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的传入和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422
颗粒名称: 木偶戏的传入和发展
分类号: J827
页数: 2
页码: 115-116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温州平阳木偶戏的历史发展。南宋时,随着杭州民间木偶艺人南下,木偶技艺传入温州平阳。平阳木偶戏逐渐吸收南戏剧目、音乐唱腔及表演艺术,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明代温州木偶戏艺术水平精湛,清代各县木偶戏盛行。清末民初,平阳民间木偶戏班遍布各乡村,特别是在山区半山区一带,民间木偶艺人亦农亦艺,传承至今。
关键词: 平阳县 木偶戏 傀儡戏

内容

南宋时,由于北方金兵步步紧逼,南京失守,南宋小朝廷的南迁,大批杭州民间木偶艺人也纷纷南下,木偶技艺传入温州民间。《平阳县志》载有:“南宋时,平阳民间就有木偶戏活动了”。温州南戏《张协状元》第53出就有一断借鉴傀儡戏“舞鲍老”的一段场面。随着南戏在温州的兴起,给温州木偶戏创造了良好的土壤。木偶戏像海绵一样借机吸收了南戏剧目、音乐唱腔及表演艺术等,使温州民间木偶艺术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形成了具有温州地方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风格的平阳木偶戏。因而平阳木偶戏音乐唱腔都是套用温州地方戏曲的声腔。
  明姜准在《歧海琐谈》中记载:“山人黄子复擅巧思制木偶,运动以机,无异生人。尝刻美人手捧茶托,自能移步供客。客举瓯啜茗,即以立待。瓯返于托,即转身向内而入”。明朱谏《观傀儡戏十首》之一载:“小女群看傀儡场,风飘彩袖各郎当,锦棚不觉灯花落,又报东方晓日光”。由此可见,到了明代,温州木偶戏艺术,不论在造型雕刻技艺或表演艺术,都具有相当精堪的艺术水平。降至清代,方子颖《温州竹枝词》载:“鳌山台阁列层层,傀儡频年百戏增”。郭仲岳在《瓯江竹枝词》写道:“台前灯彩衬高低,串客衣冠亦整齐,傀儡登场频一笑,有人暗里费提携。”清雍正贡生平阳人张綦毋在《船屯渔唱》载:“儿童唇吻叶宫商,学得昆山和弋阳。不用当筵观鲍老,演来舞袖亦郎当”。可见当时温州各县木偶戏盛行之一班。
  到了清末民初,平阳民间木偶戏班星罗棋布,几乎各乡村均有木偶戏,特别是在交通不方便,大戏班难以到达的山区半山区一带,如平阳的山门、水头、腾蛟、麻步、南雁、顺溪等地,有些一幢屋内就有好几个木偶戏班。这些民间木偶艺人,农忙种田,农闲组班演出,亦农亦艺。散散合合,一代传一代,一直沿袭下来。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本辑收集《忆政协组织的第一支医疗队》、《山沟里飞出金凤凰》、《平阳烟业和福州老字号烟铺》、《百龄和大门冤案》、《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徐兆格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