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铺”源远流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474
颗粒名称: “三铺”源远流长
分类号: K928.4
页数: 4
页码: 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瑞平塘河是温州市境内重要内河,史料记载自东晋年间人工开掘,承载防洪、排涝、供水、航运等功能。河流长153公里,流域面积347.9平方公里,涵盖瑞安平阳两县,历经千年治理,古代水利建设贡献卓越,历史名人参与修建。政府关注保护,投资百万元建设航道工程。
关键词: 三铺 塘河 历史文化

内容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笔者修志时,曾经负责水利篇的编辑,收集和涉及了大量的瑞平塘河史料,为她的悠久历史所吸引。这条河流年代与平阳建县时间是同时的,东晋年间(385—400)人工开掘。
  明隆庆和清乾隆《平阳县志》,以及瑞安县志都以大篇幅记述了它在水利、交通方面作用和沿革。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林景熙曾作《州内河坊》对这条源远流长的塘河曾经这么称颂:“势益深广,可济枯旱,可泄淹潦,可濯可烹,出郊外引灌数十里,讫归于海。”道出对这条塘河历史上民生功能。“横阳两屿夹晴川,古老相传泊万全。不信蓬莱有清浅,眼观沧海变桑田。”这是古代温州乡土诗人张綦毋对这条从沧海变桑田演变过来河流的评说。明代学者蔡芳曾有《平阳万全海堤记》:“万全乡世传为海涨之地,”塘河“以沙为堤”,说明塘河经历了由沙堤砌为石堤的沿革。热衷于水利建设的清代平阳知县何子祥曾有诗:“相传淤涨积万全,冲流东北两深渊,东吴南山船屯地,西晋北水乃感潮。三十里横安相望,八千丈城壕两分。春雨东流出仙口,秋水北走入飞云。”他把瑞平塘河从三国时代到清代给民众带来水利描写得非常得当。这些史与志,诗与文的记载,无不说明瑞平塘河在瑞安和平阳两县中的经济地位和民生中的作用。
  瑞平塘河属于万全水系,飞云江流域,平阳境内占大部分,集雨面积151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百分之六十七,纵横交错大小支流322支,长153公里,构成了平原河网。河流始由平阳县城出之干河,经瑞安码道陡门入飞云江出海。
  它流域面积347.9平方公里,其中平原234.2平方公里、山丘113.7平方公里,覆盖着瑞安平阳两县(市)平原10个乡镇,200多个行政村,70多万人口。
  千百年来平阳人民对这条关联民生的内河进行了无数次的治理。地方乡贤士绅也在塘河建设上做了贡献。自古以来,水利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官吏的业绩重水利,人们将塘河建设作为为民造福的重大事情来办。如宋代武状元出身的蔡必胜,在淳熙元年(1174年)就在家乡动用了20万银“以石砌万全塘”,并在塘河边上的鸣山设立了修塘司。为了充分地利用它在防洪防涝的作用,在出海口分别建造了南码道、宋家埭、塘头、宋埠等陡门。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是的前身沙塘陡门(现属于废旧陡门),此陡门建于宋高宗绍兴15年(1145年),由太常博士吴蕴古倡导筑造,据史料记载:此陡门建成“既以敌水势,又便以蓄泄。可排泄平瑞三乡八十四支山流之水,灌溉农田四千顷。”然而,这个陡门见证了塘河演变的过程,从宋代至民国的800多年,经过较大修筑和重建的就有40多次,徐谊、宋之才等一些历史名人都为这个陡门的兴建和重修写下了碑记。由此可见,这个塘河在历史上是万全平原和瑞平两地人民一条生命的之河。建国后,政府更是关注瑞平塘河保护和修筑工作,并投入了大量资金,仅在1961-1963年间,国家就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动员民工28万工,兴建大小航道工程80余处,其中有二处翻水站工程和南岸码道水闸工程,有效地控制塘河水位,又将部分石桥改建为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保证常年通航。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本书收录了关于平阳历史、文化、人物等多个方面的文章,展现了平阳丰富多彩的人文风貌,其中包括了平阳人心中的“三铺”、两大景区创辉煌、北港古镇水头街、建国前的平阳县委干训班、万全饿病死亡事件始末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声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