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温州蚕桑教育的周宏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444
颗粒名称: 致力于温州蚕桑教育的周宏毅
分类号: K826.3
页数: 4
页码: 23-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周宏毅先生是清末民初温州蚕桑业的重要推动者,他毕业于杭州蚕学馆,并在温州蚕桑学堂任教多年,后担任温属联立蚕校校长。在他的领导下,学校得到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蚕桑业实用人才,推动了温州蚕桑业和丝织业的发展。同时,他注重学以致用,使学校成为地方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关键词: 周宏毅 温州 蚕桑教育

内容

周宏毅先生(1877—1944),字仲祥,平阳县萧江镇人。他是清末民初很有影响的人物,尤其对温州的蚕桑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宏毅先生少年时就师从浙南大儒刘绍宽先生。在蚕桑业来说,在温州可谓是科班出身,光绪三十年(1904)毕业于杭州蚕学馆(即浙江丝绸工学院的前身)。这所学校在民国时期和解放后一直是全国培养蚕桑业人才的最高学府。毕业后,他先在温州蚕桑学堂任教习,由于他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成绩得到承认,又应温处道道尹安徽阜阳程少周的聘请,到皖中创办了颖州蚕校。周先生在颖州任职五年,“其乡土旷衍,民鲜知蚕利”,不仅积累了办学的经验,而且也为安徽的蚕桑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皖中如有蚕事,自仲祥始”,可谓作用之大。
  蚕桑业在中国古代的农副业中的比重是很大的,虽然我国的蚕桑业在夏商以前就开始了,《蚕经》记载,“西陵氏始劝蚕”,但蚕丝业主要的发展的基地在北方。宋元以后,才有“吴越丝缯衣被天下”之说。那么,温州的蚕桑业发展在古代是比较落后的,到清德宗以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规模。在德宗光绪间,蚕丝业虽然有点起步和发展之势了,但懂得这个技术的力量的群体还是非常少的。广大从事蚕桑业的农民和妇女,因缺乏技术指导,无法改进蚕桑的技术,不能扩大规模生产。所以孙诒让在其《蚕桑验要·叙》中说道:“咸以土桑,种劣叶薄,远逊苏湖,而蚕尤多病。”这一切,就是缺乏蚕桑的种养技术,严重地阻碍了温州蚕桑业的进程,温州是很需要创办一所蚕桑业的学校。
  温州的桑蚕学校最初创办于1902年,那是温处道道尹童兆蓉到任不久,推行清政府的“新政”,在关帝庙的的后进开办了第一所蚕桑学堂。但当时的师资、技术和教学设施都没能达到要求,缫丝、络纬、制丝还采用土制木机,学校的教育质量也不高。但毕竟已经迈出了蚕桑教育的第一步了。1909年,郭则沄云任温处道道尹的时候,仍然继续扶持蚕桑学堂的办学,每年还固定经费,在盐厘项下收入约有1500元左右,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大的数目了。
  温州的桑蚕学校进入快速发展的最佳状态的,是在周宏毅先生担任校长的时期,他在这个学校任职长达10年之久。民国七年(1918),省教育厅任命周宏毅先生担任蚕校校长。这时候的温州蚕桑学校的办学体制也进行了改革,为温属联立蚕校,由当时的温州五个县(永、乐、瑞、平、泰)联手办学,经费也由这个五个县共同来承担,由温州府集中使用支付。因为是地方经济的扶持的重点产业,政府也大力给予政策的资助,学生在学费上享受了很优惠的待遇,每个在校的学生,除了交纳书本费和膳费之外,学费全免。课程的开设主要是蚕科(改良蚕种)和制丝科。民国十一年(1922),这所学校晋升为中专性质的学校。
  周宏毅先生在任期间,蚕桑学校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当时招生也比较灵活多样,学生由五个县保送一半的名额,学校自己招收一半。每年招蚕科一个班40名,制丝科一个班40名。学校的占地面积约有30多亩,另外还有学生实践用的桑树地几十亩。改为中专性质后,招生的数字也扩大了,学生的人数达到了200多人,校舍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增加了楼房两座,还扩充了种桑基地几十亩,添置了育蚕的设备及其它的器具。这些学生毕业后除了继续深造外,多数的学生回到原籍从事蚕桑的指导或者与蚕桑业有关的工作。
  学校以讲求实用为宗旨。一些基础的课程聘请其它中学的老师来兼课。蚕桑业的教学科目有生理、病理、饲养、缫丝、育种、解剖、桑树栽培法、桑树病害防治、土壤、肥料、气象等。周宏毅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以致用,每年养蚕的时间分为春夏秋三个季节,即一化、二化、三化。师生们在一起共同研究,老师面对面指导。学生在选蚕、选茧、选蛾、选卵方面做得十分的精细,因此培养出来的蚕种与普通的农村的要优良得多,所以平阳的南港、北港、永嘉的楠溪西部,乐清的虹桥,瑞安的高楼、马屿等地的蚕农们都来学校订购蚕种。因为学校培育的蚕种出产的蚕丝,质量远远地超出了一般的品种,价格在市场上高出百分之二十。学校生产的蚕丝,得到各地用丝厂家的青睐,争相抢购。学校还经常派出老师和学生到温州各地去指导种桑和养蚕。原来各地都是土法搞育种和植桑的,失败的比例很大,有了蚕桑学校的指导和得到蚕种之后,效益明显提高。学校的做法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温州各地的蚕桑业也很快地发展起来了。有人说,周宏毅先生是萧江人,对于平苍两县的蚕桑业和编织业的影响就更大了。现在江南(包括龙港、宜山、钱库、金乡一带)和萧江、麻步一带的编织和纺织业的发展,与当时大力倡导蚕桑业和丝织业是有一定的历史缘由的。
  学校办得越来越好,培养了大批蚕桑业的实用人才。周宏毅先生在职期间,曾经发生了永嘉县参事会要求增加办其它中学,由于经费无着落,欲对蚕校进行兼并。那时候,浙江省长夏超,与周宏毅先生是有交谊的,宏毅先生就赶赴省城,对省长陈述温州的蚕校对地方的农业经济和社会的新产业的发展所培养人才起到的作用,省长应允,使蚕桑学校得以顺利的继续办下去。
  周宏毅先生于1927年由于身体的关系,辞职回乡。在这之前,宏毅先生对地方的其它事业作出贡献也是巨大的。民国二年(1913),平阳水灾,奉部拨下来工赈资金六千余元,县议会以工赈的数额巨大,决定用于南港的疏江工程,并推举周宏毅和陈少文先生为董事。经过三年整治,先后疏浚了渡龙、楼石、皮刀三个大汇和其余的九个小汇,并且集资重新建筑了凰浦陡门。于是江流通畅,群众也交口称赞。省政府也授予了“勤宣公益”的匾额,给予表彰。
  因为周宏毅先生在近代史上对于发展温州的蚕桑业举足轻重,故被编入了《平阳县志》、《温州市志》的人物传略中。他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辞世,享年66岁。百岁书法家、省文史馆馆员张鹏翼曾为其墓碑撰联:水利兴修,德泽于今播横屿;蚕桑提倡,美名自昔满瓯江。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

本书收录了《我县早期创办的三所学校》《致力于温州蚕桑教育的周宏毅》《台湾幼儿教育专家苏爱秋》《我与平阳老年大学》《平阳戏剧古今谈》《越剧名演员陈剑秋》《平阳木偶名师许家卿》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声和
责任者
张鹏翼
相关人物
周宏毅
相关人物
夏超
相关人物
程少周
相关人物
刘绍宽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