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451
颗粒名称: 越剧
分类号: J825
页数: 5
页码: 42-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平阳县越剧团历经兴衰,培养众多演员,传承越剧文化,为地方戏曲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 平阳县 越剧团 戏曲发展

内容

平阳县越剧团于1956年2月经省文化局批准,正式在平阳落户。
  越剧是我省一个新生剧种,在清末民初由嵊县一带的民谣、山歌发展而来的,初名为“嘀笃班”,全部是男演员。到了20世纪30年代,实行男女合演,唱腔上经过加工逐渐丰富优美。30年代后期越剧从杭州一带进入上海后,经过戏曲专家在演出剧目、唱腔、表演上全面加工提高,由男女合演改为女子越剧。50年代越剧轰动上海,走向全国,成为全国新兴的一大剧种。
  平阳县越剧团的前身为萧山“同心协义越剧团”成立于1950年,由嵊县马加仁牵头聚集,1951年改为“新创仁义越剧团”。1952年该团在安徽广德县演出时,由该县文化馆组织学习戏改方针,剧团进行整顿,剧团易名为“人艺越剧团”,由过去的班主制改为团务委员会领导,选举商小红、陈剑秋、魏亚萍为正副团长,并成立了工会组织。剧团演职员队伍不断扩大,边演出,边排新戏。为了配合巩固新政权宣传教育,排演了新编越剧《李闯王进京》、《彩虹万里》等戏,演遍了浙皖两省的边邻地区。
  1955年浙江省文化局派员到该团观看演出后,认为该团演员年青,行当齐全,阵营较整齐,很有培养前途。省文化局与平阳文教局联系之后,即通知该团由浙北转向浙南,计划到平阳落户。
  当时商小红与陈剑秋她们商量后决定,“只要是党和人民的需要,就是天涯海角也去。”她们不知道平阳在何方?只听人说是浙江的最南端,她们一团42人,从安徽广德县来到平阳,一路演出,一路排演新戏,在国家无分文补贴的情况下,全靠自力更生,解决吃、住、运费,还增添服装道具。到了平阳已是1955年的腊月了。到平阳后,立即在县城群力剧院装台演出。县委、县府领导看了她们汇报演出后,感到非常满意,县委书记朱廉、宣传部长孙洁到后台看望她们,孙洁握着商小红、陈剑秋的手说:“你们辛苦了,从今以后平阳就是你们的家了,平阳有一百多万人口要看你们的戏,希望你们安心在这里落户。”正在台后卸装的演员们异口同声说:“平阳是我们的家,我们要为平阳人民服务一辈子。”
  1956年春,由“人艺越剧团”改名为“平阳县越剧团”。全团40多人户口分别从杭州、上海、绍兴、嵊县、萧山等地迁来平阳落户。
  平阳县越剧团的台柱演员有:生角陈剑秋、二路生周月明、旦角金婉贞、商小红、肖雪芬;大面项龄童、徐宝奎;丑角钱龄童、刘秋芬;老生郭剑芳、黄灿娟等,其中陈剑秋、金婉贞、商小红、项龄童最为出名。
  为了培养越剧接班人,县文教局分别于1956年7月和1960年5月招收两批新学员达30多名,通过基础培训进行随团边培养边演出,人员增至68人。
  平阳县越剧团常演的传统剧目有:《卖油郎独占花魁女》、《雪里小梅香》、《程婴救孤》、《盘夫索夫》、《盘妻索妻》、《秦香莲》、《十五贯》、《胭脂》、《何文秀》、《李慧娘》、(三击掌)、《棒打无情郎》等。现代剧目有:“《城西之花》、《血泪荡》、《南海长城》、《三月三》、《李双双》、《年青一代》、《杨立贝》、《朝阳沟》、《不准出生的人》、《雷锋》、《焦裕禄》等。特别是《城西之花》,在温州地区各县上演达300多场。
  平阳县越剧团认真贯彻党的文艺方针,虚心学习“乌兰牧骑”的精神,积极送戏上山下乡下海岛,赢得广大群众的赞誉。1964年受到省委副书记陈伟达的接见和肯定。《浙江日报》、《浙南大众》报等都作了专题报道。1963年至1965年连续被评为县、市先进集体。
  1966年文革开始,剧团停演。1969年进入县斗批改干校,1969年冬斗批改干校结束,越剧团被撤销,人员下放农村及各企事业单位。
  1978年,县文化局重建平阳县越剧团,调回越剧老艺人陈剑秋、商小红、费锡昌及青年演员张雪清,申雪芬,借用文化馆陈丽萍等人,同时向社会招收部分青年演员及学员。据1978年7月至1979年12月演出统计,一年半时间共演出521场,农村演出场次占86%。
  1980年温州地区举办青年演员会演,平阳县越剧团演出折子戏《鸳鸯锁》,张雪清获表演一等奖。同年冬该剧参加浙江省青年演员会演,张雪清获一等奖,申雪芬获二等奖。
  1982年,平阳县越剧团在平阳招收了苏素云、陈华松,陈雪花,王学玲、项逢玲等18名学员随团培养。同年省举行戏曲小百花会演,杨小云参加演出《回十八》获小百花奖。
  1983年,温州市举办“三并举”创作剧目调演,平越演出新编现代剧(金鸡报晓),陈剑秋获导演一等奖,张雪清获演出一等奖,杨轲、周平获舞美一等奖。1984年9月温州市专业剧团青年演员调演,朱晓萍、苏素云、吴岳琴获优秀表演奖,商小红、陈剑秋获优秀园丁奖。
  1985年平阳县越剧团并入文化馆,实行一套斑子两个牌子,两本账簿,单独核算。文化馆馆长徐兆格兼党支部书记,副馆长洪玉畅兼团长。
  1985年7月温州市举办首届戏剧节,平越排演了郑朝阳创作的《宫墙柳》获编剧、导演多项大奖,朱晓萍、苏素云获演员表演一等奖。同年参加省二届戏剧节,并捧回10多项大奖。
  1987年7月温州市举办第二届戏剧节,平越演出《憨痴传奇》,尤文贵获优秀编剧奖,朱晓萍、苏素云获演员一等奖,集体获优秀表演奖和优秀作曲奖等。同年9月该剧参加省第三届戏剧节,该剧荣获编导、剧本,舞美、演员表演等13项大奖,剧照被西湖美术出版社印成“四条屏”出版,全国发行,还被省电视台录制成电视剧,在省内外进行播放。县委、县府为该剧获得大奖召开庆功会进行表彰。
  1990年,县府为了培养越剧接班人,招考了20名学员,分别送嵊州市越剧培训班和省戏校培训。他们在省戏校学习四年,取得优异成绩,于1994年毕业返回剧团接班。1995年报经省文化厅批准,平阳县越剧团改名为“平阳县小百花越剧团”。同年该团青年演员担纲主演了施小琴新编历史剧《出宫回宫》,首次参加温州市第五届戏剧节,卓淑微、苏苏、王玮等获得青年演员表演一等奖,徐芬芳等人获得表演二、三等奖。同年该剧参加省六届戏剧节,又获得10多项大奖。同年该团青年演员参加越剧之乡嵊州市举办的“日发杯”全国越剧青年演员大奖赛,卓淑微荣奖二等奖。1997年,小百花越剧团创作演出历史题材剧《范蠡救子》,参加市第六届戏剧节,青年演员们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该剧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分别在省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放,该剧荣获电视“飞天奖”剧目二等奖。
  1999年,该团青年演员在“南戏新编系列工程”的重点剧目《拜月记》中担纲组演,卓淑微、徐芬芳、苏苏等一批青年演员又分别获市、省戏剧节演员表演一、二、三等奖,该剧在市、省戏剧节上共获20多项大奖。《戏文》杂志及《浙江日报》、《温州晚报》、《温州日报》及《影视戏剧报》纷纷撰文刊登,盛赞平越小百花的艺术成就。省电视剧制作中心为该剧拍成电视连续剧,在省电视台和央视进行播放。
  2000年平阳县小百花越剧团作为班底演员参加了30集越剧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拍影。如苏素云、徐芬芳、卓淑微、林爱美等20多位演员都担任剧中较重要人物。该剧摄制完成试放后,成了国内外电视台的抢手货。
  2002年,平阳县小百花越剧团与县木偶剧团联手排演人偶剧《神奇的雀翎》,在市、省戏剧节上演出,获得好评,并被浙江省评为“群众最喜爱的剧目”,2003年9月该剧参加在广州市举办的全国木偶皮影戏会演,捧回了编导、演出双金奖。
  平阳县越剧团落户平阳将近50周年,老一辈艺人如陈剑秋、商小红、项玲童、金婉贞已先后去世,他们为传播这个新生剧种,培养越剧接班人,积极送戏上山下乡,踏遍了平阳山山水水,为活跃平阳乡村文化生活,作出了贡献,给平阳人民留下深刻的影响。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

本书收录了《我县早期创办的三所学校》《致力于温州蚕桑教育的周宏毅》《台湾幼儿教育专家苏爱秋》《我与平阳老年大学》《平阳戏剧古今谈》《越剧名演员陈剑秋》《平阳木偶名师许家卿》等文章。

阅读

相关机构

平阳县越剧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