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集》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442
颗粒名称: 《黄光集》前言
分类号: K295.55
页数: 18
页码: 1-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黄光是温州的一位杰出爱国诗人,他出生于1872年,自幼聪颖好学。成年后,他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特别关注教育改革。他曾赴日本考察教育,深受启发。回国后,他积极参与地方事务,并在辛亥革命前夕被推选为城厢议会议长。他一生坚持爱国主义和民主革命信念,致力于推动地方进步和发展,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关键词: 黄光 教育改革 地方公益

内容

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温州也曾有过许多寻求救国救亡道路的志士仁人,黄光正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作为杰出的爱国诗人,其遗著是一部反映温州人民解放前苦难生活的真实史诗。
  黄光(1872—1945),字梅僧,一字梅生,以字行。据《江夏郡黄氏宗谱》载,明宪宗成化年间,黄氏一支迁居平阳西门雅山,是为平阳黄姓该支始祖。延至第十代,定居东门仙里(又名葛溪街)。第十一代尔庭公,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官至象山都司,平时坚持习射(见本书卷三《历劫吟上·败箧中得先王父武翼公之断箭数枚,蠹尽不可拾,感赋》)。第十二代增盛公,贡生,掌管平阳库房有年。黄光为增盛公次子,生于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丑时(1872年1月18日),他的生年过去均误作1871年,应以1872年为是。
  黄光出生之夜,据说其父增盛公梦见一位自称花光僧的和尚,携梅花画册来访。宾主正在叙谈,忽闻后房传来婴儿呱呱堕地的啼哭声。增盛公从梦中惊醒,正好仆人来报婴儿已经出世(见本书卷二《飞情阁诗抄·画花光僧并系以诗,赠品莲上人》)。增盛公甚感惊异,家人认为他系花光僧转世,因此取名黄光,表字梅僧和梅生,别号玉梅花馆主人,均与“光”、“僧”、“梅”三字有关。
  黄光自小天资聪颖,好学不倦,事亲至孝,兄弟友于,深受长辈们的赞许。光绪十五年(1889)娶万全五都庠生林鼎英长女林娟为妻。林氏娴婉贤淑,粗识文义,善于治家。夫妻俩感情深厚,相敬如宾。黄光性慷慨,有气节,但不屑治家生产,对家务更是一窍不通。有了贤内助后,得以解除后顾之忧,全力投入社会公益事业。他在考取秀才后,曾以出资赈饥,考验一等,留省压班补缺。其时正当维新变法之际,思想上既受宋、元以来永嘉学派经世致用的影响,同时又受时代风云的激荡。他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认为废科举、办学校,改革教育制度,系当前之要务。为了探求改革教育之路,曾于家中试办黄氏家塾,延聘好友姜啸樵为教师,采用新式教材和新的教学方式,吸收亲朋戚友子弟前来学习。浙南一代名医金慎之,当时也曾入学就读。1896年孙诒让在瑞安创办学计馆后,温州各县雨后春笋般地办起了各种新式学校。1904年,黄光步其后尘,在家乡先后创办务本学堂和毓秀女校,他自己兼教图画,并聘名士项雨农为国文教师。为商讨办学大计,1905年他与项雨农赴温州参加学务会议。
  光绪三十二年(1906),黄光一度剪去辫子东渡日本,以半年时间周游日本各地。除了考察日本的教育制度外,参观过签订《马关条约》的春帆楼,目睹李鸿章所题的“伤心处”三字;参观过陈列甲午战争中从我国所获战利品的“神社”,深痛满清政府屈辱求和,深恨日本军阀的狼子野心。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之后,革命党人在日本的活动更加活跃。黄光有幸参加锦辉馆同盟会召开的一次大会,聆听了同盟会领袖孙中山、章炳麟和支持孙中山革命的日本友人宫畴寅藏的演讲,大会一直延续到深夜十二时。平时他接触到留学日本的学生中,不少人准备回国为革命而献身,使他受到很大的鼓舞和启发。
  旅日期间,黄光借诗抒情,半年内连续写了一百零四首,集为《樱岛闲吟》。刘绍宽在诗集序言中称其“秀撷黄、秦,倚声尤擅”,还言其“每阅名区,辄摅宿抱。马关在望,伤心题壁之楼;神社参观,怵目战俘之品……斯皆善觇国政,隐切嫠忧,固非仅模范山川,流连风景者矣”(见本书卷一《樱岛闲吟·刘序》)。黄光此次留日,正值三十五岁年富力强之时,时间虽然不长,但从此确立爱国主义和民主革命的信念,是他人生旅程中的转折点。
  《樱岛闲吟》本拟归国后付之梨枣,由于当时“文字之禁颇严”,诗中“语多忌讳”(《樱岛闲吟·序》),因之未能公开出版。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黄光搜捡旧箧,诗稿尚存。先后送请友好品评,受到大家的鼓励,才准备出版。刘绍宽亲为作序,并对全稿认真校审。三十年之后,《樱岛闲吟》终于在1935年得以与世人见面(现据温州图书馆藏本录出)。
  黄光自日本归国后,对清政府的颟顸腐败、丧权辱国,更加不满。宣统元年(1909)他被官方推举为贤良方正,本可从此步入仕途,但毅然弃而不赴。他一生没有担任过正式官职,却一直磁心民瘼,热心地方公益,抱积极入世的态度,受到当地百姓之爱戴。
  辛亥革命前夕,黄光被推选为城厢议会议长。武昌起义消息传来,黄光再度首先剪辫,以示拥护。1911年11月6日,接到省城光复电报后,他立即发函召集全县八区绅民代表共议大事。
  当时平阳情况十分复杂。光复会创始人陶成章和龚宝铨、陈大齐等三人虽曾于1902年来到鳌江,进行过短暂的革命活动,但旋即离开了平阳。而一些光复会和同盟会会员,如黄实、殷汝骊、陈华、陈蔚等,他们的活动都不在平阳。因此辛亥年的平阳,由于没有革命党人的组织领导和发动群众,缺乏舆论准备。而且辛亥革命是从上而下突然而来,一般群众对革命并不理解。加上这一年温、处各地遭遇特大自然灾害,米谷价格飞涨。老百姓只希望能顺利度过灾荒就是万幸,对革命并不关心。黄光和士绅们只好担负起光复平阳的重任。但士绅中有的对光复不感兴趣,有的还存在抵触情绪。宋存法(仲明)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尤其野心勃勃,企图利用光复之机夺取权力,因而多方掣肘,制造事端。黄光不得不忍辱负重,周旋其间。从11月7日到12月23日四十七天中,通过《光复残恨》日记,逐日作了详细的记载。并且针对宋存法的无端指责,在《记废印事》和《驳某书》中,一一作了驳斥(见本书卷《辛亥光复日记》)。
  事隔七十一年之后,1982年4月,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选编全国各地有关辛亥革命的著述,出版了《辛亥革命回忆录》一书。黄光的《辛亥光复日记·光复残恨》,以《光复残恨》为题,与梅冷生的《温州光复概述》和张云雷的《温州光复前后》一起作为反映温州地区的实录,刊登于该书第八册,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民国元年(1912),黄光继刘绍宽之后,当选为县教育会会长,继续为地方教育事业作贡献。此后,还主办过群众最关心的警察、禁烟等事务,主持过平粜赈饥,出资创办过贫儿院、因利局等慈善机构,使地方上的鳏寡孤独和无家婴儿得到救助和抚养。
  黄光生二子,长子黄弢,字六斋,1906年曾随其父游历过日本,1921-1923年任平阳县立第一小学(平阳县小前身)校长;次子黄荃,字仲超。黄光之兄益清,清庠生,卒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留有二女,黄光夫妇视同己出,关怀备至,为之择偶婚配。民国三年(1914),夫人林娟病逝,黄光中年丧偶,极为悲痛,连续写了《先室林氏哀词》、《静仪室惨语》、《悲秋馆忆谭》、《答客问》等悼亡诗词22首和挽联3对。与符璋等所作的题词、传记、祭文,合编为《厄闰集》①,由云鲜印书馆代印。《惨语》、《忆谭》诸篇,缠绵悱恻,情真意切,读之催人泪下,实为不可多得的悼亡文字(《厄闰集》石印本现存温州图书馆。为节省篇幅,本书仅收录黄光本人的作品)。
  黄光曾于仙坛山麓的住宅旁筑有别墅一区,占地十余亩,名曰:“黄庄”,又名“东山别墅”。其地引葛溪之水入墅,根据地势,建有“枕山楼”和“双溪草堂”,分别请孙衣言、孙诒泽题写匾额。此外尚有“梅花居”、“小隐山房”,“酒坐琴言阁”、“梅香竹外轩”和“辛园”诸胜。墅中遍植梅花三百余株及各种花木。寒冬时梅花吐蕊,清香四溢;春暖时百花竞放,争奇斗艳,蔚为奇观。“仙坛晚钟”、“双溪连风”、“辛园早梅”等十处被称为“黄庄十景”(见本书附录鲍竹君《黄庄十咏》),曾为城关的著名景区。每当梅花开放,黄光总要折梅数枝赠与知友(见本书卷二《飞情阁诗抄》)所载《啸樵来探梅,携数枝去,余以一枝贻厚庄》、《癸亥除夕,折梅寄厚庄,得诗率和》和《循壬癸除夕前例,寄梅刘厚庄、姜啸樵》等三诗)。
  民国七年古历十二月二十四日(1918.2.5),经友人撮合,黄光与本县女画家蔡笑秋结婚。蔡笑秋系东瓯名画家蔡英(声甫)长女,自幼擅长花鸟,拜温州著名画家汪如渊(香禅)为师。1904年就读黄光创办的毓秀女校,曾是他的得意门生。蔡笑秋与胞妹墨笑等四人当年远赴天津,就读于北洋女子师范,毕业后随父亲远游广东,受聘为广东秀实美术专科学校教师。辛亥革命后回平阳,担任平阳女子高等小学首任校长。他俩结婚已在辛亥革命七年之后,但社会上封建残余思想仍很严重。蔡笑秋年青时嫁过人,一年后丈夫病逝。她以寡妇身份活动于社会,已经受人非议,此举更引得满城风雨。但她到底是受过新式学校教育的女性,毅然冲破封建礼教藩篱,与平日素所敬仰的老师结为夫妇。在当时来说,确是难能可贵的事。
  结婚之后,黄光又于“黄庄”之东另筑“飞情阁”,请全国著名书法家张宗祥题写匾额。从此蔡笑秋谢绝教职,隐居潜心作画。夫妇俩志趣相投,吟诗品画,怡然自得其乐。蔡笑秋擅长工笔花鸟,以花卉、草虫见长,尤工牡丹、菊花。她的画秀媚隽逸,形神兼备,曾在《金石画报》、《联益画报》等画刊上发表作品多帧。全国各地有不少人慕名前来求画。刘绍宽称赞她“好古如李清照,工画如管仲姬①”
  瑞安进士胡蓉村来过“飞情阁”后,在《登飞情阁,别后却寄》中有“一枝斑管今谁属?独数横阳蔡笑秋”之句(见本书卷八《仙坛山志稿》),表达了自己对蔡之才华的倾慕之情。汪如渊也曾前来拜访,在“飞情阁”住了几天,乘兴挥毫作画。黄光是他的老友,蔡笑秋则是他的门生,因此在题款时称为“梅兄秋弟雅属”(此画现存温州市博物馆,据说是汪的代表作,见本书正文前插页)。
  辛亥革命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建了中华民国,功绩不可磨灭。但它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接着而来的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杀害革命党人,演出了改元称帝的丑剧。于是有二次革命,讨袁战争和封建军阀的混战。全国人民仍旧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黑云翻滚,生灵涂炭。僻处浙南一隅的平阳,也深受其害。本想躲进飞情阁度过平静一生的黄光,受到时代浪潮的冲击,凭着他对社会的责任感,毅然走出书斋,投入社会激流之中。
  军阀混战时期,平阳一共经历三次兵灾。第一次是民国十三年(1924)的齐、卢之战。时任浙江督军的皖系军阀卢永祥和直系军阀江苏督军齐燮元,为争夺淞沪地盘发生战争。卢的部分浙军当时分驻温属各县。后来卢永祥兵败下野,出走日本。奉系军阀杨宇霆又挖走了齐的老根,齐燮元也即垮台。齐、卢两个祸首两败俱伤,都一走了事。这场战争虽远离平阳,却给平阳人民带来一场灾难。
  派驻平阳的浙军,任务是防备福建孙传芳的闽军。浙军军纪败坏。团长徐挺然趾高气扬,目空一切。浙军受到“慰劳”后,开赴冬瓜山。其时闽军已经越过分水关而来。他们派出一支队伍去占领泰顺,主力则向灵溪、萧家渡开拔。平阳县议会副议长汤容夫私奔萧江渡,为闽军绘制地图,出谋划策。闽军司令彭德铨所部与从泰顺方向开来的闽军,一齐向冬瓜山包剿。浙军手足无措,溃散一空。溃兵狼奔豕突,涌入平阳,大肆洗劫。从1924年9月3日到10月20日,黄光在《甲子兵事日记》中,逐日作了记载。
  第二次是民国十五年(1926)军阀周荫人部对平阳的骚扰。1924年孙传芳利用齐、卢之战,乘势取得浙江地盘。第二年,他自封苏、浙、皖、闽、赣五省联军司令。到了1926年秋,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孙传芳后院起火。被安置在福建的周荫人部,原来盘踞南平一带。12月初在福建民军卢兴邦部的进攻下,站不住脚,经过闽东北,从福鼎越分水关进入平阳,向北逃窜。
  这批7000多人的溃兵,在平阳到处拉夫、抢劫、索款。从1926年12月15日到1927年1月24日,黄光在《丙寅兵事日记》中逐日作了记载。
  第三次是民国十六年(1927)国民革命军十七路军曹万顺部营长丁振华,在闽东拉起两百多人的队伍,脱离部队,擅自行动。后又闯入平阳城关,包围省防军驻地,收缴全部武器。
  丁振华称兵作乱,前后达两月之久。国民党政府束手无策,只派省防军一个营前来平阳进行“收编”。双方剑拔弩张,一时人心惶惶,城关百姓纷纷下乡避难。后来丁军打败省防军,逼使省防军朝瑞安方向逃走,平阳城关成了丁家的天下。丁自封“团长”,任命劣绅吴醒玉之子吴鸿基(础之)为“县长”。后来,省派团长甘清池率军抵平,追剿至泰顺,将其包围。丁振华势穷力尽,在福鼎被迫接受收编。从1927年4月19日到6月28日,黄光在《丁东记》中逐日作了记载。
  黄光作为平阳著名士绅,每次乱兵过境,他和绅士们无不小心接待,唯恐“稍有不周,即出毛病”。过境军队头目在吃喝之后,还乘机敲诈勒索。士绅们担心地方受扰,不得不低声下气,奔走筹款,尽量满足他们的欲望。在战乱中,黄光多次遭遇险情。如1924年9月23日路过东门水溪头时,“溃军猝至,群民飞避,即被推倒。一人足及余肘,痛不可当,眼镜打破”(见本书卷十一《甲子兵事日记》)。特别是丁振华部据平作乱,黄光等曾被作为人质而受羁押。为了减轻地方损失,保卫百姓的生命财产,当时黄光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挺身而出,是起过一定作用的。里人感其恩德,事后曾经赠送他“保障一方”的匾额,以为表彰。
  《甲子兵事日记》、《丙寅兵事日记》和《丁东记》后来合编为《话劫录》。它与《辛亥光复日记》一样,是记录辛亥革命和军阀混战时期平阳实况的第一手文字资料。洋洋七万余字,史料价值甚高,可惜一直没有得到公开发表的机会。
  《辛亥光复日记》和《话劫录》稿本,原由黄光家属保藏,建国后主动献交平阳县图书馆。后来,转由温州图书馆古籍部收藏,现据藏本整理。
  黄光多才多艺,志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年青时曾游学于陈黻宸(介石)之门,治文字训诂之学。一生对经史、诗词、图画、书法、篆刻均有所钻研。他的篆书和隶书颇有造诣,在家乡很有名气。仙坛山景点之一“怀葛”所留的两个擘巢大字,就是他于宣统元年(1909)“以大笔登梯书之”的手迹。
  民国十一年(1922),时任瓯海道道尹、名满海内的林鹍翔为提倡词学,曾借温州谢池巷原东山书院建立永嘉词人祠堂,并于当年成立“瓯社”诗社。黄光和陈仲陶、梅冷生、王理孚、夏承焘等均为“瓯社”社员。黄光拜林鹍翔为师,受到林的赞赏和奖掖,水平提高很快。不久又参加“慎社”。民国十七年(1928),平阳成立由刘绍宽执牛耳的“戊社”,黄光、王理孚、鲍竹君、夏克庵、周幼康、陈子琳等均为该诗社社员。
  民国十六年(1927)初,国民革命军进抵平阳,黄光加入了国民党。县议会从此结束,会场改为国民党县党部。黄光曾被推举为县党部候补常务委员。但在“四一二”政变之后,他对国民党内部的争权夺利,钩心斗角,感到很厌倦。在当年四月二十四日以“年来多病”、“寡过未能”为由,向县党部提出辞职报告(见本书卷十一《活劫录·丁东记》)。于是他重归“飞情阁”,将主要精力放在选韵赋诗、按谱填词上,十多年中写出了大量诗词精品。
  黄光逝世后二年(1947),生前知友王理孚搜集、整理其遗稿,编成《飞情阁集》。该集包括《飞情阁诗抄》、《历劫吟上》、《历劫吟下》和《飞情阁词抄》等四卷,分三册装订。当时正值“国统区”经济崩溃、物价飞涨,出书谈何容易!夫人蔡笑秋节衣缩食并变卖部分田产作为印资,1949年春,《飞情阁集》始得问世。此书经过“文革”浩劫,目前很难见到,平阳图书馆仅存第三册。现在根据温州图书馆藏本录出。可惜黄光在写作时大都没有标明日期,无法分辨写作时间,只好按照王理孚编辑的顺序排列。
  《飞情阁诗抄》收录民国初年至抗战前夕所写的诗,加上补遗,共276首,前后时间跨度较大。其中《兵至》、《纪事》、《即事感赋》、《庚午岁暮感赋》等诗,对于军阀的专横残暴和烧杀掳掠,给以无情的抨击。《高丽金宗亮过访索诗》一诗,对于朝鲜爱国人士的亡国之痛,寄予深切的同情。长诗《挽曾石谷先生阵亡》和载入《话劫录·丁东记》中他写的挽联多副,则对北伐战争中献身革命的烈士,表达了无限崇敬之情。
  《历劫吟上》收录抗战初期至1941年所写的诗346首。黄光此时虽退隐园林,但每天坚持读报,关心国家大事。在《和甘林苏州、嘉兴惨遭轰炸诗》、《和海髯悲南京》、《闻郓城、蒙城并失》、《闻日军决黄河,豫北、晋南尽成泽国》、《闻敌于穷迫时,即用毒气弹解围》和《闻武汉自动退却,三镇火光烛天》等诗中,对日本侵略者的凶狠残暴、惨无人道和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作了翔实的描绘。抗战初期,他对战争胜利曾经满怀希望,但从前线传来的消息,往往使他感到失望。北平、南京、杭州、武汉相继沦陷,半壁山I河沦为日寇铁蹄之下,使他深为悲痛。爱国军民的誓死抵抗和流血牺牲,却又使他热血沸腾,感奋不已。如在《八月十四日得任云图、梁鸿二机师抗敌殉难之耗,诗以哭之》、《大场之败,闻杨营长、谢团长以八百人守四行仓库,效死勿去。英、法官兵劝其弃械,护之出险,不听。抵抗数日,卒奉令退出。中外报章争表扬之》、《闻台儿庄胜利》、《闻晋中大捷,凯声震中条山》等诗中,都得到了反映。
  1941年“四一九”事变,日寇侵犯温州地区。此前,黄光接受好友张达甫之请,搬到他新建的小洋楼寄住。不料,洋楼遭到敌机轰炸,年仅十二岁的小女佣榴花当场被炸死。主仆感情深厚,为此他写了《避飞机》、《哭榴花》、《见猫儿归来,感念榴花》等诗,以寄哀思。
  《历劫吟下》收录1942年至抗战胜利的诗196首。这时已到抗日战争后期,温州专员张宝琛、平阳县长张韶舞畏敌如虎,对百姓则大肆搜括,残酷镇压。黄光以诗词为投枪,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如《闻傍城诸贫乞叫苦》、《闻蔡阳地民以剿匪故,凡独屋无邻比者皆被烧毁》、《即事》、《政府于敌机声中大兴土木,其毅力真不可及》、《四一九惨剧》、《哀江南》、《农忙时征工拆城》、《有感》、《壮丁》等,对不法官吏欺压人民的罪行进行了无情鞭挞。对于世界大事,他也非常关心。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攻入柏林、希特勒、墨索里尼的末日、贝当入狱和旧金山会议等,也无不在诗中得到反映。
  《飞情阁词抄》收录辛亥革命以后所作的词48阕。其中《满江红》二阕,对汪精卫叛国投敌和夫妇俩甘于寄人篱下,奴颜婢膝的丑态,作了生动的揭露。《伤春怨·咏江南事》、《倦寻芳慢·闻官军焚掠钱库等处,甚惨》和《梦扬州·逃兵》等,则对被镇压的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
  黄光的诗词,由于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因此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1992年出版的《平阳县革命文化史料》和1993年出版的《平阳县志》,经过认真筛选,分别收入黄诗二十三首、词二阕。
  黄光对民间通俗文学也情有独钟。20世纪30年代,他开始对鼓词发生兴趣。温州鼓词源于平阳(古称横阳),是横阳里巷歌谣与词曲相结合的产物,后来流传浙南各县。黄光深感鼓词唱本匮乏,便下决心亲自动手改编。
  第一部是《玉蜻蜓》唱本,原是清咸丰年间卜刚中所作。卜系直隶(今河北)沧州人,后来流寓平阳城西。他工书画,善属文,本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但因在考场中受到侮辱,愤然拂袖而去,终生不仕。晚年改编《玉蜻蜓》、《燕子笺》为鼓词。《燕子笺》已经失传。黄光偶然在一位余姓亲戚家中看到卜刚中所编的《玉蜻蜓》鼓词,但经过传抄,发现其中存在不少错误。经过黄光删改增添,保留了原来浓重的民间鼓词风味。1934年写成后,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
  黄光从中得到鼓舞,1935年又用了一百天时间,完成第二部鼓词《桃花扇》的编写。它是直接改编孔尚任著名的《桃花扇》传奇而成。黄光认为,南明王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是政治腐败。马士英、阮大铖专擅跋扈,史可法备受欺压,弘光小朝廷岂有不亡之理?而辛亥革命虽然换了旗帜,二十多年来仍旧是奸佞当道,好人受欺;强邻压境,民不聊生。因此想借《桃花扇》鼓词,“以寄兴亡之慨”。不过原想写得“平易近民,雅俗共赏”,“使负鼓盲翁,于斜阳古柳下抑扬出之”(见本书卷七《桃花扇·自序》)。但词文过于典雅,缺乏丰富的大众生活气息,从效果上说,未免存在不足之处。不过作为生长在旧社会的知识分子,能够根据群众的要求,亲自动手撰写通俗文学作品,历史上还是不多见的。另外,黄光改编鼓词之后,都要请当地著名词师阿南先对听众演唱一遍,充分征求意见之后,再对唱本进行加工修改,这就更加难得了。
  经过黄光改编的《玉蜻蜓》、《桃花扇》鼓词手抄本,当年由陈纪斋用楷书誊写,一直珍藏在平阳图书馆,且又侥幸逃过“文革”浩劫。1988年曾有同志亲眼看到过两部鼓词的手抄本。可是,《玉蜻蜓》鼓词手抄本不幸遗失,至今下落不明,令人甚为惋惜!《桃花扇》鼓词虽然幸免于难,但封面已缺,首页和末页因虫蠹字迹不清。虽经平阳图书馆派人往杭州设法抢救,分八册装订,但部分章节前后紊乱。本集在收入时只得根据文义进行整理排列。
  平阳城东的仙坛山,东晋以来一直为平阳名胜,计有景点43处。但因年代久远,大部分景点已经废圮。黄庄紧临仙坛山,黄光得地利之便,时常登山揽胜,追寻旧迹,并信笔记录部分景点有关情况和古今人物所留的诗词,辑为《仙坛山志》稿,又名《仙里志胜》。手稿现藏温州图书馆古籍部,其中作者补充、涂改之处甚多,不少字句难以辨认。为了保持原貌,整理时一律不加改动,仅仅提供线索,以供今后有志编纂《仙坛山志》者参考之用。
  黄光一生经历过晚清覆灭、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专制独裁和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各个时期。著名学者、教育家刘绍宽对他的评价是:“君家拥高资,积而能施。恤孤嫠,振穷匮,哺乳媐婗,营构黉舍,首创务本小学,治团御‘匪’。私财之斥,公家之利。清季兴学命下,首创务本小学,聚徒讲肄。民国肇基,奸萌四起,君与二三同志,力防溃决,大局始奠。既大吏檄设贫儿院、因利局,皆君主其事。有司廉察,旌奖优异。盖虽不获大展所为,而力所可施于乡里者,已略可偻指矣。”(见本书《附录·黄梅生五十寿序》)。嵊县名士黄炎也赞扬过他“能文章,广交游。见义勇为,捐资财无稍吝惜。”但轻财仗义的黄光自奉俭朴,严以律己,从来不肯轻易浪费财物。
  黄光平易近人,关心下一代的成长。抗战爆发后,武义叶一苇(字航之)来平阳抗日自卫团任职,当时还只有十九岁。黄光赏识他所作的诗词,他也经常向黄虚心求救,彼此很快建立忘年之交。不久,叶一苇离开平阳,但仍鱼雁相通,《历劫吟》中录有黄的和诗多首。2000年叶一苇年届耄耋,还写过《梅开时节忆梅翁》一文(见本书《附录》),用来纪念当年教导过他的黄老先生。
  蔡笑秋是编者的姨母,膝下没有亲生子女,视家兄允元和编者如同己出。姨父、姨母对我的学业非常关心。1939年初,平阳中学招收首届新生,我因作文成绩突出,名列榜首,姨父为此奖励有加。高中时,我对历史发生浓厚兴趣,经常利用假期,阅读《左传》、《史记》等史籍。遇到疑难之处,便向姨父质疑问难,得益良多。还在他的书斋中看到《瓯风》杂志分期连载的《钱匪纪略》,也在姨父的指点下读通全文。建国后得以编写出版《浙南金钱会起义》一书,与当年姨父的启发指导,也是密不可分的。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黄光一生也免不了存在缺点和错误。1900年,为了响应北方义和团反帝斗争,平阳爆发了神拳会起义。黄光却将他们认为“拳匪”,主张严加剿办,这也并不奇怪。在辛亥光复和军阀混战期间。为了地方安宁,他处处强调息事宁人,“不可操切从事”。宋存法倒行逆施,企图篡权。他虽然心有不满,但不敢公开与之抗争。他的好友姜啸樵就曾批评过他的“胆小”。1927年,共产党领导群众斗争了劣绅吴醒玉,揭发了吴的“八大罪状”,捣毁了他的“一笑楼”。但黄光一直认吴为诗友,不仅表示同情,而且彼此诗歌酬唱不绝(见卷三《历劫吟上·和一笑楼主人国府迁川诗原韵》和《和一笑楼主人阅报有感》二诗)。丁振华据平叛乱,扶植吴醒玉之子吴鸿基出任平阳“县长”。事败之后,吴鸿基仓皇远逃。后来吴与其父取得联系,黄光闻讯后,还为此表示祝贺(见卷三《历劫吟上·闻一笑楼主人得嗣君础之喜信,并寄金为寿,写此奉贺》)。这就有点是非不分的味道了。
  作为老一辈爱国知识分子,黄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性、复杂性也缺乏正确的认识。但他对青年和人才的爱护还是值得肯定的。他的表妹夫游馥,万全区雅河游人,就读马翊中的扶风书院后,考入省立十中,成为该校德才兼备的优秀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温州独立支部最早的成员之一。黄光虽然并不赞成他加入中共组织,但仍对他关怀备至。游馥后来回到家乡进行革命活动。还曾利用黄光的社会地位作掩护,在他家中开过几次党员小组会。1930年游馥被捕,第二年在宁波监狱被折磨而死。临终留下遗嘱,吩咐其妻在他死后一定要改嫁。黄光听到噩耗,泪洒衣襟,除将表妹接到家中居住外,还为其选择配偶,实现了烈士生前的遗愿。
  1941年上学期,谢秉朕(瑞淡)、王声玉(王卉)、陈永岳和我十位平中学生,对县长张韶舞倒行逆施的做法,常常发表不满的言论。张韶舞怀恨在心,以“受共产党利用”的罪名,暑期中将我们软禁在校,准备进行迫害,时称“平中十学生事件”。黄光出于爱护青少年的正义感,曾经联络其他士绅,对张提出反对意见。张韶舞迫于社会舆论,最后只好作罢。
  抗战期间,黄光虽然在诗词中写下大量揭露国民党官员残民以逞的事实,表达了激昂愤慨的心情,但对共产党的政策与主张,还不完全理解和赞同。这可从他《读委座为新四军宣言》、《读毛泽东、董必武等七人宣言》等诗中(见卷三《历劫吟上》)得到证明。
  随着岁月的流逝,到了抗战后期,国民党政府的真面目暴露无遗。黄光的认识也逐渐有所提高。为了贯彻党对开明士绅的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浙南党组织命负责城区地下活动的黄庆生同志做争取黄光的工作。黄庆生家住在黄光家附近,对他的情况比较了解。除了自己找黄交谈外,还动员几位爱好文学的进步青年游寿澄、伊竑①、吴行健、王光铭、陈䌷艺、王仲波、孔庆杭等参与其事。他们经常来到黄家,一面向他请教古典文学知识和作诗填词的技巧,一面与他畅谈国内外大事。黄光很快与他们建立友谊,并且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对共产党的看法才有了明显的转变。
  1945年“八一五”抗战胜利的喜讯传来,黄光大为振奋。游寿澄借此良机,邀集友人,在黄的“飞情阁”旁摆了一桌筵席,邀请黄老先生莅临。黄光那天兴致特别好,当场吟诗多首,惜已散佚。想不到一个月后,他的前列腺癌复发,病倒在床。限于当时医疗条件,未能进行手术治疗。虽经金慎之等名医诊治,却回天乏术,延到9月底便与世长辞了。享年七十四岁。
  1949年5月12日,浙南游击纵队进入平阳,家乡喜获解放。5月20日,平阳人民政府筹委会召开成立大会,南港叶适今①、北港黄强②、小南王惺园③、城关马翊中、陈子琳等五人以开明士绅身份,应邀参加大会。大会由县委书记郑海啸主持。作为筹委会五位委员之一的黄庆生,在会后亲口对编者说:“统一战线是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共产党对爱国爱民的开明士绅,一贯采取团结政策。遗憾的是,刘绍宽老先生早去世七年,黄光老先生早去世四年,未能亲眼看到家乡平阳的解放。如果他们今天还健在的话,我们是一定要邀请他俩参加这次盛会的。”
  1949年初,《飞情阁集》面世后,蔡笑秋了却心愿。建国初,她移居温州市区,与方介堪、苏昧朔、金作镐等共同筹建温州市美术研究所。1956年受聘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是五十年代全省五十多位馆员中唯一的女性馆员。
  整理出版黄光一生的著述,一直是编者多年来的愿望。1974年姨母蔡笑秋逝世前,曾向她谈起此事,但限于公务繁忙,一时未能实现。本世纪初,《温州文献丛书》编委会将整理黄光遗著列入丛书计划,使我深受鼓舞。在编辑本书期间,卢礼阳、王光铭、游寿澄、周干、徐祥地、余振棠、陈盛奖和黄光曾孙黄枢等同志,曾经给予大力的支持与帮助;《丛书》主编胡珠生同志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聘请专家审阅把关,得其补苴匡正,受益非浅;金承远同志在电脑打字和整理校对材料方面,倾注了不少心血;家兄允元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限于编者才疏学浅,见闻不广,而又年老力衰,精力不济,全书疏漏错误之处,实所难免,切望得到专家和读者们的批评和指正!
  《黄光集》从开始搜集资料到完成初稿,历时近三载。期间我为病魔所缠,以孱弱之躯带病把笔,悉赖老伴金霞芝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她渴望此集能够早日出版,可在《黄光集》即将问世时,老伴却忽得顽疾,于今年7月进温州一医诊治后,病情加重,不得已转上海长海医院,并邀请瑞金医院专家会诊,怎奈病入膏肓,于8月30日不治身亡。老伴弥留之际犹以《黄光集》为念。今书付梨枣,而人却远离人世。回首往事,肝肠寸断。无以为奠,谨以此书告慰其在天之灵,同时也寄哀思于万一。

附注

①民国三年,时值闰年,故名。 ①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妻管道升,字仲姬,工书画。 ①伊竑(1931.9-),平阳金乡(今属苍南)人。在平中求学时,参加过学生运动。后来远赴香港、日本等地求学,获日本明治大学硕士学位。近年来为祖国统一事业多方奔走。2004年5月,当选为台北温州同乡会理事长。 ①叶适今(1880-1959),字联芳,别名识荆,平阳灵溪(今属苍南)人,早稻田大学毕业。历任浙江省都督府秘书、省教育会副会长。1939-1949年间,曾出面保释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达数十人。建国后,历任县各界人民代表、政协委员。 ②黄强(1895-1978),平阳凤卧人,后迁居水头。解放前营救过郑海啸等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多人,大力支持抗日救亡工作。建国后历任县各界人民代表、常务委员。 ③王惺园(1877-1960),平阳鳌江人,清秀才。曾东渡日本,归国后与王理孚等创办鳌江书院(鳌江小学前身)。建国后受聘为县各界人民代表、政协委员。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

本书收录了《我县早期创办的三所学校》《致力于温州蚕桑教育的周宏毅》《台湾幼儿教育专家苏爱秋》《我与平阳老年大学》《平阳戏剧古今谈》《越剧名演员陈剑秋》《平阳木偶名师许家卿》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马允伦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