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军医大学的一位辛勤园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519
颗粒名称: 第三军医大学的一位辛勤园丁
其他题名: 记郑世彬教授
分类号: K825
页数: 9
页码: 153-164
摘要: 本文是关于郑世彬先生的传记,介绍了他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教学工作、科研成果以及个人爱好等方面。郑世彬先生在教学事业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才华,为培养学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以谦和、勤奋和知足常乐的品质深受同事和学生的尊敬。
关键词: 郑世彬 军医大学 人物事迹

内容

郑世彬,小名恩焘,1924年出生于浙江平阳江南金乡(现属苍南县)。1933年,随父母移居平阳城关,先后寄居西门直街刘绍宽先生和南门西坑包曙东先生的房子。1943年,他父亲在南门铁岭购买一块宅基地,新建一幢三间楼房,从此长期定居。
  祖父郑式钦,恭俭庄敬,学贯中西,在乡里享有盛誉。他终身从事教育工作,早年,在厦门集美中学任英语教师,当过平阳县教育局长。以后,长期在浙江省教育厅任职。抗战期中,杭州沦陷,他随单位南移,辗转迁徙,备尝艰辛。最后,辞去职务,息影家园。解放后,和女儿在一起,长住杭州。他养生有道,注意饮食起居,坚持体育锻炼,每天早晨起来,打太极拳,做八段锦,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耄耋之年,依然身板硬朗,步履矫健。1972年,近九十高龄,才撒手人寰。他在生之日,言传身教,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经常用我国历代名人的言行来策励教诲下辈。世彬现在仍能依稀记忆,他祖父当年讲过的许多先哲的模范事迹,和他们的名言警句。无庸置疑,它们对世彬的健康成长,带来颇为深刻的影响。
  父亲郑绍烈,敦厚正直,淡泊荣利,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从上海法政大学毕业后,因为看不惯官场的吹拍奉承,尔诈我虞,裹足不肯从政,一直在梓里开设律师事务所,替人排难解纷,过着较为超脱的自由职业生活,1980年,与世长逝。
  我和世彬谊属童年同学,结识七十多年。1934年,我们是西门龙河小学(平阳县小分部)同班同学。以后,在坡南平阳县小读五六年级,又在一起。不过,不再同班,我高他半年,1937年秋毕业,他1938年春毕业。离开小学之后,他考取温州六县联立中学,我考取省立温州中学,不在一起了。也许是历史的巧合,1940年春,我们又成平阳中学的同窗。这是因为当时的温州,迭遭敌机的轰炸扫扰,很不安宁,联中被迫停课,准备迁校,他失学在家,于是就近转学到刚刚创办不久的平阳中学。我因为温中搬到青田水南,离家较远,大概是水土不合,我经常患病,家中不大放心,于是也转学到平中。
  当时的平中,办在坡南半山庵(广慧禅寺),茕茕孑立,远离尘俗。校内是青灯古佛,暮鼓晨钟,校外是清涧曲径,翠柏苍松,虽然办学条件特别是各种硬件设备,非常简陋,生活也相当艰苦,但古朴、清幽和宁静的环境,却得天独厚,是个可以专心致志读书的好地方。同学们都能珍惜时机,努力学习,一时间,弦歌不辍,桃李葱茏。世彬和我,同班又同寝室,因为志趣相投,又有喜欢文体活动的共同爱好,所以关系也较密切。
  1941年冬,世彬从平中毕业,因为当时温州地区的高中寥寥无几,又都在暑假招生,所以他暂进平中临时办起来的、一个补习班性质的高中班学习。1942年夏,他考进温州瓯海中学高中部,读了一年,转学到温州中学。时温中已迁至泰顺江口,是个穷乡僻壤,周围山峦重叠,交通不便,闭塞落后。1945年夏,他高中毕业,翌年春,偕同学王达去上海,因为国立大学都是夏季招生,只好先进上海私立大厦大学就读。该校是所“贵族”学校,学生大都是纨绔子弟,校风较差,他在那里,仅作为一个过渡的权宜之计,课余时间,几皆用于复习高中课程,准备暑假参加高考。时我已负笈浙江大学,记得有一次,他和王达等曾专程来杭州,探望几个平阳同学。
  1946年秋,他终于一偿凤愿,考进了办在镇江的国立江苏医学院,学制六年。他下定决心,做好长期学习的打算。因为他认为医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一个救死扶伤的白衣秀士,抱负和理想给他带来了强劲的学习动力。他潜心学习,持之以恒,勤奋刻苦,锲而不舍。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笃学不倦和自强不息精神,终于在以学为主的大学阶段,给自己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他在医学院学习期间,正是国民党政府悍然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掀起全面内战的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特别是三大学生运动:1946年底1947年初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1947年5月的“反饥钺、反内战、反迫害”,抗议国民党政府在南京血腥镇压请愿学生的“五·二〇运动”;1947年10月的浙江大学“于子三运动”,波涛壮阔,汹涌澎湃,惊震中外,举世瞩目。尽管那个时候,他在政治上认识不多,谈不上有什么信仰,但与广大同学一样,情系中华,热爱祖国,有一定正义感,对国民党政府的贪污腐败,媚外卖国,发动内战,坚持独裁,迫害民主人士,镇压学生运动,是坚决反对,深恶痛绝的。他在学校学生自治会领导下,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积极参加学生爱国活动,参加集会,游行、宣传、警卫等,在以后风雨加晦,蒋家王朝行将覆灭的前夕,还不畏艰险,当仁不让,担任站岗放哨,投身护校工作。
  1947年夏,他回家过暑假,还倾情参加家乡的“面粉案”反贪污斗争,时平阳县发生了官绅勾结,集体贪污工赈面粉事件,经告发爆光后,广大乡亲父老,群情激沸,众愤填膺,掀起了齐声讨伐,要求严惩贪污的轩然大波。“面粉案”是我党直接领导下,在温州地区开展的茅二条战线斗争的组成部分。当时的浙南地下党,非常重视暑假中回乡大学生的作用,指派原系平阳城关人,大家熟识的黄庆生同志出面,召集开会,介绍情况,分析形势,作出布置,会后,由郑世彬和王达二人去温州,找他们的老同学,温州学联负责人周申生商谈研究,及时成立了平阳的学联组织“温州大联平阳分会”,从此,就用这一组织名义,开展工作:在《中央日报》刊发揭发文章《正义的呼声》,并加以复印广为散发;迫使平阳县长王启炜来县小龙河分部接受质问,听取批评,在大家义正辞严的同声谴责下,王理屈辞穷,狼钡不堪。
  1950年,因工作需要,世彬两次被抽调,参加华东军区组织的,在部队中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他深入连排基层,和战士打成一片,竭诚尽心,认真负责,做好医疗工作,得到了部队的好评,记了一次三等功。
  1951年春,防治工作结束,回到华东军区医院实习,未满期,于八九月间,被中央军委有关部门作为军医大学师资入选专门培养,保送进全国高级师资进修班学习。进修班共有学员500人,内一小部份属于部队系统,世彬是其中之一。他被安排在天津军医大学组织胚胎教研室,师从鲍鑑清教授。鲍教授早年留学德国,学识渊博,造诣深湛,是我国组织胚胎学界两大权威学者之一,德高望重,蜚声中外。他原系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一级教授,治学谨严,善于教书育人。他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非常重视基本功,循循善诱,乐育英才。世彬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学习了一年另九个月,日以继夜,孜孜以求,学到了很多东西,在组织胚胎学的操作技术方面,还得到了鲍师的嘉许。1953年结业时,鲍师曾希望他留在天津军医大学,继续跟在自己旁边,但没有成功。
  世彬被军委总后分配到江西南昌军医大学,专门讲授组织学胚胎学,从此终身从教,成为我国教育战线上的一位辛勤园丁。1984年,南昌和重庆两所军医大学合并,办在重庆,开始称第七军医大,后改称第三军医大,世彬也去了重庆,一直工作到退休。
  世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悠悠四十多年,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在我国高校默默耕耘,培桃育李,辛勤灌浇,春风化雨。他铭记自己神圣职责,既教书,又育人,为我国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他对学生,既授予知识技能,又注意培育他们的道德风范,谆谆以教,关爱备至,不失为一位教坛贤师。他儒雅慈祥,平易近人,没有老师架子,和霭可亲,有时还会深入学生中去,如到学生寝室,和学生谈心,上操场和学生一起打球,使学生很容易也很喜欢和他接近。由于工作出色,成绩显著,他在教学中,曾记了一次三等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5年,光荣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他1962年提升为讲师,1980年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晋升为教授。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既照常坚持时本科生讲课,同时致力于培养研究生,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共有十多名研究生取得了硕士学位。他1990年退休,但其后仍被学校返聘,继续工作达十年之久。他担任过教研室主任,四川省解剖学会理事,重庆市解剖学会理事,四川《解剖学》杂志编委,曾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组织学和胚胎学》第四版及组织学大型参考书《组织学》第二版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
  他在教学工作之余,积极开展科研,借以提高自己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开始研究畸形胎儿及胎儿染色体,随后,和校烧伤科的课题相配合,对延长异体植皮存活时间进行了试验和观察,最后,主要研究大鼠附皋的超微结构和组织化学等。他在《重庆医学》、《第三军医大学学报》、《解剖学杂志》和《细胞化学和组织化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从实证出发,持之有故,叙事如实,不乏真知灼见。其中,《应用绒毛膜细胞X染色质和Y染色质测定早期胎儿性别》(《重庆医学》1978年第3期)一文,获军内科技三等奖。
  他从小就爱好文体活动,多才多艺,具有丰富多采的生命活力。在体育方面,他爱好篮球、排球、乒乓球、游泳等,且都身手不凡,曾是平中篮球队主力队员之一。当年,我们不但经常在一起打球,而且曾同道去龙河游泳。在文艺方面,他爱好歌咏和戏剧,在平中时,他对京剧情有独钟,在我操琴伴奏下,唱过《凤还巢》、《纷河湾》等名段,园润嘹亮,饶有韵味。以后在江苏医学院,他是校话剧团的重要成员,在组织演出《升官图》、《日出》等剧目中,张罗奔走,任劳任怨,起了很大作用。
  他融和豁达,谦谆敦厚,平时掬诚待人,处事低调,无论对亲友、同事或学生,都是和颜悦色,友好相处,人际关系很好。和他有过交往的,都异口同声,赞许他的为人,我也感受良深。我和他1947年暑假在梓里握别后,劳燕分飞,睽违30多年。1978年,我去成都开会,归程取道重庆,住郊区北部西南师范学院,距离市内高滩岩的第三军医大,有很多路,第二天又有安排,无法前去探望他们夫妇伉俪。想不到他接到我的电话后,竟在夜色苍茫之中,匆匆赶来,盛情邀请,谆切恳至,非接我去不可。那个晚上,我们阔别重逢,恍如隔世,促膝畅谈,极尽言笑之欢。学友情深,使我永难忘怀。
  世彬结婚早,夫人汤玉英,平阳江南汤鑑垟人(现属苍南县),是他平中同学。解放后,一直在小学任教,1983年退休。雍容贤淑,敏慧干练,长期来相夫教子,内外操劳,是一位有口皆碑的贤内助。世彬子女多,又上有父母,由于家庭负担较重,长期过着清贫俭朴生活,但他安贫若素,随遇而安,始终过着知足常乐的日子。他现在是四代同堂,兰桂盈庭,子女都长大成人,事业有成,第三代中有内外孙二人,正在浙江大学和第三军医大攻读博士学位。
  他情系故园,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退休之后,选择了回乡定居。他的正高是技术五级,相当于正师级,工资是副军级。由于上海、北京、重庆、杭州等地都有他的子女下辈,所以每年春秋季节,他们夫妇二人往往出去转一圈,看望他们。
  他今年八十有五,但耳聪目明,思维敏捷,步履矫健,神采弈弈,完全不像一位向耄耋之年进军的老人。
  我和世彬是童年同学,又都居住昆阳镇,谊厚情深,堪称知音。曜灵急节,年华易老,结识七十多年,弹指一挥间。往事如烟,何堪回首!现我俩皆年逾杖朝,垂垂老矣!有感于世彬的道德风范,我认为应该给他留一份信史。如果它对我们家乡的弘文励教,启迪后辈,有所稗益,则我愿足矣!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本书收录了关于平阳历史、文化、人物等多个方面的文章,展现了平阳丰富多彩的人文风貌,其中包括了平阳人心中的“三铺”、两大景区创辉煌、北港古镇水头街、建国前的平阳县委干训班、万全饿病死亡事件始末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谢瑞淡
责任者
郑世彬
相关人物
刘绍宽
相关人物
包曙东
相关人物
郑式钦
相关人物
郑绍烈
相关人物
王达
相关人物
黄庆生
相关人物
周申生
相关人物
王启炜
相关人物
鲍鑑清
相关人物
汤玉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