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图书馆
平阳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阳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四、农业生产责任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597
颗粒名称:
四、农业生产责任制
分类号:
F321.42
页数:
7
页码:
193-199
摘要:
本文简述了中国农村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发展历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政策的调整,农业生产责任制逐步建立并完善。经过两个阶段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成为主导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
农业合作
经济史
平阳县
内容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纠正了“文化大革命”及以前极左路线,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分清了是非,落实了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改革了统派购制度和农付产品收购价格,放宽了集市贸易和社员家庭付业政策,鼓励社员发展多种经营,调整和改革了农村经济格局,解体了传统农业的经济模式,在农村推行了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制,扭转了长期僵滞、沉闷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落后局面,改革了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使广大农民摆脱了“一大二公”的经济桎梏,从而使之从自主自足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中释放能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本县农业取得了建国以来最好的成就。
本县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建立与完善过程可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三中全会召开到1980年冬。1978年,三中全会精神贯彻后,虽然中央对以前错误路线进行了纠正与批判,但由于当时的大背景及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太深,县里对中央提出的联产承包制理解不透,在许多方面还存在老框框,旧思想,把包产到户的责任制形式误认为是“倒退”“单干”,“资本主义”表现,便规定了“所有制不许任意变动,不准分小小队,不准分田到户”。使分配上的“大锅饭”和生产上的“大呼隆”弊病尚未真正得到解决。直至1979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贯彻后,县委对农村建立责任制看法虽然有所转变,但还是要求坚持以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不允许划小核算单位,更不允许包产到户,只同意“任务到组,定额包工”责任制,一般不准搞联系产量的责任制。对小数规模过大的生产队也只允许在“四统一”前提下试行“三定一奖”责任制。1980年春夏期间,本县大部分地区分田到户或包产到户,为了“纠正”这种状况,县委于8月下旬召开了县、区、乡干部大会,强调“坚决纠正分田到户是稳定所有制的当务之急”,因为这是“倒退”行为,必须坚决“纠正”。对已分小的生产队也要求恢复到原来队型,山林所有制绝对不变。9月,中共中央(1980)75号文件下达后,部分干部对文件精神还是片面理解,对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还错误认为是“倒退”,多数干部思想不通,于是,对土地承包到户进行抵制,少数地区在贯彻75号文件过程把调整生产队当作建立责任制,把“大呼隆”变成“小呼隆”。但以家庭为基础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新生事物,总是以顽强的生命力迅速发展起来,1980年冬,大部分地区就以调整队为名,建立起包干到组或包干到户的责任制,全县有3168个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3124个生产队实行包干到户,二者占总生产队数的44.2%。
第二阶段:1981年春开始的发展、稳定、完善阶段。1981年中央1、2号两个文件下达后,2月份,县委组织县、区干部596人分头深入各区乡贯彻中央(1980)75号和(1981)1、2号文件,开始在各地宣传推行生产责任制,在工付业较发达地区推行了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一般地区实行小段包干,定额计酬或联产到组责任制,部分平原落后地区和山区允许建立包产(干)到户到劳责任制。从此,本县农村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便进入了勃蓬发展时期,至1981年5月中旬,全县有12707个生产队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占全县总队数的77.1%。其中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415队,占3.27%,小段包干、定额计酬2494队,占19.63%,联产到组2043队,占16.08%,统一经营、联产到劳1882队,占14.81%,实行“双包制”416队,占3.27%,两统一包485队,占3.81%,包产到户1897队,占12.93%,包干到户3075队,占24.2%。到1981年7月上旬,全县已有15176个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占全县总队数的91.5%,其中,实行大包干形式达4796队,占31.6%。到年底已全面铺开,全县已有96.56%生产队建立起责任制,其中,实行大包干形式的占85.26%。通过几年反复实践,对比选择,“包干到户”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在本县已占主导地位,从1981年5月份占24.2%,发展到1982年春占96.56%,本县农民选择包干到户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这是我县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特点的要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规律。
1981年11月,本县分成平阳、苍南两县。从此,归平阳县管辖6个区,二个直属镇,一个南麂岛、64个公社,802个大队,6244个生产队,总人口652251人,其中农业人口609479人,这一行政建制的变革,对平阳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1982年春以后,本县农村进入了生产责任制的稳定、完善、提高时期。为了做好对农村生产责任制稳定、完善工作,1982年春开始,本县贯彻了国务院(1982)10号文件,对农村社队财务进行了全面整顿,清理了集体化的帐权帐务,进一步完善了生产责任制。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方针指导下,广大农民积极扩大生产门路,开展了多种经营,使198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突破四亿大关,社员家庭付业收入也从1981年的234。1万元增加到388.55万元,增长66%。
农业联产承包制的完善,又推动了林业责任制的建立,1981年冬开始,县委组织工作组进驻了青街、睦源等乡进行林业“三定”试点工作,1982年冬全面铺开,至1984年底,全县共发山林权所有证5073张,面积达55.9万亩,完成应发证面积的74%,社员自留山使用证17898张,社员植树地段使用证634张。在实行山林责任制方面,实行联产承包到户的山地林地面积41.93万亩,联产承包到组的面积3.67万亩,落实管护责任制的面积4.11万亩。
1983年是本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完善、提高和向纵深发展的一年,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纷纷从纯耕地经营转到山场、滩塗、水面经营,从纯农业转向加工、运输、建筑、商业、服务等行业,多层次、多形式经营项目明显增加,农村“二户一体”(重点户、专业户和新联合体)不断涌现,各项专业乡,专业村也大批形成。到1983年底,全县有7.3万人转人非耕地经营,占农村劳动力的29.5%。各种专业户达2444户,新经济联合体达455个。在专业户、联合体带动下,还出现了塑料编织、藕粉加工、养蜂、竹器加工、果蔬加工等一批专业乡,专业村和专业市场。1983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7627万元。比1982年增长5.6%。1984年春,本县全部完成了政社分设工作,建立了乡(镇)人民政府,大队也相应建立了村民委员会,从此改变了人民公社体制。3月份,根据中央(1984)1号文件,县府组织县、区、乡干部300多人,在全县选择35个村进行延长土地承包期试点,把土地承包期延长到15年。9月份,在全县铺开,10月份扫尾。10月份,贯彻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若干决定》和中央(1984)4号文件,对全县乡镇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并在80%乡镇企业中建立经济承包责任制,在管理上改干部委派制为选聘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改固定工制为用工合同制。1984年,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达8856万元,比1983年增长55.7%。是年,也是全县农村经济走向高速发展阶段,虽然粮地面积比1983年减少2417亩,但粮食总产量却由1983年的43427万斤增加到46376万斤,增长6.8%,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农村经济总收入也从1983年的3746万元增长到7860万元,增长2.1倍。同时,各种专业户成批涌现,至年底,全县计有各类专业户22400户,比1983年的17000户增长31.76%,新经济联合体由1983年的455个发展到494个,并形成一批塑料编织,食品加工,交通运输等专业乡、专业村,有近18.5万人进入购销、加工、运输、服务等行业,社员人均收入也由1983年的274元提高到344元,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推动了本县农村经济的崛起与繁荣。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和《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贯彻后,3月份,县委提出“兴商、抓工、促农”的方针并制定了鼓励和扶持专业户、家庭农场、林场等规模经营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了大批专业户合体向荒山、荒涂、荒水开发。1985年夏,全县出现了家庭小农场12个,家庭林场2个,304个畜禽饲养专业户,4个养猪100头以上的家庭畜牧场,19个农民淡水鱼养殖联合体,并建立了蘑菇、蔬菜生产基地。在麻步、肖江等地形成了编织专业市场,腾蛟塑料印刷中心,鳌江机械仪器中心,水头电器、服装及皮革中心,万全食品加工、汽车配件中心。至年底,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0900万元,比1984年增长13.8%。生猪伺养量20.5万头,长毛兔饲养量23万只,分别比1984年增长10.9%和300%。劳务输出249个基建工程队,达1.7万人,分布全国20多个省、市。1985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8839万元,比1984年增长4.77%。但由于大面积毁田养殖及种植多年生作物,致使1985年全县粮地面积比1984年减少2.3万亩,加上自然灾害,全县粮食总产量由1984年的46376万斤减至42828万斤,减少7.65%。1986年继续贯彻发展多种经营政策,在“巩固、消化、补充、完善”方针指导下,推行以养殖、饲养、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出口产品开发和山区、海涂资源开发为重点,对农村实行“以工补农”政策和粮食收购“三挂钩”政策,使种植业的经营方式和经营规模发生了变化,规模经营生产方式开始被农民所接受。1986年春,全县经营30亩以上的家庭小农场由1985年的12个发展到41个,经营面积从363亩发展到934.5亩。经营10亩以上种粮大户从1985年的71户发展到182户,其他行业专业户3375户,有力地促进了本县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3578万元,比1985年的28839万元增长16.43%。但全县粮食总产量比1985年减产3149万斤,减至39679万斤,减少7.35%。1987年春,中共中央(1987)5号文件贯彻后,本县在抓好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加强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稳定粮食生产,对多年生作物和毁田养殖等采取了限制措施。10月上旬,县委又在本县城南办事处进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试点工作,加强对统一经营层次的管理,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渐趋合理、完善,是年本县粮食复种面积达653275亩,比1986年增加22041亩,增加3.49%,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2563万元,比1986年增长26.76%。同时,统一经营层次有了明显增强,总收入由1986年的312万元增加到802万元,比重由占3.2%上升到4.22%。但由于宣传上的片面性,农村对土地投资意向逐渐减弱,加上国家对农业投入也逐年减少,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使198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又由上年的39679万斤跌到38233万斤,减产3.64%,制约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1988年,为进一步鼓励和支持适度规模经营,县府对经营10亩以上种粮大户和家庭农、林场制定了优惠政策,有力地推动本县规模经营的形成与发展。至年底,全县共有种粮大户1155户,经营面积达15842亩,其中经营10亩以上1110户,30亩以上家庭小农场39个,合作农场6个,其中面积最大的周乃庆家庭农场面积398亩,经营规模居全温州市之首。在农业上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的有效途径,通过几年实践,它已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将成为农业发展的方向。198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39352万斤,比上年增加1119万斤,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1113.5万元,比上年增加8551万元,增长20.1%。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本辑包含了多篇由不同作者撰写的文章,涵盖了多个主题,如人物年谱、悼念挽联、新闻职业与大学教育、国宝追踪、往事回顾、家族传记、时代记录者、地方历史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阅读
相关人物
施德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