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画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432
颗粒名称: 平阳画蛋
分类号: J124
页数: 5
页码: 156-160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平阳县发现并推广的民间艺术作品“平阳画蛋”,以及这个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影响。文章讲述了平阳画蛋厂在筹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最终取得成功的经历。同时,文章也揭示了当时社会背景对平阳画蛋厂的影响,包括极左思潮等。总体而言,这篇文章描述了一个充满艰辛与奋斗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魅力,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
关键词: 平阳县 王蕴英 平阳画蛋

内容

最近平阳县在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发现昆阳镇尤氏家属王蕴英家藏两幅精致美术工艺品“平阳画蛋”,一幅由朱义昭老师创作的《大闹天宫》,画面上一百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从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仙女、各类神仙及天兵天将等,用30来个蛋壳画成,装在一个精致的高1米,长2米,宽0.5米玻璃框架内;另一幅是画师们集体创作、用30多个蛋壳组画成一只神采奕奕的《孔雀开屏》作品,20多年来,保持完好。
  据画蛋厂的创始人之一尤文贵、申晓闻女士及林朝瑜画师介绍,平阳画蛋厂,是在文革时期的1968年开始筹建,由一批“特殊的群体”人物创办而成,画蛋产品曾由上海市外贸公司畅销欧美等10多个国家,产品供不应求,画蛋厂原由居民区管理,后由镇管,名为“平阳县昆阳镇工艺美术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平阳画蛋曾红极一时。
  特殊群体,创制特色工艺
  所谓“特殊群体”,是这些人身份的特殊,不是被嫌疑为历史反革命即被划为右派或地主成份的一群知识分子,是不准外出的所谓“四类”分子。他们出于无奈,为了生存,寻找一条生活出路。由原浙南中学美术教员、早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大学、系吴昌硕画家得意门生尤葆枢,他善画花鸟,被错划为右派后开除在家。尤文贵系他侄儿,1958年任职龙泉文化馆工作,为当地某些领导拆龙泉古塔破坏文物事而上告省、中央,在反右中与他在龙泉医院任护士的爱人申晓闻,夫妻双双都被错划为右派,被开除回老家平阳。他们家居昆阳镇第三居民区,该居民区治保主任黄芳管理这些特殊群体,尤文贵与尤葆枢设想利用废蛋壳搞个蛋壳画产品,得到黄芳主任大力支持,结果把试制产品送上海市外贸公司推销,公司提议把蛋壳画改为“画蛋”,并拿了几个画蛋样品给他们,如果画蛋质量过关,公司给予包销,这一信息带回,他们如获至宝,立即着手筹建画蛋厂。
  由黄芳挂帅,任画蛋厂负责人,尤葆枢、尤文贵具体负责业务工作,借用仙坛寺为厂房,聘请了被错划为右派开除在家的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苏渊雷先生为顾问,聘请原浙江美术学院毕业,任教于鳌江中学与平阳师范的有历史嫌疑的唐唯逸老师,同时聘请了朱义昭、林朝瑜、张景德、余望地等10多位擅长山水、花鸟、人物画的老师。为了解决主要原料鸭蛋壳,与县食品公司取得联系,他们只留蛋壳,蛋清蛋黄全部由县食品公司收购。他们第一批试销产品出来运送上海外贸公司验收后,认为画工技艺及装璜制作都十分精致美观,大受欢迎。
  一度辉煌,名闻海外
  平阳画蛋,由于有了一批资深名画师,为了创造品牌,从原料选择到制作程序,都由尤葆枢老师严格把关指导下进行认真细致手工操作。如选择蛋壳,一要挑选纯白色鸭蛋,经过清洗等一道道程序,采用洗洁精、肥皂粉,把蛋壳表面清洗干净,再用细砂纸轻轻揉擦蛋壳,用兽医粗针筒插进蛋壳一端,压进空气,使蛋清蛋黄倒流干净,再用富士马林(甲醛)搭配水等,注入蛋壳内洗净,晾干水份(以防霉腐),再由画师根据设计要求,用画碗细笔以画国画原料在蛋壳上画出各种异彩纷呈的花鸟、动物、山水和古代仕女、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戏曲人物,约有50多个品种。
  后来由尤文贵老师创造了树脂堆蛋雕刻画,即利用软橡皮作模型贴在蛋壳上成形后,堆上树脂,用修刀修成画坯,画上各种色彩,使画成为立体形,把画蛋竖装在紫檀的高脚盆上,用红绸布做衬底,用紫檀框架,镶上有机玻璃,一般匣内都装上1至3个画蛋,各种山水、花鸟、人物,件件作品都呈现得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画工精细,优美绝伦,装璜精美的小画蛋,质量上乘,价格便宜,很受外商青睐,纷纷向外贸公司签订购货合同,公司要求平阳画蛋厂大批量生产,不管有多少产品,全部包销,平阳画蛋厂成为外贸公司画蛋定点单位。几年来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他们认为画蛋是吉祥礼物,把画蛋作为家庭装饰和圣诞节互相赠送,广受欢迎和好评。
  由于产品供不应求,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向社会公开招考了五十多名人员充实到画蛋厂作为学员,由厂内老画师分工进行手把手做好传帮带。几年来由于厂里业务兴旺,除了给每位画师发月工资外,精打细算,勤俭办厂,厂里积累了一大笔资金,用剩余资金在平阳老车站公路边建起六间厂房。
  这个由几个老师白手起家画蛋厂,职工由10多人增加到70多人,由小打小敲走向批量生产,由于生产管理得当,规章制度严明,各个生产环节质量层层把关,生产蒸蒸日上,连县二轻局都看得眼红了,多次要求把画蛋厂划属二轻局直接管辖,可镇领导始终不放,群众评说:“臭蛋厂变成香馍馍。”
  极左思潮,导致厂瘫
  上世纪七十年代,正当画蛋厂红红火火走上规模生产时,社会上掀起一股批判右倾翻案思潮,某些领导认为画蛋厂是个“四类”分子成堆的地方,镇里派来工作队进驻画蛋厂,所谓搞整顿工作。他们一进厂,就换掉厂领导,对主要负责具体生产业务的尤葆枢、尤文贵等画师,以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对他们进行无情批判,强迫他们侈交画笔,认为他们都是画些封、资、修的东西,对其他勉强给他保留画笔的老师,强迫改画样板戏和现代人物。可是这批更换画种的产品,一次次送上都被外贸公司打了回票退回来,结果外销业务中断,画蛋厂被整得瘫痪状态,职工们度日如年。厂里一批职工只得另谋出路,离厂另找他业。
  也是一个同命相连在外跑供销业务的游寿澄老师,为了千万百计接济那些老画师度过难关,在外地搞到一批医院使用的人体画,数量有限,业务清淡,连工资都无法支付,画蛋厂处在蛋打厂瘫的状态。
  一直到了四人帮被粉碎后,党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时,纠正了被错划为右派和反革命嫌疑的人员,摘了帽子,恢复公职。一批骨干画师离开画蛋厂回到原工作岗位,一些年老体弱的画师,如唐唯逸先生未见到自己平反摘帽,就已离开人世,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虽是重振画蛋好时机,老画师的离厂和去世,画蛋的雄风也已不再了。
  厚寄希望,传承弘扬
  经过20多年创业的平阳画蛋工艺美术厂,最终在上世纪的1992年人去厂空,他们在离厂前,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他们集中健在几位老画师,集体绘画了由30多个蛋壳组成大型画蛋《孔雀开屏》,另一幅巨型画蛋《大闹天宫》,由一百多个人物组成。这两幅巨型画蛋作品由厂内女画师王蕴英精心收藏。因老画师们寄希望于他们的学生和社会有识之士,有朝一日能重办画蛋工艺,把画蛋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本辑收集《忆政协组织的第一支医疗队》、《山沟里飞出金凤凰》、《平阳烟业和福州老字号烟铺》、《百龄和大门冤案》、《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徐兆格
责任者
王蕴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