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宋梓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434
颗粒名称: 我的父亲——宋梓芗
分类号: K827
页数: 2
页码: 165-166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宋梓芗的一生,他是一位经历过多次历史变迁的商人和爱国者。在早年的大革命中,他积极参与农会运动,后因形势所迫逃往新加坡。在新加坡,他学习了砻壳技术并改良创新,回国后创立了“宋元春砻壳行”,推动了当地蛎灰业的发展。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慨然献出自家的砻壳船以抵御敌舰进犯。解放后,他积极参与家乡的经济建设,投资创建了麻纺厂和铁器生产合作社,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虽然在土改中遭受了不公正待遇,但政府最终纠正了错误,他在晚年恢复了河轮公司经理的职务,并继续为家乡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 平阳县 宋梓芗 农会

内容

父亲宋上楠,世居鳌江。1923年(民国十二年)鳌江镇大火,家产被烧尽,而后自腌酱菜开小杂货店糊口。1927年跟随平阳中共党人张培农和叶廷鹏参加农会,闹土地革命。当时斗争平阳大地主吴醒玉,进行公审、游街,他是积极分子。后来大革命失败,国民党政府大肆拘捕、杀戮共产党人及革命群众。吴醒玉之子,带兵还乡,镇压农会运动,为其父报仇。在此形势下,张培农(平阳农会会长)被迫转入地下,并通知父亲出逃避难。父亲在地下组织帮助下,匆匆逃离家乡,去了新加坡。三年后返乡,改名为宋梓芗。
  父亲宋梓芗在新加坡见当地人用砻爪耙海底蛎壳,烧制蛎灰,作为建材代替石灰。狮城返乡归途中,他考察到平阳沿海也有丰富的蛎壳资源,故创“宋元春砻壳行”的商号,组织乡里乡亲的渔(农)民改行砻蛎壳,将渔船改装为砻壳船,从合作到私营,开创砻壳行业。他还用借贷等方式发动、扶植烧窑人,烧制蛎灰,创立家乡的蛎灰业。父亲对新加坡人的砻壳技术,有摹仿,也有改良创新。(利用风帆之力,在海潮涨落过程中,用带网的“纤斗”铲入海底,把蛎壳耙上网中洗净装船),使用的机具轻便,效率高。蛎灰是碱性的,新加坡人仅将蛎灰作建筑材料,他却还将其试作水稻生长期的“撒田灰”,在浙南这一带的酸性红土上改良土壤,获得高产,有很大作用,为蛎灰开拓了更大的市场。
  他的经营方式也是新的,自有加联营,规模发展到很大。那时,自家已有了十来艘三桅大舻艚,合作性质的更有大小近三十艘。出海船队浩浩荡荡,随着退潮海水,下海砻壳;经一周的砻壳作业,又随着涨潮的海水,满载着蛎壳,扬帆返回鳌埠。
  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日寇侵占沿海岛屿,砻壳船队无法出海作业而停产。敌机轰炸鳌江,上埠“王广源”被炸烧尽,下埠“宋元春”门前炸了一个大坑。当时面临敌舰进犯的态势,为筑水下封锁坝,父亲慨然献出自家砻壳船十来艘三桅大舻艚(价值二、三万银圆),装石自沉鳌江口——狮子口主航道,御敌进港。“宋元春砻壳行”也就此歇业。
  解放后,为家乡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又投资创建“六一麻纺厂”(平阳县国营纺织厂前身)和“铁器生产合作社”,(平阳县国营农机厂前身)。他对党和政府的号召和指示,一向坚决响应、执行。建国初期,在镇上带头认购爱国公债;抗美援朝期间,捐献银圆及家人的全部金银首饰给国家买飞机大炮等等。土改中遭受不公正待遇。1954年,政府纠偏,归还河轮,恢复河轮公司经理,1956年,温州地区河轮业全线公私合营,宋梓芗为平阳内河轮船公司私方代表(副经理)。1957年退休,1965年病逝,享年79岁。
  写于二〇〇五年三月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本辑收集《忆政协组织的第一支医疗队》、《山沟里飞出金凤凰》、《平阳烟业和福州老字号烟铺》、《百龄和大门冤案》、《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宋廷铭
责任者
宋梓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