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449
颗粒名称: 和剧
分类号: J825
页数: 3
页码: 37-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平阳和剧源于民间马灯调,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历经兴衰,抗战后几近消亡,经老艺人努力恢复并发展,后演变为瓯剧团。
关键词: 平阳和剧 历史沿革 传承发展

内容

平阳和剧,原称“和调班”,是由平阳民间马灯调演变而来,富有浓厚的平阳民间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流行于温州、台州、处州及福建的闽东一带,是温州地方一大剧种。
  和剧始于明中、后期,平阳人林椿、又名“阿桃”,是他首先组班,名为“和合班”,以村坊马灯调、民间小调及时调为主要曲调,演员大多来自马灯班。至清道光年间,各种戏曲相继发展,和调曾一度衰落,艺人星散各地落班谋生。
  清光绪初年,平阳新陡门村开设和调班戏馆,弃高腔、昆腔,习皮黄。请徽州艺人徐小山、马四川执教,学习部分徽班剧目和唱腔并吸收部分温州乱弹,逐步形成以徽调为主(徽调:包括吹腔、高拨子、二黄、西皮),兼唱乱弹、时调、滩黄等,系属多声腔剧种。这一时期,和剧班社纷纷成立,先有老连昌、新连昌、老聚昌等班社,继之有新新连昌、合记连昌、老锦昌、新锦昌、红舞台、鸣舞台、老大顺、新大顺等10多个和调班,平阳县内和调盛极一时。
  和剧的表演特色是生活气息浓厚,具有粗犷、自然的艺术风格,武戏以对打居多,长期以来各类角色均由男演员扮演,直至40年代后期开始才有女演员入班。
  和剧早期上演剧目有:《昭君出塞》、《湘子度妻》、《瞎子捉奸》、《走广东》等18出小戏。到了清中期增至84本老戏。平阳民间把和调班84本老剧目归纳四句话:“即“七记八图,四缘三配,三带两剑,二珠三球”,如没有这84本老戏就称不上和调班。
  和剧84本老戏:牡丹记、银桃记、宝山记、素珠记、千帕记、罗衫记、珠砂记,天启图、西川图、万寿图、二皇图、金鸡图、双狮图、日月图、龙虎图,铁弓缘、画图缘、两世缘、忠义缘,烈女配、龙凤配、乾坤配,雌雄剑、鱼藏剑,碧仁珠、大龙珠,绣花球、日月球、彩郎球,宇宙锋、大金镯、二度梅、九龙峪、铁龙山、借风台、继母贤、永乐亭、双潼台、寿阳关、花田错、下南唐、节义贤、双玉镯、对金钱、状元谱、金蝴蝶、棋盘山、闹琼花、五熊阵、青石岭、翠云宫、洪飞洞、双蝴蝶、江东桥、下陈州、曾头市、玉龙头、七星庙、青龙头、父子会、丝韬党、梅花阁、擒王、临童山、绣鸳鸯、闹天宫、玉蜻蜓、银灵关、九龙灯、兰香阁、长生乐、三桂花、南楼记、金珠衫、七封书、玉灵关、大香山、吊龙钱、老君堂、感恩亭、双珠记、还魂带、兰腰带、乾坤带等。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对温州市区进行狂轰滥炸,温州经受三次沦陷,戏剧班社被禁演,演艺人员星散,至解放前夕,只剩下一个“新大顺”和调班,剧团已是破烂不堪。
  解放后,一些和剧老艺人纷纷回归,经过登记学习,成立了“平阳人民和剧团”,庄碎坤为团长,董巨春为副团长,1954年和剧团参加市、省首届戏剧观摩汇演,演出和剧《断桥>,青年女演员陈美娟获表演一等奖,同年9月该剧参加华东地区首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扮演白素贞的陈美娟荣获表演一等奖,扮演青蛇的陈娟弟获表演三等奖,陈美娟还受到戏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接见和鼓励。
  1957年,平阳和剧团改编的传统剧《双金印》和《樊梨花斩子》参加市、省第二届戏曲观摩大会,陈美娟、庄碎坤获省市表演一等奖,和剧团曾红遍浙江全省及福建邻县。1959年平阳和剧团上调为温州地区和剧团,后与温州市乱弹剧团合并,改名为温州市瓯剧团。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

本书收录了《我县早期创办的三所学校》《致力于温州蚕桑教育的周宏毅》《台湾幼儿教育专家苏爱秋》《我与平阳老年大学》《平阳戏剧古今谈》《越剧名演员陈剑秋》《平阳木偶名师许家卿》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