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进步人士陈朝锵先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545
颗粒名称: 爱国进步人士陈朝锵先生
分类号: K825
页数: 4
页码: 152-155
摘要: 陈朝锵,字士声,号鸣玉,生于1887年,是山门塘湾人。他幼时因家庭贫困只读过数年私塾,但自学不辍,遍读当地各类书籍,并习练诗词书法。陈朝锵认识到教育和科学的落后是国家贫弱的原因,因此立志办学,于1905年创办了畴溪小学(后改称山门小学)。他倾心教育,管理学校有声有色,得到高度评价。同时,他还自学中医,成为知名中医师,以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赢得百姓信赖。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参与国共和平谈判,为抗日救亡干校的创办发挥了作用。陈朝锵为人谦虚忠厚,乐善好施,不仅热心公益事业,还善于调解乡里纠纷。他对子女教育严格,培养出的子女都学有所成,有的成为全国科技界名人。
关键词: 陈朝锵 人物事迹 爱国人士

内容

陈朝锵,字士声,号鸣玉,生于1887年,山门塘湾人,后迁居山门街头。幼时,因家庭经济困难,仅读过数年私塾。但他求学心切,到处觅书求教,访贤取经,并每每读书至深夜。数年间几乎读遍在当地能找到的各类书籍。与此同时,他还习练诗词书法。因此,在学问上大有长进,在当地成为一名颇受好评的青年。
  陈朝锵在学识上有了很大提高的同时,思想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他认识到,百姓为什么那么贫穷困苦?国家为什么那么衰弱落后?为什么还要屡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欺负?归根到底是教育和科学的落后,因此他立志办教育。1905年他联络当地文人创办了畴溪小学(后改称山门小学)并四出筹措办学经费,苦心诚邀名师执教,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得到当地百姓和族人的高度评价。在当地的陈氏族谱中有这样的记载:“吾里陈鸣玉执小学教鞭十余年。岁入脯修不过数十金,穷年以教授、管理、训练为事,足未越校门一步。从其外而观之,劳甚矣!苦亦甚矣!然而陈公不惟不以为劳苦,且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慨。尝聆甚言曰:‘今夫趋炎附热之辈,或以侥幸于一时,博得多金,以供无谓之挥霍,不旋踵间失其所恁藉而身败名裂,遂至无立足之地,比比然也。我置身学校之中,年俸虽薄,而妻节衣缩食足以自赡。且日与天真烂漫之儿童进退周旋,此中自多佳趣。我复何羡于彼而薄于此哉。]听其言如是,可谓君子之遗风矣!吾亦厌闻世事,而乐于教育事业之高尚,今愿与陈公共勉之,于是乎”。
  畴溪小学创办以后,经过陈朝锵先生等十多年的努力,学校已初具规模。此后,陈先生又潜心自修中医,并到处虚心请教,医技日高,成为山门及周边地区颇有名气的中医师。他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深受百姓的信赖。他对贫苦的患者,充满同情心,不但态度和蔼,细心诊察,而且往往免收诊费。对有些病人,经常告之单方或秘方,嘱咐其家属到山间田头自取草药。这样即使病人能及时得到救治,又可节省下一笔医药费用,病家感激不尽。他在治病过程中还十分注意总结经验和资料的积累。他认真观察病情的变化,用药的效能,并详尽地作了记载,用工整的毛笔字抄写,装订成十余册,准备晚年出书。但因积劳成疾,于1940年病逝,而这些宝贵的医学资料又因“文革”而散失,无法弥补,成为其一件憾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当局迫于全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团结抗日的强烈呼声,反共气焰有所收敛。在这一背景下,国民党闽浙赣皖边区主任公署代表与我党闽浙边临时省委代表的和平谈判便开始酝酿。陈鸣玉和时任畴溪小学校长的邓扫空充当了这一谈判的联络人,经多次与国共双方联络、疏通,1937年9月16日和平谈判终于在山门凤岭脚徐宅(也是陈鸣玉的住宅)举行,并取得成功。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协议,一致同意在山门创办闽浙边抗日救亡干校。会谈结束后,陈鸣玉设家宴招待双方代表,以表示祝贺。
  陈鸣玉先生为人谦虚忠厚,乐善好施。除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外,还不厌其烦地为乡里做“和事佬”。由于他善于言辞,且办事热心、公平、公正,深得人们的信任和爱戴。乡里每遇有纠纷争执之事,人们总是喜欢请他出面调解,他也乐于为人释疑解难,消除矛盾。他对子女的教育也十分严格,教育他们要对己严对人宽,对邻里的小孩要友爱互助,绝不能以为自已兄弟多可以欺负他人;教育子女要养成勤劳节约的好习惯,即使经济宽裕也不能有半点奢侈,学习成绩再优异也不能有丝毫骄傲。因此,他们教育出来的孩子十分懂事,家务琐事主动干,农活帮工抢着干。衣着方面只求整洁不求华丽,一件新衣服从大到小传着穿,其子廷越、廷国属于老四、老五,到读大学时也没穿过一件好衣服。这里还必须提到的是,陈鸣玉先生夫人——徐金枝,是一位十分难得的“贤内助”,她配合先生把对孩子的教育做得到家到位,把家庭事务料理得井井有条,与邻里的相处也十分融洽。特别是先生去世之后,她毅然挑起抚养子女、培育子女的重担。历尽艰辛从无怨言,其精神实是难能可贵,令人肃然起敬。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袴少伟男”,出身贫寒的陈氏子女,自幼受其先辈的家风熏陶和言传身教,如今个个学有所获,事业有成,有的甚至成为全国科技界的名人。三子陈廷然,解放前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历任平阳县山门区委书记、平阳县建设科科长、温岭县委、县革委会办公室主任、平阳县知青办主任和党组书记。四子陈廷越,1957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即参与了我国第一辆东风牌轿车和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的设计、试制和试验工作,得到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上世纪八十年代,任上海汽车联合总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中外经济技术谈判首席代表。期间,他撰写的数十篇论文,为我国轿车行业国产化进程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我国著名的汽车工业专家,享受国务院的特殊津贴待遇。1998年退休后,但还担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上海市科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等。2000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曾以“中国汽车工业之父”为题,播放28分钟的专题报道,盛赞陈廷越对我国汽车工业的杰出贡献。他还多次受到江泽民、朱镕基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五子陈廷国,1962年南京大学毕业即参加全国第一次研究生统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金属物理专业录取,此后一直在该所工作至退休。他主要从事金属物理、高温超导材料物理和铁电材料物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30多年来,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80多篇学术论文,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1992年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第十届国际固体内耗和超声衰减大会上,被邀任为大会主席团成员。由于他在高温超导体氧行为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此外,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材料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的出色成果,1994年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共培养出博士、硕士各6名。鉴于他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巨大成就,荣获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并且擢升为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的特殊津贴待遇。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

本书收录了《目睹日本兵南麂竹屿岛屠杀案》《鳌江港为何遭日寇要重点轰炸》《明代倭寇对平阳的侵扰》《水头兔毛交易专业市场的兴衰》《我与鳌江的机械城的崛起》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圣义
责任者
陈朝锵
相关人物
陈鸣玉
相关人物
陈廷然
相关人物
陈廷越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