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活跃在平阳的省总工会电影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456
颗粒名称: 曾经活跃在平阳的省总工会电影队
分类号: K825.78
页数: 4
页码: 60-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浙江省总工会电影队,克服多重困难,以服务工人群众为宗旨。放映形式生动,内容丰富,深受群众欢迎,对工人教育和文化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 浙江省总工会电影队 平阳县 巡回放映

内容

浙江省总工会电影队于1951年3月成立,队部设在杭州西湖畔的浙江省总工会大院内。建队初期,仅三个小队,后来发展到十二个小队。活动遍及全省各个专区。为了进一步贯彻党的“两为”方向、“双百”方针,更好地深入基层,面向工矿,为广大工人群众看电影提供更多的机会,丰富工人群众的文化生活。1955年3月,省总工会决定派遣省工会电影队第八小队常驻平阳。开展以平阳矾矿及温州百好乳品厂、瑞安远东蛋品厂为重点的巡回放映活动。
  小队组成人员3名,我任队长兼管宣传工作,潘张甫负责放映,黄通群负责组织工作。三个人原籍分别是无锡、杭州、绍兴。当时都是十七八岁的小青年。多年来一直在杭、嘉、湖一带巡回放映,各方面条件比较优越。当组织作出这一决定,几个人都愉快地接受了分配。稍事准备后,即携带行李和放映设备出发。一路日夜兼程,乘火车至金华,转汽车到温州,当时温州至平阳的公路尚未修复,故趁温瑞塘河河轮抵瑞安,渡过飞云江,在南码道雇了条小船,划了好几个小时才到达平阳城关,在靛青河通济泉井旁上了岸。当日,即向县工会报到。
  小队人员到平阳后克服了语言、生活、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诸多困难,发扬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执行党的文艺方针,以服务工人群众为最高宗旨,常年累月,不辞辛劳,冒着严寒酷署,不顾日晒雨淋,跋山涉水,开展电影巡回放映活动。为平阳县的电影事业和工会工作作出了贡献。
  上世纪50年代初,平阳境内除104国道外,其他陆路交通靠步行肩挑。到矾矿放映,要在鳌江灵溪埠候潮乘船到藻溪,然后雇民工抬着笨重的放映机、发电机等设备,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渴了,饮上几口溪水;饿了,在路亭小摊上买些糕饼充饥,清晨出发,一直行走到夕阳西下。有一次,配合县委在莒溪(今属苍南县)召开的会议,由于是临时抽调,为了不误次日下个点的放映计划,当晚放映结束后,即雇民工抬着放映设备赶路。夜色朦胧,道路崎岖,中途天下阵雨,多次在路边草棚里,农家屋檐下避雨。这段路程走得十分疲乏。巡回映出期间,生活上也十分艰苦。每个人都自带行李背包,晚上放映结束,在溪滩、河边洗澡后,或在戏台,或在学校教室,打地铺睡觉。那时,全县仅有县城群力剧场等少数几家简陋不堪的演出场所。各地放映场地大都是在操场。售票、检票、维持秩序的都是当地基层工会的干部、职工业余学校的教师和工人群众。他们都是工会电影队的义务服务员。这个时期的电影票价不高,成人捌分,儿童减半。为了保证工人的上座率,还送票到工矿、企业的车间、班组。在文化生活极为枯燥的岁月里,电影队每到一地,工人群众欣喜万分,奔走相告。每次露天映出,人山人海。如在昆阳五显殿街原县粮仓晒谷场放映国产首部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在鳌江小学外操场上映战斗故事片《上甘岭》时,夜幕未下,观众们就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拿着竹椅、板凳,进场抢占位置,等候电影上映。观众多达三、四千人,场面十分感人。
  小队配备的捷克“爱而蒙”16毫米放映机,设备不很先进,且已使用多年,各地的电力不足,加上露天放映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所以要确保放映质量,让广大观众看好电影,任务十分艰巨。因此队员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机护片,认真做好安全放映工作。那个时候,绝大多数观众对电影还比较陌生,我们运用张贴电影宣传画,印发影片说明书,开展映前介绍、映间解释等形式,帮助观众看懂电影,受到教育。重点影片映后还组织工人群众座谈,吸收观后反映。有部匈牙利喜剧片《废品的报复》,内容讲的是某服装厂的一名青年男工邀恋人参加一次舞会,起舞不久,身上穿的新西装裤背带纽扣忽然掉了,于是丑态百出。他恼羞成怒找店家交涉,结果发现这条裤子是自己厂出品的,而缝扣这道工序是他经手的。在放映该片时,我们重点组织了鳌江建华布厂、腾蛟瓯南布厂的工人观看。工人们观后纷纷反映,该片情节生动,教育深刻。作为一个工人,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聚精会神,一丝不苟,保证质量,不出废品。国产故事片《高歌猛进》在矾矿放映后,对提高广大工人主人翁觉悟,进一步开展劳动竞赛、增产节约运动,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小二黑结婚》、《刘巧儿改嫁》吸引了广大观众,影片内容感染力强,紧密配合了进一步贯彻婚姻法的宣传。在加强影片宣传教育同时,还根据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社会活动,收集当地典型事例,绘制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并运用说唱等形式,生动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工矿放映,幻灯片宣传开辟“生产简讯”、“光荣榜”专栏,报导劳动竞赛进度和先进模范事迹。如把平阳酿造厂的潘大银的事迹编成了“歌唱潘大银”幻灯宣传后,工人群众反映强烈,说潘大银上了银幕了。幻灯宣传还设有“黑板报”、“时事新闻”,配合抗美援朝、婚姻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总路线宣传。
  小队热情的服务态度,优良的放映质量,生动的宣传形式,受到了各地广大干部、工人、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赞誉。小队连年获得全省工会系统电影队安全放映、宣传工作先进集体的称号。1956年8月,我曾代表小队赴京参加全国工会电影观摩会演。会议期间,除观摩、交流经验外,还与白杨、上官云珠等一批著名电影艺术家进行座谈和联欢。会议闭幕时,受到时任国家副主席朱德同志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至今我仍保留着这张珍贵的照片)。1957年、1958年,经组织决定,小队潘、黄二位同志先后调往其他地区工作,而我一个人留了下来,平阳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1958年8月,省工会电影队第八小队体制下放,易名为平阳县总工会电影队。不久,我调往平阳县电影事业管理站任专职干部,陈瑞华任队长,先后抽调了温简录、方福绸二同志为队员。1969年10月,原县总工会电影队并入平阳县电影管理站统一管理。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

本书收录了《我县早期创办的三所学校》《致力于温州蚕桑教育的周宏毅》《台湾幼儿教育专家苏爱秋》《我与平阳老年大学》《平阳戏剧古今谈》《越剧名演员陈剑秋》《平阳木偶名师许家卿》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唐德兴
责任者
潘张甫
相关人物
黄通群
相关人物
朱德
相关人物
白杨
相关人物
上官云珠
相关人物
陈瑞华
相关人物
温简录
相关人物
方福绸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