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岱义冢的两块石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408
颗粒名称: 五龙岱义冢的两块石碑
分类号: K877.4
页数: 3
页码: 82-84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平阳县水头镇外岙村五龙岱的义冢及其两块石碑的发现。五龙岱义冢是一处为死后无地归葬和无主认领的亡者提供的坟地,创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林章夏等八人募建。石碑上刻有义冢的创建时间、地点、面积和捐资名录等信息。此外,文章还介绍了义冢的历史背景和设置意义,以及平阳县其他已知的义冢情况。最后,作者强调了不忘前人善举的重要性,并向文物馆报案以保护这些历史遗迹。
关键词: 平阳县 石碑 万人冢

内容

平阳县水头镇外岙村五龙岱东向的山坡上原有一处义冢,俗称“万人冢”。
  小时候,我出于好奇,去过万人冢。那里除了许多土墓堆外,还有毗连的两口墓井,俗称“扣锅”。墓井深度不明,井口直径约60厘米,用来投掷死婴。圆形的井沿以青石凿成,上有拱形的青石圆形盖,需两个人才能搬动。现在,墓井的井沿和井盖已不见,据说,1993年建设五龙岱陵园时,已将它们埋在地下。
  几十年来,关于五龙岱义冢的范围、创建时间,何人所创等情况,本人孤陋寡闻,未得其详。
  2007年1月23日上午,陈嘉棣先生告诉我,在五龙岱陵园发现两块义冢的石碑。当日下午,在他的陪同下,前往勘察并作抄录。
  两块石碑都用坚硬的青石凿成,倒卧于五龙岱陵园前墙外,未见底座。一块石碑高186厘米,宽60厘米,厚14厘米,单面镌刻文字。
  石碑正面中间刻“义冢”两个大字(阴文,直书);左侧刻“皇清乾隆二十六年岁次辛巳九月吉旦建”(直书);“义冢”两字下方刻义冢的四至(界址)和面积的文字(直书),原文是:
  “冢墙内直二十四弓①,横一十四弓,积三百三十六步②,计地一亩四分。冢左一丘,东至化城③,西至山,南至冢墙,北至民坟,东横一十九弓,西横七弓,南直二十弓,北直二十弓,积二百六十步,计地一亩零八厘三毫。冢右前一丘,东至化城,西至民坟,南至化城,北至义冢兜金,东直一十一弓,西直一十六弓,南横一十一弓,北横八弓,积一百零四步五分,计地四分三厘五毫四丝三忽。冢左化城门内一丘,东至化城,西至民坟,南至民坟,北至化城,东直一十七弓,西直一十七弓,南横一十三弓,北横一十二弓,计地八分八厘五毫四丝零。右化城门内一丘,东至冢右前地,西至民山,南至化城,北至民坟,东横一十弓,西横一十二弓,南直一十六弓,北直一十六弓,积一百七十六步,计地七分三厘三毫三丝三忽。”
  从以上文字记载可知:义冢创建于乾隆二十六年,即1761年,距今已近二百五十年;义冢之地共五块,毗连或相近,合计面积3.65176亩。
  另一块石碑高150厘米,宽108厘米,厚17厘米,也是单面镌刻文字(阴文,直书)。从右至左刻兴建义冢的捐资名录。施廷桂捐五十两,列首位。上百个捐资人员中,有的标明贡生、庠生、太学生、九十岁老人等身份和状况。
  石碑左侧刻有:“乾隆辛巳年,首事林章夏、黄国士、叶光圣、方步青、施士演、黄家昌、施廷桂、金锡兆募建。”
  由这块石碑的文字记载可知,1761年林章夏等八人募建义冢,他们是义冢建设的组织者。
  义冢是为死后无地归葬和无主认领的亡者提供的坟地。旧时,一些地方设置义冢。史书《明太祖实录·卷五三》记载,洪武三年六月,令立义冢,“古者圣王治天下,有掩骼埋胔之令,推恩及于朽骨。……若贫无地者,所在官司择近城宽闲地为义冢,俾之葬埋。”义冢的设置,分官办和民办。民间办义冢是群众出资筹办的公益性举措,这是出于道义,合乎人性的义举。
  原平阳县(即今平阳和苍南县)除了五龙岱义冢外,已知的有金乡城北义冢,为明代抗倭阵亡将士忠骨埋葬之所。五龙岱义冢曾埋葬过许多无主尸骸,1958年以来曾被清理和开垦,1993年后被辟为民营的五龙岱陵园。
  两块石碑的发现,为我解决了许多疑惑。为不忘前人善举,特予记述。
  说明:
  1、碑文中的标点和附注为本人所加。
  2、2007年1月30日,本人已将义冢情况向平阳县文物馆报案。

附注

①弓:即弓步,旧时丈量地亩的计量单位,240方弓为一亩。 ②步:旧制以营造尺5尺为一步。 ③化城:一说寺院,一说火化的地方。该地无寺院的遗址,应为后者。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本辑收集《忆政协组织的第一支医疗队》、《山沟里飞出金凤凰》、《平阳烟业和福州老字号烟铺》、《百龄和大门冤案》、《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卢立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