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的平阳一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479
颗粒名称: 建国初期的平阳一中
其他题名: 初中生活琐忆
分类号: K825
页数: 5
页码: 18-22
摘要: 本文回顾作者在平阳一中学习的经历,描述了学校的生活环境,照明设备的变迁以及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最后对学校的现代化建设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 平阳一中 人物经历

内容

1953年,我虚龄13岁。从瑞安林垟温师附小(温师设在郑楼)毕业后投考平阳一中。当年学校初一正取300名,备取60名。我名列备取,未能按时入学。直到过了国庆节,收到学校续招通知书才入学,比他们迟一个月。建国初期,平阳一中朝气蓬勃,欣欣向荣,新鲜事特别多。在平阳中学建校七十周年之际,打开尘封的记忆,撰文一篇,权作纪念。
  照明设备三年三变
  当时学校大部分是住校生。晚上都有两节自修课。第一学期,学校没有电灯。(县城只有一个小型发电厂,一部分店家与单位才有电)。晚自修开始前,阿土老司把20多盏煤汽灯加油、擦亮、打气、点燃,然后分送全校20多个班级(教室)。全班同学在一盏汽灯的照耀下,在汽灯滋滋声中复习功课完成作业,大家都很满意,比起家里如豆的油灯不知亮多少倍了!那时我们年幼贪玩,一旦汽灯出毛病,阿土老司一时无法修复,我们便一窝峰拥出教室,高声大喊:“回寝室睡觉呦!”老师的条件还没有学生好,只能用煤油灯办公。
  1954年上半年,学校在传达室边安装一台小型发电机,燃烧木炭作动力。每个教室装上两盏电灯。自修课开始前几分钟发电,退课后即刻停电。那时,我们这些来自农村、山区的学生出世以来未见过电灯,十分好奇。有的用纸去点燃,有的用嘴吹让它熄灭,闹出许多笑话。解放初期,蒋政权撤退台湾不久,嚷着要“反攻大陆”,晚上经常有敌机来骚扰。一旦听到紧急警报,必须立刻停电。全校同学鹜伏在教室里一声不响,一动不动。待警报解除后,才开灯。有时一个晚上空袭好几次,发电机时停时开,经常出故障。
  1955年下半年,我们进入初三。县城电厂发电机功率增大了,开始向学校送电。物理实验员方志文老师带领一班电工为每个教室安装两盏日光灯。晚自修的条件大大改善,灯一开,亮如白昼。学校还买了广播器材,早晨做广播操,课间播放音乐。学校集会,老师面对一千多学生也不用声嘶力竭地讲话了。
  宿舍三年三处
  解放初期,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学生数剧增。校内寝室只能容纳女生。男生基本上住校外,当时有外寺、东岳观,还有学校附近的一个祠堂。
  我们备取生迟一个月入学,现有寝室爆满,只得将我班安排在礼堂的一角。礼堂是原孔庙明伦堂改建而成的。摆上几十张格子铺,便成了我班的宿舍。这里优点是离教室、饭厅近。但一旦集会,我们的铺盖与格子铺必须搬出礼堂。有时一个月要搬好几次,经常找不到牙刷毛巾肥皂之类的东西。整个寝室(即礼堂)空荡荡的,夏天空气流通,很凉爽;冬天冷风飕飕,不知从何处钻进来,有点难受。
  第二年,宿舍安排在外寺(即今东林禅寺)。我班有的睡在四大金刚站立的地方,有的睡在大雄宝殿。我睡的位置大约是原来判官小鬼神龛的地方,全是统铺。班主任与任课老师的寝室也安排在我们周围,是原来的一些禅房。他们备课、改作到深夜,还时常到寝室巡视,给同学们掖被子,给生病的同学送开水。
  到了初三,宿舍转移到东岳观。这里刚解放是监狱,暂时关押反革命分子,后来借用作平中学生宿舍。大门进去便是两排互相平行的平房。我们班睡在当中一大间。不知是什么原因,当时臭虫多得要命。(臭虫,一种昆虫,身体扁平,赤褐色,腹大。吸人畜的血液,也叫床虱)。掀开草席,臭虫密密麻麻地爬着,晚上出来吮吸我们的血液。学校为了同学们的健康,千方百计想尽办法,用各种药物喷洒,还是无效。最后不知是谁出了一个点;请铁匠做一个大铁锅,锅内放满水,用木柴把水烧沸,再把一张张两层格子铺搬进大铁锅里煮10多分钟,把臭虫及虫卵煮烂。工友们忙了整整一个暑期,才把全校所有格子铺煮一遍。“工程”之大,费时之久,足见学校关爱学生的良苦用心。
  丰富的校园文化
  那时学校规定:上午与晚自修课间,学生必须分班到操场跳集体舞。铃声一响,音乐一放,大家蜂拥出教室,男女同学手拉手排成圆圈,翩翩起舞。“找呀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操场成了大舞池,千余同学都是舞蹈演员,真是盛况空前!心情随着舞曲的旋律,特别轻松愉快。课间还能听到项铨、杨国琛老师创作的《春之舞》灌成的唱片:“哆咪沙,哆咪沙,当啦发啦沙——哆咪沙,哆咪沙,发咪来咪哆……”。(该曲获全国青年集体舞创作比赛一等奖,被团中央推荐为国庆游园舞蹈)。
  全校教师中,也有许多文艺骨干。如姚易菲老师、杨国琛老师、项铨老师等。他们负责组织全校文艺汇演。记得每两周举办一次,时间安排在周六晚上。尽管许多同学家住全县(含今苍南县)各地,为了看演出,都不肯回家。至今我还记得杨国琛老师字正腔圆的开场白:“今天天气真正好,到场的同学真不少……”节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大合唱、男女声小组唱、器乐独奏,什么《采茶舞》、《莲花舞》……晚会结束了,同学们还舍不得离开。另外,每天晚饭后,全校各个文艺骨干小组开始活动。有舞蹈组、歌咏组、器乐组、戏剧组等等。他们既是文娱活动的领军人物,又是校文艺演出的基本队伍。
  另一件最开心的事是看电影。当时全县还没有电影院,只有一个流动电影队。学校每两三个星期,放一场露天电影。把银幕往爬竹杆上一挂,便是电影院。同学们吃过晚饭,象过节似的高兴,不管热气腾腾的初夏,还是凉风习习的深秋,端着课凳,分班整整齐齐地坐在操场上等待夜幕的降临。1953年,许多同学还是平生第一次看电影。有的跑到银幕背后去看究竟;有的伸出双手,银幕上即刻出现手影,好奇极了。电影有《鸡毛信》、《董存瑞》、《渡江侦察记》、《攻克柏林》等等。有一次放映《白毛女》,许多女同学被喜儿悲惨遭遇感动得泪流满面。放映结束,面面相觑,破涕为笑。看电影,在当时可算是最高档的精神享受与视觉大餐。
  弹指一挥间,半个世纪过去了。平中已成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2006年平阳中学搬迁到昆阳镇平塔西侧的新校区,占地217亩。教学楼轩敞素雅,新教室窗明几净,教室里现代化设施齐全,背投电视、实物投影仪、抗反光狐型黑板等不一而足。学生公寓温馨舒适,组合式书架、独立卫生间、电热水器应有尽有。整个校区建筑典雅,风格别致,既富有现代气息,又融合了平中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是莘莘学子学习、成才理想的现代化校园。抚今追昔,真是感慨万千!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本书收录了关于平阳历史、文化、人物等多个方面的文章,展现了平阳丰富多彩的人文风貌,其中包括了平阳人心中的“三铺”、两大景区创辉煌、北港古镇水头街、建国前的平阳县委干训班、万全饿病死亡事件始末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缪天舜
责任者
方志文
相关人物
杨国琛
相关人物
项铨
相关人物
姚易菲
相关人物
缪天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