛”出巡时,一行人是抬着神像奔跑的,如果抬鼓的人将鼓横着扛,而后面那人可以一边奔跑一边拿着鼓槌“咚咚”地敲,这样也可以使敲打方便。
  五龙庙迎神赛会的“抬佛”出巡路线:
  夜间:五龙庙——河垅头——梗桥头——堤塘——五龙庙——范岙底——桥亭——内曾——凤山头——自联——合坑——渔塘街道——前垟——德胜庙——下堡——后浦——岭头尾——茶亭基——水港新村——水港马岭宫——虎头山——东山下——三亩园——五龙庙(归殿)
  次日白天则反方向出巡,俗称“有头有尾”。
  四、渔塘五龙庙的迎神赛会活动
  五龙庙的迎神赛会除了演戏敬神外,还有将神像抬出庙门在沿村巡行的“抬佛”活动。据渔塘当地村民世代相传,渔塘的五龙庙自建庙开始,每年的“中和节”就已举办迎神赛会,至今起码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过去在渔塘凤山村刘氏宗祠中还停放有一顶为“抬佛”而制造的供元帅乘坐的轿子,轿前雕饰双龙,十分精致,轿顶木板写有“嘉庆丁卯年(1807)”的字样,可见至少在200年前,五龙庙迎神赛会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可惜该轿子在1990年前后刘氏宗祠重修时被毁。故老相传,在1951年以前的漫长岁月里,五龙庙迎神赛会年年都有举行。从1951年土改之后,因政府禁止而暂停。1985年国家宗教政策落实之后,又重新恢复迎神赛会,此后每年都按时进行,再无中断。
  到了农历正月最后一天戌时头(晚上19点左右),“佛公”(民间对神祗的俗称)开始出巡,迎神赛会中最为人喜闻乐见的“抬佛”活动正式开始。这时前面围观的群众早就退到路旁,只见庙宇中门大开,出巡队伍大声呐喊着一窝蜂地冲出,此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气氛十分热烈。
  出巡时走在队伍最前面开道的是擎着大幅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令旗”的村民,紧接着是大灯笼和高举“肃静”、“回避”等字样的“头牌”,然是吹着长号、敲着“七星锣”和擂着“将军令”鼓点的乐队,乐队之后是扛着“龙旗”和红、蓝、绿、黄等色的“三角旗”,旗后是七名脸上涂着金色重彩的名为“七星”的神灵,为十二、三岁的小孩子扮演,他们手持一种叫“三棱叉”的器具,这种形似铁叉的器具中套有铁环,上下摇动,哐哐作响,增添了整支出巡队伍的威仪。
  在上述仪仗队之后,是两位乡人装扮的坐在銮轿里的脸上涂着油彩的元帅。在“元帅”之后坐着四个戴着学士帽和墨镜俗称“背印”(早年扮“印”的人是不坐轿的,只是将印背在身上,称为“背印”,今虽已改为坐轿,但仍沿用其名)的掌管“印”和“令”的吏员,在他们前面的案板上分别摆着大印和令旗。“印”、“令”是由当地长相俊美,家境较好的八、九、十岁的小男孩自愿扮演的。因为扮演“印”、“令”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为此他们的亲戚像舅舅、外公等人都会给他们打金戒指、金项链、长命锁等首饰,作为礼物送给他们在扮演“印”“尺”时佩戴。这些小男孩坐在銮轿中时八个手指都戴满戒指,脖子上挂着金项链或金银牌,手腕和脚腕上戴有金镯子,金光闪闪的,十分惹人注目。
  在“印”“尺”之后的两顶轿子里,分别坐着的是由乡里岁数较长者扮演的土地公公和年青人扮演的符吏。在土地公公和符吏后面是安放在銮轿的大香炉。香炉之后就是端坐在銮驾里威风凛凛的“佛公”。“佛公”由八人抬着,銮驾边上还有头家和虔诚的信徒扶轿。整个出巡队伍都在数百人以上。
  据当地老人回忆,在1951年前举办迎神赛会时,队伍中只有扮演“元帅”、“背印”、“令”和“土地”、“符吏”、“七星”的。1988年重新举办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队伍中相继增加了由成人扮演的五虎将、桃园三结义、八仙过海、唐僧取经等俗称“戏出”的戏剧人物,和孩子们扮演的南天门送子麒麟、哪吒三太子、七仙女等。
  在渔塘举行迎神赛会“抬佛”时,万家空巷,众人争睹。信徒们除了立在路旁焚香祭拜外,家家户户都在门口的空地燃放鞭炮和烟花,以迎接“佛公”銮驾的到来。只见出巡队伍所经之处,在阵阵鼓乐声中,鞭炮联绵不绝、震耳欲聋,焰火照亮夜空、璀璨夺目,空气弥漫着浓郁的硝烟和火药味,不时还传来孩子们抑制不住激动的尖叫声。整个“抬佛”的活动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的同时,既宣泄了民族情感,又是民众才智和生命力的集中展示,犹如中国乡村的“狂欢节”,充满了一种俗世的欢乐,令每个身处其中者都感到精神亢奋②。

附注

〔注解〕 ①在关于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的研究中,“祭祀圈”是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一个以主祭神为中心,共同举行祭祀的居民所属的地域单位。祭祀圈范围的画定标准主要有四:一收丁钱的范围;二有资格做炉主头家之信徒居住的范围;三主祭神巡境的范围;四共同参与祭祀活动信徒居住的范围。具体包括以下几层意思:1、共同出资修、建神庙;2、收丁钱或题缘金;3、演出公戏;4、头家炉主;5、巡境;6、其他共同的活动,如宴会等等。祭祀圈是在对某一共同对象进行祭祀的过程中联结而成的一种地域性的、稳定的相互关系。其本质上是一种地方组织,表现出汉人以神明信仰来结合与组织地方人群的方式。不同层次的祭祀圈之间扩展模式,表现出传统汉人社会以聚落位最小运作单位之融合与互动的过程。“我们今天说的“社会”,最早即是因祭祀土神而形成之地域性集会。 ②狂欢是人类生活中具有一定世界性的特殊的文化现象。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认为,我国保留至今的民间社火、迎神赛会和各种庙会中的一些传统活动和民俗表演,虽然带有民间娱乐、民间商业等种种其他因素(“神、艺、货、祀”),但同世界性的狂欢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那种与世界性的狂欢活动相似的精神内涵,在中国的民俗传统中是同样存在的。宋人范成大有诗云:“颠狂社舞呈。”从平阳各地的迎神赛会、社火等种种节俗活动直接表现了平阳民众自古相沿的原生同崇拜心理和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内涵,而狂欢化的民俗精神也正是通过节日活动彰显了人们对生活的欲求、生命的理解。而这种民俗的“表情”则是通过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形成的社会群聚与社会互动,并依托传统的民俗活动与表演事件体现出来,流动出心灵的欢乐和生命的激情。我们不妨从平阳民间传统的民俗活动中的种种表现形式,以及全民参与、万人空巷的效果来阐明这种“狂欢化”的民俗精神及其文化旨趣。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出版者:平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收录了《山门顶坑剿匪战》、《试谈平阳的竹文化》、《我县历史上的中等师范教育》、《清末民初平阳留日学生考》、《顺溪镬炉的兴衰》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奋
责任者
范昌世
相关人物
姬发
相关人物
姜尚
相关人物
周公旦
相关人物
管蔡
相关人物
高道成
相关人物
胡宿
相关人物
林栗
相关人物
许宗千
相关人物
刘日共
相关人物
张守汉
相关人物
张世珠
相关人物
陈体博
相关人物
冯良弼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麻步镇
相关地名
范岙底村
相关地名
凤山县
相关地名
苍南县
相关地名
沪山镇
相关地名
三河村
相关地名
灵溪镇
相关地名
顾粮谷
相关地名
牧野区
相关地名
商丘市
相关地名
康定市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
集贤县
相关地名
高辛镇
相关地名
北宋镇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
马山县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水港村
相关地名
胜果寺
相关地名
前垟村
相关地名
凤山村
相关地名
下堡镇
相关地名
水港新村
相关地名
南沿村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