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名演员陈剑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453
颗粒名称: 越剧名演员陈剑秋
分类号: J825
页数: 3
页码: 49-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越剧表演艺术家陈剑秋为戏曲事业奉献一生,在平阳县越剧团担任演员、导演,培养众多优秀演员,荣获多项奖项。
关键词: 陈剑秋 越剧 表演艺术

内容

陈剑秋(1929-2002),女,出生于浙江绍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随父迁居上海南市区,少年时在上海市龙凤舞台拜师学习越剧生角。
  1949年春,上海解放前夕,她随剧团离开上海到杭嘉湖一带农村演出。1950年4月,浙江萧山“同心协义”越剧团班主马加仁,赏识她的演艺和人品,即诚聘她到该团主演生角。1952年该团在安徽广德县城演出时,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即组织她们参加文化部颁发的戏改方针政策学习,对剧团进行组织整顿,推翻了班主制,建立了团务委员会、艺术委会员、工会等组织领导机构,定名为“人艺越剧团”,推选商小红、陈剑秋为正副团长,并由陈剑秋兼艺术委员会主任。在陈剑秋主持下,剧团排演了越剧新戏《李闯王进京》、《彩红万里》等剧目,在浙皖边界地区县市演出,非常走红。浙江省文化局获此消息,即派人到该团进行调查了解,认为该团演员年青,阵营整齐,演艺水平较高,且演员都来自浙江杭州、萧山、绍兴、嵊县一带,应回浙江落户。
  平阳是个大县,又是戏剧之乡,虽然已有京剧、和剧、木偶戏,但还不能满足解放后人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县文教局与省文化局取得联系后,决定由商小红、陈剑秋率领的“人艺越剧团”到平阳登记落户。
  1955年,商小红、陈剑秋所带领的40多位风华正茂的越剧姐妹,从浙北出发,一路演出,终于来到平阳安家落户,次年改名为“平阳县越剧团”。
  陈剑秋一行来到平阳后,在平阳群力剧院汇报演出第一个戏《何文秀》,她扮演何文秀,风度翩翩,令人看得如痴如醉,全场掌声雷动。县委书记朱廉、宣传部长孙洁等县领导来到后台,欢迎她们来平安家。陈剑秋代表全团演职员表了决心。
  果然,陈剑秋没有食言,在平阳几十年如一日,上山下乡,下海岛,踏遍平阳的山山水水,给全县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所演的《何文秀》、《胭脂》、《秦香莲》、《雪里小梅香》、《卖油郎与花魁女》、《盘妻索妻》等剧中的主角,气质非凡,风度倜傥,楚楚动人,令人百看不厌。如1963年在温州东南剧院演出《盘妻索妻》一剧时,售票厅前,观众带着草席坐在门口长夜排队买票。在一个月时间里,该剧在那里连演55场,场场爆满,剧终后,观众迟迟不愿退场。越剧迷们为陈剑秋的技艺和风采所倾倒,正如当今歌迷们追星一样,总是忘情地追着她。
  陈剑秋不但古装戏演得精湛卓越,而且现代戏也演得生动逼真,演谁像谁。如她主演的《李双双》、《两兄弟》、《三月三》、《焦裕禄》、《血泪落》、《杨立贝》、《城西之花》等剧中主要人物,个个都被刻划得栩栩如生,维妙维肖。
  陈剑秋多才多艺,不但是一位出色的演员,还是一位很优秀的导演,过去很多戏都是她自导自演,由于她的才艺高超,文革期间被作为反动艺术权威批斗,受尽迫害,剧团也随之解体。
  1977年,商小红与陈剑秋担纲重新组建平阳县越剧团,并担任正副团长。后来,该团又改名为平阳县小百花越剧团,陈剑秋任导演,她对越剧事业仍痴心不改,多年来,该团连续招收数批学员,她与商小红手把手地辅导一批批学员成长,使她们成为一批批优秀青年演员。如今“平阳县小百花越剧团”傲首于全省越剧之林,一次次参加市、省乃至全国戏剧节及重大演出,先后捧回一百多个奖项,陈剑秋也一次次荣获优秀园丁奖和优秀导演奖。
  陈剑秋为党的戏曲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和心血,人民没有忘记她,她被人民一次次选为县人大代表、人大常委和温州市人大代表。她还是县政协之友、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平阳县文联委员、名誉委员,现在她虽然离开她执著的越剧艺术事业,离开人世,但她的光辉艺术形象和业绩,永驻平阳人民心中。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

本书收录了《我县早期创办的三所学校》《致力于温州蚕桑教育的周宏毅》《台湾幼儿教育专家苏爱秋》《我与平阳老年大学》《平阳戏剧古今谈》《越剧名演员陈剑秋》《平阳木偶名师许家卿》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徐兆格
责任者
陈剑秋
相关人物
商小红
相关人物
马加仁
相关人物
朱廉
相关人物
孙洁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