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木偶戏考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419
颗粒名称: 平阳木偶戏考源
分类号: J827
页数: 6
页码: 113-118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平阳木偶戏的历史渊源、木偶戏神田都元帅的传说以及木偶戏的传入和发展。平阳木偶戏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大傩”礼仪或周穆王时的“工人偕倡”,经过多代艺人的努力,逐渐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文章还提到了田都元帅的传说,他是平阳木偶戏的祖师爷,在晚年传授木偶戏技艺给民间弟子,使这一艺术形式得以广泛传播。
关键词: 平阳县 木偶戏 傀儡戏

内容

木偶戏的渊源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中国“戏剧之祖”之称。关于它的起源,由于资料匮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孙楷弟先生《傀儡戏考源》里认为傀儡戏起源于古代叫做“大傩”的一种礼仪之中。古代人迷信墓穴中有恶鬼。便在死人殡葬之前,一边吹打奏乐,一边派一个名叫“方相”的勇士到墓堂中去驱鬼以免死者在墓中不得安宁。“方相”打扮得“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甚是威风,由这种“勇士俑”后来逐渐被演进成傀儡戏。以吴国钦等先生为代表,他们认为傀儡戏的历史已有二千多年之久。《列子·汤问篇》说:“周穆王时,有工人偕倡来见,歌合律,舞应节。剖视之,皆附会草木为之”。这说明很早就有傀儡戏表演了。更早一些的典籍《礼记·檀弓下》也记载说:“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始于用人乎哉!”注曰:“刍灵,束草为人形;以为死者之从,略似人形;俑,则设机发动,全似人,能踊跃也。”由此可见,早在西周时,我国就有作殉葬之用的木偶。
  多数学者认为傀儡戏起源于西汉时陈平用傀儡解围的事情。如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傀儡子”条也是这么说的:“自昔传云:起于汉祖在平城为冒顿所围,其城一面,即冒顿妻阏氏、兵强于三面。垒中绝食,陈平方知阏氏妒忌,即造木偶人,运机关,舞于陴间。阏氏望见,谓是生人,虑下其城,冒顿必纳伎女,逐退军。……后乐家翻为戏”。这种说法很流行,宋代耐得翁的《都城纪胜》一书中也有这样记载:“弄悬丝傀儡,系起于陈平六奇解围”。平阳著名木偶老艺人张增周先生口述,过去平阳民间木偶戏台柱上对联写着:“汉陈平创造傀儡戏解六奇之围,田元帅传承木偶技艺从古至今”。《唐诗纪事》里载唐梁皇的一首诗《傀儡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说明唐时固有此戏了。降之宋代木偶戏就更盛了。
  木偶戏神田都元帅之传说
  平阳木偶戏艺人老前辈们流传着被尊为木偶戏神田元帅的故事:传说田元帅在晚唐时出生于杭州铁板桥头苏府之家,其母苏小姐一日在田间玩耍,好奇嚼了田间稻谷,吮吸谷乳而孕生下一子,苏父认为大家闺秀未婚而孕败坏苏家门风,一怒之下将婴儿弃置稻田,苏小姐含屈不忍,暗地遣婢往视,史见一群田蟹吐沫喂活弃儿,乃抱回,以田为姓。长大后聪慧过人,少年赴考,得中探花,侍君侧。一日宫中失火,田相公驱风灭火有功,被封为风火院田都元帅。
  田都元帅宫中闲着无事,酷爱木偶,自制木偶自己欣赏。宫中太子满四月时,娘娘抱至殿上,赐文武百官见面,可太子惊哭不止,在旁的田元帅从身边掏出木偶表演逗笑了太子。皇上高兴,即令田元帅专制木偶,把历朝宫中忠奸斗争故事编成剧本,以木偶表演给文武百官看。
  田元帅告老还乡后,在杭州铁板桥头收徒传授木偶戏技艺,他的第一代民间弟子有郑一、郑二、郑三相公和王老先生。此后,杭州铁板桥头兴起了木偶戏表演,木偶雕刻,木偶服装及道具等大市场。
  南宋时的临安(杭州)傀儡戏盛行。据记载,苏家巷一条街就有傀儡戏24个班社。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及吴自牧《梦梁录》二书均有详尽记载。此后,田元帅成了江浙闽一带木偶戏的祖师爷。
  木偶戏的传入和发展
  南宋时,由于北方金兵步步紧逼,南京失守,南宋小朝廷的南迁,大批杭州民间木偶艺人也纷纷南下,木偶技艺传入温州民间。《平阳县志》载有:“南宋时,平阳民间就有木偶戏活动了”。温州南戏《张协状元》第53出就有一断借鉴傀儡戏“舞鲍老”的一段场面。随着南戏在温州的兴起,给温州木偶戏创造了良好的土壤。木偶戏像海绵一样借机吸收了南戏剧目、音乐唱腔及表演艺术等,使温州民间木偶艺术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形成了具有温州地方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风格的平阳木偶戏。因而平阳木偶戏音乐唱腔都是套用温州地方戏曲的声腔。
  明姜准在《歧海琐谈》中记载:“山人黄子复擅巧思制木偶,运动以机,无异生人。尝刻美人手捧茶托,自能移步供客。客举瓯啜茗,即以立待。瓯返于托,即转身向内而入”。明朱谏《观傀儡戏十首》之一载:“小女群看傀儡场,风飘彩袖各郎当,锦棚不觉灯花落,又报东方晓日光”。由此可见,到了明代,温州木偶戏艺术,不论在造型雕刻技艺或表演艺术,都具有相当精堪的艺术水平。降至清代,方子颖《温州竹枝词》载:“鳌山台阁列层层,傀儡频年百戏增”。郭仲岳在《瓯江竹枝词》写道:“台前灯彩衬高低,串客衣冠亦整齐,傀儡登场频一笑,有人暗里费提携。”清雍正贡生平阳人张綦毋在《船屯渔唱》载:“儿童唇吻叶宫商,学得昆山和弋阳。不用当筵观鲍老,演来舞袖亦郎当”。可见当时温州各县木偶戏盛行之一班。
  到了清末民初,平阳民间木偶戏班星罗棋布,几乎各乡村均有木偶戏,特别是在交通不方便,大戏班难以到达的山区半山区一带,如平阳的山门、水头、腾蛟、麻步、南雁、顺溪等地,有些一幢屋内就有好几个木偶戏班。这些民间木偶艺人,农忙种田,农闲组班演出,亦农亦艺。散散合合,一代传一代,一直沿袭下来。
  名声远播的乐声社傀儡公班
  平阳麻步“乐声社傀儡公班”,自民国初年(1919)成立以来,以傀儡戏名师许仁都,自办科班,增养了一批高水平的木偶传人,坚持常年一边排演新戏,一边坚持演出,演遍浙闽及台湾等省市,处处好评如潮。如他们到福建的福州、泉州、漳州等地一边演出,一边与当地木偶艺人进行互相观摩,互相交流技艺,不断吸取兄弟剧团的长处,在演艺上做到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己的演艺水平。他们在长期的演艺生涯中,从剧目、表演、技巧、木偶造型、舞台及道具设计等比其他木偶班高出一畴。温州解放时,乐声社傀儡公班改名为“温州提线木偶剧团”,1953年回平阳落实为“平阳县新民提线木偶剧团”,1978年易名为“平阳县木偶剧团”。该团从成立至今,风风雨雨已走过88个年头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平阳县文化馆组织木偶艺人登记学习时,有县属提线木偶新民、和平、天然等3个剧团,一个杖头木偶剧团和一个平阳县良友布袋剧团。那时平阳民间尚有提线木偶40多班,单档布袋木偶63个,从业人员500多人。而今,除县木偶剧团外,还有30多个民间单档布袋和提线木偶,断断续续在民间流动演出,这些都是上了年纪的老艺人,状况不容乐观,传承存在危机。
  “寄希望于平阳县木偶剧团”
  浙江木偶戏从南宋兴盛以来,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有170多个木偶团,可到今天,专业木偶戏团仅存平阳一个。省文化厅木偶戏专家施振眉同志,从解放初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几经来平调查平阳木偶戏,他说:“平阳木偶戏班之多,木偶品种之齐全(有提线、布袋、杖头、药发、人偶等)真是全国之少有,平阳不愧是木偶戏之乡”。去年初春,我与县木偶团副团长庄家陈赴杭拜访施振眉老师时,他老人家正在浙医院住院。当他看到我们到来,十分高兴而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说:“我与平阳木偶戏早已结缘了,在五十年代初,就来平阳调查木偶戏,平阳木偶戏班之多,使我惊叹不已。1955年是我带领平阳木偶团赴京演出《断桥》,引起京都专家和观众轰动反响;八十年代初,也是我带领平阳木偶团晋京演出儿童剧《时针飞转》又次轰动京华。当时在京连续两场在人民大会堂为全国政协会议和人大代表汇报演出,获得很高评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纷纷作了评论的报道,近年来几次跨出国门参加国际木偶节和对外文化交流演出都取得很大成功。过去浙北的皮影戏、浙南的木偶戏遍布城乡,今已不再了,全省唯独平阳木偶剧团保护得较好。今后浙江木偶戏的继承与发展,寄希望于平阳木偶剧团了。以后有机会我还要到平阳看看你们的木偶戏。直至今天,我还记得平阳木偶戏老艺人中的“三许”,即许家卿,许家銮,许友绘;“二周”,即张增周,徐辉周,他们都有很高木偶演艺水平。”他还语重心长地说:“要教育青年演员,要学习和继承老前辈他们对艺术上的精益求精,生活上艰苦奋斗的精神,把历史悠久的木偶艺术承传下去,发扬光大。我相信平阳木偶艺术之花。今后依然灿烂绽放!”
  (施振眉同志原任省文化厅文化处处长,副厅级巡视员,现已离休)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本辑收集《忆政协组织的第一支医疗队》、《山沟里飞出金凤凰》、《平阳烟业和福州老字号烟铺》、《百龄和大门冤案》、《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徐兆格
责任者
施振眉
相关人物
许仁都
相关人物
许家卿
相关人物
许家銮
相关人物
许友绘
相关人物
张增周
相关人物
徐辉周
相关人物
庄家陈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木偶戏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