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曲艺史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592
颗粒名称: 平阳曲艺史踪
分类号: J826
页数: 16
页码: 164-179
摘要: 本文是一篇关于平阳曲艺和民间曲种鼓词的综述性文章。通过列举不同时期的鼓词艺人和他们的艺术成就,展示了平阳鼓词艺术的繁荣景象。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平阳曲艺在当代的发展状况,包括曲艺大会唱和曲艺调演等活动的举办,以及新一代艺人的涌现和传承工作的推进。
关键词: 曲艺史 平阳县

内容

一、异彩纷呈的平阳曲艺
  平阳作为南戏的故乡,早在南宋“南戏”在这里孕育、诞生、成长,然后传向全国。随着戏曲事业的发展,平阳的民间曲艺队伍也在崛起。
  据平阳史志记载,南宋时陆游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一诗中:“夕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争唱蔡中郎。”这说明鼓词源于南宋。也有人说鼓词源明代,由横阳(即今平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后承受戏曲的鼓乐衣钵吸收民间曲调逐渐发展起来的。不管何种说法,鼓词在平阳作为主要曲种之一,在很久以前就已形成。遗憾的是作为民间曲艺,受过去历代统治者的歧视,很多的民间曲种、曲目及著名艺人,没有文字记载,早已失传。据鼓词老艺人们回忆,自清、民以来,我县在温州有影响的著名鼓词艺人有鳌江镇郑家墩的陈昌牌,号称“牌仙”、“天下一”,他是温州鼓词五弦牛筋琴的创造者,民国期间毛阿发、黄玉臣,解放初期的高美卿、苏方足等。到了六十年代,平阳的方克多、章锦永等一大批青年鼓词艺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茁壮成长。盲词师章锦永因高尚艺德,曾向浙江省曲艺界作专题事迹介绍,上海《文汇报》也发表专题,报导章锦永德艺双馨的事迹。七十年代鼓词艺坛的新秀方克多,把戏曲的声腔表演及兄弟曲种的精华,溶化充入鼓词,独创风格,名声雀起,参加全国曲艺会演,演唱《智闯龙潭桥》荣获演唱一等奖,文化馆王瑞芳获音乐设计一等奖。方克多成为了温州四大鼓词名师之一。
  八十年代,文学艺术界迎来了明媚的春天,一大批有文化、有知识、有抱负的男女青年,加入了鼓词艺术行列。王哈华、陈少卯开创了鼓词双当对唱,取得了成功,深受群众的欢迎。他俩曾代表浙江曲艺界出席”中国首届曲艺节”,演唱了尤文贵创作的现代鼓词《山路》,获得专家们的好评。
  九十年代,在方克多、陈少卯、王哈华等老师的影响和传帮带下,一批初、高中毕业生也纷纷加入鼓词队伍,如程海燕、陈春兰、章雪琴、陈香缘、叶红娟、林春燕等30多位年青艺人,他们不但唱红了平阳,而且唱红了瓯江南北。
  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县文化局、县文联等有关单位,近年来多次举办曲艺大会唱和曲艺调演,推动了平阳曲艺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县文化局与文联于1998年举办了“平阳地方曲艺调演”,有鼓词、渔鼓、莲花三个曲种、十个曲目和30多个艺人员参加演唱,分两个专场演出。经市有关领导和专家审定,特选拔鼓词开篇《温州人》、传统改编鼓词《卓文君寻夫》、《包公赔情》、和渔鼓联唱《新婚之夜》等4个曲目参加“温州市第三届曲艺会演”。
  徐兆格创作的鼓词开篇《温州人》热情地讴歌了温州人民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发扬“四自”精神,铸就了温州20年来取得的辉煌业绩。该曲由王哈华领唱,一批出类拔萃的青年女词师伴唱。她们以组唱的形式,优美的旋律和良好形象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获得市三届曲艺节创作、表演二等奖。《卓文君寻夫》由程海燕演唱,通过唱、表,感情丰富,表白生动,把剧中人物性格刻划得个个栩栩如生,获演唱一等奖。《包公赔情》讴歌包公大义灭亲,严惩贪官污吏,怒斩侄儿包勉后,回府向婶娘赔礼的动人情节。由章雪琴、陈春兰双档演唱,她们唱腔优美,情感动人,获市曲艺节表演二等奖。近年来她俩搭档演唱,每年均达两百场以上。
  白洪祉创作的渔鼓《新婚之夜》,反映一对新婚夫妇,为了庆祝香港回归,赶制宣传画的任务,通宵达旦忘记了自己喜庆良辰,一心为公的精神。由林雪芬、白荣甫等六人联唱,一改过去一个单调演唱形式,采用乐队伴奏,使古老的渔鼓显示一派生机的新气象,获得市三届曲艺节创作、表演三等奖。
  全县40多位鼓词艺人每年演唱计有3000余场,听众达10余万人次。曲艺是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它来自民间,服务民间,是深受民间喜爱的文艺百花园中一朵瑰丽的小花,在党的扶持和培育下,这些小花定会开放得更加艳丽,更加光彩夺人。
  二、平阳民间曲种简介
  (一)鼓词
  鼓词,俗称“唱词”是流行于浙南地区的一大曲种,亦是华东和浙江省的主要曲种之一,过去因为盲人操之以维持生计故又有瞽词、盲词之说。
  鼓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文学角度看,它和唐代变文一脉相承,至于它具体形成年代,向有两说;一说始为南宋,持此说者认为北宋时汴梁一带已有鼓子词,金兵入侵,宋室南迁,宋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亦随之南移,北方的鼓子词就此进入南方和当地的民间说唱结合,形成鼓词。南宋陆游诗云:“夕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争唱蔡中郎。”另一说认为始于明代,持此说者认为是由横阳(即平阳)的里卷歌谣与词曲合并而成。
  鼓词主要流行于温州各县及西、北毗邻地区,故一般称之为温州鼓词,是这一地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
  鼓词分“大词”’“平词”两种。”大词”,又称“灵经”,俗称“娘娘词”。因其内容以歌颂陈十四娘娘收妖惩恶的功德为主,所以有此称呼。”平词”则专门演唱传记、小说。
  鼓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行词流畅音乐谐和,言情和叙事相结合。文体韵散相间,诗文璧合。韵文包括三个部分,即唱句、念句和数板句,唱句的句法结构以四三式的七字句或加冠七字句为基本句式。
  鼓词的伴奏乐器有扁鼓、三粒板(拍)、牛筋琴、小抱月(梆)等,最有特色的是牛筋琴,号称“天下第一琴”。
  鼓词的唱腔、伴奏音乐是在不断借鉴、创新中发展起来的,原始的鼓词曲词比较平板单调,基本上是吟哦式的上下句结构,随着对民间歌谣的不断吸收,对戏曲音乐的借鉴和艺人们的创造。才使鼓词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二)参龙
  “参龙”系平阳农村(讲温州方言地方)流行的民间曲艺,据市群艺馆退休干部缪昌珍和昆阳阿龙、林崇、郑再新、夏存生、金秀侠等老人口述,参龙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主要活动地方有鳌江、昆阳、万全及原我县江南一带乡村,活动时间每年大都集中于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参龙的艺人为乡间农民,一支参龙队伍有20来人组成,舞龙者由13名青年小伙子,龙头、龙尾、龙身一般11节,每节1人,龙的前面有1人身披红绸捧着香炉,1人手擎龙珠,1人擂鼓,1人敲锣。
  据民间世代流传,龙是炎黄子孙的祖先,龙是神,是吉祥的象征,所以在每年新春都有舞龙、参龙的习俗。
  参龙队每到一个集镇或乡村的庙宇,[这些庙宇均有庙台(戏台)],先安放好香炉,舞龙队随着锣鼓节奏,从庙内天井一直随着舞龙珠跃上戏台,龙身每一节操作人员也都依次跃上庙台,然后在台上舞出各种花样。等到群众都集中了,地方上的“头家”便在庙里摆好祭礼香案供品,把龙摆靠在庙里,由参师(演唱者)手握两根粗木槌擂大鼓,旁边一人敲锣,先唱“小八仙“或“小开天”,请来各类神明,析祷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唱词都是7字句或5字句,每唱完一句敲一下鼓,唱完4句或一段时敲一阵锣鼓,三声鼓一声锣,(即咚咚咚哐)在演唱中参师自己用鼓槌敲打鼓边作押拍。
  演出的曲目开头唱《小八仙》,接下演唱如《天官赐福》、《麒麟送子》,也有唱传书中的片断故事和民间传说,如《高机与吴三春》、《林钟英告状》、《三国》、《征东》、《征西》等。
  演唱者都是农村中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民,他们能自编自唱,即景生情,随机应变,演唱自如,他们都是业余爱好,不以此为业,唱完后收受当地主人馈赠红包和年糕等类礼物。
  平阳主要“参龙”艺人有邱康,家住城东西门(1908—1989),演唱主要曲目有《灵溪打官》、《万全景》等。参师孙阿景,系平阳昆阳人,演唱曲目有《隋唐演义》、《高机吴三春》等民间故事。他们演唱的地方主要是平阳昆阳、万全一带庙宇,演唱时间是正月初一开始,二月二日结束,即所谓二月二龙神归宫。
  江南一带农村的参龙(今苍南县灵溪、宜山、沪山、新街等地),除了白色苧布龙和纸龙外,也有花龙,他们参龙演唱活动面广,有的队巡回于全县讲温州方言地方,一般均在初一开始正月十五结束,端午节划龙舟时,有些地方也请他们去演唱。
  参龙演唱者,均属业余爱好,九十年代后,已很少有演唱活动了。
  (三)卖技
  卖技,流行于平阳、万全、鳌江一带,是独特的民间曲艺形式。它起源于何时尚无确切的史料依据。卖技的独特所在:一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民间素有“卖技不过飞云江”之说;二是有俗定的节令性,从农历正月初一唱到初三,且限于夜间;三是历来无专业艺人,不属于登门卖唱赖以谋生的技艺。每一支演唱队,都由对卖技情有独钟的农民5至10人自发组成;四是无任何伴奏乐器,由一人以高声朗诵的方式领唱,都是七字句,后三字由众人重新齐唱一次,气氛浓烈,令人振奋。
  每逢春节初一至初三,卖技的演唱者手举灯笼,走街坊,串村巷,到造新屋、娶新娘、生男孩的喜庆人家演唱。悠扬、高昂、粗犷、动听的卖技唱声,伴随着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四处回荡,更增添了新春的欢乐、祥和气氛。
  卖技,分“门头唱”和“坐堂唱”两种唱法。前者,到喜庆人家门前只唱“门头景”、“十二景”、“十喜”、“小八仙”、“小开天”等表示道贺,主人赠以红烛、年糕、香烟等礼物致谢。后者,预约好的主人敞开大门,放鞭炮、燃红烛、摆糕点,把演唱者迎进大厅落座演唱。但两种唱法都少不了“门头景”。如“脚踏门台八字开,一班技郎请进来。正月本是正月景,步入门台万事兴”。这么四句通俗易懂的“门头景”便拉开了全场卖技的序幕。“坐堂唱”难度大,要求高,不但要唱好“大八仙”、“大开天”(即盘古开天,计一千三百多句),还要见景生情,随机应变,唱出大厅内的各种物品和木器、蔑器、铁器等工具的祖师,然后再以主人不同的喜庆内容,或唱“麒麟送子”,或唱“扮新娘”,或唱“搬新屋”,吉利话语,叠床架屋。因“坐堂唱”要通宵达旦,所以一般要加唱“传书”,俗话称“唱故人”,如《柳毅传书》、《唐伯虎点秋香》、《高机卖绡》、《刘备东吴招亲》、《林钟英告状》等等。卖技的领唱好象运动会上的接力赛跑,这个领唱的唱累了,另一个原来伴唱的只要接唱一句“花有清香月有影,弟替兄来接后文”或“前声高来后声低,凤凰不比金鸡啼”就变成领唱的了。“坐堂唱”曲终人散,主人就向“技郎”赠送红包、蜡烛、年糕、果品等,有的还摆酒款待。
  卖技绝大部分地区用温州话演唱,流行于本县的万全、鳌江及今属苍南的宜山、灵江、凤江、湖前等地。
  (四)嘭鼓(又称《渔鼓》)
  嘭鼓又称渔鼓,是一种独具风韵的曲艺形式,流行于平阳县西南部讲闽南话地区。
  渔鼓这一曲种由一人单独演唱,伴奏乐器只有一鼓一拍。鼓为一截长80厘米、直径约10厘米、下端蒙着猪油薄膜的毛竹筒。拍为一对长10厘米,由毛竹所制的竹片。艺人演唱曲目时,端坐于高处的竹椅上(以桌子搭台),将竹筒斜放在左膝盖,以左肘护住。右手拇指按住竹筒(角)下端,其余四指轻轻而有节奏地拍打蒙皮,发出“蓬!蓬!蓬”之声(故称“蓬鼓”);左手的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则捏着一对竹片打节拍,以助气氛。渔鼓用闽南话演唱,以唱为主,表白不多,唱词基本为七言句(押韵),但为了表达某种特定的情状和氛围,也间以五言句和十言句,其曲调以高昂、雄浑见长,且尾声悠长,别具一格。嘭鼓艺人用唱、表、白来表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并借助伴奏乐器一鼓、拍的轻重徐疾,跌宕多变来烘托气氛,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让听众恍若身临其境,深受感染。渔鼓的传统曲目有《岳飞传》、《杨家将》、《绿牡丹》、《乾隆皇帝下江南》及当地传奇故事等;现代曲目有《杨立贝》、《苦菜花》、《儿女风尘记》等,一般由艺人自编自唱。
  嘭鼓的演唱方式有两种,一为门头词,一为传书。往昔嘭鼓艺人多为盲人,白天手搭妻儿肩头,走村串户唱门头词,以求施舍,另一些艺人则由地方的“头家”聘请,从黄昏开始登台演唱传书,引来青壮翁妪,端坐一堂,咪眼挠腮,醉心谛听。70年代以来,随着录音机的普及,文艺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不少艺人把自己演唱的节目录在磁带上托人在街坊出售,在北港水头一带街坊、农村听众甚多,也有人手拿录音机走村串户巡回播放节目以获取收入,而直接请人演唱的则大大减少,况且现在的艺人大都年迈,后继无人,嘭鼓艺术正濒临消失。
  80年代初期,县文化馆音乐干部王瑞芳,为古老的嘭鼓配了器,在音乐唱腔上进行了改进,由一人唱改为领唱、搭唱、小组唱配合,有三弦、二胡、月琴、笛子配音,使唱腔优美悦耳。但演唱者均为业余文艺骨干,不作职业演出。一般均在节庆文艺晚会或群众性的业余文艺会演时演出。县文化馆排演现代曲目《赤脚医生李小光》参加省文艺调演。腾胶镇文艺骨干于1998年创作排演了《新婚之夜》参加温州市第三届曲艺会演获得了创作三等奖,表演二等奖。
  (五)莲花
  莲花(俗称温州莲花),为浙南第二大曲种,流行于平阳等地。
  温州莲花和其他莲花曲种都具有甩腔一样,温州莲花的甩腔是“二龙山”、“腊子梅”、“留子梅”、“妙同番”。
  温州莲花文体为七言韵文,但平仄要求不严格,语言无统一标准,大都以本地方言演唱,演唱时一般为两人,称双档,亦有三人演唱的,其中主唱者手持道情筒,另一人手持筒板击节,甩腔助唱。因此比较简单。解放后,伴奏乐器发展很快,现在有加上琵琶、三弦、二胡或牛筋琴的,从而使音乐色彩更加丰富。
  温州莲花的音乐以上下两个乐句为基础,形成单乐段循环,曲体为五声音阶,每句后面有腔衬词。
  温州莲花有大莲花、小莲花、对口莲花之分,大小莲花的区别主要在下乐句的甩腔的长短和衬词的长短,对口莲花又名排街,它的基本唱腔和大小莲花完全一样,但甲、乙两人在接腔时,句前都要加一个“哎”字,以活跃气氛,同时它们的演唱方式主要是走街串巷,挨门逐户地进行,过去在平阳至鳌江、平阳至瑞安内河轮船上,经常有唱莲花者。
  温州莲花的传统曲目,大多为口头创作而成的温州民间故事,如《黄三娘和林定郎》、《刘文龙》、《高机与吴三春》等。
  (六)唱花鼓
  唱花鼓,俗称“打花鼓”。
  平阳唱花鼓艺人均为女子,以坐唱为其主要表演形式,一人演唱,以唱为主。右肩背着花鼓带,带系腰鼓垂于左腰际。演唱时,右手拿極,左手提锣,并拿锣片,肘部靠在腰鼓上,边唱边敲击锣鼓伴奏。
  唱花鼓的文体以七字韵文为主,但有个四句八节的要求,即唱四句稍作停顿,再接唱后四句且韵不能变动,这是唱花鼓的一个特点,唱花鼓的音乐根据词文的要求,每段均为四句。它的流行地域主要在平阳、永嘉、乐清、瑞安以及温州市郊区,其曲目大都为短小精悍的民间故事,如《劝郎》、《花园约》、《玉如意》等。
  (七)唱龙船
  唱龙船,俗称“唱龙船儿。”
  唱龙船这个曲种,未知始于何时,据民间传说它是为纪念鼓词《南游》中塑造的陈十四娘娘救民收妖的功绩而形成的,因此,它的形成时间当晚于《南游》故事形成的时间。
  唱龙船的艺人一般都肩背一艘木制的小龙船,走街穿巷,挨门逐户演唱,故谓之“唱龙船儿。”
  艺人肩背的龙船呈梭子型,长约7.3市尺,宽3市尺。与船底相连有四脚木架,架高2。5市尺,宽距3尺,长距6市尺,以便于落地休息和演唱用,船正中安一座高尺八、深尺八、宽2尺的神龛,龛中供奉着盛装的陈十四娘娘塑像,龛顶披着一条约五尺长的红绸,红绸两端沿船头船尾下垂,船腹(或船尾)垂下一个金钩,供艺人演唱时悬挂伴奏乐器“小锣”和“单皮”。这种唱龙船的形式带有封建迷信色彩、龛内尖有香烛,供人膜拜,保佑小儿健康,流行于平阳、文成、瑞安、苍南等县(市)及温州市郊。
  唱龙船均为七字韵文以四句为一段,演唱时无乐器伴奏,唱腔以2/4拍为基础,节奏平稳,乐句规整,传统曲目有《太阳图》、《董永遇仙》、《黄氏女修行》等。
  (八)打吵儿(又称顺口溜)
  “打吵儿”,即用温州方言表演的顺口溜,接近于今之快板。自抗日战争至建国前后比较流行,艺人经常出没在小火轮上、渡船里或走街串巷卖唱。建国后普通话日渐流行,加诸北方快板节奏较快,形式更加活泼,从而逐步取代了打吵儿。
  打吵儿的表演形式极其简单,艺人手执两片竹板互相敲击,口中念念有词,句式长短不拘,但必须押韵,且多为温州民间口语,诙谐生动,故深受听众欢迎。
  解放前后,平阳打吵儿以昆阳孔宪昌最受群众欢迎,名扬温州市区,人称“平阳昌”,他的“打吵儿”经常使观众听得捧腹大笑。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还经常在内河轮船上演唱。如今舞台上唱的快板和演的快板剧是打吵儿的延续和发展。
  (九)送元宝
  “送元宝”,又称送“金言”,时间都在正月初一至元宵,艺人挨家挨户登门送元宝,多为两人表演,一人手执两片竹板互相敲击,另一人捧着一个元宝(米制品)在一边帮腔,内容多以元宝开头的吉利语。如:
  甲:元宝弯一弯,
  乙:好!
  甲:金银满檐间,
  乙:好!
  甲:元宝扭一扭,
  乙:好!
  甲:养猪大如牛,
  乙:好……
  甲:元宝圆一圆,
  乙:好!
  甲:儿孙中状元,
  乙:好!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送元宝”今已绝迹。
  (十)三句半
  三句半,疑从民间传统之十七字笑话演变而来,流行于全国各地,建国后始传入平阳,从无专业艺人表演,在乡镇文艺宣传队及企事业单位文艺晚会上,多以方言演唱。一般上台表演者为四人,每人分别手执小鼓、小锣、䥽、锣,前三人每人念—句七字句或五字句台词,最后一人则以两字或三字结尾。每讲四句敲打一次乐器,反复循环直至结束。也可在演唱时不断变换队形。由于此种形式简单易学,通俗好懂,在当今业余群众文化活动中仍十分流行。
  三、主要已故名曲艺人简介
  陈昌牌
  陈昌牌又名牌仙,号称“天下一”。男,平阳县鳌江镇郑家墩人,生于1864年,卒于1946年。
  虽瞽目,但精通丝竹,又懂字谱,闲时还到戏班当“正吹”。相传最初永嘉有个叫新进的鼓词艺人发明了用牛筋缚在凳脚两头,敲击时只能发出两三个高低不同音调,不成音律,仅作为艺人歇力之用。陈昌牌觉得这种牛筋琴太单调,每次缠上解下又不方便,于是他着手对牛筋琴进行改革,用五根牛筋配以宫、商、角、徵、羽五音,固定在一块弓形梧桐板上,两头用罗丝钉校音。牛筋弦下按上斜型填码,成为当今牛筋琴的雏型。这种牛筋琴可以演奏简单的山歌小调,较之前者大为改观,大大增强了鼓词的表现力,为了加强节奏,“牌仙”还增加了“三粒板”(即响板)作拍。
  陈昌牌对牛筋琴的改革和配“三粒板”,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温州鼓词,为温州鼓词的发展作出贡献。
  2000年,省曲协、市文化局、平阳县府等单位,在鳌江镇举办了纪念温州鼓词名师陈昌牌延辰135周年温州鼓词理论研讨会。
  高美卿
  高美卿,原籍瑞安高楼镇人,出生于1914年,卒于1981年。一生从事演唱温州鼓词为业,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不但善唱鼓词,而且还会创作现代鼓词,解放后在温州市区的平阳、苍南、瑞安一带较有名气。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关怀。
  解放初期在曲艺人总登记时,他在平阳登记落户,历任平阳县曲艺协会主任、曲艺队负责人、县政协委员等职。他生前演唱较出名的鼓词有《南游》、《北游》、《九美图》、《姐妹花》等传统词目,他创作的现代词目也较多,如《南海长城》、《大战鸡夯山》等作品。
  苏方足
  苏方足,平阳鳌江镇墨城人,生于1910年,卒于1992年,他从师于陈昌牌。
  苏方足有小学文化程度,他对温州鼓词能唱也能编,他生前演唱的鼓词主要有《十二红》、《飞龙剑》、《节孝文》、《济公传》等,他创作、改编的鼓词较多,如《三国》、《十二红》、《二度梅》、《凤香珠》、《千里驹》、《南游》、《北游》、《济公传》。他创作的现代词有《平原枪声》、《芦荡火种》、《队长拒亲》等。至今还有部分词目流传,他生前带的学生有方克多、缪秀霞、章锦永(盲人)等。
  黄玉臣
  黄玉臣原名黄熙廊,浙江平阳宋桥吴岙人,生于1894年,卒于1966年,瞽目,少年学艺,演唱温州鼓词,1951—1957年任平阳县民间曲艺协会主任。是温州曲艺界中最早改编历史书目演唱获得成功者,为温州鼓词书目开辟了一条新路。他运用扁鼓的技巧,把历史书目中行布阵、武打回合的情节演唱得维妙维肖、引人入胜,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温州曲艺界流传“平阳鼓“的宗师。也是他把原来牛筋琴挂在身旁敲,改进为摆在琴架上敲。书目有《岳传》、《隋唐》、《杨家将》等及大词《灵经》、《对经》共数十部之多,有许多著名艺人如余玉麟、陈玉卿等拜他为师,称为建国后平阳曲艺界元老。
  郑永
  郑永浙江平阳昆阳镇人,生于1910年,卒于1972年,年青时曾在茶余饭后,乘凉夜晚为邻居、同伴们说书。建国初正式从事说书为业,参加平阳县曲艺协会为说书艺人。因常与温州鼓词艺人在一起,掌握了温州鼓词写作经验,编写了许多宣传节目,如《击沉蒋舰中正号》、《解放一江山》等,有的曾在报刊上发表。1958年创作节目《不靠天》由阮世池演唱,参加首届全国曲艺会演,获优秀演出奖;《古城会》由章锦永演出,参加浙江省曲艺会演。改编传统书目《胭脂》等、现代书目《三世仇》、《血泪荡》、《儿女风尘记》、《草原烽火》、《新儿女英雄传》等多部。
  孔宪昌
  孔宪昌别号“平阳昌”“打吵昌”,生于1904年,卒于1968年,浙江平阳昆阳人,原平阳县曲艺协会会员,从19岁起在平阳、瑞安、温州一带街头、农村客轮中说笑话。平时说话诙谐幽默,他的表演自然滑稽、语言风趣、流畅,说到笑时,令人笑痛肚皮、笑出眼泪。节目大部分是自编、多达200个以上。后又以単口相声形式、演说《济公传》等书目、深受听众欢迎,故后已三十多年,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他的艺术形象和幽默诙谐的笑话。
  余玉麟
  余玉麟原名余弟,号无敌,生于1909年,卒于1966年,瞽目,平阳郑楼镇陈交大村人,原平阳县曲艺协会会员。自幼随其兄阿余(盲艺人)学唱温州鼓词,后拜平阳著名老艺人黄玉臣为师。嗓音纯净清澈、圆润。牛筋琴功底较好,能弹唱多种曲调,唱腔优美、丰富。在建国前,他对温州鼓词演唱技巧创造有起推进作用。演唱生、旦抒情见长。主要曲目有《孟丽君》、《反唐》、《十美图》、《八美图》、《粉桩楼》等,大词有《南游》、《对经》。多在温州市区、瑞安、平阳一带演唱,有很好的听众基础,人称他为“无敌”先生(余弟的谱音)。
  四、曲艺场简介
  平阳城关实验曲艺场
  平阳城关实验曲艺场,自县曲艺会成立后,1957年创办于昆阳东门街,由居民区承办。1963年由县曲艺会集体资金购买了西城下南路文化馆边5间老屋改建成一座拥有500座位的“平阳曲艺场”。当时由县文教局派到协会当专职干部的许焕津与高美卿总负责,由鼓词协会中艺人兼当会计、出纳,卖票及管理场地,每天夜场基本满座,有时还加唱白天的下午场,管理也比较正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均不错。
  1966年的下半年文革开始,曲艺场停办,鼓词艺人停业闹革命,生活费由县文教局拨款补贴,1969年参加县斗批改干校学习。
  1979年平阳曲艺场恢复开业,1984年根据县文化局决定平阳曲艺场改称“平阳县实验曲艺场”。负责人陈小卯,后由于业务淡薄,收入差,租给县文化馆作为录像放影厅,自1993年文化局决定曲艺场并入平阳剧院,曲艺场人员基本生活费由平阳剧院发放。老城改造该曲艺场已被拆建。
  鳌江曲艺场
  鳌江曲艺场在五十年代初期由曲艺老艺人朱洪发创办于鳌江北港埠的五间公房内,有座位500多。是温州市区及各县卖座率最高的曲艺场之一,除本县鼓词艺人有计划安排到那里演唱外,市区较有名望的鼓词艺人也都愿意来此演唱。六十年代初期该曲艺场由镇政府转给鳌江老人协会办。生意一直红火,1967年文革开始后曲艺场停办。1979年曲艺场恢复经营,那时也是温州地区所有曲艺场中卖座率最高的一所。一般艺人很难按排到的场地。1988年后,录像放映兴起,老人协会为了赚钱,把曲艺场改为录像放映厅。
  文革前还有宋桥、榆垟、水头、腾蛟、麻步、宜山、钱库、灵溪、金乡等10多所曲艺场、文革中均歇业改为它用。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本辑包含了多篇由不同作者撰写的文章,涵盖了多个主题,如人物年谱、悼念挽联、新闻职业与大学教育、国宝追踪、往事回顾、家族传记、时代记录者、地方历史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阅读

相关人物

徐兆格
责任者
陆游
相关人物
横阳
相关人物
陈昌牌
相关人物
黄玉臣
相关人物
方克多
相关人物
章锦永
相关人物
章锦
相关人物
王瑞芳
相关人物
王哈华
相关人物
陈少卯
相关人物
尤文贵
相关人物
程海燕
相关人物
陈春兰
相关人物
章雪琴
相关人物
陈香
相关人物
叶红娟
相关人物
林春燕
相关人物
徐兆格
相关人物
白洪祉
相关人物
林雪芬
相关人物
白荣甫
相关人物
宋王朝
相关人物
缪昌珍
相关人物
郑再新
相关人物
夏存生
相关人物
金秀侠
相关人物
林钟英
相关人物
邱康
相关人物
孙阿景
相关人物
刘文龙
相关人物
孔宪昌
相关人物
余玉麟
相关人物
陈玉卿
相关人物
阮世池
相关人物
许焕津
相关人物
高美卿
相关人物
陈小卯
相关人物
朱洪发
相关人物
苏方足
相关人物
郑永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鳌江镇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香港特别行政区
相关地名
北宋镇
相关地名
赵家庄乡
相关地名
昆阳镇
相关地名
鳌江镇
相关地名
万全区
相关地名
江南区
相关地名
庙台乡
相关地名
苍南县
相关地名
灵溪镇
相关地名
宜山镇
相关地名
新屋区
相关地名
苍南县
相关地名
凤江镇
相关地名
北港镇
相关地名
水头镇
相关地名
瑞安市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
乐清市
相关地名
文成县
相关地名
元宝区
相关地名
昆阳镇
相关地名
腾蛟镇
相关地名
钱库镇
相关地名
金乡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平阳县
相关专题
鼓词
相关专题
参龙
相关专题
卖技
相关专题
嘭鼓
相关专题
莲花
相关专题
唱花鼓
相关专题
唱龙船
相关专题
打吵儿
相关专题
送元宝
相关专题
三句半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