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叙伦与先父马翊中的师生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571
颗粒名称: 马叙伦与先父马翊中的师生情
分类号: K825.4
页数: 7
页码: 106-112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著名学者、教育家、民主运动领袖马叙伦与作者父亲马翊中之间的师生情谊。文章通过叙述马叙伦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以及他对马翊中的教导和影响,展现了马叙伦先生的人格魅力和教育精神。
关键词: 马叙伦 生平事迹 学术成就

内容

今年是著名学者、教育家、民主运动领袖马叙伦诞生115周年、逝世30周年,也是先父马翊中诞生110周年。马叙伦先生是先父一生最崇拜、最敬仰的恩师,有关师生间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深情厚谊,大多根据先父生前的回忆,长期萦绕在我的脑际,呼之欲出,终生难忘。
  马叙伦,字彝初,又作夷初,1885年出生于杭州市金刚寺巷。从小勤勉好学,聪颖过人,早在养正书塾求学时,便才华横溢,崭露头角,受到书塾教习、全国知名学者,“东瓯三杰”之一的陈黼宸(介石)的器重、赏识和提携。1906年,随陈黻宸到广州,先后执教于西广优级师范学堂和西广方言学堂,曾在《国粹学报》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在学术方面卓有建树。
  1909年,陈黼宸当选浙江省谘议局议长,聘马叙伦为谘议局书记,兼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群经源流课和国文课教习。
  先父马毓骅,字翊翀,又作翊中,以字行。1890年出生于平阳万全区湖岭乡陈岙村。1905年15岁时,考中光绪卅一年乙巳科秀才,受聘担任瑞安莘滕如心小学教职。他所教的学生,大都比他年长。
  当时变法维新思潮弥漫全国,清政府在舆论压力下,被迫宣布废除科举考试,推行学校教育。为了追求新知识,先父决心弃教就学,1906年秋,进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就读。
  1905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之前,章炳麟(太炎)、陶成章、秋瑾等已在浙江进行民主革命活动。同盟会成立后,浙江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两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沈钧儒、徐定超,教师周树人(鲁迅)、夏丐尊、张宗祥等,均系海内知名进步人士。但学生的年龄和经历参差不齐,其中秀才数十人,个别还中过举人。1909年秋,先父进入四年级时,同学们听说新来的教师马叙伦年仅25岁,又是个没有功名的“布衣”,不免心存疑虑,议论纷纷。
  出乎意料的是,当新学年第一节课的铃声响后,身穿长衫马褂的马先生健步跨进课堂,眉宇间透露着一股灵气。他英姿挺拔、卓然不群的学者风度,特别教课中渊博新鲜的知识和深刻独到的见解,就象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同学们的注意力。几节课下来,大家不仅消除了原先的顾虑,而且感到心悦诚服,很快获得了普遍的赞扬和爱戴。
  先父平日酷爱文史,如今有幸遇到名师,岂肯轻易放过,总要抓住一切机会,向老师虚心求教,质疑问难。而马先生对来自山村的同宗好学青年,也情有独钟,倍加爱护。悉心教导。彼此之间,很快建立起深厚的师生之情。
  1910年夏,先父在两级师范学堂毕业,受聘回家乡平阳担任务本两等小学教职。离杭前,他特地到马先生寓所拜望恩师,受到了马先生的亲切接待。马先生命人泡来两杯龙井香茗,师生俩在客厅里促膝而谈。最后马先生语重心长地对先父说:“清政府腐败已极,对外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对内滥施镇压,残民以逞,反清革命运动已经席卷全国,看来清政府的寿命已经不长了。你要认清形势,紧跟时代潮流。回到家乡后,希望团结爱国志士,宣传民主共和,为革命多作贡献!”
  从此先父一直将老师的话牢记于心。杭城一别之后,师生俩虽然天各一方,但经常鱼雁相通。先父在治学中遇到疑难问题,总要通过书信,请恩师给予指教;遇到前进道路上的阻碍,更是请求恩师抉择方向,指点迷津。
  当时平阳包括今天的苍南,还没有一所中学,先父任教的务本小学,教师大多是教育界的耆宿。先父处在风华正茂之时,除了上课时遵循恩师的教导,向学生灌输新知识外,还利用课余时间,秘密阅读同盟会出版的《民报》,向学生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全国响应。11月杭州光复,汤寿潜担任浙江首任都督,陈懒宸担任民政司长,马叙伦担任都督府秘书。消息传来,先父大为振奋,立即在家乡积极响应,联络友好,带头剪辫,拥护共和,参加了光复平阳的革命活动,并与进步士绅尤心兰,一起当选为万全区绅民代表。他将活动情况向马先作了汇报,马先生来信表示支持和赞许。
  1912年,同盟会老会员黄树滋(原名黄实,字秋士)被聘为平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长,黄氏与先父是老朋友,进校后,聘先父为国文教师。
  1913年,马先生应老同学、北京医专校长汤尔和之邀,赴北京担任该校教员。后来留在北京,担任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先父也转任县劝学所(县教育局的前身)督学。这期间师生书信来往不绝。
  1924年到1927年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群众掀起了反帝爱国怒潮。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各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6月初,温州英国教会创办的艺文中学学生,受到英国牧师蔡博敏的镇压,为从外国人手里收回教育权,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学生们毅然脱离该校,筹组瓯海公学。先父20年前如心小学的学生林仲达,从南京赶回温州,担任瓯海公学教务主任,聘先父为国文教师兼图书馆馆长。这时先母蔡墨笑也应聘到温州女师任教,于是夫妇俩联袂来到温州。
  1926年“五卅惨案”和瓯海公学成立一周年之际,学校办公室和学生自治会编印《五卅特刊》等三种纪念刊物,均由先父担任主编,参加编辑的有学生赵超构、林树艺、池滮等。此时马先生正从北京返回杭州,先父得到恩师的激励和指导,更加增长了反帝爱国的决心和勇气。这段期间,他所作的《五卅特刊·弁言》和《五卅惨案周年有感》长诗等诗文,足以表达他当年的豪情和壮志。
  这一年暑期,先母即将临产,先父护送她和5岁的哥哥允元回到平阳老家。抵平后,给恩师写了一封长信,汇报最近一段时间的情况。天下竟有这样的巧事,就在这一年8月6日上午8时半,我则呱呱坠地不久,老邮递员洪鉴叩门送来恩师的回信。先父在振奋的心情之下,特地将我取名为“允伦”,寓有继承发扬恩师业绩的深意,殷殷期望我以太老师为楷模,将来创一番事业。后来人们看到我的名字,往往与马先生联系起来。在大学读书时,也有一位教授问起此事,使我既引以自豪,也为此感到不好意思。
  正当先父踏着恩师指引的方向迈步前进之时,风云突变。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了“四·一二”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温州形势急转直下。林仲达愤然离开温州,先父也受反动势力的排斥,失业归里,在彷徨苦闷之中,一面闭门读书,一面在家创办扶风书院,教授生徒。在此期间,受到恩师的不断鼓励和启发,逐渐恢复了前进的决心和勇气。并且接受恩师的意见,与中共平阳早期领导人之一,县农民协会会长张培农取得联系,担任过农民协会的秘书。
  我本有兄弟姐妹7人,由于旧社会战乱频仍,医疗条件很差,兄弟姐妹先后夭折,父母膝下只留下哥哥允元和我两人。在我俩成长的过程中,先父经常怀着无限敬仰的心情,讲述马先生的平生事迹,教育我俩治学和做人的道理。
  1937年7月抗战军兴,马先生困居上海。不久上海陷于日寇之手,处境更为恶劣。1939年,他的老同学汤尔和投敌后,担任伪华北教育部总长,多次派人来沪,请马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0年,他原来北大的学生陈公博成了汉奸,也劝他“及早回头”,出任伪职,均被严辞拒绝,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但因交通阻塞,音书继绝。直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师生间才恢复了联系。先父得知恩师近年来的情况,更加增长敬慕之情。
  抗战期间,先父同样备尝艰辛。幼弟允溱和先母相继病逝,先父哀痛不已。1944年秋,温州第三次沦陷,日寇窜犯平阳,家中遭受洗劫。敌退后,县长张韶舞为笼络人心。赠送全县13位士绅各3万元的所谓“损失费”。先父平日对张的贪赃暴虐一直深恶痛绝,终于不顾别人的劝阻,毅然作书退款。后来马先生得知此事,又一次来信给予嘉奖。
  1945年9月《周报》创刊,马先生担任主要撰稿人,10月13日,《民主》问世。12月30日,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马先生当选第一任主席,成了全国民主运动的领袖。
  这时我已进入大学求学,经常读到马先生在《周报》、《民主》、《文萃》和《文汇报》上发表的政论,感到分外亲切。我还将这些报刊寄回家乡,供先父和哥哥阅读。先父读了之后不断受到启发,逐渐认清国内外大势。特别是1946年“六·二三”事件,马先生率人民代表赴南京请愿,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殴打,身受重伤后,暴露了国民党政府镇压人民、破坏和平的罪恶,促使先父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当时百业凋零,物价飞涨,民穷财尽,社会动乱,先父困守家园,未能发挥一己之长,转而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希望能为家乡贫苦百姓做些实事。四十年代后期,他当选县参议员,并受地人之请,担任县救济院院长。1947年5月,我到南京参加“五·二〇〇”游行。7月初暑假回家,与回乡大专青年组织“大专以上学生联谊会”(简称“大联”),担任该会主席,展开了反对国民党当局集体贪污的斗争。先父对于我们的活动,一直给予支持。我也利用他的社会地位作掩护,因此大联成员常来我家联系工作,8月4日还在我家中堂召开大联第三次会议。先父出身旧社会,能够经受得起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考验,苏渊雷教授给他的评价是:“一乡贤士,与时偕进,足以风世”,这是与恩师马叙伦长期教育和引导分不开的。
  1949年5月平阳解放前夕,先父保护救济院贮存的稻谷,解放后悉数上交人民政府,受到党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得以蝉联保养院院长之职,并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先后被推选为县各界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1962年又当选为县政协常委和省文史馆馆员。他还经过马先生的介绍,参加了上海的“乐天诗社”,担任该社理事,并在社刊上发表诗词数十首。乐天诗社的前身,便是1910年由马先生与柳亚子、陈去病等合办的“南社”。
  1958年,马先生脑组织软化病加剧,长期卧床。先父几次去信,未得回信。后来得知原委,很为恩师的健康担忧。“文革”开始后,先父受到冲击,省文史馆的工资被扣发,家藏图书字画在多次的抄家中被洗劫一空。最为痛惜的是,马先生的13封来信和手书条幅,先父视为至宝,一直珍藏在一只红木小匣内,从不轻易示人,也在浩劫中不知下落。
  1970年5月4日,马叙伦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6岁。先父得知后泪洒衣襟,无限悲痛。1974年2月6日,先父也与世长辞,享年85岁。临终前,他将我们兄弟俩和孙儿们召到床前,深情地说:“1910年与老师马叙伦在杭州一别后,只在1927年2月恩师随蔡元培到温时见过一面。但在我一生的关键时刻。都是恩师通过书信,给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使我坚定的紧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遗憾的是,碌碌一生,未能报答老师恩情于万一。而恩师创立的民进,一直未在温州地区发展,我也未能成为民进的一员。只有寄希望于你们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和哥哥解除了身上的精神枷锁,重获新生。1982年,民进在温州开始吸收会员,我俩相继参加民进组织,并被推选为政协委员,加入了参政议政的行列。可惜限于才能,无所建树,有负先父生前的期望。但我俩一直以马叙伦先生为榜样,注意品德修养,抓紧时间学习,老老实实做人,不走歪门邪道,还是足以告慰太老师和先父在天之灵的。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本辑包含了多篇由不同作者撰写的文章,涵盖了多个主题,如人物年谱、悼念挽联、新闻职业与大学教育、国宝追踪、往事回顾、家族传记、时代记录者、地方历史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阅读

相关人物

马允伦
责任者
马叙伦
相关人物
马翊中
相关人物
陈黼宸
相关人物
陈黻宸
相关人物
马毓骅
相关人物
孙中山
相关人物
章炳麟
相关人物
陶成章
相关人物
沈钧儒
相关人物
徐定超
相关人物
周树人
相关人物
张宗祥
相关人物
汤寿潜
相关人物
陈懒宸
相关人物
汤尔和
相关人物
蔡博敏
相关人物
林仲达
相关人物
蔡墨笑
相关人物
赵超构
相关人物
林树艺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张培农
相关人物
允元和
相关人物
陈公博
相关人物
张韶舞
相关人物
苏渊雷
相关人物
柳亚子
相关人物
陈去病
相关人物
蔡元培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浙江省谘议局
相关机构
北京大学
相关机构
任县劝学所
相关机构
中国民主促进会
相关机构
乐天诗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陈岙村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苍南县
相关地名
都督乡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
瓯海区
相关地名
扶风县
相关地名
中堂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