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的县文化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413
颗粒名称: 建国初期的县文化馆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6
页码: 107-112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建国初期平阳县文化馆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其在推动当地群众文化事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首先叙述了平阳县文化馆的成立背景,即在平阳县解放后,接管了原有的民教馆,并正式建立了县人民文化馆。文化馆的建立标志着平阳县群众文化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平阳县 建国初期 文化馆

内容

一九四九年五月十二日,平阳县解放。5月底,县军管会文教科接管了平阳县立民教馆(馆址在现昆阳镇东坑堂)。同年11月,正式建立平阳县人民文化馆,馆址在原民教馆,隶属县文教科。全馆工作人员4人。馆舍面积90平方米,馆内设图书室、阅览室。文化馆的工作分图书工作和文艺宣传。图书工作又分图书出借和阅览,文艺宣传有文艺演出、广播、黑板报宣传等,并以配合当时党的中心工作为主。
  平阳县文化馆的建立,使平阳县群众文化事业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对于更好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县文化馆建立后,平阳县的群众文化事业开始兴起。在县文化馆的指导下,相继建立了基层群众文化机构和业余群众文化组织。1950年2月7日,县文化馆组建了第一个县业余音乐队和业余剧团,有成员九十多名,由农协、商联、中小教联及机关工作人员组成。冬,县文化馆馆址迁移到城关镇西坑路原一泉小学校址(现昆阳镇西坑路县教育局、县文化局办公楼处)。当时馆内只有一个图书室几百本图书、一块黑板报。工作内容有图书阅览、群众教育(职工业余学校,设文化课、政治课、音乐课等)。文娱宣传(宣传演出、黑板报宣传、出版画刊、节日活动)等方面。根据1950年9月16日,温州专员公署4057号通知各县人民文化馆事业费自9月份开始,依城市大小规定为740斤大米、550斤大米、500斤大米。平阳县作为大县定为740斤大米。至1951年,又增加体育、科普、文物、收音和剧团管理工作。馆内设有阅览室、图书室、音乐室、娱乐室、收音室等和体育场、古书贮藏室。全馆工作人员增至9人。
  11月,府教字4562号《通知》决定,从1952年11月29日起将“平阳县人民文化馆”改称为“浙江省平阳县文化馆”。1953年3月26日,根据华东文化部关于各地文化馆、站等级编制之新规定,省文化局作出规定:浙江省甲级文化馆4个,每馆编制14人。平阳县文化馆被定为甲级馆。馆内设立了宣传组、文娱组、书报组。到年底,文化馆工作人员增至14人。设备和活动达到了中央规定的三机(幻灯机、留声机、收音机)、一台(有线广播台)、一挑(文化挑)、一报(黑板报)、一室(图书室)、一团(剧团)、一校(民校)的要求。
  1956年6月1日,根据省文化局决定,建立平阳县图书馆,隶属县文化馆。县图书馆是将原文化馆的图书室扩大,增加设备和人员后改建的。1957年10月,县图书馆馆址迁移城关镇西城下南路8号(现县文化馆馆址)。
  这个时期,在县文化馆的指导下,建立和发展了一大批基层群众文化机构和业余群众文化组织。1949年12月,平阳县第一个区级文化站——宜山区文化站建立。1950年,第一个区级文化馆——北港人民文化馆(又称水头文化馆)建立,馆址在水头镇。该馆的前身为北港民众教育馆,接管后通过改造两建立,隶属县文化馆。负责北港片的水头、山门、腾蛟、麻步、睦源(现顺溪)等区的基层文化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经上级批准,到1952年止,先后建立了鳌江区、灵溪区、桥墩区、金乡区、宜山区和北港区等6个区级文化馆(馆)。
  业余群众文化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在全县文化工作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到1956止,全县先后建立了180个俱乐部、农村业余剧团92个、城镇文工团9个、农村图书室59个、文艺创作组9个。还有建立了读报组、图书流通站、民校、文化挑等。这些业余群众组织,分布全县各地,经常开展活动,丰富了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随着各级群众文化机构和业余文艺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全县群众文化活动日益活跃起来。
  这个时期的文化馆工作活动可分为:
  (一)文学艺术活动
  文艺演出活动方面。1949年11月建立县文化馆后,就立即着手排演大型歌剧《赤叶河》,于1950年元旦在城关镇公演。这是第一个由县文化馆组织排演的节目,得到观众的好评。1952年,举行全县首次农村剧团大会演,有12个业余剧团参加。1953年2月,举行了全县文艺会演,参加演出的有各区剧团16个和城区教育工会、工人剧团、平中等单位,共演出了16个节目。1954年4月由县文化馆组织的文艺演出代表队参加“温州区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出,我县的畲族山歌独唱《种田歌》获得好评。1956年春节;县文化馆组织了60多个剧团,50多个俱乐部及小学教师、回乡中学生,运用话剧、越剧、歌舞剧、快板剧、莲花、相声、卖技、狮舞、舞龙、马灯、幻灯放映、图书阅览等文娱形式,进行文艺宣传演出活动。除此之外,每逢重大节日,如国庆节、春节,县文化馆组织文艺骨干开展戏剧、音乐、曲艺、舞蹈、美术等文娱活动。另外,还积极地配合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在“土改”、“抗美援朝”、“镇反”、“婚姻法”、“合作化”等运动中,组织文艺骨干,成立宣传演出队、文工团,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群众创作的节目,下乡宣传演出。
  文学创作活动方面。为繁荣平阳县的文学创作,1952年,县文化馆创办《群众演唱》。1957年春,创办了文艺刊物《布谷》作为全县文艺创作者的习作园地。到1957年止,全县已成立文学创作组9个。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作品。有的还有省市级刊物上发表。以描写好人好事为主要题材,是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
  (二)宣传教育活动
  根据不同时期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县文化馆运用黑板报、墙报、宣传栏、幻灯、书报、广播、美术展览、文化挑等各种文艺工具,及时广泛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英雄模范人物、各条战线的成就等。特别是在配合婚姻法、总路线、总任务宣传等,起了很好的作用。1956年底,县文化馆组织21位业余文艺爱好者,组成平阳县社会主义宣传队,深入农村大力开展合作化优越性宣传。1957年1月又组织了平阳县社会主义宣传队下乡宣传,先后演遍了12个乡(镇),共演出14场。这一年还举办展览34次,有力地推动了党的中心工作。
  (三)文化科学知识普及活动
  县文化馆从建馆始就把传播文化科学知识活动作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1950年文化馆开办一所职工业余学校,地点设在城关镇坡南,有学员40多人。分1册、3册、6册三个班级。单级制。学科分文化课、政治课、音乐课。1952年开始,在城东、城南、城西等地设立了图书流通站和读报组,为广大群众学文化科学技术知识提供了方便。还通过绘画、图片、照片的展览,向群众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宣传教育。1953年,仅在城关镇就举办了爱国卫生知识宣传讲座15次,听众达1130人。
  (四)群众体育活动和游艺活动
  1951年,县文化馆内有体育场一所,县馆经常组织开展棋、球类比赛等体育活动。
  自建馆后,县馆经常举办一些游艺活动。尤其是一年一度的春节猜谜活动,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参加者甚多。
  (五)辅导工作
  自1949年11月至1953年,县文化馆先后举办了4次鼓词艺人训练班和一次职业剧团训练班。这个时期,县馆还经常派得力干部下基层进行业务辅导。如1953年县文化馆与宜山区文化站在宜山区宜东乡等地开展建网工作,培养了一批群文骨干,建立了一批俱乐部。1956年,县文化馆在宜山、鳌江、水头、灵溪四个片举办了文化骨干培训班。同年5月,又在鳌江种玉乡雁门举办一期文化骨干培训班。10月,在宜山、鳌江举办文艺骨干训练班,有79个农业社140名代表参加学习。1957年底统计:全县共有俱乐部941个,农村业余剧团94个,业余文艺宣传队559支,业余文艺创作组18个,业余文艺骨干1500多人。为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平阳县文化馆建立后,大力发展区、镇、乡文化站、俱乐部等基层群众文化组织,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全县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大作用,并为今后全县群众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本辑收集《忆政协组织的第一支医疗队》、《山沟里飞出金凤凰》、《平阳烟业和福州老字号烟铺》、《百龄和大门冤案》、《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唐德兴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