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448
颗粒名称: 昆剧
分类号: J825
页数: 4
页码: 34-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平阳戏剧历史悠久,昆剧曾是主要剧种,经历兴衰,现在民间仍保留昆曲表演。
关键词: 平阳戏剧 昆剧 文化传承

内容

平阳戏剧资料,很早便有文字记载流传下来,上溯清乾隆时,平阳人贡生张綦毋《船屯渔唱》(抄本现存平阳图书馆)诗载:“儿童唇吻叶宫商,学得昆山弋阳腔,不用当筵观鲍老,演来舞袖亦郎当。”时人杨士炳观小儿班演出载文,“衣冠俨具成人状,口带乳香歌乐府。”可知当时除成人班社演出外,为培养戏剧接班人,乡村纷纷创办儿童戏馆。
  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由于乱弹、和调的兴起,昆剧逐渐走向衰落。擅演乱弹班小生出身的平阳叶良金,人称“蒲门(今苍南蒲门镇)生”,于清同治年间,为重振昆剧,与杨盛桃(平阳金乡人,今属苍南)、蔡阿种(乐师)、陈银桃(平阳人)等20多人组成“同福昆班”,分散在各班的昆剧演员纷纷来归,他们演艺精湛,剧目丰富,叶良金还亲自编写《花鞋记》、《杀金记》、《恶蛇报》等剧目,这些剧目至今还被永嘉昆剧团保留。叶良金还亲授学生徐郑、炳虎、邱一峰等多人。叶良金正在演得大红时,由于劳累过度,32岁时英年早逝。全团演职员为他的逝去,悲痛莫极。杨良金逝世后,由该班台柱演员杨盛桃接任班主。于清光绪20年(1894)杨盛桃由演旦角改演生角,改班名为“新同福”。
  杨盛桃,人称“阿桃儿”,他所扮演的角色,不论是旦角,还是生角,都十分认真,且能随机应变。薛钟斗在《戏言校记》中曾记过他演出中的逸事:一次与炳虎同台,炳虎扮考官,桃饰考生,炳虎忽然发一联曰:“雨打桃花落”,命杨盛桃应对。杨对这突如其来的命题,一时不知所措,环顾左右,只见田中油菜花成云,即对曰:“风送菜子香”。观众极为叹服。“同福”与“新同福”演员阵营整齐,演艺水平高,堪称当时浙南戏班之冠。
  阿桃儿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做过六十大寿后,遂出舞台,精心传授学生多人,如昆剧名旦高玉卿等。
  特别受人赞颂的昆剧旦角高玉卿,人称“大娒旦”,平阳昆阳白石河人,他原以裁缝为业,18岁时进平阳“如意乱弹班”学旦角,因其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名噪一时,后成为昆剧旦角中的台柱,民间有谚:“看了大娒旦,三天不吃饭。”
  高玉卿戏路较宽,在旦行中如正旦、贴旦、悲旦、花旦各角色都能得心应手,他在《摘桂记》中《打肚》一出最负盛名,“大娒旦打肚”在浙南一带几乎家喻户晓。
  在上世纪30年代初,他因右腿患风湿性关节炎,举步艰难,不能登台演出。当时的“新同福班”鉴于他的名声,请他随班以壮声威。一次在台州演出《琵琶记》,由他亲授一位姓陈的弟子饰赵五娘,演至“吃糠”一出,台下观众齐声呼喊,要求“大娒旦”登场,掌班阿桃儿无奈,只得让高玉卿带病拄着拐杖出场。他一出场,台下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一出《琵琶》三根杖,赵五娘有三条腿”被传为梨园佳话。
  据《温州文化艺术史料》记载,高玉卿门下弟子不下200人。如永昆的名旦角章兴娒、李魁喜、周云娟等,为温州昆剧的传承与振兴,都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民国23年(1934)平阳宜山人(今属苍南)陈青锁出资创办“江南春儿童昆剧社”,招收一批十二、三岁儿童,自任教师,同时聘请昆剧老艺人任教,先学《荆钗记》、《合莲花》、《匿锁记》、《金麒麟》等四本作为昆剧启蒙戏,于次年正月在宜山镇正式演出。还在温州《瓯海民报》上刊登启事,于温州、鳌江、宜山设联络点,承接业务,并在浙江省戏曲界率先聘请法律顾问。当时,由于京剧迅速兴起,又聘请京剧教师,学习京剧《四杰村》等折子戏,插在昆剧正本戏演出之前,易班名为“江南春”,曾一度演红瓯江南北。由于“七七事变”,国人奋起抗日战争,当时平阳县政府以加强地方治安为名,禁止班社演出,“江南春”勉强支持到民国29年(1940),终于解散。
  解放后的1951年,“江南春”与“新同福”、“新品玉”、“一品春”等昆剧班星散的艺人,组织成立“温州地区巨轮昆剧团”,1954年剧团登记时,划永嘉县称“永嘉昆剧团”。因此,永嘉昆剧团老艺人大部分来自平阳。
  由于平阳人对昆剧感情深厚,在“四人帮”粉碎后,1979年,平阳昆剧老艺人周运沾等联络十七位昆剧的老前辈,自已筹集资金在平阳沪山(今属苍南县)招考了12岁至17岁学员,创办昆剧学馆,但由于经济拮据、生计艰难等种种原因而解散。此后,除一些民间吹打班在红白喜事时偶尔座唱几段昆曲外,在平阳的戏剧舞台上昆剧几乎销声匿迹。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

本书收录了《我县早期创办的三所学校》《致力于温州蚕桑教育的周宏毅》《台湾幼儿教育专家苏爱秋》《我与平阳老年大学》《平阳戏剧古今谈》《越剧名演员陈剑秋》《平阳木偶名师许家卿》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