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冠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611
颗粒名称: 服饰冠戴
分类号: G268
页数: 2
页码: 213-214
摘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畲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包括新娘服、头饰品、彩带等,并阐述了这些服饰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文章还提到了畲族服饰的特点和变化,以及现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关键词: 民俗馆 服饰 平阳县

内容

展厅陈列着畲族新娘服饰,绣花服饰与冠戴、彩绣罗帕、护身彩带、银珠凤冠、莲花童帽、盖头围巾、兰色花裙、腰围肚兜、七色挂包,绣花香囊、苎麻刺绣制服等畲族特有的手工刺绣工艺服饰。畲民男女喜穿青蓝二色,布料一般是麻布(也有棉布)。畲族历史悠久,服饰奇异,很有自己的特色。畲族新娘服(两件)最富民族特点,上衣是青蓝色大襟左衽,短领口、有红色花纹图案,色彩比较艳丽,颔下领口左右系红绒球两个,精绣有凤鸟彩图,袖端缀以红边或红领相间布条,镶嵌绣花边(一件新娘衣一般绣花工在35至40左右),亦有作六角形者,相传此系高辛皇后、公主之服饰(崇拜凤鸟图腾)。
  笄是畲族妇女的头饰品,由笄栏、笄龙、笄管、笄牌、笄绊、笄须、笄帕、笄披等部件组成。笄样式有景宁(丽水、遂昌)式,浙南(平阳、文成、泰顺)闽东式之分。景宁式有牙扦,耳扒等附件,浙南闽东式冠身为一竹筒(或用竹壳编成),长约八寸,下端开一弧形缺口,上裹红布条,外镶各种花纹和神像银片,作七星、八仙、十二生肖等形状,绕以数串白色珍珠或红色缨珞。两侧各两条蓝色串髻,前缨后尾,甚是美观。这种冠髻一般是结婚所戴,去世时要戴笄入棺随葬。《高皇歌》中郑重告诫子孙“应留自己古装衫”,且要“千古万年不准忘”。如今,只有山区少数老年尚崇祖训,保存有古老的民族服饰,年轻一代,已与汉族一样穿戴了,所以很难见到,馆藏服饰尤显稀罕贵重。
  彩带又称花带或字带,是畲族妇女传统工艺品和装饰品(少女一般七、八岁开始学织花带),花带以蚕丝和自纺棉纱(旁厅室有纺车、圈纱篓等)为原料,经线有红、黄、紫、绿等色,纬线大多用白色。制织十分讲究,织有各种花样,带边平板,中间有山、水、虫、鱼、鸟等花纹和田、中、日、井等简易文字。织品中有“吉祥如意”、“福、禄、寿、喜”、“百年富贵”等吉祥词语,此系手艺高超者织制而成。陈列品中最精致的是双行字带,织有两行文字和图案。花带用途广泛,常用于作新娘时(平时作客时)缚花带,还用作裤带、刀鞘带等。青年女子常把自织彩带作为情物赠送情人。定亲时,姑娘回礼必有花带(一定要用自己织成的方显诚心),花带织的是否精细,是衡量女子是否聪明、心灵手巧的标志。
  围裙俗称“拦腰”,在以前不论男女劳动时都要围布拦腰,青色或兰色,新娘坐轿,要用有花纹的“拦腰”挂轿门。至于七色挂包、莲花童帽、兰观衫等均有刺绣,一般花边较为简易。清朝后期、至民国初期时,因原服饰(蓝青色)颜色较为暗淡,开始改为贴花、边,刺绣布料逐步出现红、兰鲜艳色,服饰有镶嵌精细四色,(单色和双色)花边的开钗或开襟处绣有花朵,也有绣双凤牡丹、双狮抢球、莲开并蒂,或刺绣人物、牛、羊等图案,这足可说明畲族原是一个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本辑包含了多篇由不同作者撰写的文章,涵盖了多个主题,如人物年谱、悼念挽联、新闻职业与大学教育、国宝追踪、往事回顾、家族传记、时代记录者、地方历史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阅读

相关人物

池云亮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彩带
相关专题
围裙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