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人心中的“三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472
颗粒名称: 平阳人心中的“三铺”
分类号: K928.4
页数: 9
页码: 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温瑞塘河沿岸的“三铺”塘河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强调了对塘河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 三铺 塘河 历史文化

内容

在温州,每当说到温瑞塘河保护的时候,我都要对“三铺”进行一番的宣传,因为“三铺”是平阳人民心中的一条最大的塘河,其历史和历史地位均与温州塘河相仿佛。我曾经相约温州文史界和旅游界的朋友对“三铺”进行过考察和游览,他们对这条河流的历史、生态、人文非常的看重。在今年世界水日时,《温州日报》曾约稿,我写了一篇《三铺是一首长长的歌》的文史资料,现在,我却要将这首“老歌”唱给父老们听,引发共同保护“三铺”的心声。
  “十铺”中的“三铺”
  塘河,在农业时代,在陆路交通不甚发达的年月里,人们对她的依赖作用是相当大的。温州到平阳的塘河,是一条从南至北,横跨温州境内的最长的内河,是历史上对温州经济社会影响最大的河流,古时候称作“十铺”。这条河流的中间被飞云江隔断,飞云江北段的塘河称之为温瑞塘河,叫“七铺”。南段为瑞平塘河,我们叫她“三铺”。
  温瑞塘河主河道古称南塘河,北起鹿城区小南门跃进桥,向南流经梧埏、白象、帆游、河口塘、塘下、莘塍、九里,再向西至瑞安市城关东门白岩桥,全长33.85公里;瑞平塘河是温瑞塘河的北延水道,为浙闽交通相连的重要水路,北起瑞安飞云江边上的马道,经杜山头、万全铺、章岙周、观音亭、倒树桥、塘桥、鸣山,至昆阳镇,全长为16多公里。
  整条温平塘河长达50多公里,对全市的防洪、排涝、供水、航运、灌溉、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中,温瑞塘河被温州人民称为“母亲河”,而瑞平塘河是瑞安和平阳两地人民的“母亲河”。现在温州市委市府举全市之力,要大治温瑞塘河,因为那条河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之下,已经受到严重污染。相比之下,这条静静地流淌了千百年的瑞平塘河,还是一条保存着较好生态的河流。前不久,笔者与几位文史、旅游界的业内人士踏勘了瑞平塘河,学者们对它的生态、文史、旅游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一条没有被现代工业和城市所污染的河流。
  “三铺”源远流长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笔者修志时,曾经负责水利篇的编辑,收集和涉及了大量的瑞平塘河史料,为她的悠久历史所吸引。这条河流年代与平阳建县时间是同时的,东晋年间(385—400)人工开掘。
  明隆庆和清乾隆《平阳县志》,以及瑞安县志都以大篇幅记述了它在水利、交通方面作用和沿革。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林景熙曾作《州内河坊》对这条源远流长的塘河曾经这么称颂:“势益深广,可济枯旱,可泄淹潦,可濯可烹,出郊外引灌数十里,讫归于海。”道出对这条塘河历史上民生功能。“横阳两屿夹晴川,古老相传泊万全。不信蓬莱有清浅,眼观沧海变桑田。”这是古代温州乡土诗人张綦毋对这条从沧海变桑田演变过来河流的评说。明代学者蔡芳曾有《平阳万全海堤记》:“万全乡世传为海涨之地,”塘河“以沙为堤”,说明塘河经历了由沙堤砌为石堤的沿革。热衷于水利建设的清代平阳知县何子祥曾有诗:“相传淤涨积万全,冲流东北两深渊,东吴南山船屯地,西晋北水乃感潮。三十里横安相望,八千丈城壕两分。春雨东流出仙口,秋水北走入飞云。”他把瑞平塘河从三国时代到清代给民众带来水利描写得非常得当。这些史与志,诗与文的记载,无不说明瑞平塘河在瑞安和平阳两县中的经济地位和民生中的作用。
  瑞平塘河属于万全水系,飞云江流域,平阳境内占大部分,集雨面积151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百分之六十七,纵横交错大小支流322支,长153公里,构成了平原河网。河流始由平阳县城出之干河,经瑞安码道陡门入飞云江出海。
  它流域面积347.9平方公里,其中平原234.2平方公里、山丘113.7平方公里,覆盖着瑞安平阳两县(市)平原10个乡镇,200多个行政村,70多万人口。
  千百年来平阳人民对这条关联民生的内河进行了无数次的治理。地方乡贤士绅也在塘河建设上做了贡献。自古以来,水利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官吏的业绩重水利,人们将塘河建设作为为民造福的重大事情来办。如宋代武状元出身的蔡必胜,在淳熙元年(1174年)就在家乡动用了20万银“以石砌万全塘”,并在塘河边上的鸣山设立了修塘司。为了充分地利用它在防洪防涝的作用,在出海口分别建造了南码道、宋家埭、塘头、宋埠等陡门。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是的前身沙塘陡门(现属于废旧陡门),此陡门建于宋高宗绍兴15年(1145年),由太常博士吴蕴古倡导筑造,据史料记载:此陡门建成“既以敌水势,又便以蓄泄。可排泄平瑞三乡八十四支山流之水,灌溉农田四千顷。”然而,这个陡门见证了塘河演变的过程,从宋代至民国的800多年,经过较大修筑和重建的就有40多次,徐谊、宋之才等一些历史名人都为这个陡门的兴建和重修写下了碑记。由此可见,这个塘河在历史上是万全平原和瑞平两地人民一条生命的之河。建国后,政府更是关注瑞平塘河保护和修筑工作,并投入了大量资金,仅在1961-1963年间,国家就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动员民工28万工,兴建大小航道工程80余处,其中有二处翻水站工程和南岸码道水闸工程,有效地控制塘河水位,又将部分石桥改建为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保证常年通航。
  流水生财的“三铺”
  小时候,我们在塘河边上玩耍,看见来往的船只的船尾上,都要写着“流水生财”四个字,好比现代时髦的广告语。我问大人们是什么意思,他们说,这条水(河)流,给人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吉祥。
  历史证实,瑞平塘河流域确是平阳山水田园风光特征与水网鱼米之乡的重要标志。从开挖成形到现代的近两千年来,两岸人民走过了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以种植粮食为主的农耕时期,经历了唐宋时代以粮食与经济作物相结合的转变时期,又进入了明清到民国以农工商结合时期。建国以后,这条河流见证了沿岸工商发展,运输繁荣,经济振兴,这条河流承载了经济社会和人文丰富的历史。
  虽然这个流域是温州地区较繁荣的地区之一,但是这里生态至今保存较好,走当笔者在沿岸村庄采访之时,村民们都以这条河为自豪,他们说,在温州市境内靠近城市的河污染已经相当严重,而我们这条河整体保护得很好,是生态之河。一位宋桥的村民说,至今我们还饮用塘河的水。
  瑞平塘河沿岸最多的树是榕树,榕树倒映是沿岸最好的风光,据不完全统计,沿岸乡村有几千棵古榕。其中宋桥镇就有榕树200多棵,百年以上的就有30多棵,“夫妻榕”、“独木成林榕”等榕树,风姿绰约,被载入中国名木志之中。
  瑞平塘河沿岸是鱼米之乡和风光之流域。古人张南英有诗赞:“重叠小山藏古寺,参差远树蔽贤关。”苏步青也这么颂扬:“地灵人杰我平阳,鳌水雁山鱼米香。”这个流域是冲积平原,土质肥沃,岸上一年三季种植粮食作物(两季水稻、一季小麦)。古代谚语说,“处州粮食靠松阳,温州大米产平阳。”说的就是瑞平塘河边上万全垟粮食丰产田。
  瑞平塘河交通历史上地位重要。水路连接七铺,旱路“驿路通南闽,”是古代的“官道”。民国期间开通河轮,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是南北主要的水路运输线,解放后的几十年来,每天均开通来回八趟轮船,年关和节庆时,还要加拖轮和加班次。轮船上商贾农工云集聚散,鼓词卖伎艺人琴板悠扬,瑞平两地的沿岸居民对这条河有着深厚的情感,并有很大依赖,它不仅是千百年来的经济线,也是文化民俗荟萃河流。
  万全垟人文深重
  历史上人们的择水而居的习惯,有了“三铺”才有经济,才有人文。经济繁荣地域,也必定是人文积淀深厚的地方。瑞平塘河连接浙闽,贯穿整个万全垟,宋室南迁之后,当时这里繁华一时,文人盛极一方。塘河边上人才辈出,至今留下了众多可以让人称颂的故事和遗迹。
  如:得中宋孝宗乾道二年丙戌科武状元的蔡必胜(1139—1203),就是塘河边上的步廊村人,他文武兼备,在朝久负盛名,死后叶适亲自为其撰写墓志铭,称他为一代名臣;绍兴十四年(1144)任礼部侍郎,出使金国的宋之才是塘河边上的宋桥人,是位古代的外交家。他奉旨出使金国,不辱使命,归国时,高宗抚其背曰:“宋之才,真我宋之才也。”现在,宋桥镇的镇名,就是因为宋之才在家乡造桥而得名的;当地人称他为“杜天官”的杜整,明文帝正统七年(公元1442)出生在瑞平塘河边上的杜山头村,官至礼部左侍郎,掌礼乐大权。现在他的牌坊依然完好地立在塘河边上,成为一道人文景观;被李鸿章称为“海内奇才”的宋恕(1862—1910),是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著述,他的“兼爱自他所谓公”的思想至今还被学术界推崇;创办温师、温一医,出资整理温州古籍《敬乡楼丛书》的温州著名实业家黄溯初(1883—1945),为万全垟的郑楼人,他的“敬乡”之业绩,至今赢得乡人对他的尊敬;马星野是我国新闻界的名人,也是出生在瑞平塘河边上的陈岙村,后来到台湾后,对家乡倍加思念,有一首抒发对家乡思念的诗很出名:“拜赐莼鲈分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此诗被两岸传诵一时。
  瑞平上塘河保存着众多的古桥。《平阳县交通志》、《平阳水利志》均对桥梁有详尽记载:瑞平塘河“河床最宽处为94米,最狭窄的地方只有9米,主航道桥梁有16座。总长为355延米。”而这些桥梁,都是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所建,如鸣山桥、倒树桥、白马桥、万安桥、豺狼桥、金垟桥、杜山头桥等,年代悠久,留下了名人的遗迹、碑志或者题刻。如清代俞曲园过豺狼桥时,就曾留下题诗:“轻舟卅里到罗阳,这里山乡又水乡。流水小桥无限好,不知何故署豺狼。”清张南英过鸣山桥就写道:“横阳五里是鸣山,水到桥头第一湾。”现在,保存着比较好的古板桥还有三座,其中观音亭桥结构完整,独具江南水乡航道桥梁特色。现在,有些桥梁已经不能承受机动车通行了,边上另外建造了通车的桥,但老桥间还留置下来,见证着历史变迁。
  沿岸村庄古风依存,一些名宅古屋很有文史的旅游价值,如陈岙村的马星野故居、郑楼的老温师旧址、练川的宋平子老屋、鸣山的蔡宅等均保存良好。而且沿岸多处的古寺、古亭、古屋、古碑留存,为瑞平塘河沿革与发展留下值得研究的文史佐证。我曾经拨开乱草,查看了塘河沿岸万全铺的路亭,那亭风骨还在,题联清晰可见,让人感觉到当年这里人来船往,是繁荣的“官路”。
  宋桥镇的副镇长薛茂盛同志,是塘河边上的章岙周人,他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桥一路都能说出个门道来。我与他已经相识20多年了,就是因为有三铺的情结,有三辅边上榕树的根系相连。他领我在章岙周和杜山头村走了一圈,这两个村其实就是一个村,地域相连,行政上却归属两县所辖,人文厚积,故事多多,那里的老人,向我滔滔不绝地述说门前流过的塘河,对着文物古迹讲着好多有趣的传说。至今村里还保留着康熙年间瑞平两县的界碑,碑文清楚地记载:“南至平阳县二十五里,北至瑞安县飞云五里”。老人说,此碑是前些年从河底上捞上来的。老人还说,那座霸桥,就是瑞平两地的分界,是特定历史时期地域界定的产物。现在群众安装的是用瑞平两地的电表(一地停电用另外一地的)、看两县的半路电视。当地老人还风趣地说,国民党在瑞安抓壮丁时,我们会跑到平阳地,到平阳地抓壮丁时,我们就会躲到瑞安地。
  瑞平三铺的塘河,跨越了近两千年,就像历史留下的一首长长的歌,她给平阳人民留下的记忆永远是那样的清纯,那样的富有韵味。在人们注重生态文明的今天,这首歌将更有时代感。
  让我们用心来保护她吧!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本书收录了关于平阳历史、文化、人物等多个方面的文章,展现了平阳丰富多彩的人文风貌,其中包括了平阳人心中的“三铺”、两大景区创辉煌、北港古镇水头街、建国前的平阳县委干训班、万全饿病死亡事件始末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声和
责任者
林景熙
相关人物
张綦毋
相关人物
蔡芳
相关人物
何子祥
相关人物
蔡必胜
相关人物
吴蕴古
相关人物
徐谊
相关人物
宋之才
相关人物
张南英
相关人物
苏步青
相关人物
李鸿章
相关人物
宋恕
相关人物
黄溯初
相关人物
薛茂盛
相关人物
杜整
相关人物
马星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温州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温瑞塘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