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乡宝山村马灯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541
颗粒名称: 南湖乡宝山村马灯戏
分类号: D665
页数: 3
页码: 128-130
摘要: 南湖乡的宝山村因其古树修竹和明代古庙宝山殿而风光秀丽。每年元宵节,村民们会举行祈春放花灯、演马灯戏等传统活动。马灯戏起源于一个将军与宝马的神话故事,已有350多年历史,由周氏家族传承。演出时间在新春期间,演员主要是12至14岁的周姓孩童。马灯戏属于民间表演艺术,节目短小精悍,包括跑马灯和各种小剧目,以民间小调为配乐。该戏班在平阳县内外享有盛名,并多次受邀外出演出。
关键词: 传统节日 民间表演艺术 地方习俗

内容

南湖乡位于平阳县西部鳌江上游,四面环山,当中一方小盆地,东面河口与鳌江连接。南湖乡西面宝山脚下的宝山村,古树修竹成荫,风光秀丽,村民安居乐业。村里的古樟树下还保留着一座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明代古庙,名为宝山殿,据庙主介绍,庙主神是一位抗敌民族英雄,人民为纪念他,祈保一方平安。而建庙以来,历经修建,至今保存完好,已被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民们根据祖上留下的传统习俗,每年新春元宵节,从正月十三至正月二十,都要举行隆重的祈春放花灯、演马灯戏,吃放灯酒活动,神人同庆同乐七天。
  宝山村的马灯戏由来
  据该村马灯戏的传人周开村、周开满等耄耋老人介绍,村里世代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古时候有位将军,为保卫家乡,长期征战在外,一次在征战中获得一匹宝马,他自骑上宝马,在阵地中指挥作战,所向无敌,百战百胜,每次胜战回来,他总骑上宝马与民同庆,在周围村镇跑上一圈,凡是宝马跑过的地方,来年都能五谷丰收,地方平安。地方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将军和祈保地方太平,就用竹制纸糊的宝马,把马头夸在身前,马尾夸在身后,学着将军骑马状,在全村跑上一遍,后来就逐步成为“跑马灯”和演“马灯戏”了。
  宝山村的马灯戏,是由该村周氏第一代始迁祖周茂新(生明万历32年,卒康熙12年)于清康熙初年(1662),合家由金镇小仓桥迁徙南湖西门宝山村(周氏家谱记载),来迁之后,教会村童演马灯戏,由此,在周氏族内一代传承一代,至今已承传第15代,已有350多年历史了。
  马灯戏的演出习俗
  宝山村马灯戏演出时间,都是在每年新春元宵节期间;演员大都来自周姓子弟12岁至14岁孩童;马灯班在新春演出之前,率领马灯班的族长在始迁祖茂新公的灵碑前进行拜祭,一是纪念他创建马灯班,二是祈保马灯戏演出顺利,地方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新春开演的第一天一定要在宝山殿演出,接着在全村进行沿门沿户演跑马灯。接着如果邻村乡镇有红贴前来邀请,他们也乐意无报酬地赴他村演出,演毕只收一个红包,所谓“利市包”,以示大家都吉利。
  由于该村马灯班,久来名声在外,平阳南北港(含今苍南县)一带都请该班去演出,一些农村还派人到该村请教马灯戏。解放后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初,还参加县、市群众业余文艺会演,温州地砖厂等单位还特地请他们到厂里为职工演出。
  演出节目短小精悍
  马灯戏属民间表演艺术,来自民间,服务民间,属于老百姓自娱自乐的民间演艺。
  宝山村马灯戏开演节目,即作为序幕节目,全班演员上阵开演“跑马灯”也称马灯舞,由两个成年人各自高举一面旗牌,称马灯高照手在两个马队前引路,前面一个牵马的称“马头军”,随着旗牌的指挥在前面翻滚动作,后面即儿童扮演的骑马勇士,随着音乐锣鼓,整齐划一的骑马、跑马、奔马边唱边舞。跑马的队形分为:眼镜运、四角运、六角运、单十字、双十字、满天星、士兰阵、蜘蛛阵、八卦阵、连环阵、龙喷水、军营阵等13种队形,随着锣鼓从慢到快,由跑马到奔马,最后以屯马收阵。由于跑马灯的队形不断变化,花样繁多,阵营浩大,显示出一派气氛热烈的动人场面。
  序幕演毕之后,接着由男女儿童扮演的马灯戏,这些节目小而精,一般均是由2-3人扮演,一个节目有歌有舞,一般不超过15分钟。演出的节目有:《大补缸》、《小补缸》、《大花鼓》、《小花鼓》、《卖布》、《卖花线》、《划旱船》等。配唱的曲调也都来自民间小调,如《补缸调》、《时调》、《螃蟹歌》、《花灯调》、《滩黄调》等。他们从表演、唱词、音乐都很传统,都是原汁原味,具有浓厚的地方气息和特色。据悉原平阳县和调班就是由民间马灯戏演变而来的。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

本书收录了《目睹日本兵南麂竹屿岛屠杀案》《鳌江港为何遭日寇要重点轰炸》《明代倭寇对平阳的侵扰》《水头兔毛交易专业市场的兴衰》《我与鳌江的机械城的崛起》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徐兆格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