弈乘功业耀千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502
颗粒名称: 弈乘功业耀千秋
其他题名: 百岁棋王谢侠逊纪事
分类号: K825
页数: 31
页码: 104-1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温州被称为“温州现象”,成功与富有文化的形象相辅相成,形成独特的“瓯越名人文化”。百岁棋王谢侠逊作为温州成功旗帜,其为中国象棋事业和爱国爱民族事业的杰出贡献成为人们自豪骄傲的对象。关于谢侠逊的多方位介绍意在让更多人了解其崇高精神,并希望他的形象成为年轻一代的精神楷模。
关键词: 谢侠逊 百岁棋王 人物事迹

内容

中国瞩目温州。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这里市场经济比较发达,被评论界称为“温州现象”。温州人因而也给人们留下既会赚钱又有文化的形象。
  成功是温州文化心理的导向。自古以来,成功者就是温州人崇拜、钦羡的对象。在温州地区,每个县、每个乡镇似乎都有自己今天或昨天的名人。温州人总会为自己身边的名人而平添自豪,津津乐道地传说着各种各样名人的轶闻逸事。这种对成功者的趋同和膜拜,造就了一种颇具特色的“瓯越名人文化”。也许这就是一种更高形态的经济驱动力,是地域的社会发展和生活质量的主导因素之一。因为形象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品牌和标志。
  百岁棋王谢侠逊是温州人的一面成功旗帜。他很有独特色彩,“弈乘功业耀千秋”,至今仍光芒耀目。他的一生是象棋活动的一生,也是中国近代象棋史上的一个重要侧面,我们为温州有这么一位卓然的“爱国象棋家”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为缅怀棋王谢侠逊的光辉业绩,追怀他对中国象棋事业和爱国爱民族事业的杰出贡献,继1998年腾蛟“中国棋王碑林”的落成,2006年凤巢“中国棋王谢侠逊故居”的动工修缮,2007年县城昆阳“中国棋王谢侠逊棋院”的破土奠基,温州市平阳县委、县政府2008年又决定申请举办全国新闻界人士象棋邀请赛,以迎接奥运会在首都北京举办,同时庆祝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此乃中国象棋界之一大盛事,更是平阳县有史以来的重大文化活动之一。我们希望通过对百岁棋王的多方位介绍,让温州的父老乡亲和全省、全国人民以及海外侨胞,都能进一步了解“中国棋王”,重温他心系国家、民族,时刻不忘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崇高精神。尤其是希望百岁棋王谢侠逊的形象能活在年轻一代的心中,成为他们的精神楷模。
  百岁棋王谢侠逊一生的介绍文字很多。在温州的《浙南日报》、上海的《新民晚报》和《深圳日报》连载的传记文学等,就达百万字。鲁鱼亥豕、燕石不辨处,亦屡见不鲜。故笔者于2008年孟春,专程从温州赶到杭州拜见了棋王之子谢瑞淡老教授,近距离聆听了他讲述有关自己父亲的故事,陆陆续续撰就了这篇《弈乘功业耀千秋》。
  一、凤巢奇才
  “中国棋王碑林”是温州本地人为纪念百岁棋王谢侠逊而民间筹资兴建的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座落于平阳县腾蛟镇卧牛山南麓,占地面积达1800平方米。它与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林景熙碑林毗邻,两者交相辉映,遗泽绵长。棋王碑林是园林式的仿古建筑,东、西、北三面皆依托于丘陵,苍松翠柏,满目葱茏。《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为碑林题名,该报原副总编周瑞金(腾蛟人)为碑林撰写了碑记。
  棋王碑林分上、中、下三个层面,呈阶梯状,共竖立了60多块大大小小端庄亮丽的石碑,荟萃了我国近现代一大群名人、伟人的墨迹。这些石碑上的题句和书品,各有韵味,字字玑珠。碑林中层的主碑区正中矗立着一座端庄典雅的高达4.25米主碑,正面镌着江泽民1985年为棋王百岁寿诞题写的“百龄高手,永葆青春”八个大字,后面是1939年仲夏周恩来与谢侠逊在重庆东方协会纹枰对弈的一盘象棋残局——“共抒国难”。
  棋王谢侠逊是一位传奇的世纪人物,名噪海内外。他就出生于腾蛟镇凤巢乡硐桥头村,出生于“凤凰来仪”的凤凰窝里,故时人称其为“凤巢奇才”。他只读过几年私塾和几个月的温州师范学堂。5岁就知象棋门径,13岁就逼和温州棋魁陈笙。“及壮走四方,啄啄征同志”,杀遍五湖四海无敌手,成为威名赫赫的一代棋王。他且著作等身,寿臻百岁。笔者曾到硐桥头棋王的老家采访过。在一位姓胡的副镇长和村支部书记陪同下,我瞻仰了正在修缮中的“中国棋王谢侠逊故居”。这座白墙黑瓦木结构的清代四合院,面对溪山,别有风致。一位白发盈颠的长者闪着神秘的眼光告诉我们:谢家乃晋代谢安、谢灵运之后。因这里的谢家久居“凤之巢”,大宅后面有一座笔架山作倚靠,大宅前又有一条四季不竭清溪长吟,才会出了百岁棋王之样聪明绝顶的人物。腾蛟还出了林景熙(宋代)、苏步青、周瑞金,也都因这里是“腾蛟起凤”的凤水宝地。长者说完笑了,我们听完也笑了。
  棋王谢侠逊出生于1888年,那是清王朝将要灭亡的多事之秋,社会动荡不安,堪称乱世。乱世出英雄,乱世亦出名人,历史使然吧,我辈只能作如是揣测。至于说凤巢的谢家是谢安、谢灵运之后裔,虽属某些传记文学的虚构笔墨,也是事出有因的故事演绎。这里的谢氏族谱或许就是这样记载的。晋代的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当过永嘉(温州)太守,腾蛟赤岩山就有他留下的美丽诗篇。这位大诗人亦善弈,出身于弈棋世家。史载,谢灵运的曾祖父就是谢安,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战例“淝水之战”的运筹者。谢安不仅是名垂千秋的军事家,又是名重一世的象棋家。但棋王谢侠逊“祖辈世代务农,清贫相承”,父亲是一个面朝泥土背朝天的农民。传说他父亲很喜欢下象棋:农闲时下棋会忘了吃饭,农忙时也会抽空下个一盘半盘。棋王出生时,他父亲正和朋友酣战呢,正杀得天昏地暗。听人忽报儿郎哇哇坠地,才高兴地又依依不舍地离开棋盘。
  棋王谢侠逊出生前后几年,中外发生了几件载入史册的大事,诞生了众多影响中外历史的人物。“其生前一年,第一次帝国殖民地会议在伦敦召开;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庆祝其即位五十周年;法国建立印度支那联邦;柯南道尔动笔写作《福尔摩斯探案》;凡高创作《加莱的面粉厂》;赞门霍夫推出世界语,古得温发明电影胶片。而在中国,适逢光绪十四年,西太后由‘垂帘听政’改为‘训政’;四川大足县群众掀起反洋斗争;刘铭传等请将台湾改建行省。至于同时代的人物,陈独秀是八岁,鲁迅是七岁,周作人三岁,蒋介石一岁,李小钊、胡适、毛泽东等尚未诞生。”(周瑞金《序<棋王谢侠逊诗文选>》)这就是谢侠逊出生时的历史背景。那年头出生的人物,虽然还是处于科举制的末尾,但已经赶上了可以读洋学堂,赶上可以渡海出国留学。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的东渡日本;胡适、赵之任、竺可桢的西渡美国。但谢侠逊呢,他只跟县城的晚清以高第入庠的马醴泉老先生读了几年私塾、只到乡下郑楼上过几个月温州师范学堂。1908年报考小学师资被录取,先后在平阳江南白沙和北港湖门、县城龙湖小学教过书。1916年赴上海,供职于《时事新报》,该报当时为梁启超、张謇、汤化龙等进步党领袖人物之喉舌。1932年以后,谢侠逊才以专业象棋家的身份,在中国棋坛上驰骋,叱咤风云。
  二、二下南洋
  南洋之行是中国棋王谢侠逊一生中最为精彩的篇章。
  棋王两次下南洋,为中国棋坛史册增添了光圈:第一次是通过象棋赛事,与南洋侨胞沟通情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爱乡热情,为第二次下南洋劝募打下了良好基础。第二次是身为国民政府巡回大使去南洋向爱国华侨募捐,捐来了大量钱物,并带回了数千名华侨技师技工回国服务,为抗日救亡立下丰功。1939年,周恩来在重庆赞誉过他,称他为“爱国象棋家”。他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以棋作戈,成为千万同胞心目之中的平民精英,在海内外很有影响力,为国家、民族作出了空前的卓绝贡献。
  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去有许多人为谋求生存而背井离乡,飘洋过海。南洋的东南亚地区,是华侨的聚居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侨在当地人口中占很大比例。马六甲、新加坡等地,华侨人口占四分之三。他们身在异邦,心系祖国,和国内同胞骨肉相连。
  1935年,棋王谢侠逊应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等地象棋会的邀请,下南洋以棋会友。他通过弈棋让华侨们亲近祖国文化、亲近母语,不会忘记自己是龙的传人。棋王认为自己去海外比赛,代表着炎黄子孙的形象,心系祖国的尊严和荣誉,就一定要夺取胜利。历经新加坡、怡保、太平、槟城、雅加达、万隆、三宝垄、泗水、芝巴德、吉隆坡10个大城市,花了近一年半时间,辗转鏖战,战果辉煌。在241局之中,胜175局、负13局、和53局。
  谢侠逊擅长中国象棋,在新加坡本可拒绝参加国际象棋比赛。但他为了民族荣誉和不负侨胞厚望,不计个人得失安危,毅然接受英国驻马来西亚空军司令亨特(全马1933年国际象棋冠军)的挑战。在对弈过程之中,他又坚拒亨特两次以偿付重金作诱饵的秘密求和。这次力挫棋坛群雄的南洋之行,谢侠逊为祖国争光,为当地华侨扬眉吐气,被誉为“象棋大王”、“天才圣手”、“弈界泰斗”。归国抵达广州征尘尚未洗,棋王又奉命参加沙面的中、美、英、德、奥五国“银龙杯”国际象棋大赛。他以胜18局、和1局、负1局的优秀成绩折桂捧杯,让外国人低下了蔑视中华的头,大长了四万万同胞的志气。棋王载誉回到南京,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笔书赠“瀹灵益智”4字予以嘉奖和表彰。这4字意为:棋技能激活灵感,有益智能。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棋王谢侠逊已年过半百,仍壮心不已,矢志报国。他把全家人送回平阳老家,不顾家人和亲友劝阻,只身到南京寻求报国之路。此时国民政府正决定派5位巡回大使到海外向华侨劝募捐款。到欧美的4人已确定,是胡适、萨镇冰、于斌和陈树人。因南洋东南亚情况特殊,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华侨多,想物色一个没有政治色彩,又为华侨所敬仰、所接受的人前往,还没寻到合适的人选。谢侠逊知情后,即通过有关渠道毛遂自荐。负责选派巡回大使的高官,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邵力子,和谢是老友。民国初年,邵曾主持上海《民国日报》,而谢《时事新报》供职,同在新闻界搞媒体,又都喜欢下棋,久有交谊。加上邵的秘书卢雪正又是谢同乡。卢也曾数次向邵推荐谢出任巡回大使,说谢是最理想的人选,已去过南洋,人地两熟。谢对邵由衷地表白:“国难当头,何必计较个人得失?若大丈夫报国有门,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邵觉其言甚壮,非常欣赏,决心为之保荐。邵部长认真地问棋王道:“谢君,你若作为巡回大使出国,准备带多少秘书、翻译和随员?”谢幽默地答曰:“仅16对足耶!”。“何谓16对?”邵不解,一头雾水。在旁的卢秘笑道:“所谓16对,乃32枚棋子耶!”邵恍然大悟,遂大笑。邵力子又和张治中商量此事,张、谢也是棋友,张也大力支持,为之疏通上下各种关系。
  邵、张联名鼎力保举之下,棋王如愿出任了巡回大使。下南洋临行之际,各种送别仪式相当热闹。南京要员等相继挥毫赠别:冯玉祥书赠“象棋国手”。张治中书赠“虽剩一兵一卒,亦必抗战到底,必得胜利而后已”。陈立夫书赠“教战以雪耻”。李宗仁书赠“有焦士抗战之决心,持久战的精神,最后的胜利必属我们”。邵力子书赠“胜者所用败者之棋,明乎此义,复兴中国何难战”,耐人寻味,并注上“侠逊先生重游南洋,值抗战严重,书此赠别”。这些名人墨痕,如今成了无价墨宝,也是日寇侵略中国的历史铁证。南京车站的送别仪式很悲壮,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怆然。棋王从南京直抵广州,转道香港乘海轮先后抵达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缅甸等国家和地区。
  二十世纪前后,东南亚地区华侨象棋活动很活跃。棋王谢侠逊和华侨心心相连,让义赛为劝募服务。槟城是一座南洋的美丽城市,人才济济。杨源和是当地华侨棋界耆宿,人称“常胜将军”,也破门而出和棋王对弈,轰动整个槟城,捐来了不少钱财。各埠爱国侨领都身体力行,报效祖国。印尼侨领陈性初年已古稀,也全程陪同,竭诚张罗。
  谢侠逊在菲律宾时,正值南京失守,城内数十万中国人遭到屠杀,华侨情绪波动,焦灼难安。谢和有关部门及时组织侨胞们举行“全菲华侨抗战救亡大会”,并亲拟对联高悬主席台两旁。这幅对联呼吁团结抗日,引经据典,说古道今,很有鼓动力。会场上人山人海,群情激奋,含泪呼喊的口号震天动地。会务人员只作几句动员,马上就有华侨将随身佩戴的戒指、项链、手镯和耳环首饰等捐献出来,捐献热潮久久不息,一浪高过一浪。
  为吸引更多人参观,棋王谢侠逊别出心裁创造了种种棋赛。大棋盘、大棋子,手持长竿下棋,让人近远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兴味盎然。除了单人和多人对抗赛、大型的单骑车轮战和盲棋(棋王让人用布条蒙上双眼,同时和数人下棋)表演,还有以人为棋子的所谓“阵地战”。棋王效法春秋战国军事家孙武演阵习战的故事,在马六甲、吉隆坡和槟城等地的体育场,用白粉划出地段画成大棋盘,挑选出靓女帅男16人,分别穿上红黑衣裳,头戴写着“车、马、炮、兵”等字样的帽子,作为“活棋子”。“棋子”们听从弈台上的指挥号令,按棋盘上的路线跑步行动,功守进退,一清二楚,场面奇特而壮观。当地华侨倾城而出观赛,万人空巷。
  棋王谢侠逊这次下南洋劝募日久,舟车劳顿,归国前大有体力不支之感。他先休息了10多天,取道缜缅公路归之。途中染患痢疾住院治疗,在生死线上挣扎了近一个月。跟随他回国的侨胞,竟有多人患痢疾而英年早逝。
  棋王在槟城,还遭到汪伪汉奸对他生命威胁。汪精卫老婆陈壁君是槟城人,这里的汉奸有恃无恐。一天,有个人给棋王送来一个信封,内装一颗子弹。此人说:“如再不听劝告,还在此宣传抗日,你就别想活!”棋王置之一笑,斩钉截铁地说:“谢某将遵命恭候。若能为抗日而死,乃谢某之幸!”
  在万千爱国侨胞的支持和保护下,棋王谢侠逊出使南洋虽备尝艰辛,但一路平安,功德无量。这次南洋之行,共募得捐款5000万元(不包括各埠华侨定期认捐),还有金银珠宝无数。同时,征召了华侨技师技工3300人随他回来报效祖国。在当时派出的五员大使之中,他在外巡回劝募的时间最长,也最成功。
  1939年3月,棋王谢侠逊回到昆明,身体尚未完全康复,即应邀在青年会连续表演棋艺三日,继而又在慰劳前方将士的象棋募捐赛上表演。昆阳《朝报》头版报道曰:“……观众数千,同声赞美。每局着法皆一场精彩,掌声不绝!”可见这次赛事的影响之大。
  棋王谢侠逊抵达重庆,国民党中宣部长邵力子夫妇共同主持,在国际联欢社为他接风洗尘,隆重举行聚餐晚会。会上有不少政府要员,也有不少社会名流。郭沫若、沈钧儒等人也应邀与会。过了几天,蒋介石也召见了棋王,但并没有和他下过棋。蒋只是说想和他下棋而已,有些文章所写的不是事实,谢、蒋一直没下过棋。
  在重庆期间,棋王多次前往昆明、成都、贵阳等地举行象棋劳军大会、反侵略棋赛大会,继续致力于抗日劝募。他还在重庆《大公报》、昆明《朝报》和贵阳《民报》编辑象棋专栏,撰写象棋评论,并任重庆东方文化协会、务实兵工厂等单位的象棋顾问。
  三、“同抒国难”
  棋王谢侠逊和周公(周恩来)在重庆的对弈故事,是上个世纪中国妇孺皆知的一段文化佳话。
  1938年,武汉、广州相继沦陷。日本调整了侵华战略,对国民党政府由军事打击转为政治诱降,而用重兵对付共产党游击力量。当时重庆是全国的政治中心,鱼龙混杂,情况极为复杂。时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同重庆的文化界、新闻界等社会名流时有接触,不懈地宣传中共的抗日方针。1939年棋王回国后,常在重庆东方文化协会参加各种活动。协会内有豪华棋室,邵力子、陈铭枢、叶楚伧等也常来此下棋。会长郭春涛(建国初任政务副秘书长)特聘棋王担任象棋名誉指导。
  一天,郭请棋王共进午餐。席间郭郑重地说:“下午有位共产党要人想见见你。”谢听后激动道:“我早就想见识见识他们,是谁?”郭低声说:“暂且保密。下午两点你就会知道。”两点一到,准时进来了一人,浓眉如漆,气宇非凡,一进门就紧握棋王的手说:“你就是棋王侠公吧?”郭立即对谢介绍说:“这位就是你仰慕已久的周公,周恩来先生。”谢不禁惊喜交加,握住周的手久久未放。周开口笑道:“侠公,你是爱国象棋家。这次到南洋劝募,为国家、民族立下了大功。”于是,谢也就把自己到南洋的经过,和南洋侨胞爱国的热忱,简单扼要地向周公陈述了一番。周恩来又一次分析了当前严峻形势,并阐明中共的政治主张,使谢心悦诚服,看到了民族振兴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曙光。尔后,周公友好地与棋王对弈手谈。“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连下了两盘和棋,遂成佳话,载入了中国棋坛史册。
  第一局,周公非常谦逊,定要让两先。开局不久,谢在棋盘上就卷入了欲进不得、欲罢不能的波动。周棋法娴熟,守得平稳,攻得锐利,落子平和而又多变莫测。棋王倾尽心力,才下成和局。第二局,棋王坚持让先,周公当头炮开局,双方稳扎稳打,攻守兼备,结果也成和局。棋王虽平生不善辞令,但为人诚恳真挚。他过去只知周是政坛天才,殊不知还有如此精湛的棋艺,更加由衷钦佩。周公对我国象棋著作颇有研究,曰:“明人重炮,有《橘中秘》一书总结;清人重马,有《梅花谱》一书存世。现代重兵卒了……兵卒就是民众。抗日救国,必须重视民众的力量啊!”棋王听后,进一步激发了以棋为戈的爱国热情。
  经过商量和斟酌,周公和棋王将所下的第二盘残局定名为“共抒国难”。“抒”同“纾”,意为解救,寓意深刻。它蕴涵着希望国共两党团结言和,共同抗战。周、谢对弈的消息及其棋局在重庆《大公报》刊出后,产生了强烈名人效应,引起很大社会反响。该报道的剪报,1978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作为历史文物收藏。自从这次会晤之后,周公与棋王以后还见面多次。为聆听周公爱国爱民族的高论,谢多次翻山越岭到东方协会或曾家岩造访周公和其他共产党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的《周恩来传》中,专辟了“周恩来和谢侠逊”一章,记录了他俩的“渝水情深”。
  棋王谢侠逊当时还结合抗战的局势,在重庆《大公报》副刊专栏上刊发了许多象棋残局,寓政治于象棋。如“兴中扫日”、“抗战到底”、“扫除日虏”、“直捣黄龙”、“前赴后继”、“马革裹尸”、“焦土抗战”等残局,歌颂了浴血奋战的军民,激励同胞争取抗日的最后胜利;如“止戈为武”、“内战自杀”、“严惩祸首”、“悬崖勒马”、“暴政必败”、“制止内战”、“锄奸诛伪”等残局,鞭挞了国民党顽固派倒行逆施,呼吁同胞团结起来共同对敌。
  棋王谢侠逊一心倾向于共产党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国民党特务对他的痛恨。这些家伙派竟出了打手秘密跟踪,择机“教训”棋王。有一天棋王在去曾家岩的路上,被一群特务用黑布蒙住头拳打脚踢,右肋骨被打断了两根。此事重庆《新民报》曾作了特别报道,引起全社会的愤慨和谴责,爱国人士都击节赞叹棋王。晚年忆及此事,谢不无感慨地吟之:“忆昔渝水寄此身,肺伤裂血忆犹新。谁知访弈遭人忌,幸作枰场不死人。”
  1976年,周恩来溘然长逝,棋王闻讯泪如泉涌,悲不自胜,吟诗悼曰:“一声震动海天东,世界伟人失此公。沪市观球同赏目,渝州对弈仰雍容。辅成社会千秋业,力整河山百代功。造福人民惊忽逝,全球哀悼起悲风。”周逝世周年,谢又悲吟:“彼苍何不遗斯老,忍痛衔哀忽一年。久佐韶山兴国运,难忘渝水结棋缘。匡时伟绩千秋在,革命宏图万古传。瞻望骨灰飞撒处,永成雨露护中天。”1986年周的十周年忌日,99岁高龄的棋王还念及“渝水棋缘”,饮泣命笔:“逝世到今忽十年,不堪涕泪满中天。当年对我关心甚,图报无从倍歉然。”
  四、章谢酬唱
  棋王谢侠逊在山城的逸事佳话,除了朝野皆知的与周恩来对弈之外,还有与章士钊的五言酬唱。
  章士钊一位很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是文革期间毛泽东的翻译章含之(乔冠华夫人)的父亲,湖南长沙人。章清末任过上海《苏报》主笔。1911年辛亥革命后,章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广东军政府秘书长。抗战时期,他历任第一、二、三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名重一时,也是一个与国共两党上层人物都有深交的人。传说毛泽东也曾向他借过银元,一直到文革期间才予偿还。1973年,他已92岁高龄,且重病在身,但他还是毅然接受毛泽东与周恩来的重托,承担了沟通两党两地(内地与台湾)“以和为贵”的特殊任务,为国家、民族奔忙,不幸于同年七月在香港辞世。
  谢侠逊与章士钊1942年春在重庆才初次见面。他俩的交谊是君子之交,酬唱堪称千古绝唱。1941年香港沧陷,棋王的亲家黄溯初来重庆,寄居在谢家。黄在上海《时事新报》时曾和杜月笙认识。黄虎口余生抵重庆,许多老友为他接风洗尘,杜也理当为之设宴。杜知黄住在谢家,便派车邀他和棋王谢侠逊一起赴宴。座上还有章士钊、沈钧儒等名流多人。杜为了表示对黄等的敬重,特邀章士钊夫人出面张罗。章夫人睿智淑雅,齿音清晰,善于辞令,招待得非常周到得体,使整个宴会情趣盎然。
  席未过半,章士钊索来纸笔,即席疾书,写下一首《赠棋王谢侠逊先生》:“自古长安道,兵戈糜定家。棋王神自主,圣手智无涯。袖遣河湟复,胸容龙象挝。惟羞双燕子,到处受风斜。”章的这首诗高古矫健,善于烘云托月,内涵丰赡。开头两句,用我国古代史上最负盛名的帝都长安象征神州大地,谓日冠入侵后,战火频仍,人无定所。当时章和谢等人漂泊于大西南,都是风萍浪迹。中间二句是赞扬棋王的精神、智慧、棋艺和襟怀。“河湟”原指黄河、湟水,这里指失地。“龙象”,佛家认为水行龙力最大,陆行象力最强。最后两句,问题在于“双燕子”到底是指谁。很多名家见仁见智,说法不一。共有五种解释:或指章、或指谢、或指第三者、或指章和谢、或指章夫妇。我和谢瑞淡教授的看法一样,都认为温州师范马锡鉴老教授(谢侠逊恩师马醴泉老先生之子)的解释为妥:“双燕”指雌雄二燕,比喻夫妇。章诗此二句寓言他夫妇漂泊西南,流离失所,犹如“双燕子”受风雨而斜飞,“风斜”即“斜风”,喻不顺之境。大家也都认为第五种的解释最妥。
  棋王谢侠逊和章士钊虽神交多年,这次才初面。他没有想到“文光冲斗牛”的章会即席赠诗,且语多有褒美之意,心中感激不已。细经一番推敲,他也吟就《酬章行严先生赠诗》一首以答谢:“三楚无双士,巴山始识荆。文章干气象,声誉满寰瀛。当局难为语,旁观枉自清。杜门同谢客,吾亦欲逃名。”这首诗也写得清新秀逸,情词并茂,把家国情怀,和盘托出。尤其是后联,真可谓披肝沥胆,长歌当哭,诚属知音之间的肺腑之语。章士钊也很喜欢下象棋,席散后和棋王纹秤对弈,遂成一生难忘知交。
  1973年章士钊在香港逝世,噩耗传来,老棋王悲不自胜,作悼诗一首,并制“士”字形残局,以志长年骛好之情。在其悼诗一首,并制“士”字形残局,以志长年骛好之情。在其悼诗中还不忘1942年在重庆章的即席赠诗:“噩电飞来倍惘然,祖邦耆宿忽游仙。春江魂断三更梦,燕市悲卸七月天。文史何堪惊绝笔,台澎有愿促归鞭。赠诗历历情如昨,古往今来感万千。”
  五、棋王之吟
  谢侠逊是棋王,又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诗人,建国前,他和国共两党上层领导人周恩来、李宗仁等都是至交,与海内外一大批知名人士也交谊甚笃。不仅在国内,在美国、法国、香港、澳门及东南亚等许多国家都很有影响。他在舞象之余,以诗记史,为国家民族的得失鼓之呼之,旗帜鲜明,大义凛然。他的诗或咏棋咏史、或时事抒情、或朋友酬唱、或悼亡伤感,“吟潮涌起千寻浪,剑气嘘成万重山”(《出国誓师吟》)。当然,谢侠逊首先是棋王,然后才是社会活动家和诗人。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棋王的独特生活感受、艺术修养和美学情趣。如“百战河山皆棋局,得失兴亡一霎如”(《象棋谱大全》校毕感书)等妙句,只有棋王才会有这样的感受,才会这样写。
  因棋王的诗名为棋名所掩,故诗名鲜为人知。周瑞金先生说得好:“纵观谢公一生,棋艺和诗文始终是相互映照,同步前行。棋王而兼诗人,作为棋道高手,他横扫千军,威震四海;作为诗人,他慨当以慷,临风吟啸。其诗棋王之诗,其棋也,诗人之棋。诗棋浑然一体,集于一身。”棋王之子谢瑞淡教授编注的《棋王谢侠逊诗文选》,除了文章部分,选入古体、五律、七律、五绝、七绝400多首。还有楹联47幅。棋王七律占半数以上,韵律严谨,对仗工整。将自己一生爱国爱棋之情和喜怒哀乐,都淋漓尽致地倾注在吟啸之中。一个世纪的生命长河中,他在报刊上发表的、专著中附载的和平时友情酬虽的诗作,不下千首。
  棋王的《斥“二十一条”卖国条约》、《赞台儿庄歼灭战》、《颂侨胞爱国精神》等一批烽火年代的诗作,或描述日本侵略军罄竹难书的罪行和当时满目疮痍、遍地狼烟的动荡,或讴歌抗日将士浴血战场的爱国精神和大无畏气概,或记录自己与一代精英的交往及在救亡运动中的奉献,既有艺术之美,更有思想性。抗战胜利后,棋王又为争取民主和平、反对内战独裁而奔走呼吁。这时,体现在他诗中的爱国情愫,由忧愤国事的感慨,上升到反对当局的腐败和对建立新中国的憧憬,涌动着又一次为国家民族奉献的赤诚。他的有一些诗,的确是反映历史现实的当代史诗。如《题“八国联军”象棋残局》:“浩荡军声震至尊,鸮音鴂舌满天阍。八蛮卷地罡风劲,六驭蒙尘缺月昏。蜀道西驰悲狩出,长安东望骇兵屯。空拳怒搏成何事,锁钥终致失北门。”挞伐了外国侵略者的罪恶行径和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又如《出国誓师吟》(四首录一):“生死存亡此难关,男儿报国且轻还。吟潮涌出千寻浪,剑气嘘成万重山。夸父早追炎日上,武侯曾入不毛间。伫看痛饮黄龙酒,炮马欢声达九寰。”在日寇大肆进犯、家国危在千钧一发之际,吟出了自己献身给救亡大业的决心。再如《悼李公朴、闻一多遇害》:“一弹飞来剧可惊,天南文哲两捐生。多闻久负匡时志,检朴愿抒救国情。伫望弦歌宏乐育,谁知魑魅逞凶横。河山劫后犹如此,未死人心大不平。”喊出了对危害民主人士的法西斯暴行深恶痛绝。还有《和淡儿游日光岩原韵》:“厦门胜景日光岩,昼夜飞腾百尺澜。鹭屿涛声随浪去,虎溪云影挟潮还。政通四化人和里,会集三冬岁暮间。报道金门停炮击,待归怀抱看台湾。”歌颂了祖国大好河山,呼吁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这4首诗,分别写于清末民初、抗战期间、解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但其爱国之心、报国之愿,一以贯之。
  应酬诗最难写好,棋王信手拈来,亦意味盎然。“临别前宵共聚餐,匈奴未灭梦难安。天南一洒伤心梦,破碎山河不忍看。”(《客寓万隆书怀·留别姚琮等先生》)这首诗流畅而典雅,似有唐代小杜的韵味。“万隆书怀”计11首,是赠与李宗仁、张治中、陈诚、邵力子及姚琮、黄溯初等人的一种“礼品诗”;只有第11首是骂人的,把自己的同乡大汉奸殷耕骂得狗血淋头。这些诗,除了棋王别人是不会写的,想写也写不好。他的乡情诗也写得感人至深:“为省慈颜感不支”、“父老相逢喜欲狂”(《还乡吟》),流露出对故乡亲人的脉脉深情。
  棋王还会将中国历史典故,嵌入诗中,烘云托月,寓古言今。他每每以诗咏棋,还善于借棋指事,以棋喻志。如“兵车屯异域,士马愤连夷”(《和陈隆吉赠诗原韵》),“兵韬场海外,将略耀枰前”(《题香港李志海编著<炮马争雄暨象艺新编>》),“曩因国耻新谱,今为边仇整旧编”(《1940年元旦试笔》),“将略兵韬挥妙手,车尘马迹斗全神”(《上海高校棋类比赛》)等等,都是以楸枰之事入诗。棋王还善吟和韵、叠韵,《旅槟叠咏》连叠20首,《一九六二年七月一日书怀》连叠30首,令人叹服。这不仅要有才气,还要有静气和耐心。
  棋王的楹联也别有韵味,耐人品赏。如《上海象棋大赛联》:“兵车蔽‘日’,士马凌云,敌忾赋同仇,当局急应长抵抗;辽吉沉沦,淞沪破碎,邦家正多难,敲棋谁复挫氐羌”,呼吁国人应敌忾同仇,拒斥日寇。又如《菲律宾举行全菲侨胞抗日救亡大会联》:“廿年霸越,三户亡秦,抗战奋前途,莫辜负菲岛潮声,岷山蟾影;汉患匈奴,唐遭突厥,古今同劫局,应急效班超投笔,卜式输财。”时值南京失守,棋王在南洋撰此联将历史和现实、抗日救亡和菲岛实际粘合在一起,激励人们报效祖国。再如《成都劝储棋赛大会联》:“雪泥鸿爪,吾原从海外归来,胜迹耀蓉城,每瞻仰丞相祠堂,校书古井;楚界汉河,今又向蜀中呼吁,雄风惊日冠,即凭此输金救国,储券兴邦”。此联通过“义赛”宣传抗日、劝募捐款,既没有游离“棋”的主题,又引用了成都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让拳拳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1939年,在昆明举行“慰劳前方将士义赛大会”期间,棋王仿照《大观楼》长联,写了180字的长联。左联是:“三十二棋子,分列眼前。登坛作战,觉一时严重非凡。看士马奔腾,将兵汹涌,炮车直追,相象斜飞,龙争虎斗,无妨入手占先。趁青天白日,堪举办劳军竞赛。就炎疆瘴域,也可作抗敌宣传。莫辜负谢安弈野,王质烂柯,古代武功,中朝文化。”右联是“五百兆华胄,尽归枰底。尝胆卧薪,望九世深仇早雪。溯台湾割让,高丽并吞,辽吉沉沦,热绥失陷,豕突狼奔,已到关头最后。凭枪林弹雨,应使他匿迹销声。奋碧血丹心,即乘此兴邦建国。且听那晋西偷营,鲁东劫寨,湘南捷电,楚北佳音。”此长联主题鲜明,匠心独运。紧扣以棋为戈主题,“棋”句“棋”字巧妙地结合,宣以史为镜,确凿可信。这实在是古今难得一见的上乘佳作。它在昆明《朝报》刊登后,国内外许多报刊竟相转载,叹为观止。
  六师友情深
  马醴泉老先生(1865-1944),是棋王谢侠逊的少年业师。马师对学生身教重于言教,当年在平阳县城很有名望。在他晚年,念及最多的就是谢侠逊。有人一提起他的门生盖世棋王,他便会笑容满面,引以为豪。
  马师家里藏书颇丰,是少年棋王最喜欢去的地方。谢侠逊在作文中谈自己的读书心得,每使老师惊异,小小年纪却有独到见解。马师最重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他说若遇国难当头,时事维艰,任何人都应不惜生命报效祖国。棋王曾撰文回忆往事,对恩师不胜感激:“幼少时的埋头苦读,使我早具文史根底。马师谆谆教诲,领我步入治学门径。”
  棋王在期颐之年,还时常吟诵历史名人名句。这些诗句都是当年马师教的,故他印象很深。1913年,马师曾推荐谢侠逊到龙湖小学执教。到上海《时事新报》后,棋王和马师仍书信往来,诗词酬答,师生情谊从未中断。每次沪上回到平阳,谢总会前去探望恩师,促膝谈心,互诉衷曲。他俩师生之情,久而久之,便兼有朋友之间的赤诚和真挚。1938年,棋王的次子谢秉淞决定投笔从戎,投奔新四军。马师大力支持,鼓励其北上抗日。马师六十大寿之时,棋王正称霸棋坛,树帜弈林,赛事频频难以抽身恭贺,特遣子女送上一局“寿比南山”以表心意。1944年,马师与世长辞,棋王闻讯悲痛万分,曰:“恩师仙逝,我殓不凭其棺,葬不临其穴,深感愧疚……”尊师之深情,殊为难得,传为街坊美谈。
  黄溯初(1883-1945),平阳郑楼人,棋王和他是两亲家。黄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时为革命军攻克浙江立下功勋。民国初,任浙江首席代表,参与制定“临时约法”,并当选第一届国会议员。黄热衷于乡土文化(包括卫生)事业,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敬乡楼”,刊印发行《敬乡楼丛书》,并创办了温州师范学校和温州瓯海医院。尤其是在抗战期间,他促成了震惊中外的“高陶事件”,成了一位名垂青史的爱国人物。
  黄和谢是在上海《时事新报》长期共事的挚友。1916年谢只身赴沪求职,黄让他进入报社当职员,兼任象棋专栏编辑。由于两人志同道合,后来遂成莫逆之交。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两家又缔结秦晋之好,成为儿女亲家。不过后来黄、谢又天各一方。
  从1939年始,黄隐居于香港九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香港沧陷,他辗转跋涉,于翌年春抵达重庆,寄居谢家。黄有《戏赠棋王侠逊兄七绝两首》,幽默而亲切,读之令人击节称绝。其一:“一心不乱棋三昧,四海称王岂偶然?我欲挥笔作棋史,祝君王统历千年。”其二:“每餐饱食须三碗,饭后鼾声隔室传。最羡片时行卅里,如君合是肉飞仙。”这两首诗以棋王事业和日常生活落笔,形象生动,淋漓尽致。第一首从谢的毕生事业象棋方面如以颂扬,既是评价,也是策励;第二首从谢的日常生活细节加以描述,绘声绘色,一个会吃会睡、行走如飞的棋王,纸上呼之欲出。谢比黄小五岁,养生之道有所谓“五健”:即健饭、健睡、健步、健弈、健笔。当年他住在重庆大兴乡,距山城中心区30多里,他经常早出晚归,健步如飞,人称“肉飞仙”。
  1945年,黄溯初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谢制棋局刊载重庆《大公报》缅怀之外,还赋挽诗三章。其中一首曰:“抚棺痛哭倍伤神,叔度襟怀有几人?当代名流尊伟识,数编丛纂仰遗珍。情同骨肉师兼友,谊属霞莩主亦宾。一片丹心光日月,荡平丑类屈东赢。”泣血之句、挚友之情、爱国之心,令人不忍卒读。
  1947年冬,谢离开重庆买棹东下。他遵照挚友生前遗嘱,亲护黄氏灵柩至上海,安葬于虹桥公墓。其后年年清明,他都风雨无阻前往吊祭。他的《往虹桥公墓吊黄公溯初感赋》曰:“佳节清明后,虹桥独吊公。墓前春草绿,陌上野花红。世变从头幻,浮生转眼空。莫谈今古事,得失等鸡虫。”表达了自己对亡友的缅怀之情和对得失的轻视。黄作古后的第42个年头,谢侠逊才离开人世。谢、黄之友谊,在温州也传为美谈,耳熟能详,几乎家喻户晓。
  七、光大棋艺
  棋王谢侠逊一生弘扬弈理,光大棋艺,是现代中国象棋运动的开拓者,对当代中国象棋事业很有贡献。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差上海,我由一位水头人带我去见了他一面。听说是故乡人来到,他露出了童稚纯真的笑,“葡萄藤般”的手把我握得紧紧。这是爱屋及乌呀,令人至今感动不已。
  棋王名宣,因属卿字辈,又名卿元。他少时好象棋、精算术,故以“弈算”的谐音“侠逊”为字,后来以字行。少年经历,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9岁的他,就开始钻研象棋古谱“韬略玄机”。盛夏酷暑,他在家门口溪边大树下置一小桌,摆上棋盘,坐在石凳上将双足伸入河中,冥思苦想,兀兀不己。他把从各处找到的《百局棋谱》、《橘中秘》、《梅花谱》等古谱逐局审研,以自己的实战经验自创新局。他一生著述颇丰,象棋专著就有10多部。他曾花了整整6年时间,对古今的各种棋谱进行了一次大梳理,编就了200多万字的《象棋谱大全》(1929·中华书局)。这部大著集古今棋谱之大成的巨著,由梁启超题签,被书评家誉为“中国象棋史上一大里程碑”。1985年,他又对该书作调整,由上海书店影印出版,发行了100万册。棋王在望百之年仍伏案著述,1983年出版《象棋指要》,把自己90多年舞象生涯作了全面总结。他一生为事业追求付出了非常人所能理解的艰辛,做出了棋坛前人从未做过的大事。
  对弈理的认真而科学的研究,是棋王棋艺不断取得飞跃的前提。他在1985年影印版《象棋谱大全·序》中说:“回忆九十多年的舞象生涯,我棋艺水平的提高,除对弈实践,精心研思,以及弈罢复盘,探究得失,积累经验之外,主要得力于学习象棋古谱。”
  棋王谢侠逊是现代中国象棋运动的开拓者。他不但以缜密幽柔的棋风独树一帜,蜚声海内外,还坚忍不拔,穷毕生之力宣传推广中国象棋。他把中国象棋从庭院案几推向社会,推向世界各国、各地区。中国人素来擅长纯娱乐性、表演性而非实质竞争性的体育项目,中国象棋正是这样的一种项目。儒家的仁与恕,道家的“天之道不争而善胜”,正是中国象棋的深远文化背景,会让人想起“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奥妙。
  棋王谢侠逊通过各种渠道广交棋友,团结全国象棋界人士,首创以棋艺作为爱国的一种文化手段,为国家、民族服务。辛亥革命时初,他就将自己少年时拟排的“八国联军”残局投寄上海《时事新报》。该残局取黑棋八子进逼宫,象征八国联军侵华,以志国耻。该残局刊登在《时事新报》“征求答案”栏上,一时全国应答者达数百人之多。获首选者为吴县举人潘定思,次为“四明日报”主笔冯友笙,第三为丹徒赵瑞侯。这三位由此和谢侠逊成为一辈子的莫逆之交。这次棋局征答,让谢侠逊在中国棋坛脱颖而出,赢得赫赫声名。在上海《时事新报》工作10多年,棋王足迹遍历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湖北、安徽等地,为自己以后的宣传和提倡中国象棋、广交棋友和搜集象棋古谱,创造了很有利的社会条件。
  早在1918年,谢侠逊就在全国盛况空前的象棋大赛(上海市个人象棋赛)中荣获冠军,戴上了棋王皇冠。上海很多机关、工厂的棋会和棋队,都请他担任指导。上海棋赛从此多了起来,由个人赛发展到团体赛,再发展到县、省以及大区(如华东对华南或华北)之间的比赛,导致全国象棋运动蓬勃发展。1925年前后,谢侠逊和马海洲等人发起,在上海首次举行了全国象棋大赛。
  棋王谢侠逊还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中国象棋。1926年,他从象棋古谱《七星聚会》和《象棋诀着谱》中选了300多盘残局,由丹麦人查理士·葛麟瑞译成英文,传播到国外。现在,中国象棋已在几十个国家中被认定为体育活动项目。
  棋王光大棋艺的同时,非常关心、提携、奖掖年轻一代,让中国棋坛新苗茁壮,人才辈出。他长期地深入基层讲课辅导,并作现场指导。他对青少年棋手更是殷殷关怀、青眼有加。有一次,他在少年宫发现一个13岁的少年,发现他很有发展潜力,就常和他对弈,循循诱导。这位小棋手就是后来12次获得我国象棋冠军的胡荣华。
  1981年,棋王已届94岁高龄。当他得知家乡温州首次举行全国象棋在赛,欣然接受邀请,亲临桑梓目睹中国棋坛新一代精英在鹿城(温州即白鹿城)逐鹿。
  温州全国象棋大赛赛场设在风景幽美的西郊雪山。棋王神采奕奕步进了赛场大厅,欣喜地观看了建国以来的第一代冠军杨官璘、第二代冠军胡荣华、第三代冠军柳大华,以及上个世纪80年代初露锋芒的吕钦、赵国荣等新秀的比赛。他还主动请战,与东瓯棋坛耆宿沈志奕对弈,借以激励青年人锐意进取。一个多小时的鏖战,观者人山人海;他们终以和局了结,又成了棋坛一段佳话。这次表演赛,是一代棋王生平最后一次的公开表演赛。
  八、养廉明耻
  棋王谢侠逊驾鹤西去之后,依然得到海内外人们出自内心的景仰和缅怀。一个人如果热爱国家、热爱民族,忘我地作出卓越奉献,就会得到国人代代相传的尊仰。虽然如今鲜花和微笑已成为生活的主题,智力和能力、权力和地位已成社会舞台的竞技利器,但人们的心中,总还飘扬着爱国主义血染的红旗。在物质丰饶、日子太平的今天,我们应该不可淡忘对美德和崇高信念的应有尊敬。
  棋王谢侠逊秉性耿直,襟怀坦荡,素以“弈士虽寒,其行高雅”自勉自励。他认为弈士棋手要有高尚情操和“棋格”,很鄙夷趋炎附势,向邪恶低头,做婊子又要树牌坊的人。
  早在1916年,棋王的问世大作《国耻纪念象棋新局》出版之后,即准备出版《帝制纪事象棋新局》,以进一步谴责窃国大盗袁世凯及其帮凶。和袁世凯关系暧昧的政坛军界要员,尤其是北洋军阀头目段祺瑞、冯国璋等人,知情后大为恼火。他们不择手段地向棋王软硬兼旋。当重金收买未能如愿,就匿名信恐吓,在信中裹以匕首,标上红白颜色,意为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要你的命。棋王面对险象环生,却泰然自若。要真正面对这些的险恶场面,谈何容易!
  谢瑞淡教授说,他父亲自己替国家、民族经手过许多钱、许多金银珠宝,但一生两袖清风,留给下辈们的只有八个字:“养廉明耻,淡泊自甘”。这八个字正是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他平时严于律己,对下辈循循善诱。出于对无官不贪的腐败社会深恶痛绝,在他整整一个世纪的生命中,“养廉明耻”也就成了他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谢瑞淡教授的客厅里还挂着一幅他父亲的珍贵遗墨:“养廉明耻能增寿,对弈敲吟更健身”。这对楹联不仅是棋王一生处世修身的箴言,也是他晚年的生活真实写照。
  棋王一生不重名利,洁身自好,随遇而安,安贫若素。他当年寓居重庆时,物价飞涨,一家人日子过得很清苦。他有不少在国民政府中身居高位的棋友,想谋个官职决非难事。内政部长周某就曾经想请他去当官,被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谢绝。有人劝他加入国民党,他也笑拒之。他还断然拒却国民党政府钦赐的“国大代表”头衔。对当时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吹拍奉承,他不屑一顾。他宁愿做个恬静的自由职业者,过着清贫超脱的布衣日子。
  共和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棋王谢侠逊供职于上海市文史馆,还被邀请为上海市政协委员。他担任了全国象棋协会,第一、二届全运会棋类竞赛委员会,全国象棋大赛等领导职务。1962年7月1日,回顾前尘,深感苦尽甘来,他欣然命笔:“气慑雷霆力拔山,数从险处得生还。守真不受刀锯屈,为弈难忘屐齿闲。没世声名销笔底,少时劳动习田间。眼前深觉光荣甚,杖履追随史馆班”。1985年,上海市各界为他举办了一次盛大、隆重的百岁华诞祝寿活动,举办了“百岁杯”中国象棋大师赛。江泽民题赠“百龄高手,永葆青春”八字,祝福他健康长寿、永远年轻。亚洲象棋联合会会长霍英题赠“百岁勋名君独享,弈乘功业耀千秋”一联以贺,赞颂了他的百岁功勋。
  棋王晚年童颜鹤发,思维敏捷。讲起话来声如洪钟,写起字来挥洒自如,吟起诗来声情并茂,下起棋来宝刀不老,视力和记忆力似乎都看不出衰老。他期颐之年还会高吟诸多名句,如岳飞的“正己而后可以正物,自治而后可以治人”,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棋王之所以能寿臻百岁,与他能够科学地修身养性大有相关。他长期坚持体力和脑力锻炼,起居有常,饮食有节。特别是他志在养廉明耻,始终保持自己坦荡和平静的心理状态,这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长寿因素。
  2008年3月15日动笔
  2008年9月1日完稿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本书收录了关于平阳历史、文化、人物等多个方面的文章,展现了平阳丰富多彩的人文风貌,其中包括了平阳人心中的“三铺”、两大景区创辉煌、北港古镇水头街、建国前的平阳县委干训班、万全饿病死亡事件始末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君
责任者
谢侠逊
相关人物
谢瑞淡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谢安
相关人物
谢灵运
相关人物
林景熙
相关人物
苏步青
相关人物
周瑞金
相关人物
陈独秀
相关人物
鲁迅
相关人物
李大钊
相关人物
胡适
相关人物
赵之任
相关人物
竺可桢
相关人物
梁启超
相关人物
张謇
相关人物
汤化龙
相关人物
萨镇冰
相关人物
于斌
相关人物
陈树人
相关人物
邵力子
相关人物
李宗仁
相关人物
冯玉祥
相关人物
陈壁君
相关人物
郭沫若
相关人物
沈钧儒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陈铭枢
相关人物
叶楚伧
相关人物
郭春涛
相关人物
章士钊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