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英同志率部进驻山门镇上乌庄村情况的调查报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625
颗粒名称: 关于刘英同志率部进驻山门镇上乌庄村情况的调查报告
分类号: K81
页数: 8
页码: 8-15
摘要: 这篇文章是关于2005年陈敬居先生回忆平西革命老区的感想。文章提及了上乌庄村以及刘英同志在1937年进驻该村的情况,陈敬居先生和其他受访者回忆了刘英同志的外貌、部队的居住地点、他们在村里观看的“做红军戏”等细节。此外,文章还提到了座谈会的情况和一组相关照片。
关键词: 上乌庄村 刘英 做红军戏

内容

2005年5月,县老区促进会得到《回忆平西革命老区的感想》。笔者陈敬居先生,男,1924年生于上乌庄,1937年在上乌庄村担任儿童团长。50年代支援海南建设,担任过通什市中等技术专科学校党支部书记,80年代离休后移居美国宾州儿子处。陈敬居在《回忆平西革命老区的感想》中,重点提到了刘英同志1937年9月17日至30日率部进驻上乌庄村的情况。这是目前平阳县党史中没有的内容,引起了县老区促进会的重视。2005年5月19日,由县老区促进会安排,笔者(县老促会)与姜光树先生(红色旅游办公室)会同山门镇原上乌庄村党支部书记陈敬义(1926年生)等人,走了两个小时的山路到了上乌庄村,对陈敬居先生提供的情况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上乌庄村的基本情况
  据了解,上乌庄村是个很小的山村,在二战时期是平阳县平西区革命基本地区的一个重要的据点,对革命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当时,这里不仅是红军经常活动的地方,而且是平阳县委信件、物资、人员的转送地。全村有14幢民房,90来人。80年代这里是个行政村(老区村),后来经过撤并,现在属于山门镇山门办事处溪源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目前居住在此的只有2户人家10口人,生活还极其困难。
  上乌庄村位于这里的宫尖山,以乌庄宫(大坪宫)为中心,民房呈散点分布。乌庄宫是三间砖木结构的小庙,坐北朝南,有围墙,前面为双扇门,右侧面有单扇门。二、关于刘英同志及随部进村的情况据了解,1937年9月17日,即闽浙边临时省委在山门同国民党浙江当局代表签署合作抗日协议的第二天,早上七八点钟,刘英同志率部从乌庄隔后(九间寮)来到上乌庄。当时随刘英同志一起来的有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工作人员、警卫班短枪队和浙南红军部队,共有100多人。
  三、关于刘英同志及随部在村里的居住情况
  据了解,刘英同志住在乌庄宫(大坪宫)。刘英同志睡在宫的西侧,他利用佛像前的长方形桌子书写标语和办公。刘英同志第一天进住时大门敞开,不派岗哨,群众可以随便出入(第二天就设有哨兵守门)。当天,刘英同志站着用左手书写标语。村民还保存有刘英同志写字时用过的砚台、插火篾用的灯座、镇纸用的秤砣。
  我们实地查看了村里的每座房屋,经老书记陈敬义的指认和讲解,了解到乌庄宫西北角黄德泼的房屋是平阳县委书记郑海啸和平西区委书记林瑞清的住处。西北上屋是郑乃应和林书分的住屋,陈铁军和武装部队(步枪连)就住在这里。此处有个打寸坪,比较开阔,是部队出早操的训练场地。右侧西面是陈家屋,一正一横共十间砖木结构房屋,是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政治、文教宣传、油印组人员及炊事员的住处。油印组设在陈志良家。张文碧和香山同志住在陈敬居家。伙房设在陈敬诚家,屋内存有当时红军用来磨豆做豆腐的石磨。东南角有黄世振五间草屋,黄世在、陈志荣各三间草屋,住有警卫人员和武装人员(机枪连)。
  四、关于“做红军戏”的情况
  据了解,9月19日,军民在宫的右侧草地上用木料及木板(原来宫里做木偶戏用木料)搭戏台,在这里召开了军民联欢会。戏台正前方坐的是战士,后面坐的是本村和外围村群众,军民都是坐在草地上观看演出的。来自上下乌庄、溪源、石牛坑、大头、白叶林等地的群众有三四百人。群众称这次演出为“做红军戏”。
  联欢会开始,首先由红军领导人陈铁军同志讲话。他讲话的重点是:国共谈判已达成协议,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共同投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日本帝国主义从中国赶出去!拿起我们的武器,不怕牺牲,集中一切力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有信心和决心,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者。
  接下来是文艺演出。内容有张文碧、香山等同志扮演农村老太婆送子当红军、村民帮助红军战士洗衣服和站岗放哨查路条、红军战士给村民和红军战士理发,还演唱了《歌唱共产党》、《团结就是力量》、《大刀进行曲》等革命歌曲,村民们看了都十分激动。特别是张文碧、香山同志扮演农村老太婆送子当红军的节目,他们穿着陈志荣母亲和黄世振母亲借的老式妇女衣服,演得惟妙惟肖,大家都使劲地鼓掌。其他道具也是随地取材,用切菜刀、火钳、锅铲代替理发工具,用一把鸡毛扫帚当勾耳朵工具,既夸张又风趣,引起一阵阵的笑声。
  五、关于刘英同志及其部队公开出山第一个驻地选择上乌庄的原因
  据了解,主要是因为这里的群众基础好。这里原来就是平阳县委书记郑海啸经常来往的地方,在国民党摧残革命力量最为残酷的时期,郑海啸同志就是在上乌庄度过的。这里有久经考验的地下党交通员,如平西区有名的“三矮交通员”之一的陈志荣同志,在刘英革命活动公开之前就给刘英同志的队伍带过路;老交通员郑乃应同志,是1935年入党的党员,忠心耿耿。这里的陈志金、潘立益两位同志是红军队伍里的人。其次是这里的地形较好,能进能退。后来刘英同志率部转移的原因,据分析,主要是上乌庄实在是地方太小,住不下、养不了那么多人。
  上述内容的目击证人当时只有2人,即当时的儿童团长陈敬居和解放后的村党支部书记陈敬义。对于确认刘英同志率部进驻上乌庄村这样一个重要事件,证据显得不够充足。为了进一步求证刘英同志率部进驻上乌庄村的证据,县老促会的领导陈崇贵(副会长)、沈宗文(副秘书长)于9月6日在山门镇政府三楼会议室召开老人座谈会,到会的有15人,来自上乌庄及其周围的下乌庄、溪源(以上3个村已合并为溪源行政村)、白叶林、永安、石牛坑、上坑等村。15人中,溪源行政村书记、村主任和上乌庄村原党支部一书记年龄在55—66岁,没有目击证人的资格;其余12人的年龄在79—87岁,具有目击证人的资格。12个目击证人的文化程度多为文盲或初识,半数以上的人既不会讲普通话,也听不懂普通话。为此,我们还请山门镇党政办公室派人担任会议记录和翻译。
  在座谈中,由于时间久远、当时年龄尚小、一般人又不知刘英及其部属情况等原因,多数目击证人对当时的情景已经淡忘,回忆不起来(如刘英同志率部到上乌庄到底做哪些事情),或有差错(如把刘英同志率部进住上乌庄的时间记成是农历9月17日),但对如下几个情况的回忆十分一致:
  一是在上乌庄村看过“做红军戏”。他们中有8人对印象深的节目内容还回忆得很清楚,如张文碧、香山同志扮演农村老太婆,菜刀、火钳、鸡毛挥当作理发工具等。特别是一致肯定演戏时间是部队来村的第三天即9月19日,而且是下午,推翻了陈敬居先生关于晚上演戏的说法。
  二是在上乌庄看到过刘英同志。他们中有8人都能说出刘英同志的长相、身材,都说刘英同志的右手残疾,用左手写字,用左手吃饭。
  三是在上乌庄村看过红军部队操练或学习,他们中有5人目击。
  四是多数人能说岀当时刘英同志住的地方(乌庄宫)、张文碧、香山以及红军部队住宿的人家。
  附2:相关照片一组
  ①上乌庄村的乌庄宫(大坪宫)外部
  ②乌庄宫(大坪宫)内部
  ③当时做红军戏的戏台(复原)
  ④陈家屋(红军伙房和张文碧、香山同志住处)
  ⑤村民黄德泼屋(郑海啸、林瑞清住处)
  ⑥郑乃应屋(步枪连战士住处)
  ⑦陈志荣屋(机枪连战士住处)
  ⑧刘英同志用过的砚台和插火蔑用的灯座
  ⑨红军用过的石磨
  (撰稿/沈宗文 摄影/姜光树 2006年9月7日)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出版者:平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收录了《山门顶坑剿匪战》、《试谈平阳的竹文化》、《我县历史上的中等师范教育》、《清末民初平阳留日学生考》、《顺溪镬炉的兴衰》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沈宗文
责任者
陈敬居
相关人物
刘英
相关人物
姜光
相关人物
陈敬义
相关人物
黄德
相关人物
郑海啸
相关人物
林瑞清
相关人物
郑乃
相关人物
陈铁军
相关人物
张文碧
相关人物
陈敬诚
相关人物
黄世振
相关人物
陈志荣
相关人物
白叶林
相关人物
陈志金
相关人物
潘立益
相关人物
陈崇贵
相关人物
沈宗文
相关人物
黄德庆
相关人物
黄德义
相关人物
李仁
相关人物
陈敬礼
相关人物
黄德勤
相关人物
魏起溪
相关人物
林炳
相关人物
周安全
相关人物
姜光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乌庄村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
通什市
相关地名
平西区
相关地名
山门镇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乌庄
相关地名
上乌庄
相关地名
香山区
相关地名
溪源乡
相关地名
下乌庄
相关地名
永安市
相关地名
上乌庄村
相关地名
上坑村
相关地名
叶林村
相关地名
下乌庄村
相关地名
永安村
相关地名
石牛坑村
相关地名
溪源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