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学堂首任堂长陈锡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548
颗粒名称: 平阳县学堂首任堂长陈锡琛
分类号: K825
页数: 2
页码: 167-168
摘要: 陈锡琛,平阳县学堂首任堂长,国学根柢深厚,对教育与公益事业热心投入。他积极参与变法改革,与刘绍宽共创平阳县学堂,并创办多所学校,推动平阳办学风气。同时,他主管平阳县财政田赋五年,廉洁奉公,调解乡里民事纷争,深受民众尊敬。孙中山总统曾褒奖他的成绩。陈锡琛于1938年逝世,享年78岁。
关键词: 平阳县 藏书家 南宋文化

内容

平阳县学堂首任堂长陈锡琛(1861—1938),字筱垞,苍南宜山人。其父陈云楼,曾为桐庐县学教谕,后归乡里讲学,创办星岩书院,又任龙湖书院山长,此时刘绍宽从游。陈钖琛幼承庭训,继受业于瑞安许祝卣举人学文和平阳县学吴承志学经,故国学根柢深厚,花实并茂,而屡试秋闱未售,终成岁贡。清宣统三年当选浙江省咨议局议员。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清廷腐败无能,激起广大人民及一批开明士绅的愤慨。他们深切体会到变法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同时认识到教育对开启民智,振兴国家的重要作用。这一切都增强了陈锡琛爱国爱乡兴学强国的感情。
  陈锡琛热心于教育与公益事业。早年设教于乡里,从学甚众,汤国琛等为其弟子。光绪廿八年(1902)清廷诏设学堂,他慷慨解囊,备垫数千银元在原济婴局周边另购民宅,乃与同里刘绍宽共创平阳县学堂(今平阳县中心小学前身),光绪三十三年改为高等小学堂。后因学生骤增,遂在宜山创办江南第二高等小学堂,旁又设宜山初等小学(今宜山区中心小学前身)及培英书社。这三四所学校均亲自筹集经费,征辟校舍,招聘师资。其对平阳县学堂的创办,与刘绍宽有共同创始之功。当时平阳办学风气大开。光绪三十三年,全县创办小学43所,学生2032人,为温属各县之冠,居全省第二。孙诒让曾致函陈、刘两人,称赞:“贵邑学堂规模大备,足见两兄心精力果,嘉惠士林,钦佩无量。”(见孙诒让光绪28年致筱垞、次饶信)。同时还在平阳创办了县济婴局,救助了无数婴儿。为了该项事业的发展,1902年他与同仁一道,将济婴局迁至昆阳儒林街,扩大育婴堂的规模。
  民国十七年(1928),平阳成立由刘绍宽执牛耳的“戊社”(诗社),后期陈锡琛也时有参与该社活动。他们月聚一次,往来酬唱。实邑中老友藉此聚餐谈笑,以自遣晚年岁月。在戊社成立十周年时,陈锡琛与他们一起合影留念。
  陈锡琛后期主管平阳县财政田赋五年。任职期间,廉洁奉公,卓有政誉。刘绍宽在《陈征仕墓表》赞其为人:“外和易,内刚断,遇事谨慎明敏,是非所在,卓然不挠其守。”
  陈锡琛还热心于调解乡里民事纷争。他经常自掏腰包,把复杂的纠纷妥善解决,化解矛盾于基层。他仗义疏财,扶正却邪,因此在本县乃至附近各县威望很高。
  由于他热心桑梓教育与公益事业,解事公正,成绩卓著。中华民国九年十二月,孙中山总统曾撰文褒奖过陈锡琛。
  1938年3月,陈锡琛辞世,享年78岁。刘绍宽两次撰写挽联,表示深切哀悼。挽联:
  君承家学,远师奉直杨公,两世济清芬,桑梓百年深倚赖;
  晚卧沧江,竟作独清屈子,千秋有公论,蚍蜉众喙究何伤?
  再挽:
  擅承明著作才,而竟厄科名,公卿之罪;
  负乡里斗山望,而屡遭物谤,世道之忧。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

本书收录了《目睹日本兵南麂竹屿岛屠杀案》《鳌江港为何遭日寇要重点轰炸》《明代倭寇对平阳的侵扰》《水头兔毛交易专业市场的兴衰》《我与鳌江的机械城的崛起》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缪天舜
责任者
陈锡琛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