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苏昧朔与他的《睡螺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501
颗粒名称: 画家苏昧朔与他的《睡螺集》
分类号: J215
页数: 40
页码: 64-1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苏昧朔(1900-1966.7)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画家,对绘画和诗歌都有深厚造诣。他擅长人物画,题材广泛,常画乞丐、仙人、仕女和儿童,用画笔替下等人向社会呼吁。他的作品常伴有自题诗,以诗意渲染画境,展现独特的艺术内涵。
关键词: 苏昧朔 睡螺集 画家

内容

苏昧朔(1900-1966.7),小名祖烨,字融和,号睡螺。六岁丧父,家景贫寒,十七岁考入温十师(预科一年,学制四年)成绩名列前茅。他博闻强记,曾读过十三经、二十四史,谙熟历史典故,为以后人物画内容及题画诗打下扎实基础。温十师毕业后,任教平阳县立第三、第一高等小学美术教师、校长等职。
  1923年6月,考入上海美专西画系。第二学期,因买不起油画工具,转入高师科(因兼有国画课),在良师指导下,对轮廓线条、阴影透视、图案设计、人物造型等打下扎实基础。特别是人物画,很得老师赞许,其中一幅人物画,曾经老师介绍,卖得二十元。
  1926年6月,由上海美专高师科第五届毕业。先后任教温十中、上海浦东中学、温州瓯海公学等学校。教学认真,很得同事及学生好评。
  其间,应留法的原大学同学邀请,拟赴法留学,由于大哥反对,未果。在瓯海公学任教时,外界求画的已很多,他的润笔也比别人高,但求画的人仍然不减。他曾替一家新开的绸缎庄“大福”设计过许多新型的广告,便引起温州各商店的效尤。美大印刷社也聘他为设计师,为他在铁井栏租了三间房子作为工作室兼睡房。那时,又有一些中小学毕业的学生要求跟他学画和读书,他又招了一些。因此,他把住的地方取了一个名字,叫“睡螺画塾”,效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作《睡螺先生传》,以明其志。陈仲陶读后,于1930年9月14日评:“世既混浊,乃需革命,独善其身,无乃太隘。”王起亦赋诗曰:“一角蜗居无路通,小槽酒熟滴深红。纷纷蛮触无穷事,不入先生睡眼中。”此后,他上午给画班学生补课、习画,下午到瓯海公学上课,晚上给印刷社的广告打样。
  1931年春,温十中校长王毓延聘他为十中美术教员,要他退却那些罗嗦的事。他也觉得精力吃不消,便停了画塾,辞退印刷社广告,外界画件也回绝了,专职教课。
  其时,先是他祖母病逝,他大哥奔丧不再复出,家用皆赖他一人收入维持,且侄女外甥读中学的食宿学费亦由他供应,又加失业朋友的借贷,穷朋友子弟的学费代垫,因此私人债台高垒,总数达五百多元。有《厄境》诗:“谁能一日减三餐,世事安排总不宽。强制单衣天又冷,新修屋漏户偏残。儿当入学催学费,妇欲烧香索布幱,挖肉补疮何日了,且沽美酒赏芳兰。”逼不得已,利用1934年暑假,杜门奋笔,共成大小山水人物画六十余幅,借温州中山公园举行个人画展。因平时求画都谢绝,此展买画的人很多。四天展览后,只剩下六七幅画,卖画得钱,偿还一切欠债。在《三十五自述》诗中云,“生嗔恶客说炎凉,曾看人间作戏场。此日有钱恣逸乐,来朝无米慢商量。平分画境参诗境,第一仙乡是醉乡。活计酒瓶兼笔砚,传遗儿辈不寻常。”
  1936年4月,温州中学进步学生组织读书会,教员被捕,引起学生风潮,校长辞职,他也辞职。辞职后,拟趁机到全国各地开画展,与名画家切磋画艺,且利用画展收入,去游名山大川,以开阔眼界,提高画艺水平。
  1936年8月,他同书法好友许达初赴杭州租房作画,在三个多月时间里,画了三十余幅。十一月,家母生病,返家照料。次年二月,返杭继续作画,至六月,已完成七十余幅。“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机天天轰炸杭州,他只得丢掉行里,回乡避难。诗云“世事人情竟下流,不堪回首此登楼。眼前博得片时乐,敢问疮痍满九洲。”又在《感时》诗云“青云挂壁看吴钩,撤却闲愁为国忧。一夜数惊风绕室,万方多难客登楼。干戈直北烟云紧,笙管江南花月收。打点河山拼一掷,倭奴岂即两颅头。”
  抗战期间,兄弟分家,自立门户,把家迁到温州,租住在庆年坊。“学者必先治生”,他设画寓,出卖图画,并带学生。抗战初期,海路不通,温州成为闽浙交通枢纽,往来旅商甚多,求画的人也甚多。后来,日机天天轰炸,他只好白天带着干粮到乡下去躲避,天黑回家在灯下作画,因为卖画在乡间是没有市场的,为生存,只能奔波于市区与乡间。《四十感怀》“落拓生涯不世逢,只撑白眼看群庸。奔驰岂易催赢马,静坐偏难制毒龙。美酒偶来添饮量,名山未得展游踪。行年四十无闻已,一度登临一抚胸。”
  1941年4月,温州第一次沦陷时,他在家躲了四五天,因饭菜吃光了,只好出门去买。一出门就被日本兵抓去当挑夫,幸好得到以往学生相救,才脱离虎口。温州第二、三次沦落时,他吸收教训,都提前避到乡下,敌人走后,才返回温州谋生。由于温州三次沦陷,市场逐渐凋敝,政府官员腐败,军队无能,民不聊生,求画者日稀,生活更趋艰难,他更了解下层人民的疾苦,画了《流民图》、《花鼓图》、《叫卖女图》、《疯人图》、《流乞图》等等。且每幅画均有题诗。这些诗既描写了当时社会百态,也写了当时民风民俗;是一部生动的温州该时期的社会史和民俗史。
  1945年2月,母故返平。后应私立浙南中学之聘,任美术教员。1947年1月,兼任平阳中学美术课。5月,因平中学生闹风潮,姜存松校长辞职,他也离校。1948年,不得已再到温州卖画谋生,搬住瓦市殿巷。在国民政府溃败之时,社会经济已近崩溃,生存尚且艰难,还有谁欲购艺术品绘画呢?即使有人购画,因通货膨胀到了极点,购画时定好酬金,但到交画时,已不值几文了。因此,一度以画换米,维持生活。他曾写诗自嘲,“灶突朝朝似禁烟,老妻无奈只呼天。老夫到此无聊赖,画幅丹青卖百千。”“傲骨偏教值乱离,流亡生计久难支。书生不解经营策,但写丹青去救饥。”杨苏流先生曾回忆道:“1948年冬,笔者曾到瓦市殿巷拜访苏氏伉俪,入门只见一桌一床,四壁萧然。昧朔先生神色黯淡,而态度还是那样大智若愚。”
  1949年5月,温州解放了。昔日因温州中学读书会被开除的进步学生,当时已成为市人民政府的领导的郑伯永、马骅、郑家治和沙兵等到瓦市殿巷去看望已往老师昧朔先生,见他生活艰难如此,进行了救济和帮助。他在艰难苦闷中曾染上鸦片,经学生帮助成功戒除烟毒,十分感激,他曾以诗画赠医生“脱离苦海旧烟尘,还我庐山面目真。到处为君广长舌,慈航普渡救凡人。”还画了《烟窟图》并题长诗进行揭批毒品之害。
  1950年2月,因大哥达夫去世,昧朔先生回平阳料理丧事,遂加入平阳县文联筹备会,在土改和镇反运动中,与一班画友为公安局起草了许多宣传连环画,影响甚大。此时因无购画,断绝生活来源,生活艰难,曾有《贫不能沽,友馈二金,戏作》诗云,“学术殃人贫不奇,怀中屡乏惹愁思。百事未了浮生梦,千载何求隔世知。老境未能除宿好,狂名那可达清时。厄来无计图黔突,贷粟监河信有之。”在遗稿中还夹着一张借钱的记录,“欠耘春8元,希赞3元,芹儿3元,又3元……”。1951年1月,由平阳文教科介绍,到鳌江小学附中任美术教师。1953年6月,调任金乡小学美术教师。有《初至金乡》诗,“天许吾将有此行,此行端不负平生。早船直送三朝水,雨路平添一日晴。晚市海鲜精且美,近山井汲嫩而清。但嗟俸薄难饲鹤,空冻诗情与酒情。”1954年7月,当选为平阳县第一届人民代表,1956年3月,受聘为平阳县政协委员。
  1956年6月,他辞去小学教书职务,赴上海求职,提出要求回转绘画方面的工作岗位。他至上海后,住在长乐路1245号族侄苏渊雷先生家中。在上海期间,曾为中国少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儿童诗歌选》画了几幅插图。苏渊雷先生在《苏昧朔先生九十周年纪念画展前言》中写道:“……建国初,余尝电邀其赴沪,住寒斋匝月,与上海名家游,新知旧友,相得益彰。嗣有所作,尤富时代气息。”后因上海精减人员,无法安排工作,于1957年返回温州。
  返温后,受聘瓯绣工艺厂当创作员,并受聘为温州市政协委员,后任温州市美术工艺研究所副所长,1963年,受浙江人民政府邀请与刘海粟、潘天寿一起赴北京,为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筹建设计。后因病体力不支,返回温州治疗。生病期间,得到多方领导关怀,十分感激,有诗为证:“身经解放翻身转,近十余年不有愁。生鄙无功闲浪禄,坐遭病魔老也羞。因荒学习难追后,或为商量强举头。寸笔春晖安可报,党恩如母更加周。”两年后,于1966年7月5日(农历5月17日)病逝,时年67岁。
  现存《睡螺诗稿》十六册(手稿本),画以馆藏为主,数量不知。1987年丁文光先生《独具一格的人物画家》云:“即将出版的《辞海》新增《近代地方画家》目,已编有‘苏昧朔’条,(宗典编写)”
  二
  对苏昧朔先生的画,笔者不懂画,且也未见过手稿真迹,不敢妄加评论,摘一点资料作为后人或其同行者研究参考。
  杨苏流先生在《苏昧朔先生轶闻》一文中评道,“其人物画师法上官周、黄慎、仇英(十洲)等,取材多为历史或神仙故事。年事日增则观察社会百态:流落村野的乞丐、卖艺街头的艺人、剃头卖饼的师傅小贩等。”在这些画中,或灵肉相通,或仙凡感悟,或法相庄严,不一而足。在传统造型的规范中,他充分运用自己的艺术手段注入新的内涵,使人物体态与古人有别,独具诗书情韵。他笔下的乞丐以及卖艺者也别具一格,泥土气息浓,往往赋予一种灵气与闯荡江湖的性格。”见《温州文史资料》十一期。
  丁文光先生,1940年拜苏先生为师学习绘画,解放后在上海文物馆从事文博书画工作。他在《独具一格的人物画家——忆我师苏昧朔先生》一文中写道:“昧师作画,常在深夜。我为了更好地追随学习,曾长年居住他的睡螺画室里(温州庆年坊)。由于他熟悉历史典故,以画人物为主,题材极其广泛,但却经常画乞丐、仙人、仕女和儿童,而他笔下的仙人都是乞丐的化身,这是别有寓意的。在他毫端造化出来的那些男的、女的,老的和少的都是旧社会里的下等人,也是受苦、遭害最深重的人。因为他对于旧社会所存在的贫富悬殊、贵贱差别,不平等、不合理的现象表示愤慨,所以愿为下等人传神写照,用画笔替他们向社会呼吁。”
  又写道,“昧师多才多艺,一画一咏,诗画并茂。他的画中都有自题诗,且款字潇洒俊美,署睡螺居士苏昧朔并题。对此,我曾问他:“这是否为了达到画中有诗的意境?但其所答却并非如此。他说,如唐代王维的诗中有画,指的是诗具画境,其画中有诗指的是画含诗意。并不是在每幅画中必须题首诗;同样也不是每成首诗就得配合一幅画。还指出唐至五代,画中多不题诗,甚至作者通常都不署名;南宋以来,文人墨戏画渐多,但直接在画上题诗的也不常见;只有到了元代以来,在画上题诗作记的才流行起来。我从事三十年文博书画工作,以实践证明了昧师所言无误。”(该文引于《平阳文史资料选辑》五期)
  同乡,又曾是苏先生同事,从事绘画五十年的叶成浩先生,在《我所知道的画家苏昧朔先生》(《平阳文史资料选辑》三期)文中写道:
  “先生学习传统技法入手,没有忘记了师辈作告诫的师造化与得心源教导。先生后来的作品古朴、高雅、隽逸、清心,富有新意。在笔墨的轻重荣枯和线条的流畅、气韵的连贯方面,造成了奔蛇走虺之势,具有大家气魄,不能不说是得力于早年勤学苦练。”
  “先生曾对人说:‘一个做一门学问的人,要自强不息,切不可急于求成,一辈子能留下一件好作品也就够了不起了。更不能与人勾心斗角、欺世盗名。’宁愿门庭冷落,让自己陷入困境,寒窗之下,困而知之。才能闯出路来,有所成就。先生严格恪守自己信念为人作画。”“先生作品曾远销南洋、新加坡、香港、澳门一带。深受侨胞欢迎。”“先生的学生很多,成为国内名画家的有上海画院院长林曦明、瓯绣画室负责人张国民等。”
  笔者近读其遗稿。部分霉蛀甚剧,然尚可辨识,在揣摹中,得其画论数则。摘录如下,以佐证先生的画艺水平。
  一、论画散记
  凡画当先有尺度,然后进入无尺度。有尺度之谓学,无尺度之谓艺。艺须先根于学也,学而不艺是困于学,画橱而已。不学而艺,实未有其人也。雪个曾学矣,石涛曾学矣!我昔尝看两人壮岁之画,工细精巧,已占能品之上,迨至丧国辱身,剃发入空门,脱尽功利之心,乃以其所欲作者而作之,离绝形相,奔放谭(坦)荡,自居一品。我曾谓石涛八大之成功,亦放胆文章耳,宜得其高境也。
  二、主题突出
  主题突出,即我国所谓宾主分明也。近西欧各家对此颇加重视,或以工简表示之,或从大小表示之,但我国汉代画家早已了解此道矣。观汉壁画,其于主要人物,必较宾体为大,晋人亦起而因之。如唐代,阎立本等所作帝王图象,其人必大于妃嫔待从,衣服文饰亦较精详,副车行色,皆从简略。宋元人又用之于花卉草虫,以及山水竹石等,可谓早备大观矣。
  三、题羲之书扇图
  按:不知在何处,曾见梁楷有画。兹经草凝数通,尚可仿佛。但其简率传神处,犹未能尽其万一也
  我国文人画,能在笔墨间开生面者,实从书法中来。东坡所谓画贵不求形似,立论亦已高矣!但启后世好名之士,徒事孤怪,不讲功力,以此一语,自圆其说,亦一弊也。白梁以画工应召入院,非绝无尺度者,晚年兼工书法,下笔风趣横生,予于其简笔画,颇多过目,每见辄不释手,盖因其笔墨神态俱到也。有明徐谓、张凤辈,稍近其道,清乾隆间,官周弟子慎观怀来草书,而自成一格,初未尝无工夫于写真者,要在能神而化之耳,但不足与白梁同论矣。
  丙申竹醉日昧朔识(一九五六年)
  四、切略
  画有切略之法,在山水如在云山,重迭雾落参差中,依云雾自然,依光线强弱,据时根理而切取之。取者详之,略者不画。但在笔墨间各使不分痕迹,使入眼帘,不起怪感,所谓意到笔不到也。画人物衣摺亦然,依繁就简,取其不可省者,舍其可省者,在一二笔间处理之,亦可以传尽神态。画家若能应时方物,根理取需,亦庶乎近之耶。
  五、佛教流入与中国绘画
  中国绘画,与印度佛教之流入,起了极大的变化。专门家得其形式,乃直接从印度宗教画,如寺宇壁画,各种飞天和道场变相,以及供养人物等,脱胎出来,仅着重于其详饰,章构和赋色等而已。中国文人画独能得其境界,乃从经典中搜索禅意,以之入画。故皆以不着物,不着形相以为高。诗人亦然,王摩诘、苏东坡等,皆早以禅语入诗。夫文人之会心处,未尝不相同。
  六、致渊雷论画(豆棚瓜架简笔泼墨并用)
  这幅是我较得意的画,也可以见出我的面目。但这画原从白梁作意,参以新罗笔法,走出来的。杜老讥韦偃画松,不能作直干,我偏要从直干上施工夫。英人有谚:“人做的事,人皆能做,”只要你放下功夫,没有不成功的事。纵有不可知,亦必根据历来理路而使之通畅也。
  七、我对文人画之见解
  凡艺术,逢离乱反而高超,及太平每皆下降,何也?离乱之世,人世恶政,生求苟安,事求美故也;太平之世,政治清明,秋毫必察且生活康舒,及致随风自摘,奇纵之士,敛其形迹;守成之士,讽歌不暇,艺之不振,盖有由也。
  笔者按:在此段画题文字之上,还有几句眉批似为诠释“艺之不振”的原因:一句为“一坏于好名,二坏于图利”。另一句是“文人之荒胆(疑为荒诞或放胆),文人之怪妄,文人不知其务,文人浩好空言。”疑是与文人画论有关,并摘录之。
  八、素描
  画素描,对对象,不问是什么东西,只要看出对象形象的界线和光暗,你便会画得正确。假若你认出形象来,譬如说,这是一双筷子,摆在台子上,你一定会画出筷子的形象,而不必遵照摆在台子上的时候,台子有多少高,方向怎样摆,我从哪里看等等问题来。看啊?并且边连台子也会画成了普通的台子形象了。如果在画的时候,只掌握对象的轮廓线条、光暗的界限,不要被物名牵着鼻子走,你的素描自然会很快地成功。
  中国画的习惯方向,因为它是写意的,要根据人人看懂的方向画,所以画起来人都看懂,但有时候最不现实,要现实,从写生着手。
  以上数则写作的具体时间,除一则写于一九五六年外,其他数均在一九五六年手稿本后。确切时间不可考。
  三
  苏昧朔多才多艺,一画一咏,诗、书、画并工,也算得上是一个画坛俊才。杨苏流先生说:“昧朔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工诗、书、画,在美术教育方面也有一套经验,是一个不同一般的艺术家。唯据人说,他对自己的诗作,情有独钟,认为都在画与书法之上。”在《偶理旧作》中,也写道:“旧作年来未见奇,半嗟离合半伤时,旧昨夜小醉非贪饮,为恤心灵偶祭诗。”他曾整理一册《卧凤集》,在集后写有“可者,刊之;不可,烛了罢。一个人生在世上,所述者仅此。亦自赧颜甚矣。朔氏遗言。”可见他对诗集的喜爱。他的画,由于历史沧桑,除了少量馆藏以外,在民间几乎消失殆尽,而他的诗,除了少部分因霉蛀不可辨认外,大部分还是保存下来,数量在700首以上。他的诗,诸体并佳,犹长古体乐府诗,词也写得好,数量不多,且大部分不写词牌。
  他的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题画诗,多数是白描的,极少用典,如同“下里巴人”,浅显易懂;另一类则出于即兴之作,常借典故烘托,内涵隐藏较深,犹如“阳春白雪”。他的题画诗数量要大大超过抒情诗,约占诗稿的四分之三以上,是诗是精华所在。如从时间上分,解放前留下的大部分是题画诗,解放后留下的大部分是抒情诗。他诗论极少,唯晚年一首,可见他对诗歌的态度。“风雅陵夷不可寻,降求一字值千金。渊明简洁属天性,子美和冲和谐八音。獭祭端宜弃下乘,龙雕亦未占高深。新来发句随笔写,恐被旁人笑苦吟。”在题《蕉阴会文图》中也得到“文章崇理路,诗赋重清新。”这应是他诗文的追求。从价值上来讲,抗战至解放前夕这十三年中的诗作价值最高,反映了温州地区的社会百态,也是温州地区的民俗史。
  流民、乞丐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部份人,也是生存最艰难痛苦的一部份人。日寇的侵掠占领使他们家破人亡,无以为生,统治者的暴政、贪戾和无能,更使他们走向死亡的边沿。苏昧朔画了许多流民及乞丐的图画,并题了许多诗,对他们生存状态、造成苦难的原因,及精神状态进行如实的描叙,表示了十分的同情,同时对统治者的无能和暴政进行了有力的鞭挞。这至少在温州地区是独一无二的,而在全国的画家中也是罕见的。
  题《流丐图》
  民何贫,民何贫,一夫不能给一身。
  提携老弱走风尘,流歌行乞作哀声。
  形容枯槁衣悬鹑,生不如死长苦辛。
  谁之过?谁之过?饥寒历劫遭兵挫。
  农芜其田种难播,商阻于道难运货。
  匠袖其手无工做,家家老小难挨饿。
  莫奈何,非干惰,只得流离任家破。
  家破人亡惶言德,弱者丐人强者贼。
  刀兵水火日益深,民不聊生斯为报。
  尧曰“一民饥,我饥之;一民寒,我寒之;
  一民有罪我陷之。”其斯之谓乎?
  题《流民图》
  饥来驱我行,不知将何之。
  茫茫此天地,命运何其危。
  时闻人食人,荒郊积饥尸。
  将军空传符,失地无已时。
  题《流亡图》
  一村十室九家空,兵燹连年浩劫中。
  壮龄合格常征戍,哀瘦无能只守穷。
  古树残枝添夕色,野田乱草占秋风。
  扶携老幼他乡去,好任将军建大功。
  以上写于抗日战争时期,还有写于1948年,全国解放前夕,笔锋更是犀利。
  题《难民乞食图》
  末造难求德兴仁,高轩驷马丧天真。
  眼前人物无堪画,那及街头乞食人。
  诗后有《长跋》:“观近来报章所载,为官的贪污行贿,为商的囤积居奇,有的放债夺利,有的结社打劫,姓名一改,你得逍遥法外。只能做得过去,无不轻裘缓带,驷马高轩,遑堂而过,傲目以欢。我不知此辈肺腑间所藏者何物也,倒不如枯容行乞道间者,虽乏谋生之计,倒有愿善之心,为足贵耳。故为之写照。”在《偶理旧作》中,写道:“骨肉流离无所亲,生逢末造失天真,伤心细读云林画,仅有江山不见人。”在他眼中,当时社会也是“仅见乞丐不见人”,故乞者就成了画的主题。
  他笔下的乞丐,虽形容枯槁,衣衫破污,但精神却显得高尚。有一幅肩负袋,手执拐,衣百纳,后面还追着一条狗的《乞丐图》,他的题诗是:
  过了一天又一天,讨饭不讨钱。
  做官做贼丧我贤,倒不如布囊挂肩踏青烟,
  做个小神仙。
  今朝酒醒在何处,山巅古庙前。
  在抗战时期,温州市区天上有飞机天天轰炸,又且三次沦陷,所以逃难是生活中的常事。他画了《逃难图》,并题诗又记载逃难的场景。
  警报发长声,前头来敌兵。
  信知离乱苦,何地最平安。
  勉强理行装,装舟人催促,
  忙里不知孰要紧,聊检几箱囊。
  舟行向何处,且向山乡路。
  山乡屋价高,破庙姑可住。
  锅粟既无多,腰钱又无几,
  试看吾家且有生还理。
  阿翁拾遗薪,儿生晚炊火,
  母调酒和浆,各各愁眉锁。
  《题花鼓图》更是反映了沦陷后敌占区人民的逃难生活。
  丈夫不能贾,含情唱花鼓。
  都为饿难挨,屡历刀兵苦。
  花鼓花鼓歌作哭,去岁年凶谷不熟。
  又遭恶贼寇凤阳,挷人劫物焚民屋。
  夫妻幸脱全无依,破庙荒祠暂避宿。
  夜分偷越万重山,日不敢行草间伏。
  风粗衣薄冻欲僵,三日无从乞一粥。
  足掌磨穿血滴红,一箩担破肩头肉。
  饥寒交加无奈何,忍死前行惟瑟缩。
  明知此命不能延,树叶草根亦果腹。
  满腔愁苦向谁言,泪已流枯眉仍蹙。
  半途又复遇残兵,自觉心头撞小鹿。
  扶将踯躅难前逃,幸他亦饿竟不逐。
  流离颠沛到邻都,得保残躯私相祝。
  昨朝初从大街过,慈悲人见馈衣服。
  儿时学就花鼓词,沿门唱得米一斛。
  回思苦乐遥如天,幸不初遭恶贼戳。
  信是年凶离乱民,那能值得太平畜。
  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生产破坏,民不聊生,饥饿笼罩在每一个贫民的家庭中,《啼饥图》题诗,这反映了这一生活状态。
  战时万物贵无比,贫民殊难为生理。
  东借西贷谋一餐,不能置肴仅籴米。
  开锅软米饭如珠,饥肠略放眉头舒。
  咸鱼臭腐味且苦,偶得不啻熊掌如。
  痴儿碗小难果腹,将碗高擎向母哭。
  不知饭从何处来,阿父朝未尝一粥。
  在《风雨聚乎人》题画中,呼唤“如何约到人间去,如此人间尽是娑婆路。苦相聚,愁相聚,更兼风风雨雨、往往来来何处去。只一味是彼欺我骗,他丢你取,到头来暮暮朝朝,少少老老怎能好把生涯度。”在题《唐六如像》中呼喊“君卖青山我卖人,偶然卖到老兄身。”这些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民不聊生的痛苦状态,及诗人的满腔愤怒。
  解放前夕,货币大乏值,他写了《戏赋咄咄怪事》,自注云:剌金元券大跌也。
  髫龄索果得青铜,一颗常盈两握中。
  岁馑伏初籴早白,家贫腊尽酿新红。
  四时节物难如意,八载人情大不同。
  欲上扬州天鹤驾,腰缠百万叹奇穷。
  对于在苦难中挣扎的低层人民,作者还是多给予鼓励。如《题女插秧图》
  哥哥前年天山去,田园荒芜草没路。
  一家生计竟无凭,白发双亲日难度。
  日难度,将饥冻。幼儿妈,女娃母,
  弄个长春暮。
  新苗青,姑试肩锄把秧播。
  又如《征信》
  大儿饥牵衣,小儿哭啼啼。
  丈夫出门去,孤居难为妻。
  米盐凭十指,盈亏每不齐。
  宁甘饥寒苦,望君灭胡夷。
  自不接君书,知君奋前驱。
  君能为国死,妾愿守空庐。
  待儿能解事,会当继君志。
  对于当时恶政,作者也给予暴露无遗,张宝琛以贪赎暴政称著。任温州专员时,即写了《闻雷偶题》,对他的贪戾予以揭露,对他的政绩予以讽刺抨击。
  骤闻霹霹万灵痴,毕竟无人说“四知”。
  贪虎既肥还啮骨,穷蚕无力要抽丝。
  频添花样骄奇巧,争画蛾眉斗好姿。
  一段升平对粉饰,颂歌声里遍啼饥。
  又有《墨吏镜》按日:“刺时吏也。”
  常时谈吐近人情,窃到权来态便更。
  甘失性灵作傀儡,善装颜色事逢迎。
  生平忍够穷途苦,此日强为美缺争。
  括取发膏存异域,管他亡国亦豪横。
  贪官污吏即如此,地主富商又如何?
  如题《吃饭难》、便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写照。
  吃饭难,吃饭难,一天力苦难具一家餐。
  米珠薪桂工金贱,时与妻子挨饥寒。
  君不见前邻五口叹空锅,两日一粥吹成波。
  后村母女工织罗,晨昏不得暂停梭,
  虽粗可度亦无多。西邻一叟老而驼,
  不能力作徒嗟哦,见说前日已投河。
  东邻大贾意峨峨,粟封仓禀金满箩,
  高楼大厦藏娇娥,夜深隐隐闻笙歌。
  题《饮水图》作者按语:“讽恶政也,抗日胜利后民更不聊生,贪污之辈,公然囊括,中枢无术治之。”茅头直指“中枢”。
  乱世流亡无所为,寔平乞食罪由谁?
  呼儿石畔埋薪火,仅煎洁流当晚炊。
  这就是作者笔下抗战几解放战争时期的温州,是苦难的温州,也是真实的温州。这些诗与杜甫笔下的写安吏之乱的诗很相似,所以把他的诗称为该时期的温州史诗,也不为过。
  四
  苏昧朔不但用画和诗记录了该时期温州人民的苦难,而且还用画和诗又记录了温州的民风民俗。他画了《冶铁图》、《裁衣图》、《箍桶图》、《磨镜图》、《染丝图》等等。并均有题诗,这是百工图;他又画了《春耕图》、《蚕妇图》、《姑嫂挑稻图》、《饲鸡图》、《牧牛图》、《浴牛图》、《采樵图》、《挖笋图》、《纺织课儿图》采桑、采莲、采茶、浇花、扫地、烹菜、焚香、汲井、纳凉、听词等等,并均有题诗,这是温州地区人民的耕织图;他还画了《卖线图》、《卖布图》、《卖麦芽糖图》、《卖豆腐图》、《卖饼图》及卖菜、卖鱼、卖花、卖水果等图,并各有题诗,这又是温市的小贩货郎图;还画了《猴戏图》、《卖药图》及看相测字卖艺图,并各有题诗,这是百艺图;还有《花鼓图》、《莲花图》、《顶碗图》及槌手、牵狗等等,也各有题诗,这是百丐图;还有僧道老人、儿童、妓女等等图和题诗甚至还画了《烟窟图》(鸦片馆),把温州社会百态都集中到画中和笔下,实是货真价实的温州地区的民俗史。这些画大都已不在了,诗仍存于诗稿中。摘数首如下,可见一斑。
  题《卖麦糖》诗
  卜啷啷,卜啷啷,江南十月卖麦糖,
  猪头骨子破布裆,废物一样当孔方。
  挑过前庄复后庄,赚钱也够供家常。
  笑他无业作强梁。
  题《水果摊》诗
  一文钱,一文钱,莫嫌微,殊不易。
  几颗柑,数条蔗,坐在门庭不设肆。
  价廉物美人争至,商无大小取必利。
  君子穷途要立志,狗偷鼠窃斯为耻,
  借贷经营亦上智。
  题《蚕妇图》
  二月家家蚕事忙,嫂姑互易抱儿郎。
  细听食叶初眠近,特地添桑夜起床。
  题《裁衣图》
  孰为襟,孰为袖,孰为领,孰为纽?
  量材料,商量透,好凭刀尺裁成就。
  用心思,白了头,竟何有,缝穷仅足糊其口。
  题《治铁图》
  千槌百炼丁当响,熔炉细把精钢选。
  一般吃力费工夫,莫问锥铁并刀剪。
  工夫深,价钱浅,生计如何好伸展。
  丈夫食力心始安,英雄岂慕虚荣显。
  硬里得来蝇微鲜,艺事善,对人不致生愧面。
  题《鬻豆腐》
  黄豆腐,白如绵,较鱼肉,清且鲜。
  最美莫过和波菜煎,食之益寿可延年。
  宜通仙,宜参禅,平民宴客登酒筵。
  可怜富民逐腥羶。
  题《纳凉蝗村词图》
  (一)
  村街六月火云骄,入夜风凉暑气消。
  早稻新登农事减,闲听瞽叟说前朝。
  (二)
  盲词俚语七言歌,离合悲欢感慨多。
  毕竟佳人逢才子,任他信口去开河。
  (三)
  黄发垂髫集空庭,清茶蒲扇各倾听。
  人间富贵原如梦,一部团圆犹未醒。
  题《卖膏药图》
  艺必精,药必灵,街头叫卖批零星。
  自道活人千百万,江湖伎俩弄门庭。
  无名诸肿毒,失手伤刀兵。
  请君先试试,不买也两平。
  持砖自击肤顿青,立时敷药示真诚。
  题《农夫秋收图》
  枫叶红如米,农忙问佃户。
  盼得中田收,业主看租簿。
  春作插新秧,时时冒风雨。
  大旱田水干,桔槔劳两股。
  耕田虽用牛,牛力由人主。
  捐税无定生,捐员凶如虎。
  不问死与生,未能临仓取。
  君看碗中餐,粒粒皆辛苦。
  题《早市》
  晓气新绕寅卯间,中村早市正斑斓。
  鱼螺虾蟹来滨海,蔬笋椒葱集近山。
  劫后连天增物价,眼前到处见民难。
  错珍于我无缘分,自向园丁买菜还。
  题《社灶》
  蔬果清菜一柱香,灶王今日上云乡。
  玉皇若问吾家事,但说无曾有短长。
  这类诗极赋时代感,又极赋有地方色彩。虽未见其画,但从诗中却可见民风民俗,是温州的一部民俗史诗,此说当不过份。
  五
  苏昧朔在1937-1949年间,主要以卖画为生。既然他的画属于商品,所以在内容上不能不受市场需要的约束。他的画除了表达温州社会百态和温州的民俗外,还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八仙僧佛图,一是芭蕉士女图,一是历史人物图,一是渔翁图,一是渔樵耕读图(四幅屏风)。凡画必题诗,所有留下的诗也在这五方面居多。
  渔翁钓鱼,在历史上往往有三种含义:一是隐士待沽,如姜太公钓鱼、严子陵垂钓等;二是为追求美好事物而生活风浪中的人,如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所写:“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见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三是指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也就是陶渊明所写的世外桃源,如郑板桥所写的“写取一竿萧萧竹,秋风江上作渔翁。”
  苏昧朔喜作渔翁图,从所题的诗来看,主要是对平静的田园生活的追求。如诗中所叙“荀得江鱼不税官,直沽美酒共为欢。渔家自得渔家乐,管甚人情恶不恶。人道江上有风波,世路风波今更多。”这正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他脑子中的理想社会。这些诗词短小清新,田园风光如画,人物活泼可敬可爱,确属怡静、平和的山水田园诗。是作者诗中最有生机的一部分。
  (一)
  缘溪一带藕花香,戏放渔舟趁夕凉。
  花面哪如人面好,得鱼归路已叙阳。
  (二)
  水面风来正入时,舟系柳岸日迟迟。
  娇儿换酒携鱼去,自赴叙阳搓钓丝。
  (三)
  芦荻萧萧沙岸平,青山江上似去横,
  渔矶闲与白鸥盟。钓得鱼儿去换酒,
  掠来虾子即调羹,四时活计有谁争。
  (四)
  老渔父,负渔篓,抱鱼罟,赤双股。
  蓑衣箬笠冲风雨,跳下江船自摆橹。
  (五)
  柳叶飘青,浮山滴翠,江边雨过新晴。稚子调皮敲针新学钓,老夫携网过江汀,最怡情。看水面落红数朵,间浮萍。(春景)
  (六)
  夕阳杨柳,叶叶秋翁白头。携鱼篓钓鱼换酒,傲王侯,心无愁。身无有,耕烟耨雾自丰收。竿为牛,波为亩,待鱼儿出欢抛钓钩。白蘋洲,常独守。(秋景)
  在题渔翁图的诗中,还有一些借题发挥的政治风刺诗,也写得很巧妙、含蓄,值得一读。
  (一)
  醒来常少醉时多,醉向江头恣意歌。
  钓得鱼儿再换酒,不知何处是风波。
  (二)
  从来狂士皆眈酒,自古英雄未读书。
  道不行时浮海去,好风好月钓蛟鱼。
  (三)
  暖云飞絮柳花香,独坐溪头钓鱼鳞。
  末造那堪轻问讯,一蓑烟雨作渔人。
  如果说作渔翁图是他对脱离尘世的桃源式生活追求的话,那还含有较浓隐士待沽的成份。然而耕读生活就应是他理想的田园生活。
  在农耕社会里,耕读传家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生活目标。耕以求生存,读以求发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的一条通过道德境界,进而治国平天下的途径,以“立德、立功、立言”作为理想人格的标准。苏昧朔在题耕读画中的诗,就追求这种境界。题耕读画诗,今存20余首。
  题《蕉荫著述》图
  竹篱茅舍傍清流,芭蕉万树傲王侯。
  富不求,穷不愁,箪瓢饮,拥破裘。
  文章锦绣在心头,著书立说自千秋。
  题《纺织课儿图》
  我华自古崇力作,男耕女织秉家风。
  载勤载俭昌厥业,习诗崇礼修其躬。
  从来多少成名者,莫非髫稚下深工。
  机边问字崇母教,文章锦绣效蒙童。
  题画诗中,还有许多咏史诗篇,借古讽今,古为今用,写得也很精彩。如《苏武牧羊》、《祖生起舞》、《木兰从军》、《陶侃运砖》、《却金》等等都能针对时事,启迪读者。
  《祖生起舞》
  闻鸡暗起舞灯前,岁月频催猛着鞭。
  此日中原尚丧乱,靖纷还赖大夫肩。
  《木兰从军》
  军帖临门动初衷,沙场转战论忠功。
  居然卫国描花手,倒使须眉拜下风。
  《却金》
  品节难全暑夜时,黄金讵可真操持。
  先生一却重千古,今世何人说四知。
  在咏史诗篇中,特别是《曹操》和《诸葛亮》见解尤为深刻,能引起人们深思。
  《曹操》
  气概雄才冠九洲,赋诗横槊逞风流。
  人间绝少英明主,可惜当年不姓刘。
  《诸葛亮》
  省识中原鼎足分,岐山空自献殷勤。
  当年不为功名累,犹在高岗卧白云。
  “可惜当年不姓刘”,为曹操翻案,一针见血,写出被误解的原因。如与当时国家形势相联系,似也可见作者的深刻含意。而关于诸葛亮,作者对其六出岐山作出否定,缘由是违背了当初三鼎足立的正确形势分析,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成了“空自献殷勤”。这对那些不顾客观形势,光凭主观意志办事的人,也是一个很大的讽刺。
  六
  一切宗教都是唯物主义的死敌,然而宗教能几千年流传不息,成为古今社会许多人追求的理想境界,或自我解脱痛苦的心理医生,必有它存在的缘由。古代文人王维、李白、苏东坡都与宗教结缘,也不是毫无缘故的。苏昧朔生长在社会底层,以卖画为生,生活艰难,深味人间的痛苦。故此,与宗教结缘也不足为奇了。他画了许多宗教题材的画,也题了许多以宗教为题材的诗,今存有题宗教画诗的50余首,也是诗的重要部分之一。
  他的题宗教画的诗,从内容上看,主要可分三种:一是对教义的理解和宣扬;二是借题发挥,借宗教故事讽今,规劝为善,盼望有真善美的社会的到来;三是写僧侣的平静生活。
  他对宗教教义的风解独到慧眼,发人深省。解开了宗教能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不但是智者,而且是慧者。在《三教聚宗图》中,他是这样叙述宗教的本质,对痴顽辈,“妄语困愚蒙”作了批评。
  素王倡仁义,万世垂儒风。
  老子说无为,共道在大同。
  我佛独慈悲,禅理悟虚空。
  三源流虽异,教化成一功。
  圣者闻人世,真言必由衷。
  善读古经书,物理自贯通。
  毋为痴顽辈,妄语困愚蒙。
  题《六祖传经图》
  我佛愿无派,空经祗演禅。
  从今罢衣钵,得道在心传。
  题《耶稣像》
  末劫丧灵真,灭生圣哲身。
  兴言崇博爱,创道在存仁。
  救世披肝胆,逢仇遭苦辛。
  一灯光宇宙,为我指迷津。
  马德邻在《宗教,一种文化现象》书中说:“宗教一方面为世俗的统治阶段服务,另一方面,它却又常常是被压迫者用以发泄愤懑,呜不平,进行反抗的斗争工具。”“在生活中,宗教不仅给人以勇气和信心,还带来了恐惧和禁忌。”苏昧朔题宗教画诗中,往往就以宗教的理念和现实生活的对比,来抒发自己的愤懑,借题发挥,劝人为善,劝人修身。如题《钟馗图》:
  中原处处鬼成群,玉笑金呼孰解纷。
  吩咐钟馗掌慧眼,快挥蒲剑斩妖氛。
  题《钟进士伏初图》
  酗酒必暴性,近色易伤神。
  贪财便失德,尚气终丧身。
  生前眈所好,死后更沉沦。
  妖魔变幻花样新,刁奸魍魍惯欺人。
  币钱灰,化黄金,孟婆汤,作酒斟。
  青鳞闪闪春灯闹,楼阁重重秋坟深。
  谁识别阳和阴,终南进士殊有心。
  着意扫荡此妖谣,和盘手托出天中节。
  留作人间壁上箴。
  在苏昧朔笔下,仙与乞是一样的,“莫道神仙野,神仙本野人。于其是野人,所以纵天空。”实际上把乞在精神上的高贵升华到神仙的位置,不外是对那些富者与权贵的讽刺。如《八仙丐》四首:《采和采药、仙姑花鼓》、《吕仙卖卦、果老道情》《钟离顶罐、铁拐拖凳》、《国舅莲花、韩湘破伞》。借画呼出“人间事事都烦恼”,“人间处处有干戈”,“人间贫富生荣辱”,“人间之世诚难住”。如《吕仙卖卦、果老道情》,借神仙之口,劝异世人。
  卦有灵,卦无灵,沿门打卦卜凶星。
  为富不仁天降福,为善取乐永安宁。
  宅心正,添寿又添丁,宅心不正遭伤刑。
  莫问卦儿灵不灵,且听老朽歌道情:
  当时有一叟,藏金埋瓦缶。
  不与子孙知,何况邻与友。
  破衣赤脚街头走,逢人苦叹一无有。
  生平不敢谈布施,锱铢争较必自厚。
  不料弥留日,迟疑难启口。
  欲语苦无声,哑了举其手。
  乃至不能棺,席卷埋荒阜。
  子孙孤露衣见肘,藏者毕竟为人有。
  倒不如倒骑驴,逍遥自在。
  云深处,采灵芝,延年益寿把朱颜驻。
  东方自有神宅,西土铺遍黄金路。-空娑婆,不可住。
  题僧侣生活的诗,多清淡平静,似世外桃源。题《麻姑云游》、《扫雪僧伽》、《剪蔬僧图》、《葛洪移居》图等均属此类。
  题《补衲图》
  青青隐隐一僧家,自扫山门自种花。
  读罢楞严心似水,白云深处补袈裟。
  题《耶稣降福》
  且说群孩近我身,须知天国爱天真。
  若能存得婴儿性,便是人间完美人。
  宗教渗透在社会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必然也导致宗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宗教诗和绘画只是宗教艺术的两个部分。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是取材于圣经故事。敦煌石窟的壁画,世主要是取材佛教故事。从苏昧朔题宗教画诗中,可知他曾画过许多宗教题材的画,然而这些画是否仍然传世,已不可知,但从他的题宗教画的诗中可见,他的宗教观是相当超人的。
  七
  苏昧朔在《睡螺先生传》中写道:“先生身躯矮胖,面团团而略有髭,粗知绘事,工诙谐,平居好饮酒,酒量甚宏。醉必睡或索笔浪涂,满纸淋漓,有如蜒蚰画壁,而见者皆惊为鬼神。”在《忆昔游》中自叙,“少年好声色,北里每征歌。樊官胡琴瑶卿舌,西皮二黄音生波。扬州娘姨善斟酒,一杯一唱不为多。君歌我饮欢尽夜,青春不乐奈老何?酒酣抽毫为写照,此图丧失经兵戈。”他青年时,很是浪漫,好画好酒且好歌。在《三十五自述》中又有“平分画境参诗境,第一仙乡是醇乡。”在《语杯》诗中又有“……我乃平阳苏昧朔,一饮千杯嫌未足。三日不见手中杯,自觉一身全是俗。”先生好酒且善饮,是时人所共知的。
  何满子在《醉乡日月》书中,有这样论断。“古今不少诗人、文豪、画家、书法家,都因酒而兴致勃发,才思横溢,下笔有神,酒酣墨畅。”“文学史上的第一流,如三曹、嵇阮、陶谢、李杜、韩柳、刘白、欧苏、陆率、关郑马白以及明清小说、戏剧的几部有数杰作的作家,不是咏酒写酒,就是爱酒嗜酒,多数还是酒量超群的大酒徒。”“诗文如此,中国文人的书法艺术也和酒有不解之缘。”书画同源,书法家张旭写字时,也是“每欲挥毫,必先酣饮。”唐伯虎也一样,“欲得伯虎画一幅,须费兰陵酒千钟。”郑板桥有“看月不妨人去尽,对花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苏昧朔诗、书、画并佳,产量又高,与他好酒善饮借酒助兴也不无关系。这也当是文人与酒的一段佳话,他的许多诗都写了酒,也是证明。他《举杯邀月》诗中写道:
  秋洗梧桐月洗秋,碧阴印水影如流。
  呼儿倒尽催诗酒,且与清光对一杯。
  又有《小女明来信止酒,心嘉之而又悲之》
  (一)
  此身正不及中年,回忆少年天上仙。
  娱老开怀惟一醉,儿虽思孝父思贤。
  (二)
  习惯形成不易迁,时凭美酒拨心弦。
  若非少饮开心绪,下笔何来动百篇。
  杨苏流先生在《苏昧朔先生轶闻》文中写道:“苏昧朔先生的性格从他上半生的表现看来,是相当浪漫超俗的,与我清代的扬州八怪等有相似之处,不修边幅,愤世嫉俗,藐视权贵巨贾;不过,为了生活却又不得不依附他们。苏昧朔也不例外。
  “在30年代,他的作品风行之时,温州(永嘉)一些官僚、富绅、地主无不向他求画,而且有些富绅请到家里设宴招待。昧朔嗜酒如命,每饮发必醉,醉则狂,主人知其脾气,此时此际,早已敷纸于桌。他即当众挥毫,横竖点墨,俯仰即成,诗亦敏捷。”酒使昧朔画兴、诗兴大发,画出许多好画,写出许多好诗。然而,苏东坡曾说,酒是“钓鱼钩”,同时也是“钓诗钩”,郑板桥就被酒和狗肉钓过。昧朔大概也不例外。可惜时日久远,与他同时代的人,均已仙逝,无从追查。至于“工谐诙”一事,同样也不得知晓了。只是诗文中还隐隐可见其“旷达、疏放”的影子。如《四十感怀》(二)中,“逃世无方倦放颠,客中未办买山钱。楼台一角从人借,风景四时入座妍。流水板桥皆画意,夕阳芳草耸金肩。兴来写幅丹青卖,好系葫芦带酒眠。”
  关于“捷才”,倒还有数则记载。丁文光先生回忆道:“1945年,我在碧莲市镇小学教书时,结识了一位卖草药又善弹三弦的朋友,我为他画了一幅肖像画,带回请昧朔师题诗。把画展放在他的画桌上,我磨好了墨,他即舔笔濡墨直题画上,一气呵成一首七言绝句。
  钟鼎山林意不同,伯休市隐亦儒风。
  人间多少不平事,尽会三弦一曲中。
  下笔既利落神速,又切题合拍。我向道:‘曹子建七步成诗,历来传为美谈,可先生寸步未移,怎能立即成诗?’昧师笑道:‘刚才你磨墨时,我就拟了腹稿,故执笔就胸有成竹了。’”
  杨苏流先生也回忆道,“我听到马骅夫人林绵女士告诉我一段故事:林女士的父亲与昧朔是好朋友,常相对欢饮。有一次,欢饮之时,昧朔叫林女士在宣纸上涂抹,一横一直,一圈一点都可以。林女士当时只有八岁,人又生得娇小,连桌子都够不到,只好站在小凳上,胆怯地在宣纸上直了一直,接着昧朔在林女士的一直上画成了一幅仕女梳妆图,他把林女士的一直作为仕女长乌发而加工成的。从林女士的一直到昧朔的加工成画,仅数分钟时间。
  《温州侨乡报》曾载:1962年间,北京吴晗、邓拓二同志来温游雁荡。当时地委书记王芳同志邀昧朔作陪。在雁荡合掌峰前,邓拓触景生情,即兴吟诗曰:“合掌峰前九层楼,平地上去令人愁。”这时刚好有一位牧童骑牛背上过来,昧朔接着吟道“马背不如牛背稳,谁言骑马胜骑牛。”苏的续唱,似呼言中吴晗、邓拓二人的心境,当时大家对苏先生的才情赞许备至。
  大家钦佩苏昧朔的捷才。其实,除了他聪颖以外,喜好读书是重要原因。在不同时期的二首《读书》诗中,也可见他的好学;“博论全凭富五年,每逢开卷总眉舒。平生自有蠹鱼癖,岂为功名始读书。”“少不读书老爱书,看书越看越心虚。每思抛却从头学,又恐岁时不我居。”
  苏昧朔生长在新旧两个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他热爱人民,追求光明,热爱艺术,追求进步,一生爱憎分明,贫贱不能使之移,威武不能使之屈,至于富贵与他无缘。他以笔墨和丹青为终生伴侣,为社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产,这是不能以金钱计算的。
  苏昧朔是平阳人,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活动在平阳,他当是平阳人民的骄傲。然而,他大部分时间活动在温州,为温州的绘画及文学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被人们誉为“温州人物画的鼻祖”,当也是温州人民的骄傲。但诗画无境界,苏昧朔也当是属于全国人民的。2010年,是他诞辰一百十周年,读其遗稿,深为感动,恳望能实现其遗愿,整理出版《睡螺集》,以慰在天之灵。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本书收录了关于平阳历史、文化、人物等多个方面的文章,展现了平阳丰富多彩的人文风貌,其中包括了平阳人心中的“三铺”、两大景区创辉煌、北港古镇水头街、建国前的平阳县委干训班、万全饿病死亡事件始末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成廉
责任者
苏昧朔
相关人物
陶渊明
相关人物
陈仲陶
相关人物
王毓延
相关人物
许达初
相关人物
姜存松
相关人物
杨苏流
相关人物
郑伯永
相关人物
马骅
相关人物
郑家治
相关人物
苏渊雷
相关人物
刘海粟
相关人物
潘天寿
相关人物
丁文光
相关人物
叶成浩
相关人物
林曦明
相关人物
张国民
相关人物
亦然
相关人物
王摩诘
相关人物
苏东坡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题《卖麦糖》诗
相关作品
题《水果摊》诗
相关作品
题《蚕妇图》
相关作品
题《裁衣图》
相关作品
题《治铁图》
相关作品
题《鬻豆腐》
相关作品
题《卖膏药图》
相关作品
题《早市》
相关作品
题《社灶》
相关作品
祖生起舞
相关作品
木兰从军
相关作品
却金
相关作品
曹操
相关作品
诸葛亮
相关作品
题《耶稣像》
相关作品
题《补衲图》
相关作品
题《耶稣降福》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