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厂渔业发展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398
颗粒名称: 下厂渔业发展情况
分类号: F423.4
页数: 6
页码: 73-78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下厂渔区的渔业发展情况。下厂渔区位于鳌江东南沿海,是平阳县的重点渔区,具有悠久的渔业历史。文章详细描述了渔业发展的八个阶段,从个体小木帆船到集体与股份合作对网机帆船,反映了渔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和渔业经济的增长。同时,文章也提到了渔业资源的枯竭问题。下厂渔区的渔业发展不仅改善了渔民的生活,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平阳县 渔业 下厂

内容

下厂渔区地处鳌江东南沿海,系平阳县重点渔区。据1987年10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1987)农(渔政)字第7号文件《关于我国沿海491处重点渔港名称的通知》,平阳下厂系浙江省群众重点渔港(渔业港区)之一。
  下厂的渔业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初年。据鳌江镇下厂村《郑氏族宗谱》记载,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年),下厂郑氏自闽长溪(今霞浦)赤岸迁乐清柳市麻园下岙,南宋德祐元年(1275)再迁瞿溪前蛟垟(今温州市瓯海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由温州瓯海瞿溪前蛟垟迁入下厂村落。下厂渔业的历史发端于此,至今已有295年历史。普及下厂村、下垟埠村、塘外村、郑家墩村、土地堂村、河口村、山水堂头和杨屿门村共9个渔业自然村。渔村民众从事“以渔为生”,下厂渔业经济由弱到强,其发展过程共分八个阶段。
  一、个体小木帆船阶段(1712年至1947年)
  这是徘徊不前的始起阶段,个体生产,一叶(篷)小木帆船(载1吨~1.5吨)在近海捕捞生产。生活住在茅棚屋,下雨人不安,台风一来被毁倒;生产不分日与夜,在船遇刮风浪起,脚踏船板命三分,蓑衣当被盖,箬笠水淘饭吃。渔价贱,收入低,一代过一代,终日没出头。
  二、互助单背木帆船阶段(1948年至1953年)
  这是解放前后的初步发展阶段。据下厂年逾八十的老人回忆。1948年,20多岁的郑祥澄听在瑞安造船回来的土地堂村蔡中老师讲,瑞安渔民由十余人组成建造一艘“单背木帆船”(船面背两只舢板船),到洞头渔场对网捕捞生产,生意很好。得知这一信息后。当年(1948)冬汛,郑祥澄与其房叔郑光西等人租来单背木帆渔船,到洞头进行捕捞生产,产量果然不错,头风(一个航次)捕带鱼2200多斤,二风产量增加到3600多斤。风风好生意。
  为此,带动本村和周边村渔民也向单背木帆船的对网捕鱼生产发展,次年逐年增加到10多艘。单位年产量均3万至4万斤。
  三、互助双背木帆船阶段(1954年至1957年)
  1953年,下厂村原农会主任郑祥澄(郑上澄)担任河口乡副乡长,负责渔业工作。根据外地经验,通过宣传教育,组织渔民建造和租用双背木帆渔船进行生产。双背木帆渔船比单背大一倍多,船面背4只舢板船,一艘由20多人组成生产。1954年共有5艘双背木帆船,到舟山渔场和黄海南部的吕泗渔场进行对网捕鱼生产。当时,平阳县有双背木帆船9艘,其中下厂占有5艘:下厂村两艘,郑光西老大和陈传烈老大各一艘;郑光墩村,朱帮渭老大一艘;塘外村王永坤、方成滔老大一艘;下垟埠村陈志洪老大一艘。单位年均产量约7万~8万斤,比单背增加一倍。为此带动了其他渔民,次年,逐步增加到12艘双背。
  四、两艚敲〓作业合作阶段(1956年至1957年)
  1955年,下厂9个渔村渔民,约300多劳力,组成股份制渔农合作社。由大小木帆渔船折价入社,每劳力股金300元。先由朱帮渭、全友春、陈传烈、王孙林、童臣贤、郑仁杰等人去广东某地学习敲〓作业技术,回来在晚稻已收割的空田里,对敲〓作业技术进行排练规作后,第一风出海,一网就敲捕五万至六万斤黄鱼,震动很大。舻艚用一千多株毛竹在海区规作后,由木板摆在船中敲敲,一风最多捕不到一万斤鱼,一般只有二、三千斤,而敲〓无一株竹,只有三、四十支小木船在海区规作后,由桐子树的木板摆在船上,用力敲敲,一网就有几万斤。1956年下半年至1957年上半年,总产量约达五、六百万斤,不到一年的敲〓作业经济收入,使合作社集体经济得到巩固发展。合作社办公场所原来是借用的,先在太子亭堂,后在下厂村郑家宗祠。1957年,建造了八间两层楼房,上作办公用房,下作加工渔货。所以,此房称“渔农加工场”,好久时间闻名全县。渔民生活也随之得到改善,盖了两层楼房,有的几人连建三间的、五间的、七间或九间的一排排,但带来了加快渔业资源枯竭的后果。
  五、集体与股份合作对网机帆船阶段(1958年至1991年)
  这个发展阶段有5个重要环节:
  1、1958年公社化,渔农社改称渔农大队。在按照省计划分配下,平阳县6艘3对机帆渔船(艘60匹马力,4110型),其中渔农大队一艘(另两对分配金乡区大渔大队和宜山区龙江大队)。当年在温州建造称白连江机帆船,老大和船员有李顺较、李顺勤等32人。系原鳌江区、鳌江镇第一对,南征北闯各渔场。年产量23万斤,约为双背木帆渔船的3倍。
  2、1962年在渔农大队中的郑家墩、土地堂、河口、山水堂头、杨屿门等渔村渔民分出另建立称新渔大队。从此下厂渔业成为两个大队。1962年和1966年敲〓作业再次两度掀起,当时下厂公社(1964年前属河口公社)敲〓渔船共有6艚。不仅使两个渔业大队集体经济发展,渔民生活更加改善,大部分盖了楼房,消灭了世代居住的茅草屋,而且推动了本公社的农业大队农民也组织进行了敲〓作业生产。
  3、1984年渔农大队除小型马龙机动渔船发展了9艘外,而且使大型对网机帆船发展到10对,艘马力由60匹增加到80匹~100匹。船老大由章乃标、方先者、陈志钦、薛正开、薛正辽、陈志宣、郑元知、叶招金、戴乃滔、陈永澄担任。在这期间其他船老大还有郑元盛、陈瑞初、陈志洪、童臣贤、除余善、章乃旺、杨从棋等人。
  新渔大队机帆船发展了3对,船老大由蔡中、谢钦样、陈赋云担任。在此间还有其他船老大是山水堂头阿林、周开波、陈成安、陈光法、陈光道。
  4、1984年在中央(1984)1号文件贯彻下,将两个渔业大队的原由大队集体统一核算的,下放到由股份以船独立核算,更加调动发挥了广大渔民的生产积极性。
  5、1985年至1991年,对网机帆船捕捞马鲛鱼以轻网快围的生产技术和对其他渔类捕捞生产的发展下,下厂渔业对网机帆船由原来的10对,逐步增加到52对,104艘。其老大由洪永标、方先者、吴道坤、薛正开、王仁法、陈志宣、陈志钦、叶招金、薛忠干、陈永澄、陈如初、薛正石、章乃月、任世元、叶招锁、薛正校、郑元亮、郑元知、方先月、郑元盛、陈志余、王孙干、李上星、杨圣本、蔡成标、薛茂丛、叶招琴、洪永照、薛忠宝、陈钦巧、周云灯、李卯、杨丛省、陈永洋、任世华、郑上交、陈志多、王克迪、陈如塘、方先朋、薛正访、王仁里、郑方进、童巨听、洪振国、郑巨养、章乃象、曹光茂、杨员银、周景道、周开波、陈成安、陈光道等人担任。单位年均产量约52.5万斤,每对船员35人。
  六、股份合作双拖渔轮阶段(1992年)
  1992年,根据上级大力提倡发展渔轮,能全年可在禁渔线外生产的思想指导下,下厂渔业对渔轮发展采取或买或建,木质和钢质两种渔轮,艘马力275匹。老大由叶招金、陈永澄、郑元知、任世元、薛正开等人担任。
  七、股份合作单拖渔轮阶段(1993年至2006)
  单拖渔轮的成本比双拖渔轮节省一倍多;船员比双拖渔轮少14人,单拖6人,双拖20人。所以,陈永澄老大试验将双拖改为单拖,郑巨印老大则直接建单拖渔轮,通过生产实践,使下厂渔业单拖渔轮逐步发展到45艘,艘马力300匹,单位年均产量32.5万斤。其中:
  ①下厂村20艘,老大由郑巨印(西)、陈永钗、陈永洋、金亮溪(小)、金亮区、任永利、萧玉局、任世华、薛安亮、任世元、陈余楷、周迪里、陈永楷、陈永庄、郑上交、周景荣、陈永高、陈钦山、余良川、在此间老大还有陈永澄、郑元亮(大)、陈钦荣等人担任。
  ②下垟埠新桥村14艘,老大由:洪道锁、洪道喜、王允利、林焕法、陈永远、薛正石、毛德顺、陈上正、薛奎美、陈志昆、杨从省、薛正昆等人担任。
  ③塘外村6艘:老大由:曾文喜、曾上川、方先月、方先利、曾文毅、李上训等人担任。
  ④后半厂村3艘:老大由:章其访、郑强高、童巨横等人担任。
  ⑤郑家墩村和杨屿门村2艘,老大由周开田、朱田相等人担任。
  八、股份合作远洋敷马渔轮阶段(2006)
  根据外地经验,灯光诱鱼作业,船员8人比单拖渔轮船员的6人,虽然多了2人和成本比单拖大,但年产值据外地人介绍可达100万元。因此,平阳县渔民协会会长、下厂村长、老大郑巨印于2005年冬开始筹建,2006年6月进行出海生产。为平阳县第一艘敷马渔轮(又称灯光诱鱼渔轮),艘马力900匹,其中主机300匹,副机600匹。6月至9月,产值已达45万元。
  附记 本文作者郑祥球是原下厂渔农大队主办会计。资料提供者有下厂渔业村支书、船老大和本届县人大代表的陈永澄;原下厂渔业村农会主任、河口乡副乡长、温州专员公署渔业指导船负责人郑祥澄;原渔农合作社副社长朱帮渭。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本辑收集《忆政协组织的第一支医疗队》、《山沟里飞出金凤凰》、《平阳烟业和福州老字号烟铺》、《百龄和大门冤案》、《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郑祥球
责任者
郑祥澄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