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县戏曲艺术源远流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588
颗粒名称: 一、我县戏曲艺术源远流长
分类号: J809.255
页数: 2
页码: 153-154
摘要: 本文是一篇关于平阳戏曲艺术兴衰的文化类文章。文章概述了平阳作为南戏故乡的悠久历史,以及戏曲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也提到了因社会变迁导致的戏曲艺术衰落,表达了对传统戏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关切。
关键词: 戏剧史 平阳县

内容

平阳系南戏故乡。到了元、明、清时南戏大量吸收了外来的艺术,形成了南北戏曲合流,使平阳民间戏曲艺术逐渐走向完善与发展,昆剧、和调、乱弹、木偶等民间班社,星罗其布。到了清咸丰、同治年间,在民间较有名气的:有昆班“同福”、乱弹“老锦绣班”、和调“金福连”等几十个班社,据刘绍宽先生主编的《平阳县志》及沈不沉先生的《蒲门生二三事》记载,最著名演员有平阳蒲门生,姓叶名连金,平阳蒲门人(今划苍南县),因为他擅演生角,于是有“蒲门生“之称,据传说他塑造《十五贯》中的况钟、《金印记》中的苏秦、《千金记》中的韩信、《八义记》中的程婴、《玉簪记》中的潘必正等等,都是别的演员望能莫及的。蒲门生不但是个优秀名演员,同时还能编写剧本,温州昆剧中至今还保留着他的《花鞋记》、《杀金记》二剧,便出蒲门生手笔。
  又如昆剧老艺人章兴娒、杨永棠、和剧的杨大伦、陈美娟,乱弹阿金、陈茶花等一批名演员都出身于平阳。由于平阳戏班多,演员多,古有“平阳出戏子”之称。当时戏班都是民间班主制,均由班主自行聘请,演员可自择搭班。
  到了本世纪初,京剧在温州戏曲舞台的兴起,再加上兵荒马乱,军伐混战,温州的民间地方剧种开始走向衰落。班社散的散,演艺人员改行,有的归田,有的流落街坊村头卖唱,过着乞讨不如生活。
  新中国成立的前夕,留下淹淹一息的和剧、乱弹、昆剧、木偶、布袋等班社,也已支离破碎,朝不保夕。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本辑包含了多篇由不同作者撰写的文章,涵盖了多个主题,如人物年谱、悼念挽联、新闻职业与大学教育、国宝追踪、往事回顾、家族传记、时代记录者、地方历史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阅读

相关人物

徐兆格
责任者
叶连金
相关人物
章兴娒
相关人物
杨永棠
相关人物
杨大伦
相关人物
陈美娟
相关人物
阿金
相关人物
陈茶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