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倭寇对平阳的侵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529
颗粒名称: 明代倭寇对平阳的侵扰
分类号: K265
页数: 6
页码: 62-67
摘要: 中日交通始于秦汉,但倭寇对我国的侵犯始于明代,平阳作为东南沿海的一个地区,也多次遭受倭寇的侵扰。从明太祖洪武年间至崇祯年间,倭寇对平阳进行了长达三百年左右的侵犯,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为了防御倭寇,明政府增设了卫所,建筑了城寨,并派遣军队进行戍守和抵抗。同时,平阳地区的军民也自发地进行了多次英勇的抗击倭寇的行动。这些历史事件反映了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长期侵犯和对当地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也展现了我国军民在抵御外敌入侵时的顽强抵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关键词: 历史记忆 民族关系 军事防御

内容

据史书记载,中、日交通始于秦汉。日本虽为我国东方的一个小国,但从和我国交往后就曾两次对我国进行过大规模的侵犯。第一次是倭寇于明代对我国东南沿海的侵扰。这次虽然不是由日本政府组织,但日本政府却难逃脱责任;第二次是日本皇军于民国期间由日本政府组织对我国进行的大规模侵略,准备吞并我国。这两次虽然均被我国军民奋勇击败,但他们的野心至今仍然不死,这从日本不少内阁成员坚持参拜靖国神社来看,就很清楚。因此,我们决不能忘掉这段历史。
  中日交通虽始于秦汉,但倭人究于何时来到平阳,则很难审定。乾隆《温州府志》卷三〇《杂志·番航》载:“(元延祐)五年(1318)冬,有倭船泊平阳州大岙海滨,其人貌类中国,或戴尖巾,或秃为僧,衣①及兰青花服,袖大而短,束带佩刀,译二人,称:‘本国客商五百余人,赉金珠白布等物,驾船于九月二十七日放洋,意投元国庆元路市舶司博易铜钱、药材、香货等项,不料十月七日海风飘荡,至十五日至此。十一月十四日移泊瑞安飞云渡。’”据此,则知元时,倭人已到过平阳②,唯其时是来经商,凑巧随海风飘流到我县。随着时间的推移,倭人中的凶悍者也相继前来,再经我国奸人勾引,就“递相攘掠”,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包括我们平阳)人民的大害。他们入寇之道,经常随着风向转移,遇东北风即由日本的萨摩或五岛等处先到琉球,待东北风再起时就窜到温州或台州进行掠夺。平阳的南麂孤悬外海,为倭寇“樵汲必经之地”,因此倭寇亦“每于其处分䑸内犯”。此外,炎亭亦为倭寇当年侵犯平阳的登陆之处。
  倭寇在东南沿海一带为害,从明初直到明末,共历三百年左右。现摘录倭寇于这段时间内对我们平阳(含苍南)侵犯的有关记载: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六月,倭犯平阳,濒海百姓望风奔逃。
  十六年(1383),倭寇金乡平阳。
  二十六年(1393)三月,倭寇金乡炎亭。
  二十七年(1394),倭寇壮士所。
  惠帝建文三年(1401),倭寇登击炎亭。
  成祖永乐九年(1411),倭寇金乡平阳①。
  十一年(1413),倭犯金乡卫沙园眉石奥。
  十五年(1417)五月,倭寇金乡平阳。
  英宗正统八年(1443)十月,倭寇壮士所。
  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十二月十二夜,海寇大舰泊钱仓江埠,次日突出纵火劫掠而去。
  二十五年春,寇自江口港入,登劫平阳麦城、钱仓、径口、麻园,掳掠男女。夏四月十六日后劫平阳九都江口,掠妇女无数。五月初十日又有自江口登岭门①。
  二十七年(1558),倭船泊南麂山女儿礁洞门青岙。
  三十一年(1552)春,海寇登岸劫麦城、钱仓、径口、麻园,掳掠男女。夏四月,复劫九都江口,把总夏光与战不利,贼益盛,遂至八都丰山、岩头、塔下、阳岙各处,直抵仕巷儒林,所在烧劫。时儒学方葺修,几为所毁。
  三十二年(1553)倭寇蒲门。
  三十四年(1555)十月,倭船泊南麂山下,至十一月上将军岭至芦浦,从白沙至十六都北港麻园。同年“十一月②倭五十余人犯温州平阳,杀指挥祁嵩及平阳所百户刘愍③”。
  三十五年(1556)春,倭寇犯平阳,本郡文武长官各领兵来平,住〔驻〕扎杨梅庄④。
  三十七年(1558)五月初五,倭由瑞安渡江到县东,登仙坛山,射矢城中,烧劫南门外及岭门。东西牌坊尽毁,喊声震地,数日又烧东门,凡两阅月乃出,男女被杀及赴水者不可胜计。
  三十八年(1559)三月,倭南北交集,又到南门外直入南北两港,烧劫杀掳,男女及赴水坠崖者不可胜数,越三日乃去①,伤残之余,田畴至不能下种。
  四十二年(1563)四月,濒海余贼流入浙江平阳石砰,不久,新倭又犯石砰。
  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倭犯镇下关。
  庄烈帝崇祯元年(1628),海寇犯沿浦②。
  由于倭寇的侵犯,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很大的损失。为了防御倭寇入侵,明政府除了增置卫所,建筑城寨,派遣军队,抽调民户进行戍守、抵抗外,人民群众自发起来抗击倭寇的也不少。
  平阳原来只设有千户所,为了抗倭,到洪武二十年(1387)除增设金乡卫外,又于平阳南边置蒲门守御千户所,东北置壮士守御千户所③。瑞安县(今瑞安市)东南置沙园守御千户所,兼隶金乡卫。在城寨建筑方面,终明之世,温州各县城池或兴建,或完缮,《志》不绝书。邑城之外,复有所寨及民居村堡。平阳除于明洪武七年(1374)增筑县城,加高城墙(从原1丈3尺增高到1丈6尺)外,仅于洪武二十年(1387)就增建了金乡卫城、蒲门所城、壮士所城、沙园所城、仙口城。小寨村堡则有宋埠寨城、舥艚寨城、芦蒲城、江口城、仙口堡、余垟堡、钱仓堡、蔡家山堡、东魁堡、龟峰堡等等。
  有关军民抗击倭寇方面,上述历次倭寇侵犯我县时,均有军民进行英勇抵抗,如:
  洪武五年六月当倭寇侵犯我县南鄙,“濒海百姓望风奔逃时”,镇守平阳的武略将军王义闻信即星夜带领土兵驰往,比至,寇已登陆肄虐,经过王军奋勇抗击,就“大破之,杀伤过半,余寇急走,趋舶遁去”。
  惠帝建文三年“倭寇登劫炎亭”,时任金乡卫指挥佥事的戴顺闻报后,立即率军驰往援救,此时贼已先期杀了部分守备官兵,并取他们的衣械把自己伪装为明军,排列于海口,“顺至,不知为贼,徒步操两刀而前,问贼何在,贼不应,乃觉,即挥刀连斩数贼,贼走,顾顺无后兵,复合围之,遂遇害①”。
  成祖永乐十一年倭犯沙园眉石奥时,温州卫左所千户所副千户沈忠“奋勇与敌,以兵少遇害”。
  嘉靖中,倭寇犯平阳,掠妇女无数,温州卫指挥佥事金盘备倭把总夏光追贼,歼渠魁十多人,使被俘妇女得返回家园。
  嘉靖三十七(1858),倭寇侵犯永、乐、瑞平四县并围攻温州府城,府城中的居民除登陴守卫外,屋上均以篓盛石块于门首,到了夜里就点燃詹灯,着人持械把守,直到解严方才停止。这样坚持了二十多天,终于击败了倭寇。瑞、平各县及金乡、海安诸卫军民也都能严为防守,使倭寇未能得逞。唯明朝于宣宗、英宗以后,国力逐渐衰退,军纪已渐败坏,在抗倭斗争中,除少数官军尚能积极防御并进击外,大多官军只求自保,如温州府城、瑞、平各县及诸卫所于保卫战时,亦均“各婴(据)城自守,城乡间一任蹂躏,而难民乱后逃回,竟有为官军杀取冒功者①”。
  据传,有关人民抗倭斗争的事迹并不少,但因历来对人民群众的抗敌斗争均不很重视,所以这方面的资料就很难找到,唯对陈老,则有较详的记载。陈,招顺乡蒲门人。蒲城西南际,岭与闽接壤,嘉靖间,倭寇飘风闽海,舍船登陆,将越岭到蒲乡掠夺。这时,陈老恰在那边山上砍柴,当他发现寇踪时,心中十分担忧:如让倭寇过岭,其势不可当,乡民生命财产一定会受到很大损失,今幸未出险,扼而歼之,一人力耳。于是他立即带领和他一起砍柴的同伙四五人,于山径峻绝处垒石塞之,而将自己埋伏在里边。当倭寇来时见状,非常愤怒,他们势方汹汹,陈即猝起大呼,挺斧奋砍,“贼皆错愕披靡②,”但因众寡不敌,陈终于牺牲于倭寇的屠刀之下,而蒲城中得樵人逃逸回来者的急信后,就立即登陴抗拒,倭力攻不克,率队退去,最后终于摆脱了一场大祸。于是蒲乡群众相与上山找寻到陈的尸体,将其埋葬于龙山之麓,并于其侧立庙祀之,取名曰“后英庙”。在他牺牲的处所,取名“倭反坑”。该庙到清嘉庆十二年(1807)因圯重建,目前仍完整地保存在那里。

附注

① 弘治《温州府志》于“衣”字下有“白布”二字 ②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则言倭人于宋时即已到过平阳。 ①该条是民国(平阳县志)据《明史记事本末》转述。但孙延钊《明代温州倭寇编年》据《谷书》卷五十五考证,认为该年倭寇只侵犯浙东,而无犯金乡平阳。 ① 摘自孙延钊《明代温州倭寇编年》第二册。 ② 民国《平阳县志·武卫志》嘉靖三十四年条作闰十一月。此处据《通》卷六一。 ③ 据明《通》卷六一,但万历《温州府志》卷一八《杂志·灾变》言祁嵩死于嘉靖三五年。查嘉靖《东南平倭通录》所述,则与《通》同。 ④ 见孙延钊《明代温州倭寇编年》第三册。 ① 该处言“越三日乃去”,是引自民国(平阳县志)卷一八《武卫志》,但乾隆(平阳县志)卷一八《杂志·时变》及万历《温州府志》卷一八《杂志·灾变》均言“越三月乃去”。按:后二《志》所述似较合理妥切。 ② 以上有关倭寇侵扰平阳的史实,除已注明出处外,均引自民国《平阳县志·武卫志》。 ③ 蒲门,壮士二所,均设于洪武二十年,后因倭寇登犯难守,归并于蒲门所后称蒲壮所。该所城,位于今苍南县蒲城乡,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① 见乾隆《平阳县志·职官下·武略·戴顺传》。 ① 见孙延钊《明代温州倭寇编年》卷三。 ② 本段有关引文及陈老事迹均见华文漪《逢原斋诗文钞》。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

本书收录了《目睹日本兵南麂竹屿岛屠杀案》《鳌江港为何遭日寇要重点轰炸》《明代倭寇对平阳的侵扰》《水头兔毛交易专业市场的兴衰》《我与鳌江的机械城的崛起》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干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日本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
台州市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倭犯镇
相关地名
瑞安县
相关地名
瑞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